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持续发展反思第 5 卷第 3 期2003 年 7 月凉山大学JournalofLiangshanUniversityVo1.5No.3My.2003可持续发展反思汤建龙(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摘要:本文是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反思.主要讨论可持续发展是否可能以及何以可能的 f.-j 题,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展与代价,公平与效率,价值与真理等问题.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研究意义.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发展与代价;价值与真理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20【2003)03-0136-03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大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可
2、持续发展“如何可能 “的问题上,而忽视了 “是否可能“ 和 “何以可能 “的问题,以至于人们把可持续发展当作了一个无须清算,不证自明的真理,导致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重重,效果平平.同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相关问题,诸如发展与代价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价值与真理问题等缺少必要的理论反思.因此,笔者认为,对可持续发展本身及其相关问题作一反思,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对可持续发展本身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是否可能.何以可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和发展战略被提出来,并登上历史舞台,可谓是“I 临危授命 “,因而,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整个社会层面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国际社
3、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许多国家选择发展目标和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理念,也成为各国学者从事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并不能令人乐观.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可否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人类的共识之后,人们对它委以重任,把它当作是解决当前危机的一个法宝和救命稻草,把工作和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如何可能“ 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对“ 是否可能“,“何以可能“这一可持续发展本身赖以成立的前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省.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和发展战略被提出
4、来并被广泛的认同和接受,这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但这并不能够说明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个无须清算,不证自明的真理,它本身的合法性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它本身面 I 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如果这些难题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可持续发展将失去其实现的前提,我们不得不正视并加以揭示.1.本体论难题可持续发展隐含着一个前提假设,即可持续发展必须是一种没有代价的发展.因为任何代价都会危及到后代应有的能力需要和机会需要.这一假设必然会遇到本体论上的难题.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人类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于自然的能力和地位,特别是人类意识的产生使其具有了突破自然限制的能力,这就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了干预
5、和改变的能力.人类作为一个类存在物,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和自然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这必然会打破自然界的自在状态,影响生态平衡.正如卢梭所说:“当自然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意志却还要提出要求.吨丽“人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的时候也就干预了自然的过程“.人的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将对他的生存环境产生消极的后果“.就决定了人的活动必然要付出生态环境的代价,没有任何代价的人类活动是不可能的,除非人类不复存在.另外,人们一般认为,传统发展观之所以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在深层理念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的自我中心化倾向.因此,可持续发展要真正实现,就必须从根本上摆脱人类中心化的倾向.然而,人的自我
6、中心化乃是人的主体性内在规定,是人的“自我“ 观念和自我意识赖以确立的绝对前提.人的自我中心化从根本上预设了“人“ 的主体地位及一切非人存在者的根本从属性.只要人类依然是以“人“ 的方式存在,就不可能消解人的自我中心化.这就使得可持续发展陷入了消解人的自我中心化和认同人的自我中心化的悖论之中.当然,从根本的层次上讲,可持续发展不可能摆脱人的自我中心化,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只不过是一种隐蔽了的自我中心化而已.这一点已被不少学者认识到了.2.认识论难题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充分地预见人类实践活动的后果及其潜在效应和延迟效应,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评估是否对后代发展机会和发展能
7、力造成威胁.诚然,同动物的活动相比,人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然而,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其预见能力又是不充分的,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人们不可能“ 全息性“ 地对未来作出预言 .无论人类认识如何发达 ,如何充分,都将无法在事先充分地预见实践活动的结果及其潜在效应和延迟效应.从根本上来说,人的认识能力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事物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实践的始态和终态之间永远是不等价,不对称,不可逆的,它们的关系是一种由“ 无“到“有“的生成性关系 .实践的终态总是大于始态 ,终态总是包含着始态所不具有的新规定.正因为如此,人类那种由“ 过去
8、 “,“现在“推知“ 未来“ 的归纳推理就有其致命的缺第 3 期汤建龙:可持续发展反思?137?陷,这正是人们实践活动无法彻底避免导致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认识论原因.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后果及其潜在效应和延迟效应的不可充分预测性,典型的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海德格尔就指出过,“技术在本质上是人靠自身力量控制不了的一种东西“,.它就象是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正如技术社会一书的作者雅克?埃吕尔所指出的:“历史表明,在每项技术的运用中,开始就蕴藏着不可预料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带来了比没有这项技术的情况下更为严重的灾难.“0 因此 ,由于人类对实践后果的预测和控制能力的有限,有学者对绿色消费主义提出了
