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标3卷B版)课件:第十三单元 区域研究及生态环境建设 .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720310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X 页数:128 大小:3.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标3卷B版)课件:第十三单元 区域研究及生态环境建设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标3卷B版)课件:第十三单元 区域研究及生态环境建设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标3卷B版)课件:第十三单元 区域研究及生态环境建设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标3卷B版)课件:第十三单元 区域研究及生态环境建设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标3卷B版)课件:第十三单元 区域研究及生态环境建设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地理 (新课标专用),第十三单元 区域研究及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一 区域研究与“3S”技术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五年高考,四城市文化服务设施、星级餐厅、外籍学生数量统计图,2016年四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表,1.(2018天津文综,10,4分)依据图表信息,对四城市地域文化的正确推断是 ( ) A.东京众多的星级餐厅,是构成该市地域文化的主体 B.巴黎地域文化的标志是美术馆、电影院屏幕总量最多 C.纽约人喜爱观赏戏剧,是该市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 D.伦敦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体现为外籍学生、博物馆多,答案 C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和区域差异。由图可知,纽约百万人所拥有的

2、剧院最多,且明显 高于其他文化服务设施,说明该市人民喜爱观赏戏剧,成为其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C项正确;东 京星级餐厅的个数最多,但其并不代表文化设施,A项错误;巴黎和伦敦的人口相近,百万人拥有 的美术馆数量伦敦多于巴黎,说明伦敦的美术馆数量比巴黎多,B项错误;伦敦外籍学生多,说明 其文化多元化明显,具有明显的开放性,D项错误。 审题关键 该题审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图中的各文化设施、星级餐厅、外籍学生数量的单位, 尤其是文化服务设施的单位是个/百万人,即百万人所拥有的数量,四城市某文化服务设施的总 数要结合其总人口数量。,2.(2018天津文综,11,4分)四城市相比,经济功能比文化功能突出的一组城

3、市是 ( ) A.东京、纽约 B.纽约、伦敦 C.东京、巴黎 D.巴黎、伦敦,答案 A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判读及区域差异。由表格可知,东京、纽约在四城市中人均经 济水平最高,经济功能明显,同时这两个城市文化遗产、美术馆等文化服务设施远少于巴黎和 伦敦,故选择A项。 温馨提示 巴黎和伦敦均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都,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文明时代持续时间长,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文化功能突出;日本传统文化更多地集中在京都, 东京和纽约均以经济功能突出,是现代化的经济中心,地域文化相对较弱。,“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 个“地平线下古

4、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为 “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图 图,3.(2018江苏单科,15,2分)图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D 由景观图可知,该村落整体位于地势较高的平坦地形处,与图中的丁处相符。,4.(2018江苏单科,16,2分)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答案 A 地坑院与一般民居修建位置、形态有较大差异,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一定的非凡性, 可选择部分地坑院作为

5、旅游资源合理保护、开发。故A项正确。但由于地坑院位于地下,居 住在其中也有诸多不便,则不宜加速推广建造,废弃后也不必大力修复。,知识拓展 地坑院,源于穴居文化,与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并称为民居史上的 “四大奇观”。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现主要分 布于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等地,多位于高台平地。,2018年4月19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一带一路”遥感考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科学家利 用遥感技术在突尼斯中南部发现的10处古罗马时期遗存,这一发现揭示了当时的军事防御系 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布局。下图为“突尼斯境内古罗马遗址遥感考古影像图”。读图回答下 面两

6、题。,5.(2018江苏单科,17,2分)这一考古成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 ( ) A.完全取代传统的田野考古工作 B.确定地表、地下人类活动遗迹的时代 C.探知各种人类活动遗迹曾经的功能与作用 D.帮助分析较大地域范围内人类活动遗迹间的联系,答案 D 遥感技术的主要功能是获取信息,能快速、大范围获取地表事象分布,可帮助分析 事象之间的联系,则D项正确。遥感获取的影像信息,还需要人工查证、确认,故A项错误;遥感 不能获取地下信息,也不具备探知遗迹的功能,则B项、C项错误。,6.(2018江苏单科,18,2分)突尼斯中南部有利于遥感考古发挥其独特优势,因为这一区域 ( ) A.人类活动较多 B.位于

7、沿海地区 C.森林覆盖率高 D.地处荒漠边缘,答案 D 突尼斯中南部位于35N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影响,为荒漠景观,人迹罕 至,不利于野外实地考察,故可利用遥感技术来探知地表信息。,知识总结 遥感技术的特点与应用领域。特点包括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速度快、限制 少、应用广、适应性强。应用领域包括资源调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以及 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7.(2017江苏单科,25,3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双选) (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

8、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答案 BD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图示三个时期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 7.2%9.2%13.5%,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则B正确;图示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 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故D正确。,8.(2017江苏单科,26,3分)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双选) (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

