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1.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547130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简要本)上海市水务局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二 OO 七年七月编 制 说 明本报告中的“禁采区”和“可采区”所指的采砂活动是指非建筑类采砂(包括河道整治和堤防整修采砂、航道治理采砂和圈围造地采砂等) 。建筑类采砂在长江河道上海段属全面禁止的采砂活动。因此,在本报告中所列的“禁采区”内禁止一切采砂活动。由于长江口河势演变规律十分复杂,本次规划实施方案从划定禁采区入手,通过充分论证,划定禁采区。对禁采区以外的区域原则上划为可采区,对于可采区的控制开采范围、开采量和开采高程须在具体的采砂项目中作详尽的可行性论证。本次采砂规划实施方案不涉及上海市滩涂资源开发利用

2、和保护“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促淤圈围区,也不涉及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2目 录1 前言 12 编制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2.1 河道采砂的基本情况 .22.2 无序采砂造成的危害 .22.3 采砂管理存在的问题 .32.4 编制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43 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原则与任务 73.1 编制原则 .73.2 编制依据 .73.3 编制任务 .84 基本情况 105 河床演变 135.1 南支 .135.2 北港 .195.3 南港 .235.4 北槽 .255.5 南槽 .255.6 北支 .276 长

3、江口河势控制对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 296.1 南支 .296.2 北港 .306.3 南港 .316.4 南槽 .316.5 北支 .327 长江口航道建设发展对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 337.1 长江口航道现状、发展目标和存在问题 .337.2 长江口航道建设发展对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 .378 长江口主要涉水工程对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 408.1 海塘 .408.2 沿江水闸 .418.3 饮用水水源地 .418.4 污水排放口 .428.5 港口设施 .438.6 促淤圈围工程 .438.7 自然保护区 .438.8 过江市政工程 .449 禁采区规划实施方案 469.1 禁采区

4、划定原则 .469.2 禁采区的确定 .4710 “十一五 ”期间圈围造地需砂量和对策 5011 规划方案的实施与管理 5212 结论与建议 5312.1 结论 .5312.2 建议 .5311 前言长江河道大规模采砂活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砂石需求量大增,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利益驱动下,长江河道采砂活动愈演愈烈,滥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给长江河势稳定、防洪安全、航道安全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为此,2000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长江中下游各省(市)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本省(市)境内长江河道的采砂活动进行全面治理整顿,彻底取缔非法采

5、砂活动。2001年 2 月,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开始全线禁采江砂。2002 年 1 月 1 日,由国务院发布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以下简称条例 ) 。根据条例要求,长江水利委员会于 2002 年 10 月编制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 。2003 年,水利部以水规计2003 第 39 号文批复了该规划报告。之后,长江中下游沿线开始按规划方案实施采砂,并按采砂许可方式进行有序管理,使长江中下游采砂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科学、有序的轨道。2002 年 10 月编制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的规划范围为长江中下游干流宜昌至河口长 1893km 的河段(包括徐六泾以下的长江河口段

6、) ,规划研究的采砂活动主要是指建筑砂料开采,规划期为 20022010 年,规划期内视情况变化可适时补充修订规划。长江口河势演变规律复杂,影响河势稳定的因素较多。长江口也是深水航道所经之处,保障航道安全极为重要。为此,长江河道上海段对建筑类采砂仍实行全面禁采制度,对非建筑类采砂(包括河道整治和堤防整修采砂、航道治理采砂和圈围造地采砂等)也有必要严格管理,以便于科学引导并规范非建筑类采砂行为。22 编制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1 河道采砂的基本情况长江河道上海段的采砂活动十分频繁,采砂的主要目的是为河口滩涂圈围造地及新建港区陆域形成提供吹填砂料。由于上海市圈围造地的规模较大,对河道

