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7141100.DOC--点击预览
- 201607141101.DOC--点击预览
- 201607141102.DOC--点击预览
- 201607141103.DOC--点击预览
- 20160714136.ppt
- 20160714137.ppt
- 20160714138.ppt
- 20160714139.ppt
- 20160714140.ppt
- 20160714198.doc--点击预览
- 2016071419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探究一、[2016·绵阳二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水仙高璨①水仙在我心中的位置与蜡梅相当,我甚至觉得它比蜡梅更容易亲近。我总是不忍将任何一朵蜡梅花摘下,让它陪在身边,它是那么美丽,蜡质的容颜却没有人类制作的蜡像的那种苍白、虚拟感。它开在没有一片叶子的树枝上,具有一种安静的气质。水仙花却可以买来,摆在家里,想它时就可以清晰地观赏到。②我喜欢水仙花的样子,但几年未见我已有些淡忘,在这样的想念下我养了三株水仙。看到它们时,我才准确地忆起水仙这种天使的神态与模样,还是那样甜美的笑靥,还是那样鲜亮而温柔的黄,还是那样随意,会看到任意方向的风景。我一直以自由的原则养着它们,而它们的长势也令我满意,并且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了。我并没有刻意希望它们在什么时候开放,但这样的开放时间格外令我惊喜。③它是同窗外的礼花一同绽放的。由于今年的时间实在不够充裕,我也是等到去年的最后一天才点燃了第一支礼花。人们仿佛都变得忙碌了,到点了才出门,到点了才开始在地面铺展鞭炮,谁都没有闲情逸致在临近过年的时候,像以往那样扔几个震耳欲聋的鞭炮,使附近车辆受到惊吓以至呼喊起来。④天空被各种颜色的礼花映照得明亮,轰隆隆的炮声包围了一切。这个时候,人和人的交流变得很困难,好像声音挣扎着要离开我们,好像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将声音挽留。这个时候,我感到的不是喧闹,不是声音的嚣张,而是寂静,是声音的凋零!⑤声音是最空洞的事物。即使炮声垄断了这个世界,即使所有的炮声都这般雷同,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很快地消逝,死去,不断地消逝,不断地死去。声音死去的无数间隙,就是寂静,死一般的寂静。我们的耳朵听见的是炮声,心灵听见的却是那些声音死亡的间隙,它让我们在炮声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再加上漫天烂漫的烟花,绚烂得使我们迷醉,以至我们在这样的庆祝时刻,脑中往往一片空白,连祈祷都忘记了。⑥这是声音的魔术。⑦然而,当我看着水仙,周围的一切就都像变魔术般涣散,哑然。一朵小小的花儿教给我们应该怎样安静地走过一年的最后时刻,或是怎样走进新的一年。⑧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想一想有什么要对旧年说,有什么要对新年说,与自己的老朋友相当于诀别地告别,还有一位新朋友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我们就算不准备礼物,也应该准备一份虔诚,而不是仓促。⑨雪花不断飘过我的眼前,烟花绽放时漫天彩色的硕大泪滴令我心碎。我责怪自己的仓促,以至当这一年又要与我告别时,我又没有准备好送给它的诗。但是它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它从不会要求我写一首送别诗,它总是说过去一年的回忆都是送给它的礼物,它说这是可以陪伴它的唯一事物。我曾说要为它写一首诗,但我终究没有写,它也没有为等待这样的一份礼物多停留一会儿,时光的马儿依然飞驰着将它带走。多少个它来,多少个它去,岁月的来去从来不肯停止,永远不肯停息……⑩水仙在我身边安静地散发出清香,这与蜡梅花有几分相像,它们都会在远远的空气里用香味勾勒出自己的样子,它们都会在远远的空气里用香味为所有的陌生人画一条通向自己的小路。我喜爱这种宁静和清香,甚至喜爱花儿们画出的小路。窗外的烟花不是路,它们是同我们一起迈过门槛的脚印,是离海最近的沙滩上的脚印,浪潮一抹就立即消失了。⑪不要崇拜烟火,尤其不要在过年的时候让自己的心灵陷入空洞。这是水仙花穿戴着2它的安静告诉我的。(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借水仙在新年到来之时的安静表现,表达了“我们应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这一中心。B.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并以抒情和议论为主,使文章既具有抒情性,又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C.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到了水仙和蜡梅,除了表现水仙的亲近、随意,更加突出了二者相同的安静气质。D.文章第⑩自然段说窗外的烟花“浪潮一抹就立即消失了” ,既写出了烟花生命的短暂,也说明烟花带来的迷醉是短暂的。E.文章以“这是水仙花穿戴着它的安静告诉我的”一句结尾,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水仙花的美丽。答案 AE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A 项, “我们应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不是本文的中心;E 项,这一句不是“突出了水仙花的美丽” ,而是写出了水仙花的安静、从容。2.全文围绕“水仙”展开,请梳理文章的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首先,作者将水仙和蜡梅进行比较,表达出自己对水仙的喜爱之情;其次,由水仙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引出新年零点时刻的烟花和鞭炮声;最后,写水仙在烟花和鞭炮声中的安静表现,引发作者的人生感悟。