9、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答案 AB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图示19782015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 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同,前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先开 放,故能体现改革开放对区域影响的差异性,则A正确;2000年后,即西部大开发后,随着政策倾 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则B正确;图示在2000年 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 取决于东部增速,则C项错误;进入21世

10、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 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故D错误。,知识拓展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四川、重庆、云南、 贵州、广西、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市、区)。,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 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 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 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下面两题。,9.(2016浙江文综,7,

11、4分)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答案 B 此题为坐标图判读类问题,解题关键是看清看懂各坐标代表的含义及坐标数值。 依材料可知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速度,越向右数值越 大,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B项和D项均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描述,依据它们在图中的左右位 置关系可判断数值大小,即可判断出经济发展速度快慢,故可知B项正确。同理可知Y轴表示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向上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12、读图可知,A项和C项均错误。,评析 此题难度中等,重点是对坐标图的判读,体现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10.(2016浙江文综,8,4分)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答案 A 此题较易,数值大小表示单位能耗高低,无论哪一区域均应降低单位能耗,故A项正 确,B项错误;重型工业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均属高耗能工业,故C项和D项错误。,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1.(2016江苏单科,15,2分)以下图层组合最

13、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 A. B. C. D.,答案 A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快速获取地面景观类事物的分布信息,故居民点、水系和地形 的信息可用RS技术获取,则A项正确。,12.(2016江苏单科,16,2分)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 A. B. C. D.,答案 C 农业适宜性评价需要考虑的自然条件为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注意水系和 地下水属于水源条件,故C项正确。,13.(2014山东文综,7,4分)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 ( ) 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 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答案

14、 D 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主要依靠RS技术,解译积雪遥感影像和分析道路积雪空间 分布均要使用GIS技术,GPS技术则主要用来进行定位。故选D项。,14.(2014广东文综,10,4分)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 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 ) A.公路 B.菜园 C.鱼塘 D.果园,答案 A 本题考查遥感相关知识。四选项中公路的比热容最小,正午时表面温度最高,根据 “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可知A项正确。,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 发内容

15、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下面两 题。,15.(2014安徽文综,23,4分)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 A.、 B.、 C.、 D.、,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由安徽地形特征来分析,其西南部、南部的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故推断图例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原地区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市 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布面积一般大于城市化地区,故图例代表城市化地区,图例代表 农产品主产区。,评析 本题难度中等。本题以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图为背景材料,很巧妙地把区域发展与 区域环境特征联系在一起。解题关键是根据

16、图中信息判读安徽省地形特征与区域发展之间 的关系。,16.(2014安徽文综,24,4分)三类区域中 (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区迁往区 B.铁路建设成本区一般大于区 C.商业网点密度区一般大于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区,答案 A 本题以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图为切入点来考查人口迁移、交通运输方式、商业 网点布局、产业转移等知识。区为农产品主产区,区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多为农 村,我国人口迁移主要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区为山地、丘陵地区,区为平原地区, 铁路建设成本山地、丘陵地区大于平原地区,故B项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地区大于山地、 丘陵地区,故C项错误;工业区主要分布

17、在城市化地区,承接外省产业转移地区为区,故D项错 误。,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7.(2014江苏单科,9,2分)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 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遥感可以直观反映堰塞湖的范围,但要 预测堰塞湖水位上升速度、淹没范围,以及需要转移的人口等,则需要对降水、地形、堰塞体 的大小、区域人口分布等多种地理因素进行空间分析与评价,故B项正确。,18.(2014江

18、苏单科,10,2分)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景观图中的地形、地物进行海拔的比较。堰塞体阻塞水流,类 似于水库的大坝。甲点位于河道的上游方向,因此海拔比下游方向的丁点高。甲点位于堰塞 湖面,丙点位于堰塞体上海拔高于堰塞湖面,故D项正确。,评析 本题难度中等,命题角度新颖,突出对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能力的考查。解题的突破 口是以堰塞湖水位线的标准进行海拔的比较。,19.2018天津文综,14(1),9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19、如下图文字所 示)图中所示内容是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定位,请分别列举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 最具优势的一项区位条件。(9分),答案 京: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集中); 津:现代工业基础好(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 冀:传统工业基础好(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最具优势的条件是北京市 科技人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天津作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最主要的区位条件是天津市制造业 技术水平高,现代工业基础好;河北省作为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最主要的区位条件是河北省传 统工业基础好,与京津两市相邻,等。,答题思路 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

20、条件主要有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条件,市场、 劳动力、交通、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对这些因素要尽量考虑全面,再结合材料、紧 扣题干回答。,20.(2016海南单科,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 下图所示)。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 更好。(5分)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 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5分

