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安学前沿 】编者按 : 2011 年 3 月 8 日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在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 2011年 ) 的法学和工学门类下 , 增列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 , 结束了公安学科没有一级学科的历史 , 为公安院校的发展架设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 对公安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2012 年 1 月 29 日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 关于对公安部所属院校有关学位授权点实行对应调整的通知 , 批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获得公安学 、公安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这标志着公安教育人才培养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值此之机 , 本刊自该期始 , 特开设
2、公安学前沿 栏目 , 专门刊发有关公安学学科建设 、基础理论研究 、二级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成果 , 欢迎公安学术界和法学界专家学者踊跃惠稿 。关于治安学二级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宫志刚 , 陈涌清 , 王 目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 , 北京 100038)摘要 : 治安学已具备公安学下二级学科的基本条件 , 即 : 研究对象从属于公安学 , 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 , 社会有较大规模的人才需求 , 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但存在与公安学关系不明 、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人才培养目标过窄 、研究相对封闭和专门学术平台缺乏等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开展治安学学科建设应探讨秩序与安全的关系以明确治安
3、学在公安学中的地位 , 构建开放的治安学研究体系以摆脱治安业务思维的限制 , 加强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以指导治安实践 , 拓宽治安学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 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以提供学术发展平台 。关键词 : 公安学 ; 治安学 ; 二级学科 ; 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 : D63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 1565( 2012) 03 0005 06一 、治安学具备公安学下二级学科的条件秩序与安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 中外历史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治安实践和治安文化 。但科学意义上的治安学 , 是随着世界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 。如西方 19 世纪兴起
4、的警察科学 ( policescience) 中就有大量治安学的内容 。不过 , 由于政治 、法律 、文化等因素 , 在西方发达国家 , 治安学始终收稿日期 : 2011 12 26作者简介 : 宫志刚 ( 1963 ) , 男 , 山东文登人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主任 、教授 。陈涌清 , 男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副教授 。王 目炎 , 女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 : 本文系 2011 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科专项建设课题 治安学学科建设研究 的成果 。依附于警察科学 , 并未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 , 也没有治安学的概念 。在中国 , 自清末引进西方的警察
5、制度和警政理论的同时 , 也开展了治安学的研究 。由于中国特定的国情 , 虽然治安学也依附于警察学 , 但在警察学下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 ,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 治安学飞速发展 , 独立的治安学开始出现 。1984 年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立治安系 , 标志着独立的治安学开始创立 。后经几次调整 ,1998 年 ,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设立治安学 , 标志着治安学的正式建立 。但是 , 在我国现有的学科目录标准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和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都没有治安学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中治安学被定位为法学门
6、类下的二级学科公安学类下的专业 ( 三级学科 ) 。治安学52012 年 5 月第 3 期总第 123 期山东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Police CollegeMay , 2012No3 Ser No123三级学科的定位 , 既不符合治安学的发展现状 , 也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高层次治安学人才的需求 。早在本世纪初 , 就有学者提出 , 根据通行的学科衡量标准 , 治安学已初步具备增列为二级学科的条件 。2011 年 3 月 , 公安学增列为一级学科 , 为治安学定位为公安学下二级学科提供了平台 。根据2009 年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 , 设置
