1、2019 届高三年级统测(一)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 ,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
2、了” 。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皇帝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制的特点,即家长制,对于先辈的绝对服从,故 C 正确。材料未涉及王位世袭制,故 A 排除。分封制主要反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材料未涉及,故 B 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皇帝制,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
3、卿、大夫叫做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 ”表明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由材料“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可知,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所以答案选 B。材料并没有涉及分封制历史作用问题,所以排除 A;材料讲的是分封制的有关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所以排除 C;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问题,所以排除 D
4、。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但是分封制后来随着血缘的疏远,逐渐成为了国家分裂的因素。3.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 ”;秦灭六国, “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B. 秦灭六国疆域辽阔C. 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答案】A【解析】【详
5、解】从题意可知,西周时期因人出生的地方或原因而赐予姓氏、族名,分封土地而形成氏族,秦朝建立后未实行分封,国君后代或国民皆为庶民,有的以国名为氏,有的以姓为氏,有的以氏为氏,姓氏就不再区分。可知主要原因是秦代确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因此 A选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政治变革问题,不是疆域广阔问题,B 选项错误;C 选项错误,宗法观念在今天仍有影响,如祭祖活动等;D 选项是经济方面的根本原因,并非造成这种变化的政治方面的主要原因,错误。4.近年来,随着甄嬛传 琅琊榜的热播,以“子嗣夺嫡” “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古代社会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是A. 家国
6、一体B. 君权至上C. 宗族制度D. 嫡庶有别【答案】B【解析】由于古代帝王是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家国一体的问题,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族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是个等级森严的制度,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嫡庶有别只是古代社会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原因而非根源,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5.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文化下
7、移趋势增强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答案】D【解析】从表格反映的唐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较大提高来看,是由于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 D 项。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 A 项;文化下移趋势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 项与表格中出现的这种变化无关,排除。点睛:科举制在隋朝时确立,唐宋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材料中的变化符合科举制的发展趋势,据此确定答案。6.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 1726 年、1727 年、1729 年、1730 年、1732
8、 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A. 历史研究的角度影响了历史研究的结论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 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军机处逐渐演变,不同的史学家对于它演变发展的认知有差别,故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A 项正确。中国君主集权在明清一步步走向顶峰,过程并不艰难,排除 B。严谨的历史研究是可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排除 C。军机处设置是为了用兵西北,内容保密,并非随意性设置,排除 D。7.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 、 “弱土强之”的办法,即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 ,可以在开春时犁
9、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材料意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注重A. 因地制宜B. 适时播种C. 使用绿肥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强土上进行一系列精心的治理也可有收益,体现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征。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题中并非主要体现要在不同的土地上采取适宜的办法;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主要体现要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播种;C 选项错误,使用绿肥是精耕细作的一部分。8.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 ”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
10、规定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B. 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C. 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D. 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个体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不选;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历朝历代延续,主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可知,小农经济更容易导致土地细碎化,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律的不断健全,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9.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
11、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A.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B. 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C. 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 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手工业、商业等职业在父子、家族内部传承,所以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手工业发展被官府垄断;C 选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手工商业在家族内部传承,并非在家族之间传承;D 选项错误,并未体现家庭手工业的地位。10.明朝时, “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 ”这反映了当时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资本
12、主义萌芽出现C. 封建剥削减轻 D.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答案】D【解析】由“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 “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等信息,说明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故选 D;题干体现的是地主与佃户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变化,故排除 A;题干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没法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排除 B;题干没有体现出封建剥削的变化,故排除 C。11.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A. 官员腐败可以得
13、到有效控制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C. 货币赋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D. 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清雍正后,银两支付官俸的范围逐渐扩大,实物支付减少,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取代实物作为支付俸禄的手段,说明白银的使用范围急剧扩大,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关系,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官员腐败情况的变化,同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俸禄改革与抑制官员腐败无关;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货币税赋已取代实物赋税,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可知,实物赋税一直存在,并未被取代;C选项错误,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未体现克扣地方军费以强化集权。1
14、2.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与这一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B. “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C. “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D. “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答案】D【解析】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提倡效今不法古,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先秦时期法家的思想;A 项是儒家思想,排除;B 项是墨家思想,排除;C 项是道家思想,排除;D 项是法家思想,符合题意。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