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要重点把握文中关于“水仙”的叙述性语句,并思考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梳理出文章的思路、脉络。3.文章第④⑤段描写鞭炮的声音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写出了鞭炮声音的喧闹和嚣张,表现了人们在辞旧迎新时的迷醉与浮躁。(2)引出下文水仙在辞旧迎新时的安静表现。(3)将人们的表现与水仙的表现进行对比,巧妙表现主旨:我们应安静面对人生。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来看,这两段主要写鞭炮的喧闹和嚣张,而人们在此时是迷醉与浮躁的。从结构上来看,主要引出下文水仙的安静表现。正是鞭炮的喧闹与水仙的安静构成对比,引出本文的主旨:我们应该像水仙一样安静地面对人生。4. “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同意。因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安静可以让人摆脱外界名利的诱惑,重点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当有些人在生活中汲汲于富贵名利的时候,我更愿意在书香中安静3地生活,在书本中纵览古今,在与先贤圣哲的对话中充实心灵,以从容的心态感受生活安静的幸福。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阐述。本文的主旨是人应该安静地面对人生,安静是人生的一种最好的境界。考生可以谈安静的好处,还可以谈怎么样才能安静等。总之这类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不同意,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阐述。二、[2016·泰安二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5~8 题。沧桑黄河岸韩振远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上去的。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增高。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我们敲下了一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我们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河岸。到了与汾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已经跃出龙门,看上去轻松多了。没有了逼仄狭促的山崖,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到了这里,河面豁然开朗,两岸高耸的山峦骤然消逝,变成了低矮怯懦的黄土塬。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败兵般,远远退去,隔着宽阔的河滩在雾霭芦苇间窥望。河水便像王者之师般,放慢了脚步,迈着从容的步伐傲然流过。4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一道桎梏,不能逾越一步。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涛,朝岸边迅猛冲去。沙质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正在出神地望着涌动的河水。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网住的石堤。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涌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再往下,流淌在平原上的黄河才真正信心十足。两面人工修筑的河岸固然挡住了河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原文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第一自然段中说“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鲜明地突出了黄河历史的久远,当然也体现了人类的无能。B.文中写“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 “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等内容,是为了将黄河水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从而突出黄河水的气势。C. “弥佛洞”石洞前,河谷很深,人站在宽不过二尺的栈道上,上方怪石狰狞,脚底下河水在流淌,虽然作者有些害怕,但他和鲁顺民仍被河水感动了。D.作者认为,岩石上印着的一道道细密的纹理是黄河水冲刷的痕迹,把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这完全是无稽之谈。E.作者写黄河的堤岸,先从黄河的上游写起,然后依次写到了晋陕峡谷、与汾河交汇处、平原上等地的河岸,体现了不同地方黄河河岸的不同特点。答案 CE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积累相关知识,二是读懂原文,三是运用排除法。A 项, “体现了人类的无能”错,由后面的人类参与河岸的建设可以看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里只是体现黄河的历史悠久。B项, “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 “突出黄河水的气势”错,前者于文无据,后者理解有误,此处只是写黄河水与河岸之间的关系。D 项, “无稽之谈”错,这是作者一种含蓄的说法,体现的是作者感悟到的黄河的坚忍的精神。6.