7、二级学科有三个基本条件 : 一是与所属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相近的理论基础 , 或是所属一级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 ; 二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 , 已形成若干明确的研究方向 ; 三是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一定规模的需求 。依据这个标准和学者的总结 , 我们认为治安学已初步具备增列为二级学科的条件 :( 一 ) 研究对象从属于公安学研究对象的范畴关于公安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在公安学增列为一级学科之前 , 学者曾有不同的认识和提法 。在 公安学一级学科调整建议书 中 , 公安学的学科内涵被表述为 , 公安学是研究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公共安全的公安警务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 研究对象主要包
8、括社会治安秩序及其维护 , 违法犯罪现象及其预防和查处的对策 、方法与手段 , 公安工作发展的历史 、现状及未来 , 公安机关及公安队伍自身建设及发展规律等 。 1关于治安学的研究对象 , 学者也曾有过不同的认识 , 从 1995 年至 2009 年 , 大致出现了 13 种观点 。 2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讨论 , 已经逐步取得了一些共识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 , 治安学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公共安全与治安秩序的选择上 。但无论是公共安全还是治安秩序 , 按照上述公安学的表述 , 都属于公安学研究对象的范畴 。( 二 ) 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治安学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 ,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9、一是在借鉴 、应用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 ,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 主要包括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 、治安学原理 、安全理论 、社会防控体系理论 、善治 ( 治理 ) 理论 、动态稳定论 、系统论等 ; 二是从专业术语中逐步形成了以核心概念 、基本概念 、普通概念构成的治安学概念体系 , 这些术语和概念是其他学科不能包容和取代的 ; 3三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 如社会调查法 、比较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 、经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和系统研究法等 ; 四是出版了高质量的学术刊物和学术著作 ;五是具有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 三 ) 社会对治安学人才有较大规模的需求在当前全球化 、
10、信息化 、城镇化 、市场化等时代背景下 , 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多变 , 境内因素与境外因素 、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 、“虚拟社会 ”与现实社会 、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相互交织的特点日益突出 , 社会管理领域中人流 、物流 、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剧 。复杂多变的治安形势 , 需要大批高素质 、多样化的治安学人才 。不仅公安机关治安系统有大量的需求 ,政府的其他部门 、企业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的治安学人才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 , 单位之外的社会对于如何管理 “社会人 ”、搞好社会面的防范有着更为迫切的人才需求 。( 四 ) 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公安学下设立二级学科
11、 , 应综合考虑公安高等教育现设本科专业及人才培养基础以及开展的有关公安学领域研究生教育状况 。 4公安学类现有 16 个本科专业 , 治安学是设置最早的公安专业之一 , 也是高校设置最多 、招生规模最大的公安专业之一 。目前全国高校中本科开设治安学专业的有 24 所 ( 公安院校 16 所 , 地方和政法院校 8 所 ) , 2010 年 、2011年全国本科治安学专业招生规模分别为 2140 人和2821 人 。同时 , 治安学也是公安类专业中最早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之一 。1998 年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依托行政管理学设治安管理与安全管理研究方向 , 招收硕士研究生 ; 20
12、10 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治安系设公安行政与行政诉讼博士学位方向 , 开展了治安学博士研究生教育 。这些都为治安6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3 期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公安学的定义有几十个 , 归纳起来是四种认识 : ( 1) 公安学即警察学 ; ( 2) 公安学是中国的 ( 社会主义 ) ) 警察学 ; ( 3) 公安学是公共安全学 ; ( 4) 公安学是公共安全行为 ( 活动 ) 学 。参见李健和 : 公安学一级学科建设若干思考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 2010,( 1) : 1关于治安学学科建设的情况 , 参见李健和的系列论文 : 论治安学科建设 J 公安教育 ,
13、 2001,( 3) : 35 37 论治安学科建设 ( 续一 ) J 公安教育 , 2001,( 4) : 38 40; 论治安学科建设 ( 续二 ) J 公安教育 2001,( 5) : 32 35。关于治安学二级学科地位的论证 , 参见熊一新 论治安学的学科地位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 2002,( 4) : 79 86。关于治安学的研究方法 , 参见熊一新 论治安学的研究方法 J 公安教育 , 2002,( 8) : 38 39。关于治安学理论体系 , 参见王彩元 治安学基础理论专论 M 北京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2005据我们的大致估计 , 全国公安机关治安系统大约
