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北农)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名师奖推荐表1、基本情况学院(部):食品学院 姓名: 范志红 性别: 女,1966 年 12 月生职称: 副教授 行政职务:1990 年 7 月参加工作 1990 年 7 月到本校工作从事专业:食品科学主讲课程: 1 食品化学 2 应用营养学手机号:1350117570 Emil:学习及培训经历(从读本科写起)(包括起止时间、学习单位、专业、全职或在职)1983.9-1987.7 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生理生化专业,全职本科生1987.9-1990.7 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农产品储藏加工专业,全职硕士生,1990 年获硕士学位1997.9-2001.7 中国农业
2、大学食品学院统招博士,食品科学专业,在职博士生,2001 年获博士学位工作经历(包括起止时间、工作单位、岗位职责、技术及行政职务)1990.7-1993.12 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助教1994.1-2001.11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讲师2001.12 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获奖情况2006 年, “食品化学实验课的改革”获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6 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标兵2007 年“食品化学”课程获评北京市精品课程,本人为课程2主讲和第二完成人2008 年, “面向能力的课程活动与考核体系探索”获评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1 年,获
3、评北京市教育教学先锋标兵2012 年, “跨课程的课程活动模块探索”获评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2 年,获得北京市劳动奖章2007、2009、2010 年,三次获得由全校学生评出的“中国农业大学魅力教师”社会兼职情况中国营养学会理事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理事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央文明办、卫生部“健康社区行”全国巡讲特聘专家北京市卫生局聘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市人大代表32、承担本科课程情况(从入校填起)起止时间 课程名称 课程学时本人授课学时/年(按课表学时,不折算标准学时)1991-2009 食品与营养(全校选修)36,后改为 32 36,
4、后改为 321991-1994 食品化学实验(本科生学位课)18 181995-2004 食品科学专业英语(本科生院选课)36 181995-2013 食品化学 B(本科生学位课)54,后改40,2010 年改为 3254,后改 40,2010 年改为 322000-2009 营养学(本科生学位课)54 122000-2010 应用营养学(本科生院选课)18,后改为 16 18,后改为 162011-2013 应用营养学(本科生学位课)32 323、承担研究生课程(从入校填起)起止时间 课程名称 课程学时本人授课学时/年(按课表学时,不折算标准学时)2004-2013 营养学研究方法与进展 2
5、4,2009年后改为1624,后改为 162004-2009 食品化学 32 444、承担其他教学工作(含指导毕业设计、论文、URP、课程设计等)起止时间(2005 前未记录) 名称 学生人数2005-2013 毕业设计 共计 39 人2005-2013 URP 共计 10 名2005-2007 小学期科研训练 共计 32 人2006-2009 一年级本科生专业认识课 每年计 15 学时5、主要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及编写教材情况论文(著)题目/教材名称 期刊名称、卷次/出版社 时间以参与式教学理念加强高校教学中的能力建设高等农业教育,2008(12):37-39 2008范志红主编,食物营
6、养与配餐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范志红主编,营养与食品安全 中央电大出版社 2010孙远明主编,范志红等副主编,食品营养学(第二版)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孙远明主编,范志红等副主编,食品营养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邓泽元主编,范志红参编,食品营养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霍君生主编,范志红参编,食品营养学 林业出版社 2008陈敏主编,范志红参编,食品化学 林业出版社 2008孙远明主编,范志红参编,食品营养学 科学出版社 2006翟凤英主编,范志红参编,食品营养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刘邻渭主编,范志红参编,食品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7、2000周先楷主编,范志红参编,食品化学 中央电大出版社 19986. 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情况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经费(万元) 主持/参加 起止日期食品与营养选修课程建设 校级 0.3 主持 2002-2003食品化学一类课程建设 校级 - 第二主持 2004-2005应用营养学院级精品课建设 校级 1.0 主持 2005-2006食品化学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 北京市 - 第二主持 2006-2009面向能力的课程活动与考核体系探索校级 0.6 主持 2006-2008烹饪与营养英文课程建设 校级 16 主持 2010-20127、本人开展教学改革情况简述本人自工作以来,一直秉承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8、的理念,不图名利,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教学工作,自2003年开始教学改革的探索,力图从每一堂课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问题能力、应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目标是打造科研人才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1:如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要让学生在非实践教学环节中,尽早了解行业中面临的问题和要求,用一种“行内人士”和“专业人员”的角度,体验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可能就业的领域当中。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志向,让他们在一门课中分别得到不同角度的收获。帮助他们培养专业经历,了解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在课程中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如何