21、),解析 注意文字材料提示,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 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华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与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相 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 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屋内,而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会遮挡阳光。,教师专用题组 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 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 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1.(2016浙江文综,2,4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

22、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 程是 ( ) 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 B. C. D.,答案 D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要想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 区图,首先要到野外采样并用GPS进行空间定位,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 理信息数据库,最后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D项正确。,图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为根据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 (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读图回答下面两

23、题。,图 图,2.(2015江苏单科,17,2分)图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 ) A.山谷 B.山脊 C.冲积扇 D.盆地,答案 A 本题考查对遥感影像图的判读。图中甲点所在地形颜色深,该地形又在冰川冰舌 的延伸方向上,应为山谷。,3.(2015江苏单科,18,2分)图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 ) A.减少了1 800平方米 B.增加了1 800平方米 C.增加了2 700平方米 D.减少了2 700平方米,答案 D 图中数字2表示冰川。1973年冰川面积为18900平方米,到2009年冰川面积为15 900平方米,减少了3900=2 700平方米。,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24、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 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4.(2015江苏单科,13,2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差异。“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 带,西部位于欧洲西部。两地区均为人口稠密区,A项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欧洲西 部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B项正确;欧洲西部产业结构层次

25、高,以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为 主,C项错误;相比欧洲西部而言我国东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D项错误。,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 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下面两题。,5.(2014浙江文综,5,4分)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答案 C 人均GDP最高的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83,远小于河南的7.74,排除A选 项;城市化水平低的

26、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1.07,大于青海和黑龙江,排除B选项;河南的人 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最高,排除D选项。故选C。,6.(2014浙江文综,6,4分)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答案 D 青海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缺乏,不利 于发展高科技产业。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说明水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耗水较 多的产业。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2.56,说明人均耕地少,不适合

27、发展用耕地较多的产业, 而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0.29,说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商品农业。故选D。,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下面两题。,7.(2014福建文综,1,4分)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讯信息,答案 A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因 此A项正确。跟踪动态定位信息属于GPS的功能,整合、集成网络信息是处理信息的环节,获 取实时通讯信息是数据的收集阶段,故B、C、D项错误。,8.(2014福建文综,2,4分)智慧

28、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聚 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答案 D 本题考查城市发展。据图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在社区、政务、交通等方面为城市提 供更便捷的服务,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因此D项正确。,9.(2017江苏单科,28,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 图”。图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因。 保障高缺粮地

29、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 。(6分),(2)据图,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 (4分)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 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 (3分),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 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3点),解析 本题以粮食地区供需差异、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为背景,综合考查农业区位因 素、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等知识。 (1)由图可

30、以读出我国高余粮地区主要分布在重要商品粮基地和西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而 高缺粮地区则分布在京津地区和长江以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且农业 结构向花卉、蔬菜、养殖等方面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可以通过跨区域调粮、提高单产等措 施来保障这些高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 (2)由图读出大体规律:人口增长快的地区粮食增产慢,而人口增长慢的地区粮食增产快。再结 合图中和现实中各市的空间分布大致分为苏南和苏北地区。 (3)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市场、交通、技术、政策、劳动力等,再结合有机大米 的实际,侧重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分析。,审题方法 (3)本题不需要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面面俱到

31、,只要抓住“关注粮食品质” “农业示范区”“有机大米”等信息从市场、技术、政策等方面重点分析即可。,规律总结 (1)分析某种资源在某区域富余或缺乏时均需要从供和需两方面考虑;而缓解某种 资源紧缺的措施主要是跨区域调配、提高利用率等。例如,华北降水较少(供),而需水量大 (需),因此采取南水北调、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等措施缓解华北地区 水资源紧张的局面。,10.(2015重庆文综,13,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 爱。下图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

32、蔚然成 风。(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9分),(2)湖、池、溪、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 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13分)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图所示 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筑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4分),答案 (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 工巧匠多。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 河网稠密(水系发育)

33、,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 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防火;防潮;防蚊虫;防雷击等。,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背景主要考查园林建筑的影响因素及自然条件对园林特点的 影响及可能产生的危害。 (1)明清时期园林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要结合插图和文字材料内容从经济状况、市场、 交通、劳动力数量及技术等方面分析。 (2)营造园林水景要围绕“水”下笔,结合图例信息及有利于水景形成的条件来分析。 (3)注意审题,题干中提到了该地古典园林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因此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从破 坏木材的因素如火、空气潮湿、虫、雷击等方面分析

34、。,考点二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 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 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2014课标,7,4分,0.63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 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变 植被分布改变 A. B. C. D.,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依据表中植株数量一栏信息

