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立核心价值,引领社会风范,宇文利2010年9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2006年10月8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基础三、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本讲内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一)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会形成独立的、对象化的价值认
2、知和价值选择的观念范畴,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就是个体的核心价值观。,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社会是由不同的利益主体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凝聚、表达、发展和维护不同社会阶层的共同利益要求、反映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在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领域及其范畴构成了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国内背景社会结构复杂化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这些社会现象背后隐含了何种价值观念?,(二)国际环境 价值霸权侵蚀 意识形态斗争,法勒庞:乌合之众,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基础,(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1.荣辱观的产
3、生生活实践中对于的“自我”与“他我”差距的心理与情感体验(感性基础) 荣耻判断与认知的客观化、系统化积淀(理性升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出现或荣或辱的感觉实际上是个体心理与认知的反映,是个体荣誉感和羞耻感的体现。荣耻感经过升华,特别是经过系统化、固定化后成为公共认可的基本观念,就形成了荣辱观。,荣辱观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体现为社会成员作为个体或集体在荣誉和耻辱评价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观念。,行为(良或劣),评价(肯或否),感受(荣或辱),2荣辱观的作用,由荣辱观引发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具有两重性,也有相互协调的问题,当两者不一
4、致时,可能会出现荣辱判断的非正常形态。荣辱观具有评价、调节、导向、激励作用,但这些作用有一定的作用域和实施限度。同时,其作用的对象是人,但目标指向是社会秩序。,3.荣辱观的差异性(1)时代差异(2)地域差异(3)阶级差异,(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思想 基础,1.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荣辱观念“仓廪而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前725一前645,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孔子:前551前 479,孟子:前372前289,仁则荣,不仁则辱。,荀子:前313-前238,荀子荣辱中的核心
5、思想人人都喜爱荣耀而憎恶耻辱,只有遵循礼法、重视师教、力行仁义道德的人,才能够获得尊贵、荣耀,否则必将得到卑贱、耻辱。,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荀子荣辱,2. 传统社会荣辱观念的特点第一,荣辱界限分明,分野清晰如:荀子的“势荣(辱)”和“义荣(辱)”,(东汉)王符:潜夫论论荣,奴隶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第二,荣辱观念关涉甚广,对荣辱的判断体现在人们对名与实、义与利、生与死、善与恶、知与行、苦与乐、情与理等诸多关系的价值选择中,体现在为政、立业、社交、修身、养生等行为实践中。,例析:,“
6、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管仲:管子小称“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吕不韦:吕氏春秋,叔向问晏子曰:“何若则可谓荣矣?”晏子对曰:“事亲孝,无悔往行,事君忠,无悔往辞;和于兄弟,信于朋友,不谄过,不责得;言不相坐,行不相反;在上治民,足以尊君,在下莅修,足以变人,身无所咎,行无所创:可谓荣矣。”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第三,传统的荣辱观讲究维护道德底线,重视耻感,例析:(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7、 论语宪问(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3)“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4)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也。 孟子,传统耻观的要义,第一,人不可以无耻,耻是人与禽兽之分知耻是做人的标准“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 (宋)陆九渊,第二,以耻养教知耻是道德教化的前提,是品德养成的保证,“必有耻,则可教”(宋)周敦颐,第三,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知耻是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首要任务,“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而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 (清)康有为,第四,士不知耻,国之大耻为政治国者和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耻是国家治乱和社会风尚的关键 “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清)龚自珍,三、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加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认识,理论素养和思想进步是大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二)善于自省,勤于实践、严于细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勿以荣小而不为,勿以耻微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