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媒介议程与媒介再现:以中国日报的同性恋报道为例 1赵靳秋 刘江波 余萍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摘 要 本文在对 2005 年和 2010 年中国日报145 篇同性恋报道的版面分布、稿件来源与发生地、报道引用的消息来源、报道议程与态度倾向、以及同性恋群体形象进行对比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中国日报的报道视角从对国外同性恋事件的“隔岸观火”,转为正视并关注本土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2005 年和 2010 年两年的报道议程主要围绕同性恋权益保护、同性恋婚姻、同性恋与艾滋病等议题展开,反映了公众逐渐开始认可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对同性恋的态度也由反感开始转变为宽容。在具体同性恋
2、者的身份构建中,中国日报呈现的同性恋形象十分模糊,报道风格大多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更多地折射出在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观的长期遮蔽下,同性恋者走出禁忌的“牢笼”之后被社会和媒体片面和有限认知的状态。关键词 国际传播;议程设置;媒介再现;同性恋报道Media Agenda and Representation: The Portrayal of Homosexuality in China DailyZhao Jinqiu Liu Jiangbo Yu Ping(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
3、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conducted a content analysis of 145 reports on gays and lesbians published in China Daily in 2005 and 2010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effor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dia agenda of China Daily and the government agenda in associ
4、ation with homosexuality issues. Furthermore, the study aims to identify whether stereotypical homosexuals are prevalent in the most well-read English newspaper in China.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indicate no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media agenda and government agenda as far as reports on homosexual
5、ity are concerned. The media attention shifts from international to domestic within five years, as social and political policies are turning more 1 基金项目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际一流媒体指标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 :GDPY201109)之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赵靳秋,女,吉林长春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副教授,博士。电子邮箱:zjq_;刘江波,余萍,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2lenient tow
6、ards the “devia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s getting more tolerant. The findings show the prevalence of stereo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homosexuality even if the “deviant” start to be gradually accepted as reality by the dominating majorit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edia Agenda; Ster
7、eotyping; Reports on Homosexuality同性恋作为社会边缘群体长期存在。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美国同性恋者在新社会运动的影响下,开始有了对自身权利和地位的追求。半个世纪以来,同性恋权利运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成效。在中国,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同性恋非刑事化到不再被视为病态的精神障碍,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同性恋的亚文化形态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并接受。虽然误解与歧视尚存,但相对于上世纪人们的极端排斥心理, 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宽容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新世纪以来,国内主流媒体对同性恋的关注从同性恋犯罪、同性恋与艾滋病议题转向对同性恋群体的人文
