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如何让音乐课“活”起来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613713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让音乐课“活”起来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让音乐课“活”起来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让音乐课“活”起来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让音乐课“活”起来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让音乐课“活”起来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如何让音乐课“活”起来内容提要:音乐课生动与否,是看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与配合,如果只有教或者只有学就没有默契可言,没有生动可言,更没有效率可言,没有效率就是我 们教师的失败。怎样才能做到教与学的互动是我们音乐教师一直不断探询的一个问题,本文旨在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本人平时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关键词:教材 师生 情绪 互动 教与学音乐教师们都知道,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学生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我想这是音乐老师们的悲哀。作为一名坚守在音乐教学第一线的普通老师来说,没有一个人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音乐学科在学校的不被重视这是一个现实,但是我们自己要重视自己,

2、重视自己的学生,重视自己的教学。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让学生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中,如何真正让音乐课“活“起来,最终使音乐课获得学生的认可,使他们喜欢!通过学习和多年教学的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活”。一、 精选教材,以情激“活”教材中的内容(歌曲|乐曲)是音乐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的载体,教学中如果不能让学生从作品的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就很难使音乐课“活”起来。因此,我认为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在课标允许的范围内,有课本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与课本,对教学内容(歌曲、乐曲)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情趣爱好有所选择的使用,必要时可以补充、甚至可以替换。1、经典与通俗相结合经典作品虽好,

3、但是和孩子们的生活和欣赏“口味”是有距离的。特别是现代电子技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获取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音乐课,教学中常常见到的学生不认可学习内容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要想解决这个矛盾,我认为可以适当的通过通俗作品作为桥梁,如,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相对于古典音乐的钢琴曲对于学生的认可程度就要高一些,这样我们在教2材的选用上就不要拘泥于一种版本,可以多版本的选用教材,让孩子们比较中去听辨。歌曲雨花石教学最后,我就尝试着让学生去听听李玉刚和石头演唱的雨花石 ,虽然内容不同,但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神奇,就势说一说唱歌的方法。现在的学生在音乐方面很单纯,只要给他们好听的,好玩的,他们就喜欢,海

4、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现在的教材所选的作品,大部分是面面俱到,知识面很广,基本上没有什么很时髦的流行音乐,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从流行音乐的视觉切入是比较现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经常给学生听听网络歌曲,流行音乐也是好事情,因为经典的在某一个年代必然是流行的,至于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层次?我相信随着本身鉴赏能力的提高,他们自己会有甄别的能力,音乐的流行与经典就好比当代文学家鲁迅的作品那样,在他那个时代是流行也是经典的,但到了现代他是经典但未必流行,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学生应该有这个自主权,选择权,评价权,我们老师要在尊重他们选择的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甚至情感的迁移,让学生对经典的音乐也有所了解

5、,也许他们可以不深入的去了解,但必须知道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部作品,并且对高雅艺术有大概的认识,因为经典艺术作品毕竟已接受了时间的考验,但流行音乐还没有,另外流行音乐与经典艺术同时进入课堂,这就说明了我们教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今天的流行可能是明天的经典,一个好的老师,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汲取足够的营养,即要让学生记住今天的流行,也要让学生了解昨天的经典,成为一个全面发展 21 世纪的人才。总之,我认为以课本内容为主,以流行歌曲为辅是最好的组合。把学唱流行歌曲当成是学生学好课本内容的奖励,学生有学好课本内容的动力,又不会把学唱流行歌曲的机会当成常事而不加珍惜。音乐教师要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也应关注

6、和喜欢流行歌曲,搜集、选择、整理流行歌曲资料用于课堂教学,为自己的音乐课增添一点鲜活元素,加一点斑斓色彩。2、民族性与地域性相结合我国是个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文化都不同,因而也造就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就是同一民族音乐但又由于地域的不同也行成了各自的特点,这些都给我们激“活”课堂氛围带来了可利用的资源。如汉族民歌茉莉花由于地区不同就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版本,江苏民歌3茉莉花清丽、婉转,细腻、柔美;河北民歌茉莉花朴实、爽朗;东北民歌茉莉花风趣、夸张。一首同名的歌曲但是由于流传的地区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风格,通过这样的比较、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必定会增加学习兴趣。西南少

7、数民族的歌舞及歌舞音乐在极其复杂的民族分布格局背景中,显示出繁复多姿的灿烂色.此外像纳西族的窝热热、彝族撒尼人的大三弦舞、瑶族的长鼓舞等,都是兼具民族性与地域性风格因素的民间歌舞形式。这些音乐折射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学习民族音乐,了解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也是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受整个社会音乐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很陌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感兴趣的人也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更是任重道远。教学中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构建合理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以利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体验民族音乐美好

8、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3、原生态与创作歌曲相结合学生现在所接触的可以说大多是通俗、流行音乐,对原生态歌曲都很陌生,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如果不注意与艺术歌曲的结合。直接让学生聆听原生态作品,对于初中孩子来说都有些难以适应。如:在欣赏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得好的时候,学生们就哈哈哈笑个不停,有的学生甚至问“老师这是什么啊?”学生完全不认同,课堂氛围、教学效果是可以想象到的。因此,我认为如遇到类似情况就一定要考虑有一个教材选用互补的问题,如果是能够找到同一民族的类似创作歌曲,在写作、配器、音响、演唱方面都接近学生的欣赏“口味”作品,然后让他们了解、比较,我想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二、巧设活动,以趣激“活”根据