15、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A. 发展生产,百姓归心B. 从严治吏,消除贪腐C.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D. 礼法并用,风清气正【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同时提倡立法的重要性,说明顾炎武主张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并用来治理国家,故 D 正确;发展生产是治理国家第一步,不是全部,故 A 错误;消除贪腐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B 错误;经世致用思想属于顾炎武思想,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故 C 错误。【名师点睛】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第一
16、,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本题型的关键。第四,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在此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如本题要注意顾炎武思想两个部分的综合。14.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A.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
17、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国古代航海辨别方向的方式一是通过观测天文和使用指南针,二是靠航海经验。A 选项错误,并未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天文科学发展的水平,无法得出中国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 选项错误,材料中“取海泥嗅之,便知所至”并非思想迷信,而是航海经验;C 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经验与科技被应用于航海事业的发展,可以用来论证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古代较为全面了解各国地理情况,并且依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了解尚不全面,不符合史实。15.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说道:
18、“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材料表明文人画A. 主张逼真的艺术效果B. 体现时事现实的发展变化C. 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D. 追求抒情写意的艺术风格【答案】D【解析】文人画最大特点是借物抒情,讲究意境, “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正说明文人画追求抒情写意的艺术风格,故 D 项正确;“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说明不讲究逼真的艺术效果和画面的布局,故 A 项和 C 项错误;文人画不属于现实主义,故 B 项错误;16.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1949 年以后则以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A. 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19、B. 1949 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 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 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建立后元旦节日由传统的农历正月初一改为公历 1 月 1 日,可见这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元旦节日的改变,并不代表所有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 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元旦节日受西方文化影响,并未提及其他西方节日在中国有何影响;D 选项错误,材料中元旦节日在新中国建立时有所改变,因此传统节日未得到完整保留。17.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人和奴隶,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本邦公民伤
20、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A. 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B. 民主政治的局限性C. 自由民是社会的主体阶层D. 法律掺杂原始落后习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等级的雅典人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三种人地位尚不平等,其维护的知识本邦公民的利益。可知雅典民主制度只是公民内部的民主,因此其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雅典本邦公民并不等于贵族,本邦公民中既有贵族又有平民,材料并未体现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主要体现自由民的地位,而是体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D 选项
21、错误,材料体现是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并非主要体现法律掺杂原始落后习俗。18.“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 ”这段话表明A.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B. 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C. 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D. 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的主旨是罗马法中对于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原先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罗马的发展,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突破了限制,越来越大。出现这种情
22、况主要是由于法律有漏洞可钻,说明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是不够严密的。A 项说法错误,那时女子地位与男子相比,还远远称不上“平等” 。C 材料表达的意思是妇女利用漏洞获继承财产,这种继承本身不符合公民法的本意,只是钻了程序的漏洞。D 项表述错误。妇女开始占有大宗财产是在“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之后,即罗马帝国时期,主要体现了“万民法”的灵活性。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19.普罗泰戈拉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 ,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A. 客观评价古希腊城邦制存在的根本原因B. 科学阐释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23、C. 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D. 强调美德即知识,突出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材料中体现的是城邦因保护人而建立,法律和道德只有在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体现的都是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地位,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题意并非在评价古希腊城邦制存在的根本原因;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科学阐释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D 选项是苏格拉底的主张,且材料并未突出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普罗塔戈拉的主张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围绕人的利益和需求即可的答案20.苏格拉底说: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
24、物的真理。他所说的“灵魂内的原则”是指A. 知识B. 感觉C. 兴趣D. 欲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通过学习知识唤醒灵魂中的美德,因此苏格拉底所说的“灵魂内的原则”指的是知识,所以 A 选项正确;B 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C 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D 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点睛】本题结合教材所学苏格拉德“美德即知识”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二、非选择题:共 60 分。第 2123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2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45 分。21.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
2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 ,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 ,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 童蒙须知 ,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
26、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答案】 (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 ,大一统思想。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注重道德规范教育,使理学生活化、普及化。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
27、;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儒学发展历程,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是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儒学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2)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 论语 孟子 ”“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等信息概括得出。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应当联系所学,从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点睛:本大题的第一小题和第二小
28、题中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均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 、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 ,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
29、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 、 “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影响。【答案】 (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以约束、监督官员权力为主要目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2)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社
