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彰化屈家村的文化及其时代精神彰化屈家村的文化及其时代精神罗文玲(台湾明道大学中文系,台湾彰化 500)摘要:台湾彰化有一“屈家村“, 文章介绍了当地屈姓人家聚居的情况,这些世居务农的乡民,1963 年为了纪念屈原特请人雕刻一尊头裁官帽的屈大夫神像,置于泰和宫供奉,每年端午他们以独特的方式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屈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纪念这位先祖凝聚了宗亲之间的感情与力量,纯正的乡风民俗已蔚然成风.关键词:台湾彰化;屈家村;屈大夫尊王;泰和宫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31332(2011)02003002伟大的爱国诗人,亦是“世界文化名人 “的屈原,其生平主要见于史记
2、?屈原贾生列传.屈原用整个生命献身于诗歌的艺术,用他全部的情感歌唱那一时代的悲剧,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卓绝的思想与高洁的人格.司马迁在屈原列传提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湖北秭归是屈原的故乡,而台湾彰化有一屈家村,在彰化市宝廊里十二邻,有三十多户近百位屈姓人家,是台湾少数屈姓人家群集的聚落,号为屈家村,世居彰化务农.1963 年为了纪念屈原特别请人雕刻一尊头戴官帽的屈大夫,神像置于泰和宫供奉,“泰和宫“ 本为当地民间信仰中心,所祀神明本为三府王爷,现在又奉祀“屈大夫尊王 “神像,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而变成为台湾少数供
3、奉屈原神像的庙宇.每年端午节,屈家子孙会自各地回到彰化这座“泰和宫“ 祭拜 ,屈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为了凝聚宗亲之间的感情与力量,特别成立“屈氏宗亲会“,每年到了端午节时,就会将屈原神像迎回值年炉主家中供奉,并由炉主作东,邀请各地回来彰化祭祖的屈家子孙聚餐,除联络情谊之外,话题更是不离屈原这位先祖.湖北秭归 2009 年“屈子祠 “修缮完成,同时举办“ 中国端午节“ 的庆祝活动 ,从台湾媒体报导中知悉彰化屈家村相关事宜,且 2005 年诗人余光中在“2005 年中国岳阳( 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开幕式上,余光中带领 30 万民众集体朗诵他专为此次活动创作的诗作泪罗江神.“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
4、点?昔日你问天 ,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泪罗“3O 万人的声音回荡在泪罗江两岸,共祭中华文化之魂爱国诗人屈原.2010 年 4 月中通过明道大学中文系联系安排,促成湖北秭归与彰化屈家村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访问.湖北秭归县人员在亲访彰化屈家村的过程中,发现当地居民有掷茭轮流将屈原大夫请回家中奉祀的习俗,认为是非常独特的民间风俗,一,屈家村的“掷茭 “祭祀传统台湾彰化的屈家村,这里有三十多户屈姓人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就将屈大夫神像置于泰和宫供奉,四十多年来,一直奉祀“屈大夫尊王“神像,久而久之人们把泰和宫称为屈原庙了.每年端午节,屈家子孙会自各地回到彰化“屈原
5、庙“ 祭拜,向屈原以及历代祖先上香,还会将屈原神像迎回值年炉主家中供养,屈原这位先祖俨然成了凝聚收稿日期:20100724作者简介:罗文玲(1970 一)女,台湾苗栗人,台湾东海大学中罔文学博士,现任台湾明道大学中文系主任,主要研究中国文学史,佛教文学,茶道文化等.30彰化屈家村的文化及其时代精神屈家村向心力的精神标杆.供奉炉主的产生方式是以掷茭杯方式产生,这种以轮流方式供奉屈原与中国孝道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而关于炉主的产生方式称为“掷茭“,“ 茭“以竹木断削,如弯月形,月两具,外突内平,外称阳,内称阴.占时,则掷于地,一阳一阴为“圣菱“, 表示神明许诺之意?9 两阴为 “笑茭“,表示神明冷笑,
