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来源:过程与方法: 来源:数理化网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实验前预习 :1. 生活中常见的眼镜,它的镜片就是透镜。透镜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做_,如_镜片;另一类是中央薄、边缘厚,叫做_,如_镜片。2. 以下各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有_,属于凹透镜的有_(选填序
2、号) 。3. 在图中填入适当的透镜。4. 你能说出三种辨别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方法吗?(1)_ _(2)_(3)_5. 凸透镜对光有_作用,能使平行光_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 F 称为焦点。焦点到_的距离 f 叫做焦距。凹透镜对光有_作用。6. 小明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他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 上。7. 完成下列光路图探究提出问题与猜想:同学们知道了照相机可以拍摄景物,投影仪和放大镜也能成像特点,比较它们所成的像,聪明的你想到了什么?你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你提出的问题是: 。你的猜想是: 。二、设计实验:请自学课本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 要完成该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3、? 2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_3.实验时在光具座上应依次放上_ 、 _和_.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_ _.3.在该实验中我们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和实验现象呢?_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如果用手或其他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这光屏上的像可能有什么变化? 5收集证据: 像的性质来源:物距与焦距关系来源:数理化网物距 u/cm 像距 v/cm来源: 实虚 大小 正倒u 2 fu =2f2fufu =fu f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分析上表的记录,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 有 关,并随 的变化而变化;关于物距有两个位置是影响成像性
4、质的关键点: u =f 是成 像的分界点; u =2f 是成 像的分界点;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 立的,虚像都是 立的。 (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 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 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 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 像,它的应用是 。仔细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靠经时,光屏的位置是逐渐 (选填“靠近” 、 “远离” ) ,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逐渐 的。 (物近、像远,像变大)随堂训练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前老师常常要求同学们在实验桌上用粉笔画一条直线,
5、然后再在该直线上放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画这一直线的作用是: ;然后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为什么? 。由实验可知,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_,_是成放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屏上的像向_(填“上”或“下” )移动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_(填“变”或“不变” ) ,但像的 亮度将_(填“变亮”或“变暗” ) 2.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和小东同学在直线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凸透镜和蜡烛,均不能获得像。这其中的可能原因是: , 。 在实验中光屏的 作用是 ;如果将光屏移走,烛焰通过凸透镜还能成实像吗? 。3.
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不可能的是(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4. 一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 40cm 处,则烛焰通过凸 透镜所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5. 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的 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 像。6.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 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 各点,如图所示,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 (图中 f 为凸透镜的焦距)则:(1)把烛焰放在_点时,光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2)把烛焰放在_时,在与物体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答案1、使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上 同一直线上 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一倍焦距之外 一倍焦距处 上 不变 变暗 2、物体可能在一倍焦距之内了 或三者的中心没有在同一直线上 呈接像 能 3、B 4 A 凸透 放大的虚像 4、d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