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简明中外教育史.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2863877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中外教育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简明中外教育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简明中外教育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简明中外教育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简明中外教育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唐以降的科举制,第一节 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 (一)乡里选士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 周礼地官司徒: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二)诸侯贡士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 “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三)学校贡士 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学记:“九

2、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 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士”向王宫申报,选其中俊秀的升送司马, 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任命、颁发官禄。,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得士者昌,失士则亡 私门养士 公门养士 一、选士的方式 (一)招聘,(二)举荐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三)自荐 毛遂自荐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二、用士与养士,士的特点:“资于身” 、 “资于口” 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 养

3、士: 1.知士 2.爱士 3.礼士 4.以诚待士 5.虚心纳谏,贵直言,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 ,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二)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与特科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此外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最主要的科目

4、、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三)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1.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2.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3.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二、察举制的弊端 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一)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钓誉风盛行,(二)世家权门把持选举,选非其人,察举成为结党营私的工具 由于荐举的权

5、利多出自于地方,使得地方官吏网罗党羽,培植私人势力。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 1.设置中正官 2.品第人物 3.品级的升降与按品授官,二、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 晋书刘毅传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左思咏史,晋刘毅列举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三难”

6、、“八损” 所谓“三难”: “人物难知” ;“ 爱憎难防”; “情伪难明” 。 所谓“八损”:其一,大士族通过中正官,操纵选士,控制视图,造成“操人主之威,夺天朝之势”,严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其二,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选举,难免弊端百生。 其三,中正官不公正,往往在选人上首尾倒错。,其四,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却没有必要的监督和防弊措施。 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评,不是偏听偏信,就是爱憎夺其平。 其六,九品中正制下,尽职尽责的官吏位于低品,无功无绩的反位居高品。 其七,中正官品评人才,以品、状两方面取人, “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中正官以亲疏远近为品评依据。

7、 其八,中正对士人的品评,不陈清其善恶,以致“进者无功以表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明,则风俗汙浊,天下人焉得不解德行而锐人事?”,第五节 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考试而得名。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和膂力骁壮。,十科举人中,文才秀美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二、科举制度的发展(一) 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程序1.考生的来源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生徒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

8、他们修业期满,可以应举参加考试。 乡贡即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向本县、州投请应试,经地方预试合格解送中央。,2.考试的程序 乡试(县、州试) 、省试(尚书省礼部试) 、吏部复试。(1)乡试 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首先参加县试,合格的人员再参加州试。州试通常在秋天举行,称“秋试”,又称“发解试”(秋闱),第一名称“解元” 。,(2)省试 乡贡与生徒于每年的春天集中于京师长安尚书省的礼部应试,谓之“省试”或 “春试” (春闱) 。 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考试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 故“省试”又称“礼部试”或“礼闱” 。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3)吏部复试

9、(释褐试) 吏部选拔官吏的标准有“身、言、书、判”四个方面。 吏部复试完毕,各科及第者就隶属吏部,候派官职。,1.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 唐代科举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等科。实际上,经常举行的是前六科。,(二)考试的科目和考试的方法,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 。唐以此科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取不过一、二人,很难考取。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明经科: 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有“三十老明经”

10、的说法。,进士科: 注重诗赋。从高宗后逐渐被人重视,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代进士科大约每百人中只能有一两人及第, 因此,进士科的竞争相当激烈,考取也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2.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四种。,(1)帖经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帖盖3字,令应试者填出来。,(2)墨义 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所以也是考查熟悉儒经的功夫。 墨义有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3)策问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

11、合理和有效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能较好的方法。,(4)诗赋: 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唐代所试诗体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体诗,而且韵脚由试官限定。,(三)及第后的荣耀,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曲江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流芳百世的纪念意义。,三 、 科举制度的完善,(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

12、试内容的改革。,(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1. 三年大比制的形成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始实行三年大比制,遂成定制,并为明清所沿袭。 2. 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增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试”,宋代科举遂为三级试 。即州试-省试-殿试。,3.赐出身及授官 宋代,殿试后有等甲之分,大致分为三甲五等, 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 南宋时又有变化,据梦梁录记载:第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至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赐出身后在琼林苑赐宴,称琼林宴。,4.强化科举法规 实行“互保连坐”,完善报考手续 确立弥封和誊录法 实行锁院回避制与别头试 实行