8、关怀报道,包括同性恋的生活、情感及其遇到的现实困难等。此外,描写同性恋的影视文艺作品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与理解。作为国家英文日报,创刊于 1981 年的中国日报是国内外高端人士了解中国的首选媒体,全球每日发行 50 余万份。中国日报是有效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被全球读者誉为中国兼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英文媒体,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比新世纪不同时期(2005 年和 2010 年)中国日报相关同性恋群体媒介议程的变化,旨在考察和分析中国日报对同性恋报道的议程选择及同性恋的媒介再现,以期管窥全球化情境下中国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宽容度在
9、社会和文化层面折射出的变化。一、 文献回顾作为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假设之一,议程设置假设一直经历着反复检验和修正,其核心内容是指新闻媒体对一系列议题的强调程度与受众对上述议题重要性的认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 2 新闻媒体对各类议题的关注与否及关注程度足以影响民意,公众对各类议题重要性判断的排序往往与媒体对相关议题关注程度的优先顺序是一致的。换言之,研究发现受众按重要程度对一组新闻事件的排序与媒体对该组新闻事件报道的频率和分量2 LOWERY S A, DEFLEUR M L. Mileston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dia effects
10、M. 3rd ed.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1995.3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即使媒体的报道与事件的真实情况无法吻合。例如,报纸通过编辑排版,将某些新闻放在显著位置,另一些新闻放在次要位置,这会直接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重要性的判断。 3 罗杰斯(Rogers)和迪林(Dearing)在对已有研究发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议程设置: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 4 后续研究中休梅克(Shoemaker)和里斯(Reese) 在吸收甘斯 (Gans)和吉特林(Gitlin)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 1991 年提出了影响媒介内容的阶层模式(Hierarch
11、ical Model),五个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由外至内分为意识形态、媒介组织之外的机构、媒介组织、媒介工作惯例及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 5 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议程设置可能是媒体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或政府议程)、权力机构等多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考察媒体效果时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相关变量,或者将这些变量加以控制,所以很多后续的研究发现都是不确定的,这也是议程设置至今仍然停留在假设阶段而没有形成成熟理论的原因所在。尽管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等变量之间的关系陷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但媒体对社会现实的构建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大众传媒每天向受众提供经过精心选择的议题,供他们思考及应对。媒介内容是社
12、会文化中意义生产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建构主义所认为的符号现实。近年来,研究者对媒介内容的关注逐渐从是否反映社会现实转移到如何建构现实。 6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对社会特定群体的形象再现可以塑造或深化受众对这些群体的看法,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不仅如此,态度上的改变往往可以带来行为的变化,即当受影响的受众在实际生活中面对被大众传媒刻板化或类别化的群体成员时,上述看法或成见便开始发挥效力。 7 本研究从媒介议程及媒介再现的概念指向出发,聚焦于一直遭受传统文化打压与排斥的弱势群体同性恋人群,希望就以下两个问题做出回答:1. 不同时期中国日报围绕同性恋群体报道的媒介议程是怎样的?主要存在哪些议题,
13、议题的关注度有何不同?2. 作为首屈一指的国家级英文媒体, 中国日报针对国际受众再现了怎样的同性恋群体形象?有何趋势上的变化?二、 研究设计3 FUNKHOUSER G R. The issues of the sixt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3, 37, 62-75.4 ROGERS E M, DEARING J W. Agenda-setting research: where has it been, where is it goi
14、ng? M/ ANDERSON J A.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1.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 555-594.5 SHOEMAKER P J, REESE S.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M. New York: Longman, 1991.6 参见倪炎元, 再现的政治:台湾报纸媒体对“他者”建构的论述分析 , (台北,2003).7 王维佳,媒介再现与刻板印象EB/OL.2012-1-2. http:/ 2005 年与 2010