7、采砂的需求量很高。据统计,仅 2004 和 2005 年,经许可从长江河道采砂用于圈围造地的砂量就达 7800 多万方。今后,为满足 2010 世博会建设用地需要,上海市利用河口滩涂圈围造地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河道泥沙在一定条件下是可再生资源,只要科学、合理、有序地采砂,完全可以做到既不破坏河势稳定和两岸堤防安全,也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长江河道上海段的采砂活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立项、审批、监察,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无序采砂现象,对河势稳定、防汛安全、航道和通航安全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采砂船只曾在瑞丰沙区域集中采砂,对瑞丰沙体的稳定、北槽进口航道水深、长兴岛南岸和南港南岸一带深水岸

8、线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运砂船只在航道内穿行,给长江口船舶的航行安全带来很大隐患。为更好地贯彻落实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加强采砂管理,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汛、航道和通航安全,制定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十分必要。2.2 无序采砂造成的危害2.2.l 危及堤防安全无序采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某些河段的河床形态和水流走势,使河床冲淤失去平衡,甚至导致局部河势恶化,河槽下切,部分江3滩崩塌,护岸工程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大堤安全。因此,无序采砂对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的影响非常严重。2.2.2 危及航道安全无序采砂容易增加航道周边泥沙涌入强度,使航道水深减小,增加航道疏浚工程量。同时,无

9、序采砂容易改变航道的边界条件,造成航道轴线扭曲、宽度缩窄,给航道水深维护带来不利影响。2.2.3 影响航运安全无序采砂对航运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众多采砂船拥塞挤占航道,遮挡航行标志,使船舶航行和停靠困难,船只搁浅和碰撞等海损事故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无序采砂容易引起河道变迁,使沿江港口、码头作业困难,严重的可能造成港口、码头淤废,或使河道主泓偏移。2.2.4 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无序采砂容易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会影响珍稀水生物的栖息场所和饵料资源。如果在鱼类繁殖期采砂,则会严重影响鱼类产卵,影响鱼类资源的补充。同时,由于大量采砂船云集江中,生活废污水和船舶废油排入江中

10、,对附近水域水质造成污染。2.2.5 涉水工程易受破坏目前,长江河道过江管线、过江桥隧等工程不断增加,任意采挖江砂容易将管线挖断、桥隧损坏,造成通讯中断、交通中断等严重后果。42.3 采砂管理存在的问题(1)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条例的颁布,有效地促进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目前应加强宣传,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 ,特别是各地要制定配套法规,落实机构、人员以及相应的责任,真正把条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2)长江河道上海段缺少采砂规划实施方案无序和非法采砂容易给长江河势、防洪、航道、航运、生态与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河道采砂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分析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由于长江河道

11、上海段没有制定采砂规划实施方案,也助长了一些无序采砂现象的发生。(3)缺乏具体法规和专门监管手段过去由于没有专门的河道采砂管理法规,既没有充分发挥流域机构、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水行政和相关部门的作用,也没有相应的采砂管理执法队伍。采砂管理的组织机构、执法装备、管理经费均不落实,监管的法规依据和手段欠缺,影响执法效果。2.4 编制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稳定河势、保障防洪、保护航道和通航安全的需要河势稳定是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航道安全、通航安全、沿江工农业和交通通讯设施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在不合理的区域采砂、在不恰当的时间采砂、采用不恰当的作业方式等,均会对长江中下游河势稳定产生不利

12、影响,并对防洪、航道和通航安全、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沿江重要设施的运行等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制定采砂规划实施方案是保证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河势稳定、航道保护和通航安全的需要。5(2)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要求条例规定,国家对长江河道采砂实行统一规划制度。长江河道采砂规划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沿江各省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征求航务管理局和海事机构意见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这是条例就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制度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编制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是贯彻执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具体措施之一。(3)完善和修订长江河道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的需要随着三峡水

13、库的蓄水运行和中下游河道的河势调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江砂开采的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及时调整规划以适应新的河道演变形势十分必要。因此,为使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使规划较好地满足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管理的需要,很有必要编制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 。(4)制订长江流域采砂专业规划的需要1990 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 ,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综合性规划。综合利用规划是对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总体要求,必须有各项专业规划与之配套,如河道治理规划、防洪规划、航道规划、航运规划、岸线利用规划以及河道采砂规划等。当前