9、警告:更严重的环保的问题可能不是我们已知的世界性生态危机,而是新涌现的绿色消费主义(GreenConsumerism).3.理性难题和认识论上的难题相关,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个理性上的难题.人们一般都把可持续发展的法宝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即使我们撤开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不说,是不是科技的进步就一定能够带来可持续发展呢?问题可能没这么简单 .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后一代人的行为会比前一代人更合理一些,但这毕竟只是相对的,有限的,因为原因很清楚,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科学技术仍需要发展完善.不仅科学家的认识是有限的,而且科学技术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理性也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以后,解
10、决问题所凭借的仍然只是有限的认识,有限的科技,有限的理性.过去由于认识有限和科技有限而导致的危害的发生,我们难保在科技发达的将来就一定不会发生.同时,理性的有限性引出了一串难题: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什么叫“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怎么样才是“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发展的可持续和不可持续?可持续发展不能没有标准,然而,理性的有限性使我们无法把握一个具有确定性和普遍性的标准.这就必然导致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一开始就存在背离初衷的危险.4.人性难题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益指人的社会化需要,需要满足是利益追求的要旨所
11、在.尽管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需要和能够满足的需要总是有限的,但在本质上,人的需要是无限的.它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一种满足一旦达到,欲望之矢就会瞄上新的目标,正象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利益的满足体现了“为我关系“,“为我关系“对于人来说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既然这样,是否人类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呢?人们的欲望的无底洞是需要所能填平的吗?如果说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不得不改变自然使之符合人的内在尺度从而对本原自然生态环境有所损害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以享乐为底蕴的虚假的需要实在是没有合理性.而恰恰是这样一种虚假的需要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其实,所谓需要的满足与不
12、满足是一个心理因素居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一种感受,而且是非常相对的一种感受,这使得我们很难确定需要是否已得到满足.另外,可持续发展本来就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但是,人们追求利益时往往注重的是眼前利益,是当下利益,是当下需要的满足,任何与当下无关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不真实的.这样一种“近视“ 性我们能够改变吗?5.伦理学难题可持续发展包含着两个基本原则,即在发展机会和能力问题上必须体现“代内公平“ 和“代际公平“,这实际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立场.假如自然资源和发展机会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无限的,那么,就不存在对发展问题进行伦理调节的必要.因为在这一前提下
13、,任何人对资源的占有都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和后代人的发展能力.然而,问题在于自然资源和发展机会并不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主要是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性,使得对资源的占有具有了排他性,这就使可持续发展遇到了伦理学难题.从“ 代内公平“ 来看,由于自然资源和发展机会的有限性与发展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一部分人对稀缺资源和有限机会的占有,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人占有机会的剥夺.由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制度的安排以及个体的原因,“代内公平“的破坏已是既成的事实.而且这一问题的解决面临着相当的困难.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自身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和
14、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身发展应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尽快摆脱贫困 ,加快发展自身,就不得不付出环境代价,从而最终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人类共同命运要担当怎样的义务和责任呢?事实说明,他们都没有担当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代内公平“ 很难实现.从 “代际公平“ 来看 ,“代际公平 “涉及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对于后代人来说,其利益由谁来代表?从实际的操作情况来看,只能是当代人,但当代人能够保证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损害下代人的发展能力和机会吗?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配置上只能是“零和博弈 “或“负和博弈“,这就必然要求人们在当代人和下代人之间合理
15、的分配资源.那么怎样的一个比例才是恰当的,这是目前我们无法解决的难题.6.经济学难题在经济学看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是由于经济的“外部性“ 造成的 .经济学的“外部性“是指那些处于市场机制调控范围之外的经济活动及其效应.“公地的悲剧“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 外部性 “问题 .现在普遍的解决方案是把 “外部性“内部化,即把外部成本纳入市场机制的调节范围.那么这种方案是否可行呢? 首先我们假定它是可行的 ,看看问题会怎么样.“外部性“ 内部化 ,就是要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生产成本纳入生产过程,这样一来,为环境和资源而支付的成本和他们利用资源和环境所获利之间的比例如