14、 60 万人 ,按工龄满 30 年退休 , 公安机关治安系统大约每年需要 2 万人 , 而全国治安学专业 ( 本科 ) 每年培养不过 03 万人左右 。学二级学科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综上所述 , 我们认为治安学已经具备公安学下二级学科的条件 。二 、当前治安学二级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治安学虽然具备了公安学下二级学科的地位 ,但并不说明治安学是完全成熟的学科了 , 相反 , 建立至今不到 30 年的治安学 , 在学科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中突出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 一 ) 与公安学关系不明关于治安学与公安学的关系 , 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数学者承认治安学是公安学的分
15、支 。但也有不少学者从 “大治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的概念出发 , 认为治安学应研究影响治安问题 ( 治安秩序 、公安安全 ) 的各种因素 、维护治安的各种途径 ,而不仅仅是公安机关的工作 。根据这样的思路 , 有的学者认为 , 治安学地位高于公安学 , 是公安学的母学科 ; 有的建议治安学与公安学并列 ; 有的主张治安学属于与法学并列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 ; 有的主张治安学是公共管理学下行政管理学的子学科 ; 有的主张治安学是犯罪学的分支 。出现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对公安学的认识不同所致 。公安学是研究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公共安全的公安警务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这里的关键
16、就是如何理解 “公安警务 ”。因为 “公安 ”既可以理解为公安机关 , 也可以理解为公共安全 ; “警务 ”既可以理解为警察的事务 , 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各个部门维护秩序与安全的行为 。 5但是上述的主张基本都是在将公安学理解为公安机关 、警察的事务的前提下讨论 , 由此导致公安学与治安学的关系众说纷纭 。另一方面则是治安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所致 。不过 , 上述治安学与公安学关系的不同认识 , 都是在公安学一级学科地位尚未确立之前出现的 。既然目前公安学一级学科的地位已经确定 , 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平台上探讨 , 以避免学术资源的浪费 , 从而有利于治安学科建设和完善 。( 二 ) 基础理论
17、研究薄弱早在 2001 年 , 就有学者提出治安学 “理论无特色 , 概念不系统 , 专业术语少 , 知识欠规范 ”, 难以形成独立的 、严密的 、科学的知识体系 。 6至今 , 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缺少严谨的理论体系 、对一些根本问题缺乏共识 , 仍是治安学作为一门学科被诟病最多之处 。例如 , 研究对象或逻辑起点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它决定了学科的研究范围 、理论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 。但是 ,治安学的研究对象或逻辑起点 , 迄今没有定论 。治安学研究对象目前有 13 种观点 , 2而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逻辑起点之争至今也没有结束 。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治安
18、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其客观上的原因的 。一是治安学建立至今不到 30 年 , 学科积累相对要薄弱些 。二是治安学的学科性质是综合 、应用 、交叉的社会科学 , 作为应用型的学科 , 是可以借鉴 、引用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 , 在创建自身的理论方面 , 动力有些先天不足 ; 在对其理论的评价方面 , 也不适宜以基础学科的标准来衡量 。三是 30 年来 , 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多变 , 实践的需要使得治安学研究重心偏重于实际工作 , 势必会出现 “进行应用 ( 术科 ) 研究的越来越多 ,从事基础理论或纯理论研究的越来越少 ”的局面 。 7但是承认这些客观原因 , 并不是说治安学就不需要
19、理论 , 相反 ,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 , 在复杂多变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治安形势之下 , 更需要治安学理论的创新 、完善和科学指导 ,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 真正体现出治安学的学科价值 。( 三 ) 人才培养目标过窄高校设置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就社会对治安学人才的需求而言 , 不仅需要治安警察 , 也需要能在其他部门 、社会治安防范组织从事治安防范的专门人才 ; 不仅需要应用型的治安学人才 , 也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因为 , 一是从治安问题的属性来看 , 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 , 它是社会各种矛盾和消极因素的集中反映 , 解决治安问题 , 不能光依靠公
20、、检 、法等政法机关 , 必须组织和依靠各部门 、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 。二是从当前的治安政策来看 , 随着 “国家 社会 ”视角下的 “善治 ( 治理 ) 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 ”的引入 , 治安工作被视为国家与社会在平等基础上相互合作 、共同维护秩序 ; 我国当前的治安政策也有了积极的调整 , 充分考虑了治安社会防范组织的作用 , 从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群防群治 ”到 “社会治安防控 ”、“社区警7宫志刚 , 陈涌清 , 王 目炎 : 关于治安学二级学科建设的若干思 王彩元 构建治安学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 2011,(
