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临床医学、临床麻醉、医学影像学、口腔专业等(本)适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典型病例,某女,29岁,因停经38周,阴道见红2小时,于2004年8月21日12Am入院,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产科检查:宫高33cm,腹围87cm, ROT已入盆,胎心132次/min。住院情况:产妇于8月22日凌晨1:00/AM开始腹痛,4:00/AM,阵发痛加剧送入产房待产。6:30AM产妇出现阴道流血,胎心减慢到50-70次/min。怀疑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经家属同意,7:20AM入手术室抢救,行剖腹产,术中发
2、现,有子宫不完全破裂,腹腔积血300ml,血尿100ml,胎儿娩出已死,产妇术中情况一直不好,9:50AM行子宫全切,血压仍不稳,11AM紧急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 PT 60sec(12-14),pt 8万/mm3,凝血酶时间 TT60sec(1618s) ,Fbg100mg/dl,3P试验阳性。经紧急会诊,全力抢救,输全血1.3L,但血压仍进行性下降,中午12点心跳呼吸停止,继续抢救1小时无效死亡。问:病人为什么死亡?,试分析该病人发生的主要病理过程,诊断依据、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和分期。,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3、)。 熟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熟悉“3P”试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历史19世纪,脑组织提取物静脉注射,血管内大量凝血 五十年代,Schneider提出了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性血栓与DIC的关系,并提出DIC的概念六十年代,Hardaway和Mckay系统论述DIC,讲授内容,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分期和分型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一、DIC概念,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
4、血栓。,DIC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凝血功能异常!,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表现为微血栓形成;再转变为血液凝固性降低-表现为出血。,DIC基本变化是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讲授内容,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分期和分型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一)DIC的病因,一、感染性疾病(3134%),1.细菌:革兰氏阴性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变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2.病毒:流行性出血热、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等。 3.立克次体:斑疹伤寒。 4.其它:恶性疟疾、黑热病、重度霉菌病。,二、妊娠并发症(412%),羊水栓塞、胎
5、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感染流产。,三、肿瘤(2434%),转移性癌、肉瘤、白血病等。,四、大量组织损伤,严重创伤(挤压伤、烧伤、冻伤)大手术(体外循环、器官移植、人工瓣膜置换、门脉高压分流术等)。,凝血,抗凝血,1.内源性凝血系统 (因子激活开始) 2.外源性凝血系统 (TF入血开始) 3.血小板粘附、聚集,(二)DIC的发病机制,a,内源性 凝血系统,外源性 凝血系统,1.内源性凝血系统 (因子激活开始) 2.外源性凝血系统 (TF入血开始) 3.血小板粘附、聚集,1.完整的血管内皮;,2.血流速度相对较快;,3.单核吞噬系统作用;,4.生理性抗凝物质;AT、肝素、蛋白C、TFPI,5.纤溶
6、系统。,抗 凝 血 系 统,1. 细胞抗凝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肝脏 合成抗凝物质AT-III, PC,Plg 灭活凝血因子IXa , Xa , XIa 等 2. 体液抗凝系统(起主要作用) 蛋白C、蛋白S 抗凝血酶 (AT-III) TFPI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肝素,纤 溶 系 统,纤溶系统组成 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 纤溶酶(plasmin,pln)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s, PAs)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s)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FDP(
7、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血管痉挛,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抗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凝血系统,抗凝,凝血,纤溶,止血的过程,DIC的发生是由于凝血力量超过抗凝血力量!,1、组织因子(TF)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肺、脑、胎盘、肿瘤细胞等含有丰富TF!血管外层结构恒定表达TF;内皮细胞、单核和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被激活后,也表达TF。,主要由此机制引起的DIC在哪些科多见?,外科,妇产科,肿瘤科。,(二)DIC的发病机制,常见于:,1.产科意外:约占DIC病例的8.620%见于: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等其中羊水栓塞最为常见。 2.外科