14、,长江河道采砂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制定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既是满足当前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急迫需要,也是完善长江流域专业规划的需要。(5)制定符合长江河道上海段实际情况的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需要2002 年编制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对上海段6未做深入的规划和研究。长江河道上海段的采砂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其它河段的采砂有所不同:一是影响不同,河口段无序采砂易引起河势变化,对航道安全(特别是长江口深水航道)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二是砂质不同,长江河道上海段处于长江入海口,砂粒相对较细;三是用途不同,上海段所采泥沙主要用于吹填造地,一般不作为建筑材料;四是补给方式不同,河口的

15、泥沙除了上游来沙以外,近海沉积的泥沙会随潮流带进河口沉积;五是采砂主体不同,本市采砂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在圈围滩涂中需要吹填造地的建设单位。因此,制定符合长江河道上海段实际情况的采砂规划实施方案十分必要。(6)加强采砂管理的需要采砂规划实施方案是采砂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为了制止无序和非法采砂活动,合理开采江砂,为沿江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服务,必须抓紧编制符合上海特点的采砂规划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依据采砂规划实施方案强化审批管理,强化执法手段和现场监管力度,使长江河道上海段采砂活动尽快走上依法、科学、有序的轨道。73 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原则与任务3.1 编制原则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

16、段实施方案的编制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合法原则。应遵循国家水法 、 防洪法 、 环境保护法 、 环境影响评价法 、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 河道管理条例 、 航道管理条例 、 港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第二,统筹兼顾原则。以维护长江口河势稳定、保障防汛和航道安全为重点,并与长江口综合整治、航道整治、涉水工程保护、滩涂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功能区划等专业规划相协调。第三,实事求是原则。采砂规划实施方案是长江河道管理与监督的依据,应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第四,从划定禁采区入手。由于长江口河势演变规律十分复杂,加上上海市滩涂圈围造地对砂量的需求量较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本规划实施方案从划定禁

17、采区入手,通过充分论证,划定禁采区。对禁采区以外的区域原则上划为可采区,对于可采区的控制开采范围、开采量和开采高程将在具体的采砂项目中要求作详尽的可行性论证。3.2 编制依据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已批准的规划设计文件以及其他相关文件为依据,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99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3.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200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84.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 (198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5.上海市防汛条例 (200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18、;6.上海市滩涂管理条例 (1997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7.海上交通安全法 (198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8.长江上海段船舶定线制规定 (2006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200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10.上海港口条例 (2006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11.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2003 年 7 月 15 日起施行)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1991 年 10 月 1日起施行) ;13.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年) ;14.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要点报告(2004 年修订) ;

19、15.长江口航道规划要点报告 (2004 年) ;16.上海市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十一五”规划 (2006年) ;17. 上海市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相关法规和规章。3.3 编制任务划定长江河道上海段的禁采区和可采区,为采砂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和监督的依据,并为沿江防汛安全、河势稳定、航道和涉水工程正常运行提供保障。规划范围为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长江河道,北侧大致以北支中线为界(不包括划归江苏省的新村沙和新隆沙) ,西侧以南支上段河道中线为界,东至长江口 50 号灯标,南至芦潮港(图 3-1) 。本次采砂规划实施方案的规划期为 20072010 年。9图 3-1 规划范围图(图中粉红色虚线范围)1

20、04 基本情况4.1 河道概况长江口自徐六泾至口外 50 号灯标,全长约 181km。长江口平面形态呈喇叭形,上段徐六泾河宽 5.7km,口门处启东嘴至南汇嘴展宽至 90km。长江主流在徐六泾以下由崇明岛分为南支和北支,南支在吴淞口以下由长兴岛和横沙岛分为南港和北港,南港以下被江亚南沙和九段沙分为南槽和北槽,使长江口呈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河势格局,共有北支、北港、北槽和南槽四个入海通道。长江河道上海段西自崇头,东至口外 50 号灯标。包括北支河道的南半部分、南支河段浏河口上游河段的北半部分、南支河段的浏河口下游河段、南北港和南北槽。4.2 气象长江口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21、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受地理位置和季风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和季风性双重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雨热同季、春季冷暖干湿多变、秋季秋高气爽构成了长江口地区的气候特点。据区内各气象站资料统计,长江口地区年平均气温约 1516,年平均降水量 1100mm 左右,年平均降水日数约 125 天。长江口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以东南风出现频率最高,冬季盛行西北风或偏北风,夏季以东南风或偏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34m/s。长江口区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 20002100h,年平均蒸发量 12001400mm ,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 80%。4.3 径流11大通站是长江中下游最后一个径流控制站。据大通站19

