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中国古代陵墓仪卫雕塑,陵墓雕塑主要有神道瑞兽、俑、明器、纪功造像、仪卫雕塑等。 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面上有坟和祭祀建筑群;地下为墓室建筑。 配合地面建筑陈设在不同位置的各种石雕,最为常见,规模宏大,成就突出。 中国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灵魂升天,而且也能向生前那样继续拥有权力和享受豪华的生活。故帝王贵族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陵墓,不仅在地下修筑巨大的墓室,有的还在地面上修豪华的建筑,而且在墓前设置显示地位与权利的石柱、石人、石兽等雕刻群。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5公里处,是秦始皇营建的
2、一所地下陵墓,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而兵马俑 坑则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兵马俑在20世纪 70 年代时才被人发现,一度轰动全球,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在规模、形制、数量上都超过了现已发现的任何一个墓葬中的雕塑群。秦兵马俑是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秦王朝军旅的缩影,表现军旅正是用以纪念和歌颂秦王威振四海的业绩,宣扬秦王朝统一全国的政治局面。 秦兵马俑依靠多样的人物形貌来表现军旅的威武雄健,并已能体现一定的人物品貌、性格。战马警觉的神态,劲健的肢体,鼻、口、耳、眼的细致刻画,也显示着塑造动物的高超艺术和深厚传统。纪念性群雕上的成就,意味着
3、雕塑艺术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兵马俑是1974年3月发现的,当地农民在一片砂石堆积、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与震惊。,秦始皇陵,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
4、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 御手一名,车士两名。,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秦俑一号坑遗址现场之一,秦俑一号坑遗址现场之二,秦俑一号坑遗址现场之三,秦俑一号坑文物修复现场,一号兵马俑坑军阵,一号兵马俑坑军阵,一号兵马俑坑武士俑队列,此是一号兵马俑坑军阵东端南部第三过洞内部分武士俑的队列。前边的一
5、件陶俑为战车上的车士俑,头戴长冠,身穿褐黑色铠甲,左手作握剑状,右手作持戈、矛等长兵状。此俑面部残存的彩绘颜色较多,白睛黑珠。面部的颜色分为两层:内层以生漆作地,外层涂粉红色的颜料。后面是身穿铠甲、头戴介帻的步兵俑的队列。这些俑左手都作握剑状,右手作持长兵状,神情肃穆。,一号兵马俑坑武士俑队列,一号兵马俑坑武士俑队列,一号兵马俑坑武士俑队列,位于一号兵马俑坑军阵的左前角,是军阵前锋部队的局部。计有三列横队,均身穿齐膝长衣,腿扎裹腿,头上绾着圆形发髻,是属于轻装的独立步兵俑。俑手中所持的基本上都是远射程的弓弩,个别的手持戈、矛等兵器。此符合兵书上所说的“长兵在前,短兵在后”的兵器配置原则。,一号
6、兵马俑坑陶马,此是战车的一组陶马的出土原状。陶马为4匹,其中一匹已成碎片,其余三匹保存情况较好,但马耳和额顶部的飞鬃均已折断。鞍具已全部脱落。,一号兵马俑坑东端的陶马,上部是一号兵马俑坑军阵东端九过洞内的陶马、陶俑,下部是十过洞的一组陶马。马后是木质战车,车已腐朽仅存残迹。车前的四匹陶马即两骖、两服。中间的两匹服马驾辕,两边的骖马协助服马挽车。马身上原来驾具齐全,因俑坑早年经火烧和人为破坏,驾具多已不存。,一号兵马俑坑东端的陶马,这是一号兵马俑坑第七过洞出土的驾车的陶马。马身长2.1米,通首高1.72米,均剪鬃缚尾,双耳前耸,张口作嘶鸣状。马的体形不大,头较宽,脖颈短,属于河曲马种。马前的地面