21、 2) : 109; 宫志刚 秩序 : 治安学的逻辑起点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 2008,( 5) : 107务 ”、“基层群众自治 ”、“社会管理创新 ”, 治安社会防范组织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 。三是从当前复杂多变的治安形势来看 , 不仅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 ( 熟悉治安法律法规 、工作流程 , 上手快 ) , 也需要精通治安理论 、能在复杂多变的治安形势下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尽管从理论上我们已经认识到治安学人才不限于治安警察 , 要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 从人才培养的实际来看 , 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 : 一是重视公安机关治安警察的培养 , 忽视其他部门 、
22、社会治安防范组织治安防范人才的培养 ; 二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 复合型人才被虚挂 。这样的现实 , 无疑会反过来影响到治安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专业的设置 。( 四 ) 研究相对封闭治安学作为综合型 、应用型的新兴交叉学科 , 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 。但由于治安学是依托公安机关的治安工作发展而来的 , 研究的封闭性始终是影响治安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一是研究体系受制于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业务工作 , 学术性难以提高 。二是研究方法多数是思辨和文献的方法 , 少见实验 、历史 、比较的方法 , 特别是缺乏长期的 、实地的调查研究 。三是研究资料相对匮乏 。国内因缺乏与
23、实际部门沟通的有效渠道 、信息分享的平台而难以获得长期的 、稳定的 、全面的资料 , 国外因无治安学也难于获得国外的研究资料 。四是研究队伍相对封闭 。虽然近十年来 , 公安院校之外的学者参与治安学研究的逐渐增多 , 但是研究队伍仍然是以公安院校为主 。以上状况 , 10 年前就有学者提出批评 , 但迄今没有根本的改变 。 9( 五 ) 学术平台缺乏学术平台 , 即 : 专门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 , 是学科发展成熟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目前 , 虽然公安院校 、政法院校的学报大多可以刊发治安学的论文 , 也有一些院校定期 、不定期的举办治安学方面的学术交流 , 但治安学始终没有专门的学术组织和
24、学术刊物 , 使研究力量和研究课题缺乏组织 、规划 , 既不能形成合作攻关 , 也导致交流少 , 论文分散 , 缺少交锋 , 许多研究在同一层次上低水平重复 。这也是导致治安学在理论深度和规范化上至今不如其他学科的重要原因 。如侦查学不仅有 刑警学院学报 、中国刑事警察 、刑侦研究 、侦查 、犯罪对策研究 、预审探索 、预审之声 、刑事技术 等专门刊物 , 也有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行为研究会 、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专业委员会等专门学术组织 。三 、开展治安学学科建设的建议针对上述突出问题 , 在公安学下开展治安学二级学科建设 , 我们有如下建议 :( 一 ) 探讨秩序与安全的
25、关系以明确治安学在公安学中的地位研究对象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决定了学科的研究范围 、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 , 从而关系到自身的学科地位 。治安学作为公安学下的二级学科 , 其研究对象无疑要受公安学研究对象的制约 。如果学界认可这个结论 , 那么 , 根据现有的研究状况 , 我们当前应该紧紧围绕 “秩序与安全的关系 ”来探讨公安学 、治安学的研究对象 , 从而进一步明确治安学在公安学中的地位 。第一 , “秩序与安全的关系 ”是公安学研究对象必须要明确的内容 。前述公安学的学科内涵表述 ,一方面认为 , 公安学是研究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公共安全的公安警务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 研
26、究对象似乎是安全 ; 另一方面又说 ,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秩序及其维护等等 。显然 , 不研究清楚 “秩序与安全的关系 ”, 对此也就无法理解 。第二 , “秩序与安全的关系 ”也是治安学研究对象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关于治安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 从本质上可以归纳为 “公共安全论 ”、“治安秩序论 ”以及 “秩序与安全论 ”三种认识 。 10近年又进一步深化为 “治安秩序 ”与 “公共安全 ”的治安学逻辑起点之争 。但无论持何种观点 , 都必须解决 “秩序与安全的关系 ”问题 。第三 , 从上述内容看 , 公安学 、治安学研究对象8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3 期 近年来 , 学
27、者从讨论治安学研究对象 , 逐渐深化到治安学逻辑起点的讨论 。关于治安学逻辑起点的认识 , 王彩元归纳为治安 、社会安全与秩序 、治安秩序 、秩序四种 ( 王彩元 构建治安学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 2011,( 2) :112) 。从近年的论述来看 , 主要是治安秩序 、公共安全两种 。主张是治安秩序的 , 参见宫志刚 秩序 : 治安学的逻辑起点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 2008,( 5) : 107 111 展万程 论治安学的逻辑起点 J 公安学刊 , 2005,( 6) : 40 42 ; 主张是安全 ( 公共安全 ) 的 , 参见王
28、均平 安全 , 还是秩序 治安理论与实践之上位概念分析及选择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 2009,( 6) : 4353; 卢国显 以安全为起点 : 论治安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J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 2011,( 3) : 7 12 此外 , 也有学者主张是 “治安需求 ”, 但未发表公开的论述 。都涉及公共安全 、治安秩序 。如果不阐明 “安全与秩序的关系 ”以及公安学 、治安学的研究对象 , 就会影响到两学科的从属关系 。因此 , 紧紧围绕 “安全与秩序的关系 ”展开持续的探讨 , 是明确治安学与公安学的学科关系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由于目前学界对 “安全与秩序的关