22、502004 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流量 28620m/s,相应多年平均径流量 9033 亿 m。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 510 月份占全年的71.1%。从多年平均情况来看,7 月份径流量最大,为 1350 亿 m,占年径流总量的 15.0%;2 月份径流量最小,为 284 亿 m,仅占年径流总量的 3.1%;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历年最大年径流量为 1954年的 13600 亿 m,历年最小年径流量为 1978 年的 6760 亿 m。长江入海径流在南、北支分流口作第一次分流,在南、北港分流口作第二次分流,在南、北槽分流口作第三次分流。目前,北支的分流量较小,一般不足 5%;南支是长江入海的主

23、流通道,约 95%以上的长江径流量经南支下泄。南、北港落潮分流比一般在43.556.5% 左右。南、北槽的落潮分流比约在 46.354.5左右。4.4 潮汐长江口口外潮汐属正规半日潮,一个潮周期为 12 小时 24 分钟。潮波进入长江口以后,由于水深变浅,加上径流作用逐步发生变形而成为非正规半日潮。潮波变形程度越向上游越大,导致潮位、潮差和潮时沿程发生变化,潮位越往上游越高,潮差越往上游越小,潮时自河口向上游涨潮历时缩短,落潮历时延长。长江口区潮汐日不等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高潮不等,一般夏半年是夜潮大于日潮,冬半年是日潮大于夜潮。潮波波形表现为以前进波为主的混合波,潮差从口门向口内逐渐减小,涨

24、潮历时缩短,落潮历时延长。口门附近中浚站的多年平均潮差 2.66m,最大潮差4.62m。4.5 潮流12长江口外潮流属正规半日潮流,一个涨落潮周期为 12 小时 24分钟。潮流进入长江口以后,逐步发生变形而成为非正规半日潮流。潮流在进入河口之前,潮位和流速的时间过程基本保持一致,即涨潮流最大流速出现在高潮附近,落潮流最大流速出现在低潮附近,进入河口后,相应的水位和流速随时间变化不再同步,存在相位差,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涨潮落潮流、涨潮涨潮流、落潮涨潮流、落潮落潮流。由于长江口门宽阔,涨落潮量十分巨大。在上游径流接近多年平均流量,口外潮差接近多年平均潮差的情况下,平均潮流量达m3/s,为长江口多年

25、平均径流量的 9.3 倍。两个全潮的进潮总量洪季大潮可达 53 亿 m3,小潮约 16 亿 m3;枯季大潮可达 39 亿 m3,小潮约 13 亿 m3。4.6 泥沙长江口的泥沙主要来自上游。据大通站 19502001 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含沙量 0.48kg/ m,多年平均输沙量 4.30 亿 t。由于长江的输沙量与降水和径流有直接关系,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特性与径流量的变化特性相应。据大通站径流泥沙同步资料系列分析,流量与输沙量在水文年内的变化过程基本同步,且沙量的年内分配比水量更集中。受上游建坝、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长江来沙量总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20

26、02 年,大通站来沙量已不足 3 亿吨,2003 年又降至 2.06 亿吨,2004 年仅 1.47 亿吨,2005 年为 2.16 亿吨。4.7 波浪长江口区盛行浪向与盛行风向颇为一致,冬季以偏北浪为主,13夏季以偏南浪为主,春秋两季为浪向交替过渡季节。长江口内高桥站的多年平均波高 0.35m,平均波周期 2.4s。长江口门附近的引水船站夏季平均波高 0.8m,冬季平均波高 1.0m。145 河床演变5.1 南支南支河段上起徐六泾,下至吴淞口,全长 70.5km。徐六泾处江面宽约 5.7km,至吴淞口江面宽度达 17.0km。 (图 5-1) 。图 5-1 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势图( 20022

