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坚持面向农村基础教育,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机制.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6762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面向农村基础教育,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坚持面向农村基础教育,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坚持面向农村基础教育,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坚持面向农村基础教育,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坚持面向农村基础教育,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机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坚持面向农村基础教育, 协同创新教师 教育机制 李建辉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 要: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基础教育教师是政府、高校和中小学乃至全社会的 共同责任。60年来, 闽南师范大学始终秉承传统, 坚定办学定位, 教师教育改 革历经初始探索、 实践推进、 深化发展三个阶段。 学校通过不断改进培养模式, 推 进课程建设;建立实验基地, 开展项目研究;制定改革计划, 创新培养机制;提供 资源条件, 保障机制运行等, 形成“校地共建、 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的鲜明办 学特色, 取得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丰硕成果, 在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以 及社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教师

2、教育; 改革历程; 实践成效; 发展特色; 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李建辉 (1965-) , 男, 教授, 硕士生导师, 从事教师教育、高等教 育管理研究。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地方政府统筹下的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机制运 行” (BHA120043) 中国的教师教育从清末至今, 从封闭独立到开放发展, 从“中-专-本”到“专- 本-研”,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从精英培养到大众教育, 始终是培养基础教 育师资的主体, 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母机, 在高等教育机构系统中举足轻重。 当前, 在高等教育发展内涵、 提升质量的大背景下, 无论教师教育如何转型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异彩纷呈, 坚

3、持面向农村基础教育、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机制都 是教师教育院校定位机构发展目标、守望人才培育质量的永恒追求。作为福建省 重点建设的地方高师院校, 闽南师范大学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教师教育传统本 色, 坚持“面向基础教育, 服务基础教育”办学宗旨, 不断深化教师专业人才 培养改革, 形成了“传承与创新结合, 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与培训衔接, 服 务与引领并行”, 实现与中小学互动发展, 共同培育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的办学 特色, 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教师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骨干教师专 业发展要求、 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成为福建省特别是闽西南地区教师 教育的重要基地。 1 秉承教师教育

4、传统本色, 坚定农村教师培育责任 学校前身是1963年创办的福建第二师院, 文革期间被撤销。 1977年恢复高考后, 举办7 个师范专科专业。1986年复办, 更名为漳州师院。2013年更名为闽南师 范大学以来, 相继发展现在对应基础教育科目的 18个师范本科专业和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17个学科领域。教师教育改革经历了初始探索 (1992年师 范生顶岗实习2000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实践推进 (2001 年本科培养 模式改革2008 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深化发展 (2009年教师教育创新 实验区建设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三个主要阶段。 学校在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层面, 从“九

5、五”期间“坚持以师为本, 以本为本, 为全省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文化服务”, 到“十五”期间“立足闽南, 面向全 省, 以培养基础教育人才为主,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主要是面向农村与山区的 中学师资”;从“十一五”明确“建设成一所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 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 到2011年中长期发展 规划把“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使命, 把创新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列入特色办校工程, 把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实施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列入创新平台和重 大专项建设”;从2013 年学校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 到2016年制定“十三五” 规划, 提出“围绕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要

6、求, 构建包括师德体验、班级管理、教研 实践、 关爱留守儿童等全方位教育内容体系, 引导师范生深入一线, 检验师范生 对职业环境和生涯规划的适应度;实施乡村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促使师范生养成 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 掌握教育教学职业技能, 为入职就业和持续发展 奠定扎实基础”。60 年来, 学校始终以培养“四有”教师为己任, 坚定办学思 想、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2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高师院校贴进地方社会, 实行开门办学, 积极寻找教师教育发展新路, 不仅是 学校在新形势、新挑战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也是地方政府、社会和基 础

7、学校介入高师院校、 共同关心育人质量的一种客观要求, 还是建立“校地共建, 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的一个科学且理性的选择。 2.1 以实践智慧生成为导向, 健全巩固实践育人体系 教师的智慧养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实践。 学校树立“实践智慧”的教师专业价值观, 以师范生实践训练为导向, 以教师职业技能考评为抓手, 全方位建立健全教师 专业实践育人体系。早在 1992 年, 学校就率先在泉州地区开展顶岗实习试点, 开创了省内高师院校教育实践改革先例, 形成以集中定点为主、 自主分散为辅和 委托实习 (顶岗实习) 相结合的多样化模式。1996年后, 相继出版中学教育 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学

