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医学课件血液_2.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659099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课件血液_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医学课件血液_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医学课件血液_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医学课件血液_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医学课件血液_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血液,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1、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2、红细胞的生理 难点: 1、生理止血的概念 2、血液凝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 概述,(一)体液(body fluid):是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约占体重的60% 。,可分为,细胞内液 占体液的2/3。体重的40%,细胞外液 占体液的1/3。体重的20%,血浆,组织液 (淋巴液、脑脊液),(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一、体液和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实现的。,1、内环境的稳态:指细胞外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Na+、K+、Ca+等)和理化性质(pH值、温

2、度、渗透压等)始终在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即保持着动态平衡,称内环境的稳态,也叫自稳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二、血量:是机体血液的总量,也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成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70-80ml/kg血液。,血量,循环血量,贮备血量,(一)血量相对稳定的意义,保持血管一定的充盈度,维持正常的血压,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二)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是通过毛细血管的滤过和重吸收相对平衡维持的,三、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一)运输机能,(二)免疫防御机能,(三)止血机能,(四)维持稳态,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有形

3、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液体成分),水,溶质,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细胞比容。,二、血浆(bloodplasma): 是血液中除去有形成分的淡黄色液体,是由水分和100多种溶质组成。,血清(serum):是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与血浆相比不含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和增加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水 90%,血浆蛋白,无机盐,脂类,糖,维生素,白蛋白,球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球蛋白,运输脂类或脂溶性物质,维持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溶质,10%,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血浆,产生和维持血浆胶

4、体渗透压,参与机体的血液凝固,7%-9%,0.9%,非蛋白氮化合物,(一)血浆的化学成分与生理作用,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呈红色 。动脉血 呈鲜红色,静脉血 呈暗红色,(二)密度(比重):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三)粘滞性:正常人血液的粘滞性是水的3.5-5.5倍。,(四)红细胞的沉降率: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用魏氏法检测男性为0-15mmh 女性为0-20mmh。,血沉加快的直接原因是红细胞发生叠连,(五)血浆渗透压,1、渗透压:指溶液中不

5、易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吸取膜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2、血浆渗透压 约为313.8mOsmkgH2O,711kpa 5330mmHg,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称血浆晶体渗透压,简称血浆晶渗压。,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血浆胶体渗透压,简称血浆胶渗压。,作用: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容量。,(六)血浆的酸碱平衡,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平均7.4。血浆的酸碱度通常能保持相对恒定。是由于血浆中含有大量的缓冲酸碱物质缓冲对。血浆中缓冲对最重要的为 NaHC

6、O3/H2CO3 正常比值为20:1。,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1、红细胞的形态数量 (图),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呈双凹圆盘形。,男子450550万个/mm3 平均500万个/mm3,(4.05.5)1012L平均5.01012 L,女子380460万个/mm3 平均420万个/mm3,(3.84.6)1012L平均4.21012 L,2、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O2和CO2, 缓冲机体内的酸碱物质,3、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珠蛋白,血红素, 特点:具有与O2易结合和分离, 影响血红蛋白与O

7、2结合的因素,a CO:CO与血红蛋白有很大的亲和力,环境中有CO , 血红蛋白即可与CO结合,而失去与O2结合的能力,造成组织缺O2 ,称CO中毒或煤气中毒。,b 硝酸盐等氧化剂:能使Hb中的二价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即称高铁Hb 。高铁Hb与O2的结合是非常牢固的,使O2不易分离释放出,也造成组织缺O2 。, 血红蛋白的浓度:,男子约为1215g%,女子约为1114g%,(二)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和溶血,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红细胞脆性。,渗透脆性的大小,决定于红细胞的膜面积与红细胞容积比值。,2、将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破裂,释放出血

8、红蛋白称渗透性溶血。,(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 生成部位:人出生后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成人的造血主要在短骨、扁平骨。, 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分裂增殖,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特点,体积由大变小,核由大变小至消失,Hb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完全成熟时Hb含量大最高值。, 红细胞生成的原料,a 基本原料,蛋白质,铁,内源性铁,外源性铁,铁缺乏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b 叶酸、维生素B12,红细胞在成熟过程,细胞核的DNA对于细胞分裂和血红蛋白合成起着重要作用。叶酸、维生素B12是DN

9、A合成的重要辅酶。若这两种物质缺乏,会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C 内因子: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作用:能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保护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2、红细胞的破坏,破坏方式:, 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 被直接溶血破坏,3、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来源:机体缺O2时由肾脏产生分泌,为一种糖蛋白。,功能:直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促进红细胞生成的各个阶段,使红细胞的数量增多。,调节过程:,机体缺氧,刺激,肾脏,产生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刺激骨髓,促进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原始红细胞分化,加速红细胞各个阶段的增殖分化,使血中的成熟红细胞增多。, 雄激素,a 直

10、接刺激骨髓的造血作用,使血中红细胞增多。,b 促进肾脏合成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间接使血中红细胞增多。,(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白细胞,有粒白细胞,无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60%,嗜酸性粒细胞 1-4%,嗜碱性粒细胞 0-1%,淋巴细胞 25-33%,单核细胞 4-8%,(图),二、白细胞,(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1、吞噬细胞的非特异免疫功能, 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吞噬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白细胞数总数 4000-10000个mm3,(4.0-10)109/L,吞噬细胞的功能靠吞噬作用完成。,趋化因子:能吸引吞噬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如细菌、细菌毒