8、手术及外伤:约占12.715% 见于:胃、肠、肾脏、胆道等手术,大面积烧伤、 挤压综合征。 3.肿瘤组织大量破坏:约占2028.3% 多发生于癌肿晚期,临床表现以慢性型为主。以广泛转移者诱发DIC。 4.感染性疾病,2、内皮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正常内皮细胞(电镜扫描),原因:感染、缺氧、酸中毒等。,VEC损伤为什么 会导致DIC?,内毒素可直接损伤VEC,或通过TNF、IL-1、PAF、C5a介导VEC的损伤。,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 胞表面(单箭头指示)。,内皮损伤,内源性凝血性系统启动a 1)接触激活(固相激活): 接触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 特点:分子量没发生改变,2)酶性激活(液相激
9、活) 酶:激肽释放酶、纤溶酶、胰蛋白酶/af (PKA) KK-PK(放大效应),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内皮细胞损伤a,IF表达增多,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下胶原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粘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内皮细胞释放的促凝和抗凝物质失平衡:VEC分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抗凝血酶(AT- )、血栓调节蛋白(TM)减少,抗凝血力量减弱。受损EC产生PAF、vWF等凝血因子增加。,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血小板激活过程,磷脂酶A2,血小板的激活,血小板 活化 粘附、聚集、释放(ADP TXA2 PAF)
10、,胶原 凝血酶 肾上腺素 ADP TXA2 PAF,血小板激活的同时使GPb、GPb/a被激活 。,GP b通过vWF使血小板与胶原结合;GPb/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作用:通过“搭桥”使血小板聚集;通过信号转导,使血小板细胞骨架再构筑,导致变形、聚集。,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激活的同时使GPb、GPb/a被激活 。GP b通过vWF使血小板与胶原结合;GPb/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作用:通过“搭桥”使血小板聚集;通过信号转导,使血小板细胞骨架再构筑,导致变形、聚集。,激活的血小板表面带负电荷磷脂,促进血凝块。,血小板在DIC发病中一般起继发作用。,RBC大量损伤的原因:异型输血,各种原因的溶血
11、。(RBC大量破坏,必须同时伴有较强的免疫反应时,发生DIC),RBC破坏释放ADP;暴露出磷脂,促进DIC发展。,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破坏能释放组织因子;在内毒素、IL-1、TNF等刺激下均可诱导表达TF; 均可促进DIC发展。,4、促凝物质入血,1)急性胰腺炎胰蛋白酶激活凝血酶原 2)羊水栓塞胎粪、脱落的上皮细胞以及颗粒物质入血激活凝血过程; 3)异颗粒入血激活因子 4)外源性毒素入血激活因子,蛇毒、蜂毒的蛋白水解酶有类似作用又可直接激活凝血酶原,激活凝血过程。,病因多通过多种途径导致DIC发生、发展!,如:严重感染,感染时产生TNF、IL-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产生TF;同时使EC上
12、TM、HS表达下调。 内毒素损伤ECBPC粘附、聚集。 严重感染时释放细胞因子,激活白细胞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EC。 EC产生tPA,PAI。,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小结,病因,内皮受损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组织破坏TF过度表达激活外凝系统,RBC,WBC受损血液凝固性,其他促凝物质入血,PC激活凝血系统,讲授内容,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分期和分型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二、DIC的诱发因素,(一)单核吞噬系统功能障碍,(二)肝功能障碍,(三)血液高凝状态,( 四)微循环障碍,(五)纤溶系统被抑制,(一)单核吞噬系统功能障碍,单
13、核吞噬系统具有吞噬、清除血液中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及其他促凝物质。 清除纤溶酶、FDP及内毒素等。,当功能被封闭时,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削弱。,(二)肝功能障碍,1.肝脏枯否细胞是单核吞噬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2.肝脏产生蛋白C、AT等抗凝物; 3.肝是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的场所。,(三)血液高凝状态,孕妇3周始血小板,凝血因子(、)增多,抗凝物质(AT-、t-PA、u-PA)降低.来自胎盘的纤溶抑制物增多。酸中毒时凝血因子酶活性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加强,肝素抗凝活性减弱,(四)微循环障碍,在休克病理过程中,微血管内血流减慢,不能及时清除已活化的凝血因子;以及血液浓缩,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此外缺血缺氧导
14、致酸中毒损伤内皮细胞等也有利于DIC的发生发展。,(五)纤溶系统被抑制,如:妊娠、晚期肿瘤、6-氨基己酸大量使用等。,当体内纤溶功能主动或被动降低时,如有强烈激活凝血的因素在体内出现,体内容易发生DIC。,DIC的诱因,容易发生血液凝固,讲授内容,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分期和分型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三、DIC的分期 (一)高凝期 (二)消耗性低凝期 (三)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期 主要是后二期出现出血,尤其是最后一期。,DIC分期,讲授内容,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分期和分型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出血 休克