8、生学习心理辅导普通话口语训练 教程, 为师范生技能训练提供理论指导。2005年, 地方院校教师职业技能 训练、竞赛研究与实践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1年来, 学校利用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 研制融基 本技能、专业能力、素质拓展为一体, 含技能普通话测试、汉字书写、微格教学、 多媒体课件制作、班主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教育科学研究等 十项技能考评方案, 由本校和中小学教师组成专家组, 健全技能实训和测评体 系, 为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教师招聘考试奠定基础。 经过20 多年探索, 学校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两面兼顾, 三环紧扣, 多种形式 并举”的教师职

9、业技能训练和考评体系。 “两面兼顾”是指传统教师技能与现代 教育技术兼顾, 普通话、 三笔字考评与微格教学、 多媒体教学等训练相结合;“三 环紧扣”是指“课堂学, 课外练, 赛场比”形成一个整体;“多种形式”是利用 校内外资源, 将技能训练融入演讲、朗诵、辩论、写作、戏剧小品等学生社团活 动中。同时, 坚持实施本科生课外科技计划, 举办百家学术讲座、唯学讲坛、共 青讲坛等专题报告, 参加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 开展暑 期心理救助、专业考察、咨询宣讲等实践活动, 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 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至今, 学校连续举办了23届教师职业技能 竞赛。20

10、16年, 全省第二届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中, 学校 34名选手获 奖, 占全省师范专业参赛学生获奖总数的 26%。 2.2 不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学校贯彻“以生为本, 分流培养、 面向社会”的育人指导思想, 以本科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为动力, 不断促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早在 1991年就出版了教 学能力结构及测评 , 对中学10个学科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进行研究。 1998年, 在福建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地方高师师范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的基础上, 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出台课程改革方案,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体 系建设。除教育类“2+3” (教师口语、汉

11、字书写、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 论) 必修课程外, 增设 10门系列模块选修课程, 编写出版30多部教材。 2001年,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发展个性化要求, 学校开展本科专业 “一次分流+相对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以学分制、选课制、弹性 学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2002年, 按照“精选专业课程, 突出主干课程;适应 新课程需要, 丰富教育学科内容;增加选修种类, 注重因材施教;加强综合实践,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设计原则, 着力于“少而精, 新而实, 博而通”整合教 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2005年, 学校地方高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福建省高等教

12、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 出台课程设 置新方案, 将教师教育类课程分为教育理论课、教学技能课、教育实践课等三大 模块, 并对各模块课程内容、结构都作了必要的调整, 自编出版基础教育学 心理学等教材, 取得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改研究成果。 2011年, 为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准入”质量, 学校实施本科专业“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改革, 同时率先在省内高师院校开展“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改革计 划”试点, 构建师范本科与硕士衔接培养方案。2012年, 根据全国教师教育 课程标准 , 结合校内教师职业技能考评和校外创新实验区建设, 建构“一体两 翼”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 即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

13、 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 根据学生个性需求和在职教师发展实际, 构建适应农村骨干教师需要的 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互衔接、学历与非学历相互沟通的“两翼”课程体系。 2.3 建立教师教育实验基地, 开展三位一体的项目研究 2007年以来, 基于省级教改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 项研究, 学校提出师范生面向农村支教实习、 实行高校与中小学共同培育师资的 新构想。2009年, 在永安市建立第一个县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开创了地方 政府统筹下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试点。至 2012年, 学校在永安市、平 和县、漳浦县、云霄县、洛江区建立 5个县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所谓“三位一

14、体”, 即在地方政府统筹下, 高等院校、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 在县 (区) 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 化”体系2。实施“三位一体”的目标在于“以培养培训农村骨干教师和提高 师范生实践能力为共同责任, 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 在职教师校际交流和置换培 训三个计划同步改革, 增加实习支教指导教师力量, 增强师范生的实践能 力, 提高农村骨干教师整体水平,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3。2012 年, 地方政府统筹下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项目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 教学成果特等奖, 永安市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校外实践创新基地”。 2.3.1 实习支教计划