27、004 年)5.1.1 徐六泾七丫口白茆沙和上扁担沙(即七丫口以上扁担沙)是南支上段的主要沙体。白茆沙将南支上段河道分为白茆沙南、北水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徐六泾节点形成后,因遭遇大洪水,白茆沙多次出现沙体被冲散的情况,大水过后,白茆沙沙体逐渐淤涨,白茆沙河段又恢复南、北两汊分流的格局。如 1954 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主流直冲白茆沙,被冲刷的泥沙一部分补给到崇明岛头,一部31032030340350360347503480348503490349503503503510351035205m105 徐六泾吴淞口浏河口七丫口15分下移补给到扁担沙,江中仅存一个长度为 2.4km,最大宽度为0.5k

28、m 的小沙包。1958 年以后小沙包恢复淤涨,至 1973 年,白茆沙发展成为长 8.2km,宽 0.9km 的沙体,面积达 7.2km2。1983 年长江发生大洪水,白茆沙被水流切割分裂,部分沙体并入扁担沙,其余沙体分裂为 8 个小沙包。此后,分散的小沙体逐渐合并,至 1992 年,沙体数目减至 4 个,面积增大至 33.8 km2。1992年以后,沙体继续合并,目前沙体数目为 2 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白茆沙头在水流的顶冲作用下持续后退,19911999 年,白茆沙头 -5m 线总计后退 2500m;19992002 年,又后退 950m;20022004 年,又后退 400m(图 5-

29、2) 。随着白茆沙体受冲,大量的底沙下泄进入下游河槽。图 5-2 白茆沙 19972004 年-5m 等深线变化图白茆沙南、北水道是分泄南支上段长江径流的两个主要水道。至 1994 年,白茆沙扩大淤高,白茆沙南北水道成形、加深,两条水崇 明白 茆 河钱 泾 口七 丫 口新 建 闸 庙 港太 海 汽 渡 华 能 电 厂 码 头中 远 国 际 城 码 头 鸽 笼 港岛0 5km16道的-10m 等深线贯通。1997 年,白茆沙北水道上段淤浅,-15m 深槽萎缩,下口-10m 等深线中断;而此时白茆沙南水道-15m 深槽有所发展。受 1998、1999 年洪水影响,白茆沙头切滩形成等深线向下游闭合的

30、中水道。2004 年,白茆沙中水道有所发展,最大水深超过15m;白茆沙北水道水深有所改善,不足 10m 水深的浅段长度减小;白茆沙南水道-15m 等深线全线贯通。5.1.2 七丫口浏河口南支上段主流的往复摆动,会导致进入南支下段的主流不稳定。自徐六泾节点形成以来,南支下段的主流摆动幅度显著减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白茆沙北水道逐步恢复发展,南支下段的总体河势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扁担沙是南支河段最大沙体,长 41.5km,最大宽度 6.2km,沙体-5m 线以上总面积 123.6 km2(2002 年) 。徐六泾节点形成后,白茆沙北水道发展,扁担沙上部南侧受水流冲刷,滩面由淤涨转向后退,冲

31、刷的泥沙淤积在扁担沙中段,沙体中段向南淤涨,使该段南支主槽略有束窄,水深增加。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南支下段浏河口断面处最大水深基本维持在 20m 左右。自 19821992 年,南支水道-20m 槽向下游延伸约 1.2km。19922002 年,浏河口上游的扁担沙南缘-5m 线向北后退最大幅度约 2.3km,浏河口下游的扁担沙南缘-5m 线向南淤涨最大幅度约 1.5km,由此导致浏河口附近南支主槽进一步束窄,水流集中,深水区进一步向下游延伸(图 5-3) 。 20022006 年,扁担沙下段南缘进一步南压,通往新桥水道的南门通道发展。17图 5-3 南支下段-5m 等深线变化图5.1.3

