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382170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2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绝招七 读懂诗歌,分析特征形象题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征,品味其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题型分类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命题特点总结1.选材特点: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分为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两类。2命题特点:主要考查概括人物的特点、形象及人物的际遇。1.选材特点:景物形象主要考查意象意境、手法和作用。2命题特点:主要考查诗歌的景象、特点和情感,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1.选材特点

2、:主要针对那些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2命题特点:概括事物的特点,简要分析事物意象的内涵,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找到所写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契合点” 。命题共性解读无论鉴赏的是人物形象还是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都需先把握诗句的内容、含义及感情基调,注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意义,特别是常见意象的含义,要关注作者描写形象的方法,把握作者寄寓在物象身上的特殊情感,本考点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属轮考点,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了此考点,题型为主观题。授解题绝技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的形象集中在人物、景物,事物形象的考查始终没有涉及,故在此主要

3、讲解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类。鉴赏人物形象类 型 一常见设问 准确审题 答题要点人物形象1.这首诗(词)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 人(抒情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2诗(词) 中的 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 中 诗(词)人( 作者)的形象特点。1.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包含诗(词 )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2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1.概括形象:性格身份。2分析形象:一言一行一心理。3形象意义:形象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及存在的社会意义。典例剖析典例 1 (2016山东省烟台市高三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少年行四首( 其二)令狐

4、楚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 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少年行施肩吾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五凤街头闲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 。【注】飞鞚(kng) :策马飞驰。金吾:古官名。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_规范答题 第一步,准确审题,明确要求。“分别刻画”说明答两类人物, “怎样的人物形象”说明答人物形象特点及类型。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解题时要仔细阅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注重把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令狐楚的诗主要是从心理、动作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第一句介绍主人公的籍贯和住所,第二句写主人公希望凭借弓箭方面的高超本领取得功名,第三、

5、四句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在秋原上骑马练习射箭的情形,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希望凭借弓箭方面的高超本领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肩吾的诗主要是从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主人公醉酒后在空空的大街上骑马,横冲直撞,当他看到达官贵人时却毕恭毕敬,通过前后对比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在老百姓面前飞扬跋扈、对达官贵人谄媚讨好的恶少。第三步,依据格式,规范答题。组织答案 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高超本领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1这首诗(词) 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 群)的形象。诗(词)中句写了,表现了;

6、句写了,表现了。诗(词) 人通过塑造,抒发( 表现)了的情感(态度、情操等)。2.这首诗(词) 塑造了( 名词或形容词)形象,通过描写(体现形象特征的词),抒发了 之情。对点演练(2016吉林省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哭李远卢尚书昨日舟还浙水湄 ,今朝丹旐 欲何为。才收北浦一竿钓,未了西斋半局棋。洛下已传平子赋 ,临川争写谢公诗。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 。【注】湄:指岸边。丹旐(zho):旧时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子,俗称招魂幡。平子赋:指张衡的西京赋 。邻笛悲:魏晋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吕后被司马昭杀害,向秀过嵇旧居山阳时,听邻人笛声,怀亡友感旧音而叹,乃作思旧

7、赋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_答案:写出了友人李远淡泊功名、志趣高雅、才高于世、文名远播的雅士形象。“一竿钓” “半局棋”以生活细节刻画了友人性情散淡、闲适悠然的优雅生活情趣。“平子赋” “谢公诗”以张衡、谢灵运比况,盛赞友人的文才显世,文名远播天下。亦包含了友人淡泊功名、寄情山水的超俗志趣。解析:颔联的“北浦一竿钓” “西斋半局棋”说明诗中人物志趣脱俗不凡;颈联借助张衡、谢公两个有才华的人来表现友人卓越的才华。鉴赏景物形象类 型 二常考题型常见设问 准确审题 答题要点意象1.这首诗(词) 刻画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1.题干中有“意象”或“景物形象”字样。1.明

8、确意象:明确意象(景物)本身蕴含的季节、时令、2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诗(词) 中景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诗(词) 分析。 2涉及意象的题目,一般要考虑意象的作用或意象中蕴含的情感。地域等特点或意象(景物 )构成的画面。2 分析意象:从景物的组合方式、构成的画面色彩等方面分析。3探求意境(情感):分析意象( 景物)组合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感。意境1.这首诗(词)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词)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词)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1.描景:描绘诗(词) 中展现的