13、层层复试,以求名实相符 建立考场监守门禁及巡察制 明令禁止考官与考生间结党,誊 录,科举考试作弊,四、科举制度的完结,(一)明代的科举制 1.科举考试程序 明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但在乡试之前尚有预备性的县府院试,即取得地方学校生员资格的考试。只有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即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实际上科举考试的程序已为四级。,院试是能否取得秀才资格的最关键环节。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岁试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二是对地方学校原有的生员进行甄别考试。 乡试 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考期在秋八月,故称“秋闱”。乡试分为三场:分别在初九、十三、十五

14、日进行。分别考经义 本朝诏诰、律令 史事及时务策。,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亦即于丑、辰、未、戌年春季二月在京师举行,参加会试者必须是乡试中式举人。 会试也分作三场,分别于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其考试内容和程序基本上与乡试相仿。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凡会试中选者即取得参加殿试资格。,殿试明初殿试的时间为三月初一,后改为三月十五。出榜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依次为状元(亦称殿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士。,2.八股取士八股文统称制义,又因作文题目多取于四书,又称四书文。 八股文从破题、承

15、题、起讲、开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对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 内容:题目取自四书、五经,行文须以圣贤口气,并以程朱等注疏为准。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700字。,(二)清代的科举,1.考试的程序 清仿明制,将学校完全纳入了科举选士的轨道。清代科举共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而每一级考试中又有若干考试,考试层次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清代四级考试列表,(1)童试 凡未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参加的考试,俗称考秀才。童试为三年二考,由三部分组成: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考试分为四场或五

16、场,第一场为正场,其余皆为复试,每场放榜一次,每次淘汰若干应考者,取中的参加府试。 府试。通常考一场,凡中选者,由府造具清册申送学政,参加院试。,院试。是童试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童试成败攸关的一次考试,由学政主持。院试又分为岁试和科试两种。 岁试的作用在于防止生员怠荒学业,顺治九年规定生员岁试,实行“六等黜陟法”,对秀才根据岁试等级实行赏罚。 科试是为送赴乡试的选拔考试,生员科试大体分为三等,列一、二等及三等前茅者(大省前10名,中小省前5名),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2)乡试,清代乡试沿袭明制,每三年一科,于子、午、卯、酉年举行,称作正科。 乡试考场称作贡院,设在省城。 “三场辛苦磨成鬼”

17、 桂榜 中榜的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其余都称文魁。 考中举人即有了做官的资格。,号 房,(3)会试 清代会试和明代一样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参加的人是乡试中式的举人。 会试也分为三场,每场三日,每场第一日点名入场,第三日交卷出场。 “杏榜” (4)殿试 殿试仅考时务策一道,清初长约二三百字,康熙后约五六百字。,进士题名碑,五、科举制的作用及影响,(一)科举制作为支撑封建官僚政治的一大杠杆和调节器,有效地制衡、调节着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政治结构 “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二)科举考试重经义、文辞,而轻自然、斥技艺,导

18、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乃至经济的迟滞不前,(三)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保持儒家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上,儒学和科举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官学地位,同时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限制在儒家经学的范围之内。 其次,体现在它对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曾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促进了宋代散文的发达。,(四)科举制度对士阶层的影响,1.科举制度造就了士阶层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认真勤奋的治学精神。 2.科举制度造就了士阶层知识结构的固化、陈旧,遮蔽了其知识视野。 专尚经术与八股 3.科举制束缚了士子的个性、创造力,造成士阶层人格的萎缩。,(五)科举制对学校教育起了既培植又刈翦的悖反作用,一方面,学校为科举提供了考生来源,而科举有激励士子入学苦读,尤其是唐代文实兼备,多学科(多科目)的选士,促进了学校多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限制和桎梏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的内容、方法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选士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选士权逐步集中、考试因素不断加强、选士标准日趋客观、入仕机会走向均等的过程。科举制的创立,标志着封建时代选士制度的完善。它面向社会,不拘门第,公开考试,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因而,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地主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教育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它使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