文章第五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特点?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坚固、深邃、狭窄。比喻的手法将河岸坚固的特点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拟人的手法将河岸与河流的对抗过程演绎得更加生动、形象,也突出了河岸的深邃、狭窄。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角度虽小,但需要考生回答的内容较多:一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二是运用这些手法所展现的“特点” ,三是运用这些手法的作用和目的。考生分析文段可以发现, “好像”是比喻词,“铜墙铁壁”展示了河岸的特点, “暴躁”则具有拟人的色彩。57.在倒数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插入与老人偶遇交谈的片段,借今昔对比,体现了与汾河交汇处黄河岸的“后退”,凸显了河岸的沧桑变化,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现今黄河岸“坍塌” “后退”的忧思。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此题是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考查。插叙一般起补充、说明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因此,解答此题时,考生一定要从全文主旨、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表现手法来分析。老人的叙述展现了河岸的历史,突出了“黄河的变化”这一主旨,而老人叙述时的表情也暗合了作者对现今黄河岸的忧思。8.文末作者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同意。正因为人的介入, “铁丝网住的石堤”使得原来的河岸不再单纯是河岸,它的功能需要人的帮助才能发挥。作者用“战战兢兢”形容人工加固的河岸很切合实际,也体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认同和担忧。(示例二)不同意。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主动介入,才使得河岸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强化。否认这种河岸,就是否认人对自然的改造。在自然面前,人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该题为探究题,而考生答题时要做到言之有理,不能脱离文本,凭空来谈。若考生同意作者的观点,则要围绕“战战兢兢”来进行阐述。若考生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则可围绕“人工加固”的重要性来阐述。1鉴赏形象、技巧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老去的苦枣树①最后一次见到家乡门口的那棵苦枣树,是去年的八月份。那天回家处理父亲的后事,刚到村口,就见村里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拉着板锯,大汗淋淋地切割只剩下一个木墩的苦枣树。一会儿工夫,被雨水腐蚀得发绵的苦枣树根被拔了出来,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亲吻着养育它一生的泥土……②苦枣树老了,老去的是曾经枝繁叶茂的枝干;父亲也老了,老去的是曾经风华正茂的躯体。③父亲说,苦枣树很老,他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那时是最旺盛的时期,像娃娃一天一个模样似的在长。到我们小时候,苦枣树长得要三个成年人才抱得住,足足有二十米高,遮阳面积有七八十平方米。苦枣树正好长在家门口的十字路中间,南来北往的人经过时,都会在它怀里小憩一会儿,退却一身的疲惫和燥热,继续上路。④我们记事时的苦枣树已是晚年了,树皮斑驳陆离,表面那层枯裂。但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仍然焕发顽强的生命力。在吐苞献蕾的季节,苦枣树不甘拜下风,沐浴亮丽的春霞增枝拔节,枝头没有绿叶的空白。⑤春夏,苦枣树是鸟儿的天堂,也是我们的乐园。麻雀在树枝上,向着刚露小脸的太阳,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们几个小孩就爬上滑下,吊在树枝上翻跟头,躲在树叶里捉迷藏,像猴子似的,从这根树枝翻腾到另一树枝。或许是因为有一次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我手臂,或许是因为苦枣树的开花,散落满地的苦苦花蕊,熏得人发晕,每次我们玩得尽兴时,父亲不知不觉就突然出现在树底下,拿着竹鞭子,催赶我们下来。看着父亲手里长长的鞭子,听到父亲的怒斥声,我们不敢下来,钻到密密的树叶里,使劲往树顶上爬。父亲也曾几次想爬上树,捉我们下来,可他毕竟上了年纪,腿脚没有我们灵活,蹬了几脚就滑了下来,喘着气,在树底下好言劝我们下来。我也是每次忘记了父亲的美丽谎言,乖乖地一忽悠溜到了地下,父亲趁机一把抓住我,抽几鞭我小屁股,告诫我要记得“栽跟头”的教训。⑥秋冬,苦枣树是过冬鸟的避风港,也是我们嬉戏的打闹场。苦枣树是一种季节性非常明显的树。带着少许燥热的秋风刚起,树叶似乎忽如一夜秋风黄。那时我和几个顽皮的小孩坐树杈间,审视树底下,一见有行人过来,就比赛似的猛摇树枝,如秋风扫落叶,飘洒一地黄叶,落满行人肩头。父亲也同时收到了不少关于要好好教育我的投诉。串串的苦枣,没有绿叶的衬托,有点发黄了。我们随地取材,折一支树杈,一边套上一根橡皮筋,系上一小块帆布,就做好了一把弹鸟的皮射雕,捋下一串串的苦枣,作为射击子弹。对准树枝上还没来得及封顶的鸟巢,几个小孩枪林弹雨般扫射一番,惊得小鸟可怒又无奈,叽叽叫地盘旋在我们的头顶,等待机会重新修建过冬的家园。苦枣树如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了,有些怕冷。