7、上有车辕和半个车轮遗迹,车轮原位于马后,因经人为的扰动而移于马前。,一号兵马俑军阵的前锋(南-北),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一,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二,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三,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四,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五,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六,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七,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八,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九,二号兵马俑坑于1994年3月1日开始正式发掘。全坑划分20X20米的24个探方。每个探方又以十字隔梁分成4个大小相等的小方。二号俑坑上部覆盖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遗迹已揭示出来。,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发掘现场,二号坑棚木遗迹,二号坑出土彩绘俑,二号坑出
8、土彩绘俑,二号坑出土的绿脸俑,二号坑绿脸俑出土现状,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三号兵马俑坑陶马,此组陶马位于三号俑坑中部,是车马。马身长2.1米,通首高1.72米。中间的两匹是挽车的服马,两侧为骖马。马的造型准确,比例合度。膘肥臀圆,四肢劲健。中间的两匹服马举颈昂首作嘶鸣状,两匹骖马的颈部微向外侧扭转,异常神骏。,三号兵马俑坑武士俑,图为三号俑坑南区武士俑队列局部。三号坑曾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大多数陶俑已无头,身躯被砸成碎片,虽经修复仍残缺不全。,西汉墓陶俑,西汉墓俑仍然承袭着
9、秦俑的制作水平,但是由于体形一般较小,艺术表现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塑造人物情态方面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 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骑兵俑583件,其他文武、杂役、舞乐各种人物俑1,965件。这批墓俑所表现各种不同的动态与神情,使人联想到当时不同职守的各类人物面貌。而昂首翘尾的战马在武士的乘骑下,栩栩如生。 江苏徐州东郊狮子山发现西汉陶俑坑四个,出土的陶兵马俑共2,300多件。俑的面部塑造相当细致生动,面露神彩,楚楚动人。,汉代雕塑所呈现的高度写实技巧与表达内在神情的传统,在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说唱俑、马俑上都有所发展。 四川地区由于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文化艺术独具特
10、色,民间艺术更发展蓬勃。四川不少地区因而出土了说唱俑,反映了汉代四川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其中特别为人所称道的是出自成都天回山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表现一名老年侏儒俳优赤膊光脚,右臂挟鼓,左手持鼓槌,表演到高潮时,情不自禁地扬臂抬腿的情态。与之异曲同工的另一件陶说唱俑出自郫县宋家林汉墓,表现的是一名说唱俑在表演中的一个瞬间他大半身袒露,肥大的裤子系在脐下,两足蹀躞 ,歪头耸肩,舌头舐着上唇,神态非常滑稽。重庆鹅石堡山汉墓所出的一件以红砂石雕凿的俳优俑,坦腹仰首而坐,一手握拳,一手伸开,说唱到忘情处,也吐出舌头。类似的说唱奏乐俑在四川还有很多,都很富于风趣。也许,这正反映了四川人所特有的幽默性格。至今