32、 南北港分流口南北港分流口附近沙洲罗列、变动频繁,南北港分流口的位置和分流通道也不断变化。18612001 年,南北港分流口位置下移和上提各 3 次,分流口的位置在石头沙至浏河口附近上下摆动。由于水流数次切滩,产生新的通南北港分流通道各有 5 次。由于南支下段沙洲不断冲刷下移,通往南北港的分流通道呈逐步偏转、扭曲、泄流不畅,最终通过切滩形成新的分流通道取代老通道。近 10 多年来,南北港分流口处河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流口附近各沙体头部不断冲刷后退和宝山北水道形成。(1)宝山北水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落潮水流在新浏河沙体上切滩形成串沟,18该串沟自形成后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通往南港的主

33、要水流通道,即宝山北水道。新浏河沙被宝山北水道分为两个小沙体,串沟上游的沙体称为新浏河沙包,下游沙体仍称为新浏河沙。至 2000 年,宝山北水道-10m 线上下游贯通,目前最大水深在 20m 以上。(2)宝山南水道自 1990 至今,宝山南水道上口-10m 槽宽度均未超过 500m,特别是 19962003 年,宝山南水道上口-10m 槽宽度自 450m 束窄至180m。这期间,宝山北水道则呈迅速发展之势,宝山南水道的萎缩与宝山北水道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但 20032004 年,宝山南水道有所恢复,进口-10m 槽宽由 175m 增加到 320m。(3)新桥通道、新新桥通道和新桥沙200220

34、06 年,扁担沙南缘-5m 等深线南移 1.2km,同时新新浏河沙包和新浏河沙向东南方向冲刷后退,新桥通道上段约整体南移了 1km。2002 年,新桥通道上段-5m 槽宽 3.43.9km。2006 年,新桥通道上段-5m 槽宽约 3.4km(图 5-4) 。由于新桥沙宽度增加,2006 年,新桥通道上段-5m 槽最窄处宽度仅为 1.3km(2002 年最窄处宽度为 1.9km) 。同时,新桥通道上段和下段的连接不再顺畅(图 5-4) 。2006 年,新新桥通道下口-5m 槽宽明显增加,整个通道-5m 槽宽大致在 700900m。由于扁担沙南缘南压,新新桥通道与新桥通道上段的连接也不再顺畅(图

35、 5-4) 。2002 年,新桥沙形态细长,-5m 以上的沙体长约 8.8km。2006年,沙体形态宽短,沙体长度缩短为 5.5km,沙体中部宽度由 2002年的 500m 增加为 2006 年的 2.1km;同时,新桥沙南缘南压了1.2km(图 5-4) 。19图 5-4 南北港分流口 -5m 线变化图(20022006 年)(4)新浏河沙包自新浏河沙包与新浏河沙分离以后,其沙头不断冲刷后退。19911996 年,新浏河沙包沙头-5m 线冲刷后退约 350m,沙尾-5m线上提约 1100m,沙体略向两侧淤涨,沙体面积保持在 300350 万m2。受 1998 和 1999 年长江大洪水作用,

36、新浏河沙包沙头后退速度加快。19981999 年沙头 -5m 等深线下移 1000m。20002002 年平均每年下移约 600m,沙体头部的 10m 等深线也逐年下移。20022006年,沙头-5m 等深线又下移 2700m,同时沙体面积大幅缩小。(5)新浏河沙新浏河沙随宝山北水道的发展而不断下移。19911996 年,新浏河沙头部-5m 线向下游冲刷后退约 1200m,平均每年下移250m。19962002 年,新浏河沙后退速度加快,特别是 1998、1999年两次洪水过程,使宝山北水道迅速发展成为南支进入南港的主汊之,沙头年均下移速度超过 500m。20022006 年,新浏河沙头部-2