30、会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解析】【详解】 (1)特点:依据材料“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可知中国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依据材料“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 、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 、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 、 “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可知历代统治者对权力监督都高度重视,并且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同时相关法规在不断发展完善;从材料“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 、“官吏调任与监
31、察” 、 “考核官吏为政情况” 、 “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 、 “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可知权力监督以约束、监督官员权力为主要目的;依据材料“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可知宋代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2)影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其影响。积极方面;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局限;局限性: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实际效能有限。【点睛】本题依据设问为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特点及影响,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和教材的相关所学内容
32、作答。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23.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 ,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材料二 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
33、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答案】 (1)背景: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2)原因: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影响:促进扬州文化繁荣和发展,改善社会风尚,阻碍社会经济的转型。【解析】【详解】 (1)背景:
34、依据材料“扬州繁华以盐盛 ,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可知扬州盐业历史悠久;从材料“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可知扬州盐业兴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水运交通发达;依据材料“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可知扬州盐业兴盛的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2)原因:依据材料“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可知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有政府及官员的重视,盐商的喜好以及民众的
35、推动。影响:依据材料“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 、 “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可知盐商文化的发展促进扬州文化繁荣和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扬州从官场到群众对于扬州文化的铸造都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改善整个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材料和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业阶层附庸风雅,致力于文化事业,未能像西方工商业者一样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主导力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转型。(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第 2426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398 年,16 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 。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
36、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他又省并州县,4 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 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 7 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 ,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答案】
37、 (1)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中说,建文帝“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省并州县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 ,归纳可得,其改革主要是四个方面,宽刑狱,轻赋税,并州县,削宗藩。(2)建文帝改革的意义应紧密结合其措施进行分析,减轻刑罚有助于缓解明初紧张的政治气氛,巩固统治;轻赋税自然刺激了江南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精兵简政有效削减了地方开支,节省财政,削藩虽
38、未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集权。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建文帝改革内容、意义25.【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89 年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美英法苏原占领国持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反对德国统一;法国提出有条件支持德国国家统一,要求德国放弃马克,接受欧元,加快欧盟统一进程,使统一后的德国融入欧洲,以此限制德国的强大。同英法不同,美国则支持德国统一,其前提是统一后的德国须承认德波边界现状,继续留在北约;而前苏联要求统一后的德国退出北约,成为中立国家。面对美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对立立场,联郑德国总理科尔凭着对德国统一历史机遇的责
39、任性,加紧外交谈判,1990 年 7 月在同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会晤时,在统一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90 年 9 月 12 日,美英法苏外长和两德外长签署“4+2”条约,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1990 年 10 月 3 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分裂历史由此结束。德国:由主权统一到内部统一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分裂后重新统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国对德国统一态度不同的实质以及德国统一的影响。【答案】 (1)统一原因: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东欧剧变提供的机遇、苏联对统一问题的让步、科尔的不懈努力。(2)实质: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外交
40、方针。影响: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德国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解析】【详解】 (1)分裂原因: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统一原因:根据材料“1989 年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面对美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对立立场,联郑德国总理科尔凭着对德国统一历史机遇的责任性,加紧外交谈判”可知东欧剧变提供的机遇、苏联对统一问题的让步、科尔的不懈努力。根据所学可知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2)实质:根据所学可知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外交方针。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德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根据材料“法国提出有条件支持德国国家统一
41、,要求德国放弃马克,接受欧元,加快欧盟统一进程”可知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26.【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4 岁就开始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术,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
42、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经过近 30 年的努力,他终于在 60 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收入药物 1800 多种,新增药物 3700 多种,医方 1 万多个,配有插图 1000 多幅。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常识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时珍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答案】 (1)医学世家的传承;科举考试的失利;李时珍长期的钻研实践;对前代医书的完善与总结;传
43、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2)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成为后世典范。【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可知医学世家的传承;根据材料“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可知科举考试的失利;根据材料“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术”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 ”可知李时珍长期的钻研实践;根据材料“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 ”“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 ”可知对前代医书的完善与总结;根据所学可知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2)根据材料“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 ”可知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成为后世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