16、何确定就成了问题.如果成本比例高于利用环境和资源所得的利益,生产者则会因为不经济而放弃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如果成本过低,则无法抑制资源浪费和环境的退化.如果向污染者征污染费,则无异于发放污染许可证,这显然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危机.同时,我们要指出的是,“外部性内部化本身就是不可?138?凉山大学第 3 期能的.因为外部性本身就是由于其内部化不可能而造成的.如果把“外部性 “内部化,这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难题:如何估计和确认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这种关系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影响到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需要的满足能力和程度,同时,主体需要也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17、因而,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增加也会减少.更深层次的是,如果把环境和资源的价值当作是可计量的,就必将培养一种把资源和环境工具化的倾向,从而进一步强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就不仅是操作层面的困难,更是观念层面上动摇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预设.7.政治难曩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社会公平,用整体的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然而事实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消耗和占有大量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的危及生态和环境的行为进行指责.发达国家,特别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
18、家的支持和援助中都加入了限制性的条款,把环保运动的目光盯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因此,只要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存在,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分,有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存在,可持续发展都将遇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难题.二.对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反思:发展与代价,公平与效率,价值与真理除了可持续发展本身需要进行反思之外,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诸如发展与代价,公平与效率,价值与真理等问题都将引起人们的注意,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有必要进行研究和反思.1.发展与代价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发展和进步都是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代价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消耗的物
19、质,精神力或作出的牺牲.代价的付出一般有三种情况:其一,人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基于内在矛盾和客观制约性复杂性所产生的对一部分人的消极的副作用.事物的发展都是包涵着利弊共存的两个方面,特别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强者与弱者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的情况下,发展常常以牺牲个体或特定的社会群体和弱者的发展为代价.其二,当人们面临众多价值目标而各种价值目标之间又相互冲突时,由于选择了优先发展的主导性价值目标,从而导致其他对人或社会有益的价值目标被抑制甚至被否定.其三,是人们在选择价值取向过程中的失误所造成的消极后果.这些需要付出代价的情况,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而且表现得较为明显.可持
20、续发展要求做到无代价的发展,做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这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任何发展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问题是以哪种形式付出较为合理和公平,以及是否对代价进行补偿,又以何种形式进行补偿.这就必须涉及到我们代价付出的界限问题.以何种标准来衡量代价付出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以及何时由谁以何种形式进行补偿,这都是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可持续发展将步履艰难.2.公平与效率问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同样会涉及到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问题.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是可持续发展是一大难题.如果公平问题处理不好,必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立论前提,没有了代内,代际的公平,也就没有
21、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效率上不去,那就不是可持续发展而是原地打转甚至是倒退.没有一定的效率也就说不上发展,更别说可持续发展了.问题是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一直是相互矛盾的对立面.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相对贫乏的情况下,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难度较大.现实情况也常常是如此.注重了公平,则偏废了效率,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进行;注重了效率,则必然会影响到公平,以一部分人的利益和发展的权利为代价,这就又回到了代价如何补偿的问题上了.而这一问题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处理得并不理想,“三农问题“ 就是如此.3.价值与真理问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与真理判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
22、异,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对立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价值判断,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时,结果可能恰恰相反,当然,反之亦然.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尽量做到价值与真理的统一.而现实实践过程中人们都只是以价值标准作为衡量的终极标准,而且很多情况下都只是用短视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利弊.这种情况得不到根本的关注和改变,可持续发展只能停留在空想的层面,只能是美好的“乌托邦 “.但是人们能够改变这种以价值为中心的评判体系吗? 对真理性的兼顾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当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价值和真理不可能是直接统一的,它们只是存在统一的趋势.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使这种趋势不断得到加强,最终使它们达到统一,而不是使它们相互背离.三.反思的意义以上只是粗略地列举了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难题存在,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等),并且只是提出问题,远远没有做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无意于否定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提出只是为了正视它的存在,为更好地解决问题作准备,以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些问题的提出和理论上的清算,反思,对于理清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确立科学,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观将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