37、05m 线又冲刷后退 1300m。(6)中央沙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沙沙头-5m 线年均后退 350m。至九十年代初,又有部分上游下移沙体合并中央沙,中央沙沙头-5m 线位置上溯 1km 以上,1992 年中央沙沙头-5m 线距石头沙钢标达13.5km。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由于宝山北水道形成后迅速发展,中央沙前缘的南沙头通道下段出现淤积,顶冲中央沙沙头的水流减缓,中央沙沙头后退速度减缓,-5m 线年均后退 162m 左右。1998和 1999 年大洪水后,中央沙持续后退年均 266m 以上。2002 年 9 月中央沙沙头距石头沙钢标 11.4km,至 2004 年 5 月沙头又后退了560m。

38、20022006 年,中央沙头 -5m 线又后退 970m。5.2 北港5.2.1 北港主槽北港上段主槽偏北,中下段主槽偏南。青草沙和堡镇沙是北港的主要沙体。1986 年,北港中下段主槽水深相对较浅,10m 等深线尚未全部贯通。至 1993 年,北港中段 10m 等深线基本贯通,10m深槽前端向下游延伸 8km 左右,年均前进 1100m。19931997 年,北港 10m 深槽前端向下游延伸 7.2km,年均推进 1800m。19972001 年,北港 10m 深槽前端向下游进一步延伸7km,年均推进 1750m。20012004 年,北港 10m 深槽下延 1km,年均 330m,推进速度

39、略有减缓。至 2004 年,北港中下段主槽展宽,横沙岛北侧主槽最大水深达 14m。5.2.2 青草沙青草沙体南依长兴岛,北侧为北港主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青21草沙-5m 线以上面积为 61.2km2。随着中央沙北水道的逆时针偏转,青草沙体逐渐淤涨,1972 年中央沙与青草沙的-5m 线相连,青草沙-5m 串沟中断,北小泓头部淤积萎缩,青草沙-5m 线以上面积发展为84.03km2,其后沙体持续淤涨,1978 年青草沙-5m 线以上面积达到最大值 94.78km2。1982 年,青草沙再次被切割并下移,青草沙-5m线以上面积减至 59.55km2,随后在落潮水流的作用下,青草沙上段向北略有淤涨,

40、下段向南大幅冲刷,沙体面积不断地减小,至 2002年,面积减小至 48.30km2(图 5-5) 。图 5-5 青草沙-5m 等深线变化图5.2.3 堡镇沙1986 年,堡镇沙沙尾尚在奚家港上游 3km 处,在其下游,六滧沙洲群呈一字排开。1993 年,堡镇沙和六滧沙洲群连成一体(合并后的沙体统称为堡镇沙) ,此时的沙尾在奚家港下游 3.4km 附近。沙体南侧,上段冲刷,下段淤积。19931997 年,堡镇沙沙尾向下游延伸了 2.4km(年均 600m) 。图 3- 青 草 沙 附 近 河 段 -5m线 历 年 变 化 图 ( 193-20年 )崇四 效 港20年197年比 例 尺1km3年图

41、 例-5m南 沙 港潘 家 港丰石 头 沙瑞 创 建 港长沙浏新 河扁 堡 镇 港中 区沙央 垦沙 区青 垦沙草 北担横 沙 岛跃 进 港西 镇 港马 家 港 新 开 港源 兴地 前 卫 港岛港水 六 效 港明 八 效 港 奚 家 港岛 团 结 闸团 结 沙青 草 沙 堡 镇 小 沙南 小 泓 北 小 泓 小 泓北东南 沙 头 通 道新 桥 通 道新 南 沙 头新 新 桥 通 道新 桥 水 道22204崇 明 岛长 兴 岛 横 沙 岛堡 镇 港197km19972002 年,堡镇沙沙尾向下游延伸了 2.1km(年均 420m) 。沙体南缘仍呈上段冲刷、下段淤积的变化趋势。 20022004 年