15、 年中国日报有关同性恋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即对特定时间段内符合要求的文本进行普查。2005 年是同性恋群体高频亮相媒体的一年:8 月 9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播出了从艾滋病角度讨论同性恋问题的新闻专题片以生命的名义,几个同性恋者的正面面部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主流媒体的荧屏上;9 月 29 日,南方周末发表两个男人的 20 年“婚姻”,以个案解读同性恋的生存困境,引起社会重视;11 月 10 日-11 日,凤凰卫视 鲁豫有约栏目播出了以爱人同志为题的节目。媒体对同性恋议题的大幅报道,让同性恋这一之前隐没于社会角落的群体出现在公众眼前。5 年后,中国首对同性恋者宣布结婚,首届中国彩虹先生大赛的夭折,世
16、界博览会期间上海举办同志骄傲节等事件广受媒体关注,标志着同性恋群体从幕后到前台。选取 2005 年与2010 年的相关报道,既便于对比中国日报有关同性恋群体媒介议程的变化,时间上的跨度也为分析同性恋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样本。本研究普查了中国日报2005 年与 2010 年所有涉及同性恋题材的报道,作者利用中国日报网(http:/ )的高级搜索功能,通过键入关键词如Same-sex (同性恋者)、Homosexual(同性恋者)、Gay(男同性恋)、 Lesbian(女同性恋)共获得 145 篇符合要求的新闻稿件,其中 2010 年 106 篇,2005 年 39 篇。三、研究发现(一
17、)同性恋报道的媒介议程1. 报道的版面分布 82010 年中国日报同性恋报道主要集中在北京版、国际版、生活版三个版面,国内新闻版与要闻版次之。 中国日报没有娱乐版,但生活版充当了娱乐版的功能,更像是常说的文娱版。同性恋的大量篇幅集中在以上三个版面可能基于以下原因:一、同性恋常与明星、八卦等报道相关,这类新闻属于软新闻的范畴,不会引起读者的反感。二、 中国日报的总部设在北京,社会开放程度较高,采访同性恋群体具有地缘上的优势。因此,北京版的同性恋报道也相对较多。三、国际社会关于同性恋的报道主要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相关情况,跟踪西方社会同性恋运动的最新进展,虽有些“隔岸观火”的味道,却可以起到8 主要
18、依据中国日报的自身版面进行划分。由于版面名称时有变动,作者对部分版面名称进行了整合归类,如将 World 和 International 统归为国际版。具体分为:(1)要闻版(Top News);(2)国内新闻版(Nation);(3)深度报道版(Insight);(4)评论版(Comment);(5)言论版(Opinion);(6) 国际版(International & World) ;(7)财经版(Markets & Business);(8)汽车版(Motoring);(9)生活版(Life);(10)北京版(Metro);(11)体育版(Sports);(12)封面故事(Cover
19、Story);(13)社会(Society);(14)其他。5传导新观念的作用,容易被大众接受。同 2010 年相比,2005 年相关报道的版面分布过于单调,主要集中在国际版(26 篇)和国内新闻版(9 篇) ,生活版与言论版各仅有两篇(见图 1) 。2010 年共有 10 篇报道出现在要闻版,而 2005 年这一数字为零。要闻版的位置在头版,从同性恋报道在要闻版的分布情况看,经过 5 年的时间,同性恋报道的重要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图 1 中国日报同性恋报道的版面分布变化2. 稿件来源与发生地2005 年同性恋报道的关注对象以国外为主,而 2010 年报道视角明显转向国内,更加关注本土同性恋议题
20、或相关事件的发展。2010 年 106 篇报道中 58 篇(54.7%)属于日报自采稿件,26 篇(24.5%)转引自外国媒体。 2005 年 39 篇报道,其中 9 篇(23.1% )为日报自采稿件,28 篇(71.8%)转引自外国媒体。报道视角的转移同样反映在新闻事件发生地的变化。2005 年同性恋报道的新闻发生地主要在国外(28 篇,占总报道的 71.8%) ,即关注外国同性恋群体的相关新闻事件;2010 年新闻发生地主要在国内(71 篇,占总报道的67%) 。由此可见, 中国日报 对同性恋新闻的报道发生了较大的地域转移,将视角从国外转移到国内,更加关注中国自身同性恋群体的现状。3. 报
21、道引用的消息来源6新闻来源即新闻报道中,新闻事实的获取渠道以及途径,包括采访对象的直接间接引语,记者自我获取的资料,引用其他媒体的消息等。本研究中每篇报道的新闻来源不止一个,新闻来源的总量大于样本总量。在 2010 年 144 个新闻来源中,来自媒体记者的有 33条;来自同性恋者或同性恋者亲友的有 25 条,居第二位;其次是政府单位或官员、学者专家等权威人士。2005 年的新闻来源总数为 28 个,其中同性恋者或同性恋者亲友 7 条;学者专家等权威人士为 7 条。研究发现 2010 年与 2005 年的消息来源结构基本相似,来自同性恋者或同性恋亲友的新闻来源都处于较高水平。在同性恋报道中,来自
22、同性恋人群及其亲友的新闻事实应该是最具说服力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 2005 年还是 2010 年,来自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的新闻事实通常集中在特定的几位专家,最常引用的是李银河与张北川。2005 年,报道中引用同性恋组织或协会的新闻事实只有一条。2010 年,来自同性恋组织的消息来源达到 13 条,涉及的同性恋组织有 4 至 5 个,如北京同志中心、北京爱知行研究所、大城小同等。4. 报道议程与态度倾向整体而言,无论 2005 年还是 2010 年, 中国日报围绕同性恋的报道都呈现出积极的报道倾向。2005 年正面与中立报道占全年报道的 61.5%( 24 篇) , 2010 年这一数字为8
23、3%(88 篇) 。2005 年负面报道 8 篇,占全年报道的 20.5%;2010 年负面报道 10 篇,占全年的 9.4%。2010 年中国日报同性恋报道议程为:(1)同性恋权益保护;(2)同性恋影视文化;(3)同性恋活动;(4)同性恋与艾滋病(或者其他疾病) ;(5)同性恋婚恋;(6)同性恋与名人八卦;(7)他人对同性恋的评价看法;(8)同性恋基本情况报道;(9)同性恋与犯罪;(10)其他;(11)同性恋相关医学;(12)子女教养。2005 年中国日报同性恋报道议程为:(1)同性恋婚姻;(2)同性恋基本情况报道;(3)同性恋与艾滋病(或者其他疾病) ;(4)其他;(5)同性恋相关医学;(