15、 学校根据师范生志愿选择, 以农村或薄弱学校为主安排实习支教和指导教师。 实 习生可以跟班接受“校际交流”优质教师的指导, 承担“支教”任务, 也可以 为紧缺学科教师的学校 (教学点、班) “顶岗实习”;农村或薄弱学校在接受师 范生“实习支教”的同时, 腾出部分教师到实验区基地接受“置换培训”, 也 可以利用实习生开展小班化教学, 提高教育实践质量。 2.3.2 置换培训计划 由地方教育部门结合学校“实习支教计划”, 为师范生“实习支教”腾出实践 岗位, 同时解决骨干教师培训工学矛盾;强化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功能, 共同建立 由大学教师、 当地教学名师和教研员组成的培训专家库, 定期为骨干教师开展

16、以 实验区为基地的“校本培训”, 并为“实习支教”师范生开展教学技能训练, 为师范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2.3.3 校际交流计划 地方教育部门在制订教师“校际交流”的过程中, 实施县 (区) 优质学校与农 村或薄弱校“结对子”互动改革, 在安排优秀学科教师进行“校际交流”的同 时, 兼顾指导师范生“实习支教”, 并到实验区“基地”为农村或薄弱学校教 师承担“校本培训”任务, 发挥当地优质教师的指导、 示范作用, 促进校际均衡 发展。 2.4 实施四项同步改革计划, 拓展乡村教师培养新路 2013年, 学校申报的“福建省农村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获省高校创新能力 提升计划立项培育。2014年

17、, 为进一步拓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功能, 学校把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师范生实习支教内容, 构建“G-U-S机制下的关爱 留守儿童教育五四三模式”4。2016年, 为贯彻国务院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 计划, 延伸创新实验区建设功能, 培育“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骨 干教师, 学校构建协同实习支教与骨干教师培养、教育精准帮扶、平台资源共建 “四项计划”同步改革方案, 搭建“童享阳光协调支教”志愿服务信息平台, 建构培养乡村教师长效运行机制5。同时, 学校列入省级“乡村教师素质提升 工程”培训单位。 2.4.1 协同实习支教计划 学校向全国高师院校、 农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放实习支教平台,

18、 高师院校可自 愿申请为协同单位, 协同单位在校生及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可申请注册成 为志愿者, 实行双向选择和精准适配,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信息数据库, 供 志愿者分享。 2.4.2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实习前, 开设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系列课程, 安排优质研修见习, 实行学科教学 法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双导师制;实习中, 通过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 协助建 立留守儿童档案, 开展情感抚慰、习惯养成、学习辅导、行为矫正、潜质开发等 关爱教育活动;实习后, 对志愿者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和核心素养测评, 培养中小 学后备骨干教师。 2.4.3 教育精准帮扶计划 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 实现一人一档。 对

19、留守儿童身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实 施高危儿童的早期预警;实习支教志愿者选择有特殊需求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和关爱教育日志, 设立专用密码, 由支教学校负责保管, 实习支教结束后移交给爱心接力志愿者, 实现精准帮扶的常态化和长效性。 2.4.4 平台资源共建计划 协同高校发动校友捐资建立基金, 专用于实习支教中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 组织 协同高校和中小学校教师加入关爱教育专家团队, 研发个性化方案, 开发课程 资源, 编撰系列教材, 开展专业培训, 供参与志愿者免费使用, 实现资源共建 和数据共享。 2.5 提供配套制度资源条件, 推进培养机制有效运行 2.5.1 出台政策

20、 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和福建省关于进 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等, 与地方政府签约 教育合作意向书 , 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实施意见 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 实施细则 (试行) 关于实习支教拓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方案关于建 立“童享阳光”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意见等, 使师范生实习支教、留守儿童关 爱教育、培育乡村骨干教师、推进创新实验区建设等协同项目的开展有了制度保 证。 2.5.2 资金投入 一是县级地方财政划出专项经费, 支持实验区建设, 主要有:改善实习基地办学 条件、校际交流教师的生活、交通补助等专项。其中, 教师置换培训经费按在编