9、图景画面。2构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析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典例剖析典例 2 (2016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金陵望汉江李 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 ,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0、?_规范答题 第一步,细审题,明要求。“前四句”表示答题区间, “什么样的景象”要求答意境, “什么用意”要求答写景的作用。第二步,抓关键,析特点。抓住出现关键意象、描述形象的词句,概括画面氛围。第三步,析形象,揭作用。组织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类型一:理解情景类诗词描写了(名词,形容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等) 的景色。通过对( 形容词等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 )的(景物) 的描写,抒发(表达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类型二:描述画面类这首诗(词)(联、片)描写了(名词,形容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

11、等) 的景色,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理想、志趣等。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海上吊吴野人 【注】 墓清 于 震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这首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_答案:诗歌的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空村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主要涉及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具体来看, “日落平

12、原”这一景象中重要的意象是“落日”, “落日”这一意象在本诗中既点明了诗人吊唁吴野人的时间,也渲染了吊唁逝者的凄凉氛围。 “海气”意为“海上的水汽” ,烟雾朦胧,境界空旷,又是黄昏,这便进一步渲染了荒凉悲凄的环境氛围。 “一坟”即“一座坟” , “一坟”后加上“萧瑟”一词,暗示着逝者的凄凉境遇,也令凭吊者心生无限凄凉悲伤的情感;而这座孤坟又对着无人居住的寂寞“空村” ,这便使得悲凉之情倍增;“一坟”对“空村” ,又交代了诗人凭吊逝者的地点。由此,首联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便见分晓。组织答案时,可以先列出意象,再指出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练备考主打题1(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13、完成 (1)(2)题。晚泊长台驿张 咏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 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注】张咏曾因数次犯颜直谏宋太宗、宋真宗,由京官贬为地方官,此诗作于旅途中。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蕍以心直口快得罪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 ”北山移文记载,南朝周颙始借归隐以沽名钓誉,终因羡慕富贵而出仕。(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_(2)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_答案:(1) 本诗塑造了一个表面上在驿站中饮酒自得、不问世事,实则因劝谏碰壁后愤激不平、以酒浇愁,但仍心念君王、天下,绝不归隐,不沽名钓誉的诗人形象。(2)一是借事抒怀。

14、作者借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仕途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怀。二是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达到“情态毕现” 。三是用典。 “满引浓醪”暗用谢蕍之典,表达自己的愤激与无可奈何;结句反用周颙之典,表明作者恋位不辞出于拳拳为国之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解析:(1) 解答此题,需理解诗歌大意,找出体现诗人形象的词句,并结合注释了解相关背景,综合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古楚城东面的渡头边,自斟自饮,自得其乐,已懒得再向朝廷进谏忠言。再看注释,了解当时的背景,诗人因犯颜直谏,被贬谪到地方,可见诗人这种表面上的自饮自乐,其实隐含着激愤不

15、平之情。后两句说:我仍然眷恋这圣明的朝代,还不想就此隐退去到林泉之间;倒不是山神不肯将我接纳,他完全知道我淡泊名利的心念。 “恋明时” “休未得”及北山移文中的典故明确表达了诗人仍然心念君王和天下、不愿归隐的情怀。(2)解答此题,先品读全诗,确定抒情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写的是诗人出行途中,住宿驿站,饮酒抒怀等事,诗人愤激、关心国事的思想感情通过叙事体现出来。通过注释可知,诗歌还运用了谢蕍、周颙两个典故来抒发感情。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这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诗歌的抒情手法之一。2(2016 安徽省合肥市

16、三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题。奉陪封大夫 九日登高岑 参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注】封大夫:封常清,诗中“亚相” “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中军:主帅,指封常清。(1)本诗后面两联,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_(2)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_答案:(1) 间接抒情。颈联借对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边塞将士欢庆佳节的愉悦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直接抒情。尾联“幸”字直接抒发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 “荷”字直接抒发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2)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

17、 “杀气” ,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将士们的高歌豪饮、纵情醉舞,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而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解析:(1) 在后面两联中,颈联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属于间接抒情;尾联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属于直接抒情。(2)首联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谐欢乐之景,表现了封常清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颔联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表现出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颈联中诗人描

18、写了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也暗示了其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尾联既写边境安宁,也称颂了封大夫的英明领导。3(2016吉林省吉林一中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题。梅 雨柳宗元梅实迎时雨 ,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注】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为梅雨季节。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素衣:本句诗化用了陆机的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1)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_(2)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19、_答案:(1) 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 “愁深” “梦断”二句,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2)诗歌表达的是对遭到贬谪的哀怨之情。首联借描写江南梅雨的昏晦苍茫,道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长夜难眠,进一步写出忧愁之深;颈联前一句写迁谪之远,后一句则暗示回京无望,点明忧愁之因;尾联则化用前人诗句收束全诗,抒发了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解析:(1) 把握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言行、生活环境进行分析。结合诗歌后面的注释内容,不难看出此时柳宗元被贬谪江南,颔联“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则说明诗人因忧愁彻夜难眠。所以,整首