11、,四川地方戏曲中仍然保留着那种带着地方特色的诙谐与机巧。,四川郫县宋家林汉墓出土说唱陶俑,此用高55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为东汉时作品,在人物动作及面部表情的刻画方面极为杰出,以大幅度的动态和丰富的表情展现说书人的幽默神态,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郫县宋家林汉墓 说唱俑,灰陶,高66.5厘米。面部表情极其丰富,耸肩曲腿,手持皮鼓,正在说唱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这是东汉陶塑的杰作。,东汉石雕 俳优俑,人物造型夸张、有趣,表现一个正在说唱的丑角俳优艺人。双目突出,口舌吐出,一幅滑稽的场面。,汉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墓的石雕是一组别具风格的表彰功勋的纪念碑群雕。青年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率师深入祁连山远
12、征匈奴,六战六捷,解除北方边患,为沟通西域交通、安定民生,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纪念这样一位英雄,艺术家不是直接表现英雄本身,而是表现英雄的乘骑,表现英雄威名远震的祁连山。从战马使你想到英勇善战的将军,想到浴血疆场的战士;祁连山使你永远铭记着将士们的勋业。,霍去病,卫青外甥,亦为私生子。母本为平阳公主婢女,因妹卫少夫封后而得贵。霍十八岁初随卫青出战,即因战功封侯。二十岁为将领兵,两击匈奴,皆深入敌境激战后大胜。二十二岁,与卫青分路出征,战功远甚于青,极受荣宠。武帝特为他筑华府,建成着他去看,霍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沉默寡言,却不及卫青仁厚,李广之子因咎父自杀而对青无礼,青由之,霍则伺机杀李。
13、二十四岁,病死,陪葬于茂陵,其墓如祈连山,以铭其功。,汉武大帝刘彻陵墓 茂陵,霍去病陵墓,霍去病陵墓,西汉霍去病墓石雕马踏匈奴,高168厘米 长190厘米,马踏匈奴是表现将军具有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的坚定意志,体现将军的品格与精神。战马的轩昂气势、庄重雄强的英姿,却使你联想到英勇无敌的将军。跃马是表现在战斗中突然腾跃而起的战马,矫健而充满活力,体现了战斗的艰险,间接描述了浴血战场勇士们的气概。 卧马警觉有神的头部、点地欲起的右足,表现经过长途跋涉而又坚持不懈,随时准备征战的气慨。整个纪念碑富有丰富的内涵。,西汉霍去病墓石雕跃马 ,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以及卧牛等,组成了纪念碑雕塑的主题。伏虎、石人
14、以及各种野兽的石刻体现着在边陲战斗的英雄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祁连山亦名白山(雪山),终年积雪不化,正如墓冢上的竖石,远看如皑皑雪峰。而异兽出没,野猪、驯象、食羊怪兽等穿插其间,更烘托出将士远征祁连山的艰辛。,汉霍去病墓石雕卧牛,汉霍去病墓石雕伏虎 ,西汉霍去病墓石雕卧马,南朝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神道即墓道,意为神行的道路。设立在神道两侧作为陵墓标志的石刻,便称神道石刻。由于神道石刻只有帝王和王侯才享有,因此神道石刻往往雕刻精美,形制巨大,是权贵的象征。中国的雕塑艺术源源流长,只有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年代,才能产生像这样近似完美的雕刻艺术品。这些岿然长存
15、的南朝陵墓石刻(统称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南京江宁区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 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萧秀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谵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绩墓