29、系 ”缺乏共识 , 根据这个研究现状 , 我们建议将公共安全与治安秩序并列 , 将治安学表述为 : 以维护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为研究对象 , 研究如何组织动员各种社会力量 ,运用各种手段 , 防控和消除各种危害 , 掌握维护治安秩序 , 保护社会和公民安全一般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是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形成规律 , 维护 ( 管理 、控制 、防范 、服务 ) 治安秩序与社会公共安全的理论 、方法 、知识与技能 。治安学与侦查学 、公安管理学一起构成了公安学的基础部分 。治安学主要研究如何依据行政法律 、政策维护 ( 包括管理 、控制 、防范 、服务 ) 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 ; 侦查学主要研究如何
30、依据刑事法律 、政策 , 揭露和证实犯罪 , 从而保障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 ; 而公安管理学主要研究公安机关及队伍建设的规律 , 从而为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提供有效的队伍保障 。而公安学下的其他学科 , 则是关注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中的某一具体领域 。( 二 ) 加强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以指导治安实践在理顺公安学与治安学关系的基础上 , 加强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 , 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 处理好治安学基础理论与治安实践的关系 。要重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 克服当前治安学研究中重实践 、轻理论的现状 。同时 , 为避免可能出现的 “唯理论 ”倾向和随意构建的 “理论创新 ”,治安学基础理论
31、研究不能脱离实践 , 因为科学的理论必须是从实践中来 ,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第二 , 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的关系 。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 ,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批判 、继承 、发展起来的 。治安学基础理论也同样如此 。治安学的历史并不算长 , 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还谈不上丰富 , 甚至存在诸多的问题 , 但即使如此 , 我们也不能将现有研究成果扔在一边 , 这是当前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尤其要警惕的 。第三 , 规划好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 。相对于成熟的学科 , 治安学研究人员少 , 研究阵地分散 , 加强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规划好研究方向 , 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 。按照学界的
32、共识 , 学科基础理论一般包括原理 、哲学 、史论等部分 。结合当前的治安实践和研究现状 , 我们建议治安学基础理论开展以下研究 : 一是加强治安学原理的研究 。要研究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的构成 、形成规律和影响因素 ; 研究治安主体 、治安客体 、治安规范的构成及相互间的关系 ; 在重视国家治安组织 、治安法律规范 、违反治安行为研究的基础上 , 要开展对社会治安组织 、非正式规范以及法律尚未规定但又严重影响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新问题的研究 ; 开展治安警务模式的研究 ; 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 开拓治安学的研究领域 。二是开展治安哲学研究 , 从哲学的高度加强对治安学基本问
33、题的认识的反思 。当前尤其要研究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关系 , 以解决治安学逻辑起点或研究对象长期悬而不决的问题 。三是开展治安制度史 、治安思想史 、中外治安比较的研究 。( 三 ) 拓宽治安学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根据社会的需求 , 治安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应用型 ( 应用复合型 ) 的治安学人才 , 不仅包括治安警察 , 也包括在其他部门 、治安社会防范组织从事治安防范的专门人才 。作为知识平台的治安学 , 其培养目标应该如此 。但各院校开展治安学学科建设 , 则要根据各自的师资力量 、研究水平 、教学设备等条件 , 在上述范围内自行确定培养目标 。实际上 , 现有设置治
34、安学专业 ( 本科 ) 的高校 ,其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在国家对该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各有侧重 。如 : 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公安院校 , 主要以治安学理论和警务技能为核心 , 培养既具有较高治安理论 , 又具较高警务技能的专门人才 ;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代表的政法院校 , 主要以治安学理论 、法学理论 , 同时注重警务技能为主的培养模式 ; 地方公安院校 , 主要以警务技能为核心 ,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这三类学校的治安学专业各具特色 , 相得益彰 , 共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治安学人才 。( 四 ) 构建开放的治安学研究体系以摆脱治安业务思维的限制要解决以往治安学封闭研究的问