6、吉凶未明;两阳为“怒茭“, 表示神明怒斥,凶多吉少.祷者有所祈求,先示答谢条件,掷杯茭以问神.及至如愿获偿,备礼告祭,谓谢神.掷茭,是台湾信仰中最广为人知的沟通方式之一,也是神明与凡人间最直接且简单的互动!通常信徒会先焚香告知神明自己的困惑及须要解决之事,再经由掷茭来得知神明的答案.如何“ 掷茭 “呢 ?就是当你心中有问题时,可以请问菩萨或神明,神明会给你解答!其方法步骤如下:1.要先拜拜,告诉神明自己的姓名,地址,出生年月日,还有你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当然在心里默念就可以了,不必大声告诉,以免让旁边所有人知道你的数据跟你的困扰.2.双手拿起茭杯,高举在额头上,然后轻轻往地上松手放下.掷茭的
7、情况有三种,分别是:1.为一正一反,表示神明肯定或答应信徒的要求及问题.有时候为求事情或要求肯定性,常会以赐三个圣茭为答复,所以神明给你的答案很明确.2.笑茭:为双反,人们常说(爱笑)来代表神明的答案,通常掷到这个茭大多为代表着一定,可能是信徒的问题是没有必要,或者是问题不是这么问或问错了方向!亦有可能是神明认为该事没有必要的意思 13.没茭:为双正,通常掷到这个茭代表着明显的否定或不答应的意思,当您掷到这茭时,代表着神明不答应您的要求或不满意等,或许您要考虑自己所问的事或要做的事,是否不恰当或不安全,所以神明给予不赞同的回复.屈家村村民在每年端午节由各户参与祭拜,其中获的“圣茭 “最多的人家
8、 ,成为“炉主“,并将屈大夫的神像请回家中祭祀一年,至来年的端午节再由其新出炉主接续.这样的祭祀传统流传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呈现出中国人“慎终追远“ 的传统精神.二,户户种植兰花,保持香草美人的抒情传统在走访彰化屈家村的过程中,还发现这个村落家家户户在门前都栽种兰花,据当地村民屈肆镇所述,当地的屈姓居民从书中知道屈原喜欢兰花及香草,“ 滋兰九畹,树薰百亩“, 甚至身上亦常佩戴兰花,因此屈家村民遍植兰花,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尊敬之意.在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意义及象征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它不仅是一种能够立即引起联想的文学典故,一种能够令人迅速从“所指“ 的修辞,上升成为中国人修身立命的美学理想或
9、毕生努力达成的道德境界.屈原指出自己是古帝高阳(即颛顼)的后裔,血统是高贵的.父亲伯庸,为他取了美好的名字,并自豪地说自己有内美和杰出的才能.屈原在文章中用了许多美好的花木,如:“江离“,“ 辟芷“,“秋兰“,“木兰“,“宿莽“ 等,来比拟自己修身洁行的品格.但常感到没有足够时间来做他要做的事,像其他有伟大抱负的人一般,他也具有雄心壮志.他主要希望帮助君主治理国家,自己愿意做引路先锋,但接下来,楚的贵族集团却带引国君走到失败的路上.这真是应证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诗人带领着读者一起去产生那恐惧和怜悯的感觉.读者明知诗人会失败,他却还要去和一班腐败的官僚战斗,人们为这种精神感到恐惧和怜悯.在诗中他强
10、调:“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的努力奋斗,是为了君王,非为个人名利之故.但是,在被谗见疏后,屈原心知无可免除的会受到强烈的抵制,预料他的抗争一定会归于失败的.这“ 无可避免性“ 使他的境遇带有悲剧性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他曾尽力要挽回国君对他的信任,但他的一切努力全被破坏,终被疏远.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他晓得他的正义感和爱国理想连结使他成为腐败官吏的头号敌人,但他仍一本初衷坚持他的理想,他的道德情操.他的道德理想战胜了(下转 42 页)31三峡论坛2011 年第 2 期,总第 236 期坛(人文社科 ),2009 年第
11、6 期,第 6670 页.出现了如朱华阳: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专着 ,2008),毛庆: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专着,2008),刘济民:歌咏屈原古今诗词选(编着,2008),张来芳:屈原精神与知识经济断想(云梦学刊1999 年第3 期),张道葵 :屈原精神与未来(峡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3 期),潘啸龙:“楚辞“的特征和对屈原精神的评价(安徽师大1996 年第2 期),郝志达主编:东方诗魂:屈原与中国传统文化(编着,1993), 卢英宏 :“屈原精神效应“评判(湖南理工学院1992 年第 2 期),美 1 施耐德劳伦斯?A?楚国狂人屈原与中国政治神话(专着,I990),陈永