当凛冽的寒风刮起时,时常是一层层的树皮剥落。父亲每年冬天,都会弄些黄泥浆,裹糊着冻得张裂的树杆,尽量保持苦枣树不失去水分。小时不理解父亲的那片苦心,偷偷用树枝扒开泥巴,撕毁枯死的树皮,放在小提炉里作取暖的柴火来烧。父亲心痛的同时,也会狠狠地教训我一顿,罚我在寒冷的冬天,去水沟里捞些泥浆补好。⑦小学毕业后,告别了家乡,也告别了苦枣树,一直在异乡求学、工作。每次回家乡,都会去看看苦枣树,亲抚被岁月侵蚀得剥落的老树皮,聆听树梢上的教诲。前年,听父亲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苦枣树被雷电击中了主干,就一直没有康复过来。那两年父亲也一直拖病在身,与苦枣树相扶相守,两位病魔缠身的老人,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没能吐出一枝绿芽,消失在他们眷恋的土地上!2⑧如今,苦枣树老去了,没有带走一捧它眷恋的泥土;如今,父亲老去了,没有带走一片他烧制的瓦片。在人与自然的轨迹上,他们划下了一个完美的生命轮回。生者犹可追,死者长已矣。拾起行囊,尘封苦枣树的那段童年生活,收起苦枣树下父亲的教诲,我继续上路求索。1.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将苦枣树比作老人, “撑” “眷恋”生动地写出了苦枣树对生命的留恋和抗争;②将父亲比作树,用“没能吐出一枝绿芽”来形象地表达他生命的消失;③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苦枣树与父亲糅合到一起来写,写出了苦枣树和父亲对生命的眷恋与热爱。解析 答题时,分析修辞手法要结合句子具体分析,从苦枣树的角度说是拟人,从父亲的角度说是比喻。分析时不能将二者割裂,树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解释清楚,不可从一个方面入手,关注比喻的同时还要关注拟人的手法。2.双线结构是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技法,文章设置的两条线索彼此映照、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两条线索是怎样映照的。两条线索最终完全重叠交合,它们的“重合点”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写树,是在写人;写人,也在写树。树与人(父亲)互相映照。重合点:在人与自然的轨迹上,他们画下了一个完美的生命轮回。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行文技巧,把握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看作者所写的内容,本文一方面写树,一方面写人,重点是父亲,两条线索是相辅相成、互相映衬的。第二问是对主旨的把握,二者的结合重在精神的相似,也就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二、[2016·福建四地六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3~6 题。梦里华村顾兆农①如果人生还有下辈子,我想去当画家,为的是画一幅《梦里华村》 。不成,就去做个建筑师,克隆一个“华村” 。②“华村” ,连名字都值得玩味和珍藏。有人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你看,这“华” ,就是“国” ,而“村”就是“家” ,大又小,虚而实,只“花”了两个字,很节约。新中国成立后,那里一直是南京银行系统的职工宿舍。我就出生在这个“村” ,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③这个“村” ,本该只住 8 户人家,因为该“村”主要由 8 幢三层小楼组成,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是地道的花园洋房,也算双拼别墅,每两幢楼连成一体,各自一个独立的单元。只是,那时这“村”里却住着 40 多户人家,有的人家就一间房。厨房在楼道口,卫生间是共用的,楼道的拐角处堆着煤砖等杂物,连车库也住着人。④尽管如此, “华村”的风采却是掩藏不住的。梦里常回这个“村” ,不只是因为情感记忆,更是因为怀念那里老建筑的美韵。⑤这是一群哥特式的老建筑。小角度、长长的尖屋顶,瓦要掉下来似的,绛红色的立体状的木质线条,沿着屋顶,勾勒出小楼轮廓的曲线之美,老远就看见了。灰色的外墙,被做成凹凸状,具有立体感。院子依地形而成,约呈 S 状自然延伸开去,楼一般高的冬青树,依3院墙顺序排列着,四季举着绿伞。楼内上天花下地板,墙角内含金属里衬,窗子是钢结构的,把手和龙头等金属五金部件,是全铜的……错落有致的院子,考究的老建筑,有情有调,有韵律有美感,有历史有文化。⑥然而,更有遗憾!1958 年大炼钢铁时, “华村”那富丽堂皇的铁铸雕花大门,以及每家每户的暖气片,都被送到炼钢炉里去了。更遗憾的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这个院子被拆了!⑦“华村”和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感的老建筑一样,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多真材实料,少偷工减料。据说,后来有工人抱怨,这房子太结实,拆着费劲。与“华村”一起消失的,还有紧挨着她的那条用小方石块铺成道路的广艺街……⑧折腾 5 年多后,居民们回迁到了原址。28 层楼,两部电梯,住着 228 户人家,没有一个汽车位,没有院子,更没有绿地。20 年不到,这里从里到外,都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有人称它是竖起来的“贫民窟” 。⑨让人想不通的是,现在,不少大城市都在新建“老房子” 。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如果“华村”还活着,她几乎不用修饰。历史与文化,尽可在这里穿越时空,交融流淌。一边行走,一边触摸,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和富有诗意的事情!⑩相信如果“华村”还活着,今天该不会再有人敢去拆她。