35、题 , 就要采取开放的态度 , 引入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 引进各学科背景的人才 , 从而开拓学术视野 , 从根本上摆脱治安9宫志刚 , 陈涌清 , 王 目炎 : 关于治安学二级学科建设的若干思业务思维的限制 , 真正提高治安学的研究水平 。这既是治安学发展的要求 , 也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 , 非公安院校设置治安学专业的院校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 截止 2011 年 , 设置治安学专业的政法院校和地方院校已经有 8 所 , 占到了总数 ( 24 所 ) 的 1/3, 招生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 从 2010 年的 365 人增加到 2011 年的 503 人 , 增幅达 37%。随着治安学
36、升为二级学科 , 相信还会有更多的非公安院校设置治安学专业 。这些无疑会促进治安学研究队伍的扩大 , 拓宽研究视野 , 丰富治安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推动治安学的开放 。( 五 ) 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以提供学术发展平台治安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 要发展壮大 , 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扶持和政策倾斜 。一是建立治安学的学术组织 , 在中国警察学会下建立二级分会治安学研究会 , 或是由设置治安学专业的各院校组织治安学会 ; 二是创办治安学研究的专门刊物 ; 三是完善教学理论部门与业务实务部门的交流机制 ; 四是建立院校与业务实务部门的研究资料分享机制 ; 五是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以上 ,
37、 我们根据当前治安的实践和治安学研究现状 , 提出了开展公安学下治安学二级学科建设的初步建议 。由于篇幅所限 , 并没有充分展开论证 , 只是提出了一些粗糙的想法 , 舛误难免 , 欢迎批评指正 。 参考文献 1 程琳 以新设公安一级学科为龙头 , 努力开创公安教育新局面 关于公安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 2011,( 2) : 3 2 7 10 陈涌清 论治安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 2011,( 1) : 35 36 3 李健和 治安学基础理论与学术范畴研究 M 北京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社科版
38、) , 2009 47 52 4 李健和 公安学一级学科建设若干思考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 2010,( 1) : 5 5 王大伟 欧美警察科学原理 M 北京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2007288 6 9 李健和 论治安学科建设续二 J 公安教育 , 2001,( 5) : 33 8 王彩元 构建治安学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 2011,( 2) :109 责任编辑 张宗亮 Pondering 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Disciplines of Science of Public S
39、ecurityGONG Zhi gang, CHEN Yong qing, WANG Shan( Department of Public Securi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China)Abstract: The general conditions for secondary disciplines of science of public security include: the subject ofresearch belonging to police science, relevantly independ
40、ent systems of specialized knowledge, large scale demandsfor talents of this area and good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s of such talents Science of public security has met all theabove mentioned conditions Problems exist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of public security in thefollowing five asp
41、ects: inexplicit relationship with police science, weak research of basic theories, narrow objects oftalents cultivation, relatively closed research and lack of platform for academic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ecurity and order should be discussed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science of public or
42、der in the science of publicsecurity An open system of studies on science of public order should be built to eliminate the restrictions of scienceof public security Studies on basic theories of science of public secur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guide thepractice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talen
43、ts of science of public security should be broadened to meet the socialdemands for diverse talents Support and policies should be reinforced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academicdevelopmentsKey words: police science; science of public security; secondary discipl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01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