21、 教师工资的2%2.5%划入实验区统筹。二是高校教育实习经费由 200 元/生提高 到2000 元/生, 县级创新实验区教育局分别为学生提供 500100元/生的生活和 交通补贴。至今, 闽南师范大学专用于实习支教工作、实验区建设的各种经费达 800多万元, 4个实验区专用于实习生的补贴达 400多万元。三是高校利用中央 财政支持经费300万元, 配套150万元专用于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 投入 100万元专用于“童享阳光协调支教关爱留守儿童教育”信息平台建设。 2.5.3 管理保障 各创新实验区成立由地方政府和高校齐抓共管的领导小组, 下设工作小组和实 验区办公室。 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协调

22、实验区各项工作, 工作小组负责落实领导小 组的各项决定、各项工作的开展。实验区办公室由当地教育局、进修学校等人员 组成。 高校实习支教指导中心专门负责与地方教育局和相关院系实习支教的沟通 协调和派遣接送工作。县区进修学校作为创新实验区的依托单位, 建立大学教 师、中小学教师合作学习共同体, 中小学校也相应建立由校长负责的教师、学生 和家长联动的实习支教和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管理机构。 3 实践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 几年来, 学校教师教育不断深化的改革探索、 实践推进的具体措施和建立健全的 运行保障机制, 增强了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科学性、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服务社 会的适应性,

23、开辟了一条校地共建、资源共享、互助多赢的新途径。师范生实习 支教和关爱留守儿童教育、 在职教师置换培训和校际交流等, 促进教师职前培养 和职后培训有机衔接、高校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互动发展。 3.1 实习支教全面提升师范生教师技能和教学能力 自2009 年以来, 学校共有 9个院系12个专业 6000多名师范生先后赴五个实验 区12个县 (市) 70 个乡镇130所中小学、幼儿园和 5000多个班级, 近1200师 范生不同程度地顶岗教学, 受益的实验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达 3万多名。各实 验区为实习支教学生举办了180次的专业技能培训, 开设了160场专题讲座, 举 行了150 场教学比武,

24、提升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和乐教、适教品格。 3.2 置换培训全面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学校依托“国培计划”和省 (市) 级中小学校长 (教师) 培训基地, 举办中小 学校长培训1600余人次、教师转岗培训 2800 余人次、学科带头人培训 3200余 人次、骨干教师示范集中培训 1800余人次。2001年来, 各实验区与县教师进修 学校培训有机结合, 由实习支教学生顶岗置换培训的骨干教师 1402 名, 其中 217名考上教育硕士。学校建构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先后安排120名学科专家到实验区开展骨干教师校本培训, 与中小学教师联合 开展30 项教改、科研项目研

25、究, 强化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教育功 能, 提高了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2016年, 学校8位专家也因置换培 训资历被选入“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 3.3 校际交流扎实推进了县区内城乡师资均衡发展 学校依托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促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配合。 通 过师范生实习支教、在职教师置换培训, 地方教育部门以县域内优质学校牵头, 联合周边薄弱学校形成若干片区, 通过政策指导、岗位竞聘、校际协作、自愿申 请等交流形式, 重点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流动, 超编 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2011年来, 各县级教师教育实验区共选派 1860名骨 干教

26、师担任实习支教指导教师和示范引领。 各实验县区“教师支教”比例超过规 定的10%, 有效缓解教师置换培训中的工学矛盾, 改善当地城乡教师队伍配置, 为福建省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做出积极的贡献。 3.4 留守儿童教育强化师范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2014年以来, 学校进一步以“传承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情感、关爱乡村儿童、 支持乡村教育”理念为指导, 先后与40多所中小学1572名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 扶, 形成爱心接力。依托“实习支教协同关爱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 与10 多所省属院校达成协同合作意向;在线注册实习支教志愿者 819人, 协同关爱教 育学校60余所。师范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27、献身基层的教育责任、专业态度和职 业品格得到农村中小学校的高度肯定;通过实习支教带动青年志愿者参与留守儿 童教育, 成为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支有生力量。 3.5 项目实施有效促进高校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 2011年, 学校“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试点”列 入省教育综合改革十大重点项目之一。2012 年, “地方政府统筹下的农村教师 教育一体化研究”获教育部规划立项研究。2013年, “地方政府统筹下的教师 教育模式改革与机制运行”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研究, “高校、地方政 府、 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列入教育部“创新教师培 养模式类”示范项目。同