9、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活动,音乐教学活动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情绪表达乃至音乐表现的重要一环。如音乐欣赏中静静的听是必不可少 ,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积极参与体验,感受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请同学们做出相应的表情:表示音乐作品情绪变化的喜、怒、哀、乐。手势:用不同的手势表示音乐中的高低变化。动作:用不同的动作表示音乐作品的力度变化。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初中,硬件设施一般,学生4在小学根本没有接触过五线谱,更不用说 do、re、mi 等等隐伏在五线谱中的位置了。所以在音乐活动课中,根据课本中五线谱的音符,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然后开展了“种音符”的游戏,使五线谱的音符形象化

10、、趣味化。在活动课中,我们把五线谱的线和间形象地比作田地的田与垄,把学生制作的音符比作种子,让学生把“种”子按顺序中在田地的田垄里。首先让学生画出五线谱,然后开始把“种子”种在田垄里。在种的同时,嘴里便念它们的名字“do、re、mi、fa”很短的时间内,学生便熟悉地掌握了七个音的位置。再比如进行“节奏组合”的游戏,是学生掌握和运用音乐的生命节奏。首先将复杂的节奏归类,使学生认识节奏。将这些节奏换成卡片,当作“种子”。老师拍出一种节奏,学生便拾起一粒种子。这样,连续拾起七粒种子,学生便会逐渐认识和掌握七种常见的节奏型。然后再进行节奏组合,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节奏。如由七名学生手持“节奏种子”站在前

11、面,老师拍两拍子节奏,两个手持“种子”的同学立即排在一起,大家再一起拍一遍,如果找错了,就重新换人。老师再拍四拍子节奏、八拍子节奏等等。学生兴致勃勃,从中学会了节奏的组合。这样,由学生自己来进行练习。进行多种节奏的训练活动,来加强学生的节奏感。学唱歌曲中学会了一首不能停留在唱会的基础上,应该通过一些活动进行深化。如,不同的作品可以通过齐唱、对唱、分组表演甚至歌舞表演等新式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三、 师生参与,互动激“活”教学活动中要想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同参与非常重要,常规教学教师总是处于指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我这里的师生参与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建立师生平

12、等的关系,在互动中教师要尽力把学生引导、推向主角的地位,教师的参与是激发学生更多的表演的欲望,更多的自信心。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平等的、还必须是互动的。师生之间要建立友好的情感,教师应该淡化角色,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面对学习中的挫折、成功时的喜悦。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对教学活动的结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握好教学节奏,5既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要启发学生身体与心灵都“动”起来与音乐共舞,用心去感受音乐,与作曲家进行心灵对话,真正产生心灵共鸣,从踏上讲台起,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

13、投足就对学生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如果面无表情,语言贫乏,缺乏热情,当然激活不了学生互动的兴趣。如果教师热情洋溢,因材施教,适时加入学生习惯的语言、动作,让语言和体态与学生时时共鸣,互动的局面就形成了。在课堂上,教师、学生、音乐作品之间的和谐共振,情感互动越多,师生之间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默契。比如:在教歌曲青春舞曲过程中,我就采用分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老师自编新疆舞、学生分组伴奏、演唱等,这样轮流互换角色,教师不再永远是教学中的主角,学生是教学中主体,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四、借助媒体,情境激“活”多媒体的使用在十年课改中一度形成了泛滥的趋势,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多媒体在音

14、乐教学中的地位。适时、适度的应用多媒体有助于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感受音乐,更是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我想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运用现有资源,如多媒体设备,让音乐课丰富起来,不是传统的老师唱,学生唱的,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的传统教学形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不可否认,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听觉必不可少的。但是音乐同时也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的很多学习内容由于时代、民族、地域的不同,学生们知识储备有限,心智尚不成熟,生活经历、阅历不够丰富。要想使他们积极参与,充分体验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必要的多媒体手段互助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舒

15、伯特的摇篮曲时,我首先介绍的不是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而是讲了一个“音乐家与土豆”这一闻名世界的故事,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舒伯特的生活画面,学生们一下子静悄悄的,由不在意到全神贯注。随着故事的深入,配合画面,学生们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舒伯特为换一盘土豆充饥而即兴创作的摇篮曲在舒伯特死后三十年,就拍卖成四十万法郎的高价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淡淡的伤感变成了愤愤不平。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有的想知道舒伯特生活的国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的学生则问我:“作曲家贫病交加,为什么还要坚持从事薪水微薄,不被重视的音乐创作6呢?”常说的“以美辅德”、“寓教于乐”很自然地就收到了德育教育的

16、效果。通过师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了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并为他对音乐艺术的奉献精神而感动。在学生迫切的目光中,我们开始欣赏这首摇篮曲。学生们自觉地由刚才热烈的气氛马上安静下来。他们是用心在听,因为他们已和作曲家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不再被动,而是极积地、主动地、深入地去欣赏歌曲的优美,感情的真挚,声音的温柔,感受到一个婴儿得到母亲的爱抚是多么的温馨啊!作曲家把这种感情又是描绘得多么逼真,多么 妙啊! 如何让音乐课“活”起来,说到底教学中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想使学生积极参与就必须给他们提供能够参与的平台和条件。我认为如果能从教材的选用,活动的设置,师生的互动,媒体配合几个方面下些功夫,勤思巧设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感受、体验、演唱、表现、探究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必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音乐课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快乐的天堂,学生最终将不再只是“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 。我们的音乐课也一定会“活”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