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的人站出来大声地说“不” 。⑪有些时候,有些事情, “做”可能是一种破坏, “不做”却是一种建设。别人长高了,矮就成了特色;别的地方都“新”了, “旧”和“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就会凸显出来。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战略和辩证的思维,是有现实意义的。⑫小时候,觉得“华村”好大;老了,觉得“华村”真美。所以老做梦,下辈子还想住在“华村”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绘画或复制“梦里华村” ,永远留住“梦里华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对华村深深的怀念之情。B.文章第⑤段从“华村”老建筑的风格、外在结构、布局、环境、居住者等方面描写了“华村”老建筑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与怀念之情。C.文章第⑦段说:“后来有工人抱怨,这房子太结实,拆着费劲。 ”这表明“华村”老建筑不是因为破败无用而被拆除,明褒实贬,亦含遗憾。D.本文写“华村”老建筑被拆除的同时,插叙“还有紧挨着她的那条用小方石块铺成道路的广艺街……”这一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E.本文以“华村”的变迁为线索,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对“新与旧”和“做与不做”作辩证的思考,颇有思辨色彩,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答案 B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第⑤段并未描写居住者的情况。C 项, “明褒实贬”错,应是“明贬实褒” 。4.第⑤~⑧段记叙了“华村”的变迁,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曾经有错落有致的院子、考究的老建筑的华村,与后来改4建成的没有院子、绿地,被人称为竖起来的“贫民窟”的楼房进行对比。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文章“‘做’可能是一种破坏, ‘不做’却是一种建设”的主旨。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本题已经明确答题区间是第⑤~⑧段,可看出前后对比明显,将曾经的华村与后来改建成的楼房进行对比。解答“有什么作用” ,须从文章整体入手,分析对上下文的情节或文章主题起什么作用。5.文章结尾说:“小时候,觉得‘华村’好大;老了,觉得‘华村’真美。 ”作者为什么觉得“‘华村’真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作者出生于斯,又生活于斯几十年,华村留存了他的成长记忆。②华村是地道的花园洋房,属于哥特式的老建筑,有情调,有韵律有美感,有历史有文化。③结构多真材实料,坚固结实。④华村早已消失,只留存于记忆或梦中,因此也赋予了作者想象的美感。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分析作者为什么觉得“‘华村’真美” ,需要综合全文内容,筛选相关内容要点,如第②段中“华村,连名字都值得玩味和珍藏” “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 ,第⑤段对华村建筑的描述与怀念,第⑦段中“多真材实料”等,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即可。6.全文都是写现实中的华村,而文章的题目是《梦里华村》 ,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梦里华村”是指曾经的华村,表达了作者对华村老建筑深深的怀念和留恋。②“梦里华村”也就是说华村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表达了作者对华村老建筑被拆除的无比遗憾之情。③人们拆除了老建筑,又在新建“老房子” ,作者对此表示无限感慨。④提出呼吁:对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的老建筑要用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战略和辩证的思维来保护。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思考本文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标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标题和本文的主旨有何联系,尤其要注意文中与标题相关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回答问题,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1理解词义、句意一、[2016·合肥二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王晓莉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 ,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⑩关于“旁逸斜出” ,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2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选自《散文》2014 年第 5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在被修剪前, “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B.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 “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C.