28、年, 出版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全四 册) 。2015 年, “区域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省第二批 2011协同 创新正式立项。2016 年, “基于协同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乡村教师培 养模式”获得省级教改立项, 编撰出版全国首部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通识教 程。 4 推广协同创新实践成果, 赢得政府社会广泛赞誉 学校树立实践智慧的教师专业理念, 搭建校地共建的教师教育模式, 形成协同 创新的工作运行机制, 实现实践育人的培养体系, “改变地方师范大学传统的 教师教育研究范式, 突显当代教师教育实践的多样化、 生成性和开放度, 为破解 县域内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

29、模型和可资参照的工作范式”6。 4.1 改革探索和实践在全国地方院校引起积极反响 2011-2016 年,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第 59届地方院校校长协作会、全国师范大学 第913 届校长联席会均邀请学校领导参会并作主题报告或专题发言。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 40多所高校先后邀请闽南师范大学领导前往介绍改革和实践经验, 河北师范大 学、唐山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 16所兄弟院校先后前来考 察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和管理模式。 学校先后举办 6次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管理工作研讨会。2012 年, 学校组织召开海峡两岸“高等

30、院校教师专业人才培 养改革工作研讨会”, 聚集来自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海峡两岸 18 所大学的20 位校长、40位专家学者, 闽南师范大学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得到与会人员的 研讨、交流, 改革成效也取得了共识。 4.2 得到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的高度肯定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学校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和协同培养乡村教师的“四个 计划”、福建省副省长陈桦对实验区“四个计划”同步改革的经验均作了批示。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原司长许涛、 副司长宋永刚等认为, 学校把“实习支教”“骨 干培养”“置换培训”和“校际交流”同步改革, 有机衔接, 很有特色, 希望 做实做强。福建省教育厅级和相关部处领导也多

31、次来校考察指导改革试点。潘懋 元先生给予高度评价:“校地共建, 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教师教育模式, 创造 性地运用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既体现了理论运用 的普适性, 又体现了问题解决的针对性, 所取得成果在国内同类高校教师教育 实践中处于领先水平7。 4.3 国内主要报刊新闻媒体及时推介改革实践经验 近年来, 人民日报 (内参) (第1274期, 2011年7月5日) 、教育部简 报 (2011年第159 期, 2016年第45期)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简报 (2011年第 14期) 、福建省人民政府今日要讯 (2016年9月6日) 、 省教育工委教育工

32、作简报 (2012年第27 期) 等, 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福 建省教育电视台、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搜狐网、网易网、新浪网 等主流报刊媒体, 均对闽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实施的新举措和取 得的新成效, 给予刊载、宣传和报道。 5 学生扎根农村基层教育, 践行“四有”教师品格 学校“博学、明理、砺志、笃行”的校训精神与“崇文、平和、开放、拼搏”的 闽南文化交相辉映;师范毕业生“下得去、 留得住、 干得好”与习总书记提出“有 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密切契合。 2011年来, 学校86%的毕业生选择在各地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

33、近三年, 毕 业生占漳州地区中学师资总数的 34.3%。龙岩地区师范毕业生 788名, 回乡服务 老区377 名, 占47.8%。学校历届毕业生中入选全国先进个人 9人, 省级特级教 师12人, 在漳州地区中小学担任校领导 233 名。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省“五 一奖章”、省特级教师吴超男、林福茂,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 人才工程”的林福坤, 首批“支援西部”志愿者郑玉兰, 瞒着父母志愿支教、 患 重症心系他人的李丹等优秀典型。2015年, 小草的守望纪录片在福建教育 电视台播出, 优秀校友奉献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获得广泛好评。2016 年, 校友 中4名优秀中小学教师晋升为教授级

34、职称。 参考文献 1李进金.关于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以地方高师院校 为研究对象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141-146. 2李进金.地方政府统筹下的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机制运行以漳州师范学 院为例J.大学:学术版, 2011 (11) :75-79. 3李建辉.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服务县域师资均衡发展地方高师院校教 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1) :50-52. 4李建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拓展高师实习支教功能以协同创新教 师教育机制为视角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5 (1) :140-146. 5教育部.闽南师范大学协同推进实习支教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N.教育部简 报, 2016-11-07. 6李建辉.教师专业化视域中的教师教育综合改革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5 (1) :125-131. 7潘懋元.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