11、素、人体细胞降解产物等。,a 吞噬侵入机体的细菌,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扩散。,b 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其他坏死组织。, 单核细胞,入组织,巨噬细胞 有很强大的吞噬能力,功能:,a 能吞噬杀伤并消化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和损伤组织。,分化,b 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性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如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c 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2、淋巴细胞(免疫细胞)的特异免功能,淋巴细胞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是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在免疫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主要参与机体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 主要参与机体细胞免疫,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构成了机体抗病

12、毒感染的重要防线,并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自然抑制细胞(NS细胞):能分泌抑制因子,发挥免疫负反馈调节作用。,3、嗜酸性与嗜碱性粒细胞,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二)血小板的功能,1、促进止血和参与加速血液凝固,2、营养支持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的修复、维持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是骨髓巨核细胞裂解后脱离下来的小块碎片 ,无规则的形态,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无核,体积仅相当于红细胞的1/3-1/4。,数量为15-45万/mm3 (100-300) 109/L,第四节 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组织受损后血液从破损的血管流出称为出血。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将此过程称

1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过程,1、局部血管收缩:使血流减缓或出血暂停,2、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是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释放形成松软的止血栓。,3、血凝块的形成:形成坚实的血凝块堵塞创口,实现有效止血。,4、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和其他抗凝血作用:在凝血过程启动的同时,血管损伤的局部还发生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反应,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的蔓延。,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一)血小板参与了全部血凝过程,具体表现:,1.血小板粘着聚集,2.血小板的释放反应,3.血小板提供了血凝条件 促使血凝形成,(二)血小板释放的凝血物质及其功能,1、 ADP:加速血小板的聚集,增大血小板的粘附性。,2、 血栓素A

14、2、5-羟色胺:, 均有很强的收缩血管作用, 血栓素A2也有很强的促使血小板聚集的功能,3、 vW因子:由损伤区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二、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的溶解,(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1、凝血因子(clotting factor):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原理,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a+Ca2+PF-3,第二阶段,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酶形成,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形成,凝血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

15、因子全部来源于血液,称内源性凝血途径 。,a 表面激活阶段:,b 磷脂表面阶段:,c 纤维蛋白形成:,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所启动的凝血过程,称外源性凝血途径。,(二)抗凝血系统,1、正常血管内膜完整光滑,使凝血因子不易被激活。,2、抗凝血物质, 抗凝血酶 :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而产生抗凝作用。, 肝素:可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结合,增强抗凝血蛋白的活性。, 蛋白质C :,作用,a 灭活凝血因子、。,b 抑制a对因子的激活作用。,c 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的活性。,3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血凝速度加快;温度降低血凝速度减

16、慢。, 粗糙面:血液与粗糙面接触时易激活凝血因子,并引起血小板粘着、聚集、释放反应,从而加速血凝。,将血液置于表面光滑的容器内,可以减弱对凝血因子的触发,因此可延缓血凝。, Ca+:凝血反应中,多个环节需要Ca+参与,如设法除去血浆中游离Ca+,血液将不能凝固。, 生物制剂,维生素K:凝血因子、在肝合成时依赖维生素K的参与,当维生素K不足或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后将影响这些因子的生成,使血凝缓慢。,血管舒缓素、香豆素,(三)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血液凝固过程中所形成纤维蛋白或血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重新溶解,使凝固的血块液化这一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1、纤维蛋白溶解系

17、统,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简称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 简称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抑制物,2、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第一步 纤溶酶原的激活,第二步 纤维蛋白的降解,纤溶酶原的激活:是血浆中的纤溶酶原在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变成纤溶酶。,激活物,血管激活物: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组织激活物:,依赖于凝血因子的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抗活化素,抗纤溶酶,纤溶抑制物,+,-,-,+,纤维蛋白溶解示意图,纤维蛋白降解: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凝胶状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成许多可溶性的蛋白碎片,通称降解产物。,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一、人类的血型, 凝集原:

18、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称为凝集原。, 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 红细胞凝集:同型抗原抗体相遇引起红细胞聚集成簇,将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即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抗原的不同,将人类的血液分成许多型。,(一)A B O血型,就是根据人类红细胞膜上含的A、B两种凝集原的不同和有无将人类的血型分为四型。,红细胞膜,血浆,A型: 只含A凝集原 抗B,B型: 只含B凝集原 抗A,O型:既无A凝集原也无B凝集原 抗A、抗B,AB型:A、B两种凝集原都有 无抗A、抗B,(二)R h血型,定义:根据红细胞膜

19、上R 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称为R h血型。,R h因子:把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存在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膜上相同的抗原,称为R h凝集素,也叫R h因子。,类型: R h阳性和 R h阴性,R h血型的临床意义有两方面,1、输血中:,2、妊娠方面,(三)白细胞血型,五、输血的意义及输血的原则,(一)意义:快而直接的补充血容量和恢复正常血压。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并能反射的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二)输血的原则,1、要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符,2、针对病人的情况缺什么补什么,思考题,1、叙述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 2、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 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医学现状与发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