35、可知,灌木植物 数量没有变化,但草本植物数量有明显增加,则植株密度改变,依后面两个地上、地下生物量可 看出生物量总体提高,故正确,即A项正确。,疑难突破 植株密度看植株数量;生物量看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和。,2.(2014课标,8,4分,0.784)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 的是 (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表中地下生物量一栏显示:灌木植物数量逐 年减少,而草本植物数量逐年增加,呈现此消彼长态势。故D项正确。,解题关键 本题关键是理解“此消彼长”中的“此”表示灌木植

36、物、“彼”表示草本植 物。,3.(2014课标,9,4分,0.8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答案 D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总体上草本植物越来越繁茂;而灌木植物呈现地上增加、地下 减少态势,且总量无增加,则未来可能出现萎缩,故D项正确。,疑难突破 做此类题,首先通过材料找出最确定项,如该题中草本植物繁茂是确定项。然后再 依此来缩小比较范围,如该题可依此比较A、D两项,其中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 略有增加、地下生物量减少,自然不

37、能说灌木植物繁茂。,4.(2018课标,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 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 貌、气候特点。(6分),(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 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

38、说明理由。(4分),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 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 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解析 (1)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河流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谷相对较深,且水 量丰

39、富;该地形成湿地,可以推断其河谷较浅,地势平坦;水量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 大有关。 (2)本题考查区域水平衡知识。河流性质改变(变成湿地),基本不影响降水量;而随着水面面积 的增加,蒸发量加大;湿地面积稳定说明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 (3)本题考查盐度及影响因素。该湿地地区河水不断输入盐分,而水分蒸发会导致盐分积累。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时应先表明观点,然后给出对应的理由。如选择同意,可以从内流 河和湿地的负面影响回答。如选择不同意,则应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回答。 易错警示 第(1)题考查的是河流受阻没有形成堰塞湖而形成湿地的原因,不是单纯考查湿地 的成因,答题时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40、而出现答偏现象。,知识拓展 区域水平衡是指多年平均状况下,水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额等于储水变量。如 本题扎龙湿地面积稳定,表示储水变量接近零;内流区域水量收入为降水量,支出为蒸发量,储 水变量为零说明该地最终降水量和蒸发量相近。,5.2014课标,36(2)(3)(4),18分,0.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 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 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2

41、)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 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 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解析 (1)冬春季起沙的原因可从地表裸露及风力强劲角度分析。(2)注意从铁路和列车两个 角度分析

42、危害。(3)可从“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分析。,疑难突破 (1)“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说明沙源于地面,则要分 析地面植被状况。(2)风沙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侵蚀和堆积。一般铁路路基要高于地面,则风 沙会侵蚀(磨蚀)路基,大量风沙可能填埋路基;对列车的影响注意是“运行列车”,一方面直接 影响列车,另一方面影响列车运行。(3)防治关键是“阻沙”和“固沙”。,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 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 省造林类型结构表

43、”。据此回答下面两题。,1.(2018江苏单科,23,3分)“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双选) ( )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提高造林存活率 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提高林地生产力,答案 AC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由材料和表格分析可知,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造 林比重最大且仍在不断提升的是杂阔林,杂阔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说明该省在“十二 五”期间造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A、C项正确;从材料中不 能体现造林成活率高低,B项错误;提高林地生产力应是以发展经济林为主,D项错误。 知识归纳 造林的类别及功能。造林因目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别,

44、主要有用材林,以提供木 材为主要功能;防护林,其主要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生态恶化;薪炭林,主要是为农村地区 提供生活能源;经济林,主要是创造经济效益为主的果树或茶树等经济林木。,2.(2018江苏单科,24,3分)“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双选) (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答案 AD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造林结构体现在以防护 功能为主的杂阔林比重大且不断提升,而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比重较小且不断下降,随着时间 的推移,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同时用材林比重减小,

45、可能会加大该省 木材供需缺口,D项正确;造林面积大,会使江苏省森林覆盖率升高,B项错误;经济林的比重虽增 长较慢,但仍在上升,果品供应能力应上升,C项错误。 温馨提示 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特别是防护林面积的扩大,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森林在调节局 部地区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效果显现,整体环境质量提升。,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 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三题。,3.(2016海南单科,16,3分)该固定沙丘 ( )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68月土壤含水量低 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B. C.

46、 D.,答案 C 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 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4.(2016海南单科,17,3分)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 风速较大 蒸腾量较大 气温较高 降水较少 A. B. C. D.,答案 B 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 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5.(2016海南单科,18,3分)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答案 D 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

47、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 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知识拓展 固定沙丘是指植物覆盖度40%或丘表有薄层黏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 发生位移的沙丘。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 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 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 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6.(2015山东文综,5,4分)“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 A.自然植被改善 B

48、.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答案 C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 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 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恶化、 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评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获取“过量开采地下 水”这一关键信息并推导出地下水位下降是关键。,7.(2015山东文综,6,4分)“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

49、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 D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 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 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 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下面两题。,8.(2015天津文综,8,4分)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