16、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处。,南朝齐武帝萧赜景安陵麒麟,麒麟 长315厘米 高280厘米,梁代陵墓石刻最盛,梁武帝萧衍修陵的石麒麟,双角有须,张口吐舌,体势雄健,昂首雄踞,足旁小兽垂尾盘绕,富有稚趣;而萧宏陵墓的石辟邪,雄视阔步,作风趋向写实,增加了动物的真实感。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前的石辟邪,则鬣毛向左右分披,躯体壮硕,张口吐舌,显现了凶猛、强悍的性格。至于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前的一对石辟邪,则开始注意到两只石兽间的联系与变化;雄兽扬长而走,雌兽略作蹲态,丰满、温顺。南康简王萧绩墓的石辟邪,方躯圆胸,庄重威严。到陈文帝永宁陵的石麒麟,形制变得较小巧,而纹饰繁富,反映了南朝晚
17、期的变化。,南朝梁武帝萧衍修陵麒麟,麒麟 身长310厘米 高280厘米,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坐落在江宁县麒麟镇麒麟铺村公路两侧。 刘裕称帝后的第三年病死,时年60岁。永初三年(422年)七月葬于“丹阳建康县蒋山初宁陵”(宋书武帝纪),溢日武皇帝,庙号高祖。刘裕陵墓坐北朝南,陵前石刻原来还有石柱等物,时隔不久,石柱便被狂风吹折(建康实录),现已无存。陵前现存石麒麟一对,东西相向,东为双角,西为独角,均为雄兽,造型相似,身上细部刻纹略有不同。,初宁陵天禄,初宁陵麒麟,萧宏墓石刻,萧宏墓石刻位于南京栖霞区尧化镇仙宁农牧场张库村田野中。 萧宏(473年-526年),字宣达,梁文帝萧顺之的第六子,梁武帝
18、萧衍的异母弟。齐时官至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梁天监元年(502年),封临川郡王,领扬州刺史,加都督。 萧宏墓前石刻在1956年曾进行过修复,现存石刻3种6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均为雄兽。西辟邪已碎成数块,横卧在水沟蔓草之中,仅有雄性器官部分尚可辨认。东辟邪原倒在深约15米的沟中,50年代升高到地面,搬到长3.87米、宽1.80米、高0.74米的基座上。为南朝石辟邪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石辟邪.,萧宏墓辟邪,唐陵墓石雕,自唐太宗凿山建陵后,唐陵逐渐形成因山为陵的制度。 高宗李显的乾陵石雕是唐陵中保存最完整的。列置于朱雀门神道两侧的巨型石雕基本保持原貌。乾陵石雕自南第二道楼阙向北,对称排列。石雕
19、包括有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驼鸟一对、鞍马五对、文武侍臣20人、蕃王像61躯,雕造规模大,数量多,为唐陵之冠。乾陵石狮手法写实,头大体壮,卷鬣突目,神态威武。作为石雕行列引首的翼马,寓有吉祥瑞应的意义。躯体庞大,伫立于双重基座上,肩项浮雕双翼,作卷云纹饰。以后唐代诸陵翼马大致由乾陵变化而出,成为唐陵神兽雕刻的基本题材之一,唐乾陵翼马,唐代政府部门设有专管陵墓建造的机构,是唐时陵墓雕塑极一时之盛,为后来的宋、元、明、请各代奠定了陵墓雕塑的模式。乾陵为唐高宗坟墓。翼马(天马)与鸵鸟相匹配,体现出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唐乾陵 鸵鸟,鸵鸟的形象出现在陵墓前,被认为有两种用意:一是代表南方的吉祥鸟朱雀;
20、而是把外国进贡来的鸵鸟置于墓前,以显示帝国之强大。,唐乾陵石马,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都离不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其造型都比较僵板。,顺陵原为武则天之母杨氏墓,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 改称顺陵,扩建墓表建筑,增设石刻。 顺陵保存下来的天鹿形象,风格与乾陵翼马相似,以鹿为原型,兽身写实,头似鹿,顶生一角,足似马蹄,尾长大,双肩生翼。 顺陵朱雀门前的一对走狮,由整块石灰岩雕成。雄狮张口作吼状,表现出劲健威猛的气势;雌狮裂唇露齿,躯体浑圆,双目警视前方,形体略夸张。,唐顺陵神道石狮,此雕像体积庞大(高达305厘米),气质劲健,造型饱满。,唐顺陵天鹿,
