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 说,走近韩愈,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1.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3.讨论对人才
2、的看法,树立正确价值观,争做“千里马”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感知文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重音。,结合注释,读读译译,积累重点词句。,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通“饲” ,喂 通“现” ,表现 通“才” ,才能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鞭打,鞭子,难道,恐怕,一词多义,通假字,翻译句子,(1)祇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
3、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翻译句子。,(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世有伯 乐,然 后有千 里马。,祇辱于奴 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 枥之间。,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其真不 知马也。,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完成下列表格,探究写法,体会情感,用文中的话回答下列问题,(1)强调伯乐对千
4、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2)千里马不遇伯乐会是怎样的命运?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不知马也。,(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安求其能千里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不知马也。,文章流露了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什么样的情感?,痛惜,愤怒谴责,嘲讽,痛心愤懑,本文不仅仅是在写马,仔细品读课文,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借此要表
5、达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马说,食马者,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文章每段最后都用一个“也”字收住,结合各段内容,品品“也”字所流露的情感。,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含英咀华,体会情感,第二段指出千里马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段末再用反诘句“
6、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又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拓展迁移,链接生活,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常有),外见,埋没,人才,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写法:托物寓意,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中学到知识,更应从他身上汲取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