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

上传人:李国权 文档编号:338620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 说 韩 愈,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作者简介,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朝州刺史。在文学方面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 愈,作者:韩愈(768-824),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马说是其中的一篇短文,不足200字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

2、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文气畅达而波澜回转。,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写 作 背 景,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

3、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

4、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 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3.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

5、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生字词:,祗,zh,骈,pin,策,c,槽枥,co l,食,sh 一食或尽粟一石,s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石,dn,s ,1 2 3,释词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马说:“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 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字词解释: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面对 犹,尚且 一样,返回,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

7、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同,辱没,辱,骈,一食,称,著称,吃一顿,是,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见,这种,这样,等,等同,能,能,能够,“见”通“现”。,安,怎么,策,道,正确的方法,能力,材,执,拿着,临,面对,用鞭子打,其,难道,通“才”,才能,文段一:,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 称著称 虚词: 而表转

8、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文段二:,实词: 一食顿 、餐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 常普通的 虚词: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是这种,作代词 安怎么,谁是千里马?,文段三:,实词: 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分析文段一:,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

9、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千里马,伯乐,决定,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分析文段二:,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食马者,千里马,食量:尽粟一石,食饱、力足,才美外见,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无知),分析文段三:,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0、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食马者的愚妄,其真不知马也,(主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常有),外见,埋没,人才,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写法:托物寓意,马 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千里马来说,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

11、群中识别出来,一般对待千里马,千里马就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 “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 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

12、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

13、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理解分析: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马说,根据课文回答1、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比作“伯乐”,将_比作“千里马”,将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击了_的社会现象。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 3、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主题,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统

14、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猛烈的抨击。,写作手法托物寓意,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 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嘲讽作用。,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通_解释_(2) 才美不外见 _通_解释_(3) 食之不能尽其材 _通_解释_(4) 其真无马邪 _通_解释_,一 字 多 义 (4)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动词食之而不能

15、尽其材 使竭尽 动词,一 字 多 义(虚词) (3)以 不以千里称也 用 介词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根据 介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饲 喂养,动词 即使 虽然 难道 其实,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 马鞭子,一词多义,练 习,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 其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1、策,3、食,2、其,鞭打,鞭策,马鞭子,难道,恐怕,千里马,餐、顿,通“饲”,吃,喂养,拓展问题:,“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拓展思考:,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