15、 器官功能障碍 贫血,四、DIC功能代谢变化,(一)出血,DIC出血(腹主动脉瘤术后),DIC最早的临床表现,发生率85100%.,皮肤瘀斑,紫癜 呕血,黑便,咯血,血尿,鼻出血和阴道出血,DIC出血的临床特点:,1.广泛、多个部位出血,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2.常伴有DIC的其它临床表现,如休克等;,3.常规的止血药无效。,DIC出血的发生机制,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和纤维蛋白(Fbn)产生的各种片段,通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功能为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抗凝血酶,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加重出血倾向。,3P试验: 即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 pro
16、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 目的:检查X片段的存在 原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 使血浆中原与FDP X片段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这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 意义:DIC患者呈阳性反应。,3P test:,Fbg,a,Xa,A, B, C,FDP (X,Y),PLn,A, B, C,PLn,Fbn,FM,3P 试验,X,FM,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鱼精蛋白,X,FM,FM,沉淀,FDP检测(3P 试验) (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nation test),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
17、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一般情况下,纤维蛋白比纤维蛋白原更易被纤溶酶分解。 原理:只有当纤维蛋白原首先被凝血酶分解产生纤维蛋白多聚体,然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最后才能生成D-二聚体。 意义:反应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但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但D-二聚体并不增高。,D-二聚体检查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但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但D-二聚体并不增高。,Fbg,a,DD test:,Xa,PLn,FDP(D单体),A,B,C,X,Y,D,E,FDP(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A,B,C,X,Y,D,E,Fbn,FM,原发性纤溶,PLn,(二)器官功能障碍,DIC
18、时,器官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微血栓大量形成!,肺-呼吸功能障碍肾-肾功能障碍心-心泵功能障碍肾上腺皮质华-佛综合症垂体-席汉综合症,皮肤肾肺脑心肝 肾:急性肾衰-腰痛,少尿,蛋白尿,血尿 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华佛综合征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肺:肺出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神经系统:头痛、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非特异症状 垂体:坏死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 心脏:缺血、梗死、心源性休克 肝:黄疸,肝衰 消化系统: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三)休克,(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血象(裂体细胞),机制: 1.微血管内有
19、纤维蛋白性微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呈网状引起红细胞碎裂。 2.缺氧、酸中毒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RBC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扫描电镜,左2000,右5200),讲授内容,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分期和分型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诊 断:1994年全国出血与血栓学术讨论会提供(自学) 临床表现: 有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1. 多发性出血倾向 2.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 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4. 抗凝治疗有效,DIC的诊断,思考题,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20、,A、凝血因子入血,D、血小板受损,C、凝血因子被激活,B、凝血因子被激活,引起DIC最常见原因是,A、创伤及手术,D、感染性疾病,C、肿瘤性疾病,B、妇产科疾病,D-二聚体检查阳性表明患者处于,A、高凝期,D、有潜在发生DIC的可能,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B、消耗性低凝期,患者,女,29岁。因胎盘早期剥离急诊入院。妊娠8个多月,昏迷,牙关紧闭,手足强直;眼球结膜有出血斑,身体多处有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血尿;血压10.64/6.65kPa(80/50mmHg),脉搏95次/分、细数;尿少。实验室检查(括号内是正常值):Hb70g/L(110150),RBC2.71012/L(3.55.0 1012/L),外周血见裂体细胞;血小板85 109/L(100300 109/L),纤维蛋白原1.78g/L(24g/L);凝血酶原时间20.9秒(1214),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阴性)。尿蛋白+,RBC+。 4h后复查血小板75 109/L,纤维蛋白原1.6g/L。,试分析该病例DIC的 证据、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和分期。,诊断:胎盘早期剥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