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称现象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对称现象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2、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 感知对称,识别对称图形。教具、学具:课件、对称图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春天到来,人们都喜欢外出春游玩耍。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参观一所美丽的校园,好吗?(出示课件 1:主题图)师:从大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有教学楼、乒乓球台、树等。师:请你再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它们是两边一样的)
2、 师:你看,整齐别致的教学楼前面有两棵高大的扬树, ,操场中间是供同学们锻炼身体的双杠和乒乓台孩子们,其实呀,校园里这些现象都是对称现象。(板书:对称现象)二、教师主导,合作探究1、课件出示实物图,学生自主观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指导学生看书,师:这里都有些什么?(有蝴蝶、书、蜻蜓、飞机、杠铃、绳子结成的横“” 、七星瓢虫、火箭)师:孩子们可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体,仔细观察它的样儿,然后向同伴讲一讲。 (学生选择物体进行观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讲讲你所选物体的样儿?生:我喜欢飞机。飞机的身子两边各有一个翅膀,下面两边各有一个轮子,它的两边都一样,就像一只大鸟;我喜欢蜻蜓,蜻蜓的头
3、上鼓着一双大眼睛,身体两侧长着一对透明的翅膀,身体的两边都一样;我喜欢天平,天平的两边各有一个盘,它们的两边一样;我喜欢书,打开的书合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课件演示 2,师:老师从书中选了几个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不是和同学们说的一样两边都是一样的?(板书:两边一样)2、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对称现象师:那,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没有这样两边一样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两边一样?(1) 、小组学生对折实物图 (2) 、学生展示师:你还能判断其他图形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以后试一试。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对
4、折,发现这些物体的两边都一样,它们都是对称的。 (边敘述边板书:对称)4、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还能讲讲吗?比如:.请把你知道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说(小组讨论)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三、趣味练习,巩固深化1、下面我们来作个游戏。我这里有 8 个秘密任务。每个小组我都发了一个,请你们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任务提示行事。 (每个组的内容不同,有让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示对称、用学具组合来展示对称、找对称汉字、找对称数字、找对称字母、对称的标志、画出对称的服装、对称的建筑等。 )学生展示对称。允许同组成员补充。2、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各式各
5、样的对称。所以,老师也要好好的嘉奖大家,请小组长上来领取你们的奖品。 (剪好的蝴蝶、飞机、乌龟等图形)打开看看,你们喜欢吗?它们都是对称的吗?师:你知道我是怎样剪出来的吗?师:先将纸对折,在再折痕的一边画出一半的图案,再把它剪下来,打开。 (演示过程)3、学生独立动手制作,老师巡视,个别指导师:我建议做好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展示一下,同伴相互评一评。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上台边展示边介绍)4、学生小组内展示,教师参与。师:孩子们真能干,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剪出了一张张精美的对称图片。四、拓展知识,启发激励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称在艺术领域中更有它独特的魅力。 (课件
6、演示3:世界各地著名建筑物、艺术品、山的倒影)学生欣赏师:孩子们,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生:对称现象可真多呀!对称用在建筑中,看上去多么美。许多建筑中都有对称现象。我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有这么多的雄伟建筑)五、全课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学生说)孩子们谈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称,对称的事物也是美丽的,希望同学们把对今天所学的应用到生活中,使生活到处充满了对称的美!对称现象教学反思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对称现象的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1 个例题和 1 个课堂活动。编排意图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让学生感知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认识轴对称图
7、形做好准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条教学策略的运用还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题图是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对称现象为题材。这些题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可以较自然地引出对称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2、以动促思,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以动促思,是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我为每位学生提供了折一折、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逐步积累对称的概念。3、注重渗
8、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感悟思维的有序性。首先从板书设计着手,通过观察、对折发现“两边一样” ,进而指出这就是“对称”的现象。接着,在反馈交流中,让学生找出“两边一样”的对称现象,学生再进行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4、加强合作与交流数学学习方式不是单一的、枯燥的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操作应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设计了 8 个秘密任务,要 8 个小组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合作
9、交流的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各种对称现象,在倾听、观察同学的想法、做法中得到启发,从而获得对于对称现象的深刻理解,感受到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在这节课上,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判断对称字母时,有一个孩子居然指出了“S”是“中心对称” 。我不能说她是错误的,但和我们今天讲的对称现象又有一点出入。于是,我只是说了“它不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两边一样的对称现象” 。但课后我总感到一丝歉然,我还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10、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我也发现了许多细节还有待改进。比如对数学语言的准确度把握;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可以更丰富些;教学中的临场组织、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在教学中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教学并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人类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 。这,才是现今新课改对我们老师备课的要求,也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当然新课改的实施不可能没有疑问和困难,但只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就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