20、诗塑造了一个被贬谪、因忧愁彻夜难眠的诗人形象。(2)解题时要结合整首诗的忧愁的感情基调进行考虑:首联借助景物描写写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彻夜难眠的忧愁;颈联写贬谪之苦;尾联则化用前人诗句收束全诗,抒发了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4(2016 江西省上饶市三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2)题。山 中王 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 中王 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1)王维 山中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_(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试分析二者有何异同。_答案:(1)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末冬初山景图。清浅的溪

21、水,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冷肃的秋意,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远近有致、色彩鲜丽、富于实感的水彩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2)相同点:点明季节,渲染氛围。不同点: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的“黄叶”是动态的;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的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的“黄叶”体现的是一种悲伤之情。解析:(1) 首句写山中溪水,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粼粼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次句写山中红叶,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中( 这从下面两句可以看出) ,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后两句写尽管冬冷天寒,但整个秦岭

22、,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2)相同点是,都写秋天的“叶” ,和其他要素构成景物描写,营造了特定的氛围。不同点是,王勃山中的“黄叶”是“稀”的,是长在树上的,属于静态描写,而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飞”的,是飘舞在空中的,属于动态描写;在王维的山中 ,“叶”和其他要素一起,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而在王勃的山中 , “叶”和其他要素一起,表现的则是诗人的悲伤之情。5(2016陕西省咸阳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题。踏莎行寇 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 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

23、淡连芳草。【注】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属陕西) 人,北宋政治家、诗人。菱花:指镜子。(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_(2)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道:“忠愍诗思凄婉。 ”试结合词句简要赏析。_答案:(1) 描绘了一幅衰落残败、宁静沉寂的暮春图景。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小梅缀枝,堂外细雨蒙蒙,堂内屏风半掩,余香袅袅,给人一种衰残沉寂之感。营造了一种衰败孤寂的伤感氛围,引出下文闺中思妇的形象。(2)从描绘的景物看,词中之景皆处暮春,衰落残败,迷蒙孤寂,营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氛围,凄婉动人。从抒发的情感看,词人写闺中思妇,面对衰败孤寂的暮春残景,心情黯然,内心满

24、是对春色逝去的感伤叹惋、闺中独处的孤寂落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绵绵思念。解析:(1) 做题时,要先抓住词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上阕中阑珊的“春色” 、渐老的“莺声” 、落尽的“红英” 、小“青梅” 、蒙蒙“雨” 、半掩的“屏山” 、袅袅“余香”都是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幅衰落残败、宁静沉寂的暮春图景。至于作用,因为上阕是景物描写,结合词的内容,按照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对于题干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凄婉”的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首先,从上阕来看,阑珊的“春色” 、渐老的“莺声” 、落尽的“红英” 、小“青梅”

25、 、蒙蒙“雨” 、半掩的“屏山” 、袅袅“余香”都是比较典型的给人凄凉之感的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凄凉伤感的氛围;从情感上来看,词的下阕杳杳“离情” “无语欲销魂” “长空暗淡”抒发的是充满忧伤、凄凉的伤春、孤寂和思念之情。6(2016陕西省汉中市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题。渔 父( 二首)南唐李 中 【注】其一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其二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注】李中: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

26、活上不甚如意。(1)这两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述。_(2)“稚子争窥犬吠声” ,此句历来受诗评家的青睐。请简述此句的精妙之处。_答案:(1) 描绘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人情画。 “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渔家打开房门迎接“我”的到来,小孩子偷偷地看“我” ,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 “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 “我”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的酒喝。渔人殷勤地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渔船也归来了。它从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适,淳朴的民风令人陶醉。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27、之意。(2)小孩子偷偷地看“我” ,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宁静的水乡,犬吠声响起,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作品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淳朴的民风迎面而来。解析:(1) 作者借助芦花、溪光、山色、相迎的渔人、偷窥的稚子、明月高照等情景,描绘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画。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写诗人走向芦花深处的农家,一路是山光水色;“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写渔家热情相迎;“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写自己在水乡

28、的生活细节;“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写诗人和渔家的情谊。这两首诗既体现了水乡渔家的淳朴民风,又抒发了作者对渔家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2)“稚子争窥犬吠声”一句描写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农家生活细节。 “稚子争窥”生动地写出了小孩子见到陌生人时机灵、可爱的神情,给人一种亲切感;“犬吠声”写农家的狗见到陌生人时叫个不停,符合真实生活,同时,以动衬静,从侧面表现出水乡山村的宁静。绝招八 鉴赏语句,掌握手法手法题(含语言)题型分类 鉴赏语言类 鉴赏手法类命题特点总结1.选材特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分析诗歌语言的风格

