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信息窗 1:厘米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教材简析“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教材在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连环画“阿福的新衣”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激发兴趣,为认识“厘米”提供背景。第二部分:“你说我讲”包括 1 个红点问题和 1 个绿点问题。红点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绿点问题 “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的方法。第三部分:“自主练习” 。第
2、1、3 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第 2 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从不同的起点量得的物体长度的读法,加深对厘米的认识。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的过程,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4、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请同学们边看边听。 (出示课本情境图,讲故事)谈话:师傅量的时候是三拃,
3、徒弟做时也是三拃,都是三拃,为什么做出来的衣服不合适呢?这是怎么回事?谈话:怎样才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引导学生联想到尺子)设计意 图: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关于测量方面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联想到用尺子测量,认识厘米,打下基础。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认识尺子谈话:你见过尺子吗?看一看,你的尺子上有什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cm。并适时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谈话: 看到“厘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估计学生能够提出“1 厘米多长?” “厘米是用来干什么的?等问题)设计意 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
4、望明确探究方向。 (二)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子上找 1 厘米。谈话:1 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找出 1 厘米吗?同桌互相找一找,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3、小结:尺子上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或者 1 个大格的长就是 1 厘米。4、找出学具盒中 1 厘米的小棒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尺子一起认识了 1 厘米的长,你能从学具盒中找出 1厘米长的小棒吗?5、用手比划 1 厘米大约的长度。谈话:把小棒放在两个手指之间,拿掉小棒,看看手指间的空有多大。6、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大约有多长。5、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 1 厘米长的物体。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
5、,你能找到哪些?设计意 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 1 厘米,找 1 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1 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 1 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 1 厘米的认识, 发展空间观念。(三)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1、读 0 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1)读 0 刻度到 2 刻度之间的线段的长度谈话:刚才我们一块儿认识了 1 厘米,大家看这是几厘米?你是怎样知道的?(投影出示:0 刻度到 2 刻度的线段)(2)读 0 刻度-3 刻度,0 刻度-4 刻度0 刻度-10 刻度的线段的长度谈话:你还能读出这些
6、线段的长度吗?(依次出示:0 刻度-3 刻度,0刻度-4 刻度0 刻度-10 刻度的线段)(3)找规律、总结方法谈话:通过读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2、读任意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1)读 2 刻度到 5 刻度之间的线段长度(投影出示:2 刻度到 5 刻度之间的线段)谈话:你能读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时肯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运用方法,巩固应用谈话: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投影出示 6 刻度10刻度,2 刻度-11 刻度,6 刻度-12 刻度的线段)设计意 图:引导学生在度量的过程中,认识几厘米,学习
7、度量的方法。 3、试一试(课本 77 页第 2 题)谈话:这是蟋蟀和蝈蝈在一场比赛中跑的路,仔细观察谁跑的路长?为什么?(1)独立思考(2)班内交流设计意 图:由“ 谁跑的路长 ?” 引入,能够引发学生之间进行争辩,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会 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发 展思维。 (四)学习用厘米进行测量的方法1、量 5 厘米长小棒的长度(1)估一估谈话:你认为这根小棒有多长?(2)验证小棒的长度谈话:怎样才能知道小棒的准确长度?(3)学生动手测量(4)展示测量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方法,抓住出现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实施以学定教策略。 )(5)反思谈话: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能说一说,测
8、量物体的长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做一做(课本 77 页第 1 题)(1)独立测量(2)班内交流(先交流线段的长度,在交流测量的方法)设计意 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 习测量方法的同时 ,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1、自主练习第 1 题。2、自主练习第 3 题。谈话: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量一量你的手掌、一拃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长度。设计意 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 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你学的怎么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
9、思、评价。课后反思本节课我把认识厘米,学习测量方法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知识,体会方法。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关键处创设问题,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引入新课时,抓住故事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关于 测量的生活经验,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认识厘米,体会度量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解决自主 练习第2 题时, 针对学生只看终点不看起点的 问题, 设问: “到底谁跳得远?为什么?”引导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进 一步理解了“几厘米”的意义,体会到了度量的方法。2、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本节课,引导学生在找一找、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自主地认识了 1 厘米、几厘米, 发展了空间观念。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节课始终 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遇到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有了想法想说一说,遇到困难想问一问时,及时地组织合作交流,在老 师引导下学生不仅认识了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而且体会到了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