12、品:爱国诗人屈原(专着,1980),思玄:祖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编着,1958)等成果.彭泽陶:离骚今译校注与答问?自叙,崔福章编着: 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76 页.周建忠:屈原“爱国主义“ 研究的历史审视,中国屈原学会编:中国楚辞学,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2年 7 月第 1 版,第 5 页.方孝岳:关于“屈原天问“ ,中山大学( 社会科学版) ,1955 年第 1 期,第 116 页.戴志钧:论屈原的法家革新思想,文史哲 ,1975 年第 3 期,第 72 页.对前段时期歪曲的屈原爱国精神进行澄清的论文有:郭在贻:论屈原杭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
13、978年第 3 期),温洪隆:屈原爱国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79 年第 2 期),陆永品:论爱(上接 31 页) 生存的意志 ,从心理上来说,在屈原心中,他的“本能欲 “和“超自我“发生冲突,最后“ 超自我 “战胜了求自存的本能了.请看: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他重复地说他不怕死,接受死亡非向命运低头,相反的,他更坚强地抵抗命运.不久,他了解到他和国君重修旧好的机会是渺茫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失意和失落了.他企图找寻精神的指引,藉以增加力量以求应付那些来自外面企图摧毁他的政敌.据了解,屈家村的村民端午节吃粽
14、子,划龙舟,42国诗人屈原(齐鲁学刊,1978 年第 3 期),高帆: “屈原向往秦国“说质疑( 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年第 4 期), 陆永品:辛弃疾与屈原读书札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1978 年第 1 期),刘蔚华:论屈原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78 年第11 期),祖献: 屈原( 安徽教育 ,1978 年第 7 期)等.屈原精神评义之一 ,荆州师专,1989 年第 2 期.潘啸龙: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文学评论 ,1990 年第 4 期.葛景春:李白与屈骚精神,祁连学刊,1990 年第 2期.张来芳:屈原精神与知识经济断想,云梦学刊 ,1999年第 3 期,第 1-
15、3 页.刘自兵:99 秭归屈原文化研讨会综述,理论月刊 ,1999 年第 9 期,第 47 页.毛泽东谈屈原,党史信息报,转摘自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1999 年第 6 期,第 47 页.原载光明日报1984 年 3 月 28 日“匈奴不灭,无以家为“ 不是爱国主义口号 .原载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 年第1 期.两文均原载群言,1989 年第 l2 期.【美MichaelS.Roth超越批判性思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年 10 月 14 日“评论“.(责任编辑: 刘济民)“掷茭 “祭拜都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屈原.刚从台北科技大学毕业的屈正兴说:“老一辈都说我们是屈原的后代,我们自己也没有认真去考证过.“兰花兰草是屈原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植物,屈家村家家户户种兰花,这说明屈家村人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在纪念屈原,因此他们是以屈原的后裔引以为自豪的.同时在每年端午节用“掷茭 “方式产生炉主祭拜屈大夫,屈家村的长老屈国先生表示“我们的子孙都很重视这样的仪式,相信屈家村的子孙们也将会代代相承下去“,这就是“ 其人虽已远 ,典型在夙昔“的最佳典范呀!(责任编辑: 刘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