42、,堡镇沙沙尾向下游推进了 4km(年均 2km) ,沙尾前端到达横沙岛中部。图 5-6 北港 5m 等深线变化图(19972004 年)5.2.4 横沙东滩横沙东滩位于横沙岛东侧,隔北港主槽与北港北沙相望。19781985 年,横沙东滩呈北冲南淤的演变趋势,北缘-5m 线后退约400m,南缘-5m 线向南淤涨约 300-600m,横沙东滩串沟位置东移近1000m(图 5-8) 。19851998 年,横沙东滩北缘-5m 线向北大幅淤涨,最大淤涨幅度达 2000m 左右,同时,横沙东滩南缘-5m 线大幅冲刷北退,最大蚀退距离约 1500m(图 5-8) 。1998 年起修建的北槽深水航道北导堤成

43、为横沙东滩南缘的人工边界,横沙东滩南缘受河势演变的影响逐23步减小。19982002 年,横沙东滩北缘略有冲刷,北缘-5m 线南移约100 200m(图 5-7) 。20032005 年,横沙东滩北缘-5m 线基本稳定。图 5-7 横沙东滩 5m 等深线变化图5.2.5 北港北沙北港北沙位于北港下口北侧,目前,-2m 等深线以上滩地面积约 106km2。从北港北沙东部南缘-2m 等深线平面变化来看,19932002 年,沙体东部南缘不断冲刷北退,沙尾不断延伸。20022005 年,北港北沙沙头(即沙体西端)-2m 等深线在落潮流作用下,冲刷后退约500m(图 5-8) 。从-5m 等深线平面变

44、化来看,北港北沙南缘不断冲刷北退。20022005 年,沙尾处 -5m 线北退约 700m,同时沙头-5m 线后退约上上上上横 沙 岛 上 上上030km19785上20 A沙 体A 沙体24204岛明崇 5km1500m。即北港北沙近三年来沙体受冲缩小。图 5-8 北港北沙-2m 等深线变化图( 20022005 年)5.3 南港南港河段上承南支下段,下接南、北槽,为顺直河段,南侧为主槽,河道中央偏北侧为瑞丰沙,北侧为长兴岛涨潮沟。5.3.1 南港主槽南港原为单一河槽,主槽偏靠南岸。历史上南港主槽出现过两次大淤积时期。第一次是在 1860 年左右,河槽全线淤积,约十年后淤积泥沙被推移入南槽,

45、南港水深恢复;第二次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初,十年间南港淤积了近 4 亿 m3 泥沙,10m 等深线在南港下段一度中断。到 1980 年,淤积在南港的泥沙被推移出境,主槽水深及槽宽全面恢复,南侧主槽的平均水深达 14m 左右。无论是在稳定期还是在淤积期,南港主槽位置均较为稳定,一直靠近南岸,10m 槽的南边线较稳定,北边线随瑞丰沙的变化而变化,槽宽和水深也随之变化。5.3.2 瑞丰沙25瑞丰沙形成至今,沙体发生过四次切滩并形成串沟,每次切滩均影响到北槽进口航槽的稳定,如 1985 年的切滩,导致原鸭窝沙航槽淤浅。2001 年,由于主流摆动以及在瑞丰沙中部采砂等因素的影响,

46、瑞丰沙中部又出现切滩,形成串沟,不利于园园沙航槽的稳定。图 5-9 瑞丰沙附近-5m 等深线变化(1993-2001 年)5.3.3 长兴岛涨潮沟长兴岛涨潮沟形成后,在涨潮动力的作用下,头部不断上溯。1973 年长兴岛涨潮沟-10m 槽的头部跨越马家港,至八十年代初期,又上溯了约 4.5km。进入九十年代后,长兴岛涨潮沟的-10m 槽头部再次上溯 3.0km,目前,-10m 深槽头部位置基本稳定,深槽中、下段槽宽基本稳定在 500700m。5.3.4 园园沙航槽由于南支主槽冲刷下来的泥沙淤积在江亚边滩,使江亚边滩向上淤涨和展宽,瑞丰沙尾与江亚边滩之间逐渐形成鸭窝沙浅滩,导致北上上-5m等 深 线201年 等 深 线97年1993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