9、将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改变学习只为考试的传统思维定势,让学生从脱离实际的学习转变为亲身实践的学习。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分析数据、评价结果、获得结论的过程由自己进行。如此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下课后的时间精力,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及时应用和扩展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学习效果。3:如何通过课程评分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学习活动6考试内容与能力评估紧密结合,评分方案公正合理,全面反映课程对学生能力建设带来的实际效益,保证学生的成绩分布不低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水平,同时又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以进一步提高成绩的机会,从而争取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支持。4:用
10、民主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参与,求得学生的认同在课程开始时告知学生改革的目标,使其认识到教学改革对就业能力的实际益处,师生形成共识。同时,由学生参与课程评分方案的决策,以求在课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能获得学生的充分认同。本人从以上思路所获得的解决方案,就是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提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多角度、可选择的课程活动,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其主要特点是:1 课程活动内容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但不局限于书本,内容紧密联系行业热点问题。2 课程活动采取必选和自选相结合的形式,形式多样,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3 课程活动在课下开展,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自我学习。4 课程活动成绩计入总成绩,教师提出评分方案建议,
11、学生通过举手表决来参与选择考试成绩和课程活动成绩之间具体的分数比例,并部分参与课程活动的评分。5 课程活动具有拓展性,可以由学生去深化或拓宽应用,并鼓励其进一步参与后续活动和研究,如URP活动和创新活动,以及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通过融入参与式理念的课程活动,乃至跨不同年级课程的课程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性质,作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补充,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来实现在每一门课程中提高研究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目标。作为试点的本科生课程包括“食品化学” (食科专业必修课) 、 “应用营养学” (食安专业必修) 、 “应用营养学” (学院选修)等。每门课程中都纳入了至少1项工作量较大的综合
12、性课程活动,如食谱制作或膳食调查,并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如食品市场调查,食品标签调查,消费者调查,相关食品成分资料查询和评点,营养食品设计,营养研究课题申请报告等。在教学研究过程当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表明98.5%的同学对于教师的教学努力表示满意,95.7%的学生对教学方法表示支持,94.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能力得以提高,98.5%的同学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有所深入,1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明显提高。该项成果获得学校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其核心思想在学校2012年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年的总体思路中得
13、到体现。在教学当中,本人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时就重大食品安全相关事件和关键营养问题进行评述,并动员学生参与居民膳食调查和营养宣教,市场食品添加剂调查等活动。本人还将个人博客与教学互动结合起来,在博客上撰写数百篇文章,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有关食品化学与营养、安全相关联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的社会意义,并与学生在博客留言和评论中进行互动(http:/ 。教务处每学期进行的学生网上课程评估中证明,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努力给予高度评价。每年平均分数均在95分以上。2010年春季的“食品化学”课程评分超过99分。72007-2013年之间,共有5次被本院学生推选为院级魅力教师,3次被全校学生推选为魅力教师。学校教学视导组的老师也对课程教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此外,多年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情况,对多名有心理方面问题的学生,家庭遇到困难或意外事件的学生,以及个人情绪低落的学生给予了很多帮助、引导和鼓励,帮他们度过了困难和低谷。8、推荐、评审意见学院推荐意见(公章)负责人(签字) 2013 年 月 日学校评审意见(公章)负责人(签字) 2013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