29、及其艺术魅力。1.选材特点:鉴赏表达技巧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主要针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设题,要求考生辨识诗歌所用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评2命题形式:常见的题型有炼字题、炼句题、分析语言风格题三类,炼字题考查频率较高。设问方式主要有“请简要赏析某个字的妙处” “请指出某句或某联巧在哪里”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等。如 2015 年高考广东省卷、山东省卷、重庆市卷等都考查了炼字,全国新课标卷、四川省卷等考查了炼句。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了诗句比较,浙江省卷考查了炼句,天津市卷考查了炼字。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如 2015年高考北京市卷要求辨析以

30、声写声的手法、天津市卷要求说明颈联运用的艺术手法等。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了用典,全国新课标卷考查了铺垫。2命题形式:表达方式类题中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等)和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的考查较为常见,修辞手法类题一般考查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等,表现手法类题中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的考查最为常见,结构技巧分析类题一般考查卒章显志、照应过渡、抑扬等。例如:2016 年浙江省卷(叙事特色)、山东省卷( 两种修辞手法)、北京市卷(声色兼备)。命题共性分析赏析诗歌是从赏析诗句开始的,通常以某一两个句子或词语为单位。如果是句子,主要是写景句或抒情句,重在赏析诗词的写景艺术

31、或抒情艺术。切入角度主要有内容角度和艺术角度(表达技巧)。授解题绝技 鉴赏语言类类 型 一常考题型 常见设问 准确审题 答题要点炼字、炼句1.诗(词 )中的 某词(句) 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某字(句) 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诗(词) 中的“诗(词) 眼 ”或“关键字(句) ”是哪一个?为什么?1.题干中有明确的“”字或“”句字样。2题干中有“诗(词) 眼 ”或 “关键”字样。1.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鉴赏某字的此步省略)2释义明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它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运用了某种手法,须点出运用的手法。3说作用:点出该字(词) 在形象刻画、意

32、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语言风格1.这首诗(词) 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题干中有“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请简要分析。2请谈谈这首诗(词) 的 语言风格 。3有人说这首诗(词) 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语言特点”等字样。言特色。2列例证:结合诗(词 )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典例剖析典例 1 (2016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内宴奉诏作曹 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 ,英名尝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 高。庭

33、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 ,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_规范答题 题干问的是:“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 ,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可见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 ,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地阐述。此题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 “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释含义,“臂健” “眼明”

34、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 “尚嫌” “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 “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了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组织答案 (观点一)作 “弱” “昏”好。“臂弱” “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 作 “健” “明”好。“臂健” “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

35、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类型一:炼字题、诗眼题字用得最好(字是本诗的诗眼)。( 解释此字在文中的含义),它运用了的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 地刻画了(景、物、人) 的形象,描绘出一幅的画面,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类型二:炼句题(解释此诗句在文中的含义),这句诗描绘出一幅的画面(联系诗句分析 ),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烘托(营造) 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对点演练(2016山西省高三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春寄王汉阳李 白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

36、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请简要赏析首联中“访”字的妙处。_答案:“访” ,访问,访寻。诗句将寒梅拟人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向寒梅探问春天归否的迫切心情。解析:本题以炼字的形式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赏析诗句中某个字的妙处,可以从字的本义、其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使用的手法、描写的具体景物或场面、抒发的情感等角度切入。 “访”是“访问、访寻”的意思,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意为“听说春天已经回来而我还未识其面,(于是 )走出房舍,向寒梅访问消息” 。梅是一种植物,怎么能够访问呢?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期盼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鉴赏手法类类 型

37、 二常考题型 常见设问 准确审题 答题要点修辞手法1.这首诗(词)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词 )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1.题干中一般有“修辞”二字。2题干中一般有“诗句” “某句” “一句”等1.明技巧:明确指出诗(词)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重点关注比喻、拟人、借代和夸张)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词) 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字眼,修辞是针对语句而言的。2释运用:结合诗(词) 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词) 中是如何运用的。3析作用: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的作用)表达方式(重在描写与抒情)1.某诗(词) 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某诗(词) 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1.题干中有“表达方式”字样。2题干中有“描写(描绘) ”“抒情”字样。3题干中有“写景抒情”字样。高考命题人一般在“描写方式方法”和“抒情1.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2释运用:结合诗(词) 句阐释该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3析作用: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