24、6)同性恋权益保护;(7)同性恋与犯罪;(8)同性恋影视文化;(9)同性恋与名人八卦。两年的报道议程比较而言,出现了以下的变化:首先,议题顺序的不一致,如“同性恋权益保护”议题由 2005 年的第 6 位上升至 2010 年的首位;“同性恋婚姻”从 2005 年的首位降至 2010 年的第 5 位。其次,2010 年的议题更为丰富,特别是媒介议程中浮现出“同性恋活动”、 “他人对同性恋的评价看法” 、 “子女教养”3 个议题(见图 2) 。 “同性恋活动”的相关报道显示了社会和媒体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帮助放大和凸显同性恋者的权利诉求。 “他人7对同性恋的评价看法”多元展示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
25、群体对同性恋者的看法,开放的讨论释放了之前社会对同性恋者存在的偏见和歧视。 “子女教养”议题展现了社会和媒体的人文关怀、理性与包容,为父母如何面对和教育同性恋子女健康成长议题提供疏导和建议。新议题的出现表明了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更加多维和立体。图 2中国日报同性恋报道议程的变化2005 年 2010 年(二)同性恋的媒介形象1. 以年轻男性为主2010 年的 106 篇报道中共出现 81 位同性恋个体,其中 57 名中国人,24 名外国人;2005 年的 39 篇报道中共出现 14 位同性恋个体,其中 4 名为中国人,10 名外国人。20101.同性恋婚姻9.同性恋与名人八卦2.同性恋基本情
26、况报道3.同性恋与艾滋病(或其他疾病)4.其他5.同性恋相关医学6.同性恋权益保护7.同性恋与犯罪8.同性恋影视文化1.同性恋权益保护2.同性恋影视文化3.同性恋活动4.同性恋与艾滋病(或其他疾病)5.同性恋婚姻6.同性恋与名人八卦7.他人对同性恋的评价看法8.同性恋基本情况报道9.同性恋与犯罪12.子女教养11.同性恋相关医学10.其他8年报道中男性占总人数的 70.3%(57 人) ,女性占 22%( 18 人) ,其余 6 人性别不详。2005年报道中 11 人为男性(78.6%) ,3 人为女性(21.4% ) 。报道中的男同性恋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远远多于女性。从年龄上看, 中国日
27、报呈现的同性恋形象以青壮年为主。2010年 18 至 28 岁的同性恋人数居首位(17 人) ,2005 年 41-45 岁年龄段的同性恋人数居多(6人)。两年的报道均未涉及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同性恋形象。2. 社会身份模糊2005 年同性恋个体多以模糊的形象出现,报道中很少论及他们的职业以及其他社会身份。这种趋势在 2010 年依旧存在,但较之前有所改观,同性恋者的身份更加立体和丰富,除了职业身份,还会论及其他的社会角色。2010 年的报道只交代了 27 人(33.3%)的职业,其中 14 人从事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提及的职业分类(如科研人员/教师、公司职员、高层管理人
28、员、公务员等) 。2005 年 14 名同性恋中交代职业信息的 3 人(27.2% )都从事咨询行业。即便大部分同性恋者的职业身份不得而知,与之前相比 2010年同性恋的职业身份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状态,共有 7 项之多。2005 年的同性恋报道对同性恋个体除职业外的其他社会身份只字未提;2010 年同性恋的其他社会身份标签中出现了艺术塑造人物、演艺名人、犯罪嫌疑人、政要、艾滋病患者及性工作者等。四、讨论与结论本文在对 2005 年和 2010 年中国日报145 篇同性恋报道的版面分布、稿件来源与发生地、报道引用的消息来源、报道议程与态度倾向、以及同性恋群体形象进行对比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两年
29、的同性恋报道均呈现出积极的报道倾向,正面及中立报道分别占 2005 年和 2010 年报道总量的 3/5 和 4/5;引用的消息来源较丰富、均衡。与五年前相比,2010 年相关报道的重要性有了很大地提升;视角明显从国外转向国内,开始正视并关注本土同性恋群体的现状;报道议程更加多元丰富,议题顺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同性恋群体的权益跃升为首要议题。 中国日报呈现的同性恋形象多以年轻男性为主,职业身份有限,其他社会身份更加模糊。新世纪以来, 中国日报相关同性恋群体报道基调的变化印证了中国社会主流态度和声音的转变。随着国家相关法律的修改,1997 年同性恋的非刑事化到 2001 年不再被视为精神疾病
30、,中国同性恋者生存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切实维护同性恋人群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社会难题。与之相对应, 中国日报的报道视角从对9国外同性恋事件的“隔岸观火” ,转为正视并关注本土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2005 年和2010 年两年的报道议程主要围绕同性恋权益保护、同性恋婚姻、同性恋与艾滋病等议题展开,反映了公众逐渐开始认可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对同性恋的态度也由反感开始转变为宽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文明和人们观念的进步, 中国日报的媒介议程反映了社会对同性恋者处境的关切。另一方面,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 中国日报对同性恋议题的处理上兼顾并尊重了西方读者的文化习惯,善于运用国外受众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与语言,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在具体同性恋者的身份构建中, 中国日报呈现的同性恋形象十分模糊,报道风格大多遮遮掩掩, “犹抱琵琶半遮面” ,更多地折射出在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观的长期遮蔽下,同性恋者走出禁忌的“牢笼”之后被社会和媒体片面和有限认知的状态。责任编辑 张梦晗发表于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2013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