21、瑞兽非常庞大,高4.55米,外形比较独特,头上长角,被称为“天禄”。,唐朝十八陵,石兽立人,颇为壮伟。保存较好的帝陵雕刻尚有睿宗桥陵、玄宗泰陵、肃宗建陵等,这些陵前雕刻体积庞大,造型浑厚,气势雄浑,反映出唐代强盛的时代风貌。,唐泰陵瑞兽,泰陵是唐代开元盛世时期李隆基的陵墓,规模浩大,墓前石雕由当时的一些最著名最优秀的雕刻高手完成。,唐定陵 鞍马,定陵是唐中宗的陵墓,其陵前雕塑群的艺术风格是典型的初唐风格,朴实无华、坚实敦厚。,唐桥陵蹲狮,蹲狮和瑞兽在唐代陵墓都是常见的雕刻形象,体积感强,外形较为写实,局部也有细致的刻画。从中可以看出盛唐雕刻走向华丽、多变的风格。,唐桥陵瑞兽,类似传说中的麒麟形
22、象,造型敦实,整体感很强,腹下腿之间没有凿空,饰以祥云,起到支撑作用。,唐桥陵 鸵鸟,生动、写实,动态变化自然,羽毛刻画细致,反映了当时优秀雕工们的高超技艺。,唐建陵侍臣,建陵石雕群遭人为破坏较重,这尊侍臣立像结构洗练,形象个性突出,形体厚朴,以文刻画概括但不简单化,疏密有致,形成线与面的完美结合。从人物造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唐的自信、强大的气魄。,唐献陵石虎,献陵地处陕西三原县,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其四门外各有一对高达2.5米的石虎,这是其中之一。重点突出了虎的神态,肌肉饱满,好似在缓缓行进当中寻找袭击的目标。,唐昭陵六骏之一,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明诏令上六块纪念性浮雕的总称,这匹马的名字
23、叫“飒露紫”。,唐昭陵六骏之二,六骏各有自己的名字,在开国战争中立了功劳,被人们广泛流传。这匹战马的名叫“特勒骠”。当年的盗运者将其中的四块打碎,准备出境时被截获,其整体形象被损毁,实为可惜。,宋代陵墓石雕,北宋七帝八陵都在河南巩县,连同陪葬墓300多座,形成纵横30平方公里的庞大陵区。北宋陵制取法唐代,坐北朝南,由神道、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石造像,宋太宗永熙陵神道自南向北计:望柱一对、象一对、象奴四躯、瑞禽石屏一对、角端一对、鞍马两对、奚官八躯、虎二对、羊二对、客使六躯、武官四躯、文官四躯。神道长约300米,规模最大。于宫城南神门外,又有立狮、护陵将军和宫人与内侍石雕
24、各一对。此外,整个陵区共有21座皇后墓,制度基本与帝陵同,神道两侧也排列石雕,只是规模较小。这片陵区兴建石雕数以千计,可惜经历代破坏、散失,仅存700余件,是现存最大古代陵墓石雕群。总括而言,宋陵石雕的题材内容都较前代丰富,雕凿水平亦有所发展,唯制作者不同,各有差异。,宋 赵光义永熙陵神道瑞兽,宋真宗赵恒永定陵神道走狮,北宋乾兴一年(1022年)通高 296厘米 底座长276厘米 。,宋永定陵 石人.石马,北宋皇帝陵墓集中在河南巩县,有“七帝八陵“之称。陵墓前,陈列石人、石马的仪仗,起于唐代,北宋陵墓的形式基本上遵循着唐制。,明清陵墓石雕,明清帝王陵寝,以明孝陵、十三陵和清东陵、清西陵为主,其
25、建筑分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地上建筑主要包括牌坊、大门、碑亭、华表、龙凤门、神道、棱恩门、棱恩殿、方城、明楼、宝顶等,这些建筑奠基于明孝陵,十三陵时已完备,清沿袭不变。 明陵之神道石雕新增加了大型神兽,不用石羊、石虎,仪卫加强。石雕题材广泛,数量规模均超过历代水平。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是方圆40平方公里的陵区。其中以朱棣的长陵规模最为宏大,长陵神道石雕事实上已成为十三陵的共用神道石雕。明宣德十年(1435年)始置石人、石马于御道东西,计有勋臣、文官、武将、马、麒麟、象、骆驼、獬豸、狮子各两对,石雕群长达900多米。文官持重含蓄,武官威武庄严,写实而又富于想像;骆驼、大象造型生动雄壮,均表现了匠师的较高技艺。但总体水平已无法与汉唐陵墓雕刻相比了。,明昌平县十三陵神道白石武将,明昌平县十三陵神道文官,明昌平县十三陵神道骆驼 ,明皇陵神道文官立像,清西陵石雕文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