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D.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 “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E.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答案 DE解析 解答此题,可从文章内容、文章主旨、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D项, “它们都能成为主流”太过绝对;E 项, “语言犀利,措辞华美”不正确,原文体现不出这种语言特点。所以选 D、E。2.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因为它们为树增添了与众不同的韵味,使之成为独特的个体;②而且这些枝干也与主干一样充满着成长的艰难与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解析 此题可根据“旁逸斜出”的特点来分析原因,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所在的语段,然后根据段意,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答题区间在第⑤段,可联系“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 “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 ,从“独特的个体”和“旺盛的生命力”两个角度概括作答即可。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沉重的历史喻作“灰色”的大树,把那些虽然对社会进程没有推动作用却又洋溢着个性的小人物比作“斑斓的花朵” ,生动地揭示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和喜爱。解析 赏析画线语句的含义,可从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的角度赏析。这句话所在的语段描述对象是“这样旁逸斜出的人” ,由此可知, “它们”是指“这样旁逸斜出的人” “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 ;“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是指历史。由此可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的角度答出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与热爱等这方面的评价即可。4.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3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标题的含义:既指树木旁生的枝干在被修剪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向,又可以理解为生活在“主流”之外的群体的坚韧和顽强。②结合生活实际:如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社会对“非主流”的包容等。③启示: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允许个体的存在;对于底层和边缘人应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尊重,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解析 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可联系全文内容及主旨从标题的一语双关意义角度分析,可结合着文章最后两段“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 “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从旁逸斜出的树枝和生活在“主流”主体之外的人和群体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角度组织答案。第二问,要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个性尊重问题,然后从包容、尊重个性的发展的角度阐述启示即可。二、[2016·济南重点中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5~8 题。野草丽尼 [注]①在间壁的牛房中的母牛真安静,惯常在后山吼着的松风,也停止了它的呼吸,狗也没有叫吠。整个的村庄,甚至整个的平原,该是全都睡熟了吧?②女孩子感觉得这夜晚是过于寂寞的;而生活,也同样安静而且寂寞。她才刚刚十六岁,母亲在一年前已经死去了。只有父亲,而他,却每个晚上把她留在这祖遗的房屋里,自己则到镇上去,一直到午夜以后才醉醺醺地歪歪倒倒跑回来。③荒唐的父亲啊!——女孩子叹息着,感觉寂寞和恐怖。她抖了一抖,拿起火油灯来,走到了间壁牛房里去,好像在这阴惨而寂寞的屋子里,惟有那匹母牛才是一个可靠的伴侣似的。母牛已经衰老了呢。它安静地躺在那里,虽然明知道有人来到它的身旁,但是,却没有动一动的意思。它的头伏在地面,眼睛好像已经阖上,而骨瘦的身体,在那安静的躺卧姿态里,似乎更为显得支离了。年轻的女主人把灯照到它的眼前,端详了一下它的呆滞的眼睛,于是,抚抚它那带着白花的头额,忍不住地有着想要哭泣的抽搐了。④“母亲……”她模糊地嗫嚅着,一滴眼泪不自主地流下了她的面颊。她记起来,那母牛是母亲坚持着要买来的。她自己,那时还不过十岁。她也爱这只母牛,它是驯良,在那时,它还年轻,有些害羞,怕人摸它的脸面和鼻子,同时,却又非常淘气,爱故意扬起头去,让幼小的女主人的手不能顺利地摸到它的犄角。她把它叫作“傻子”叫作“蠢货” ,而它,则把尾巴一撅,趁着她还不曾把缰绳系到那脱了皮的柏树上面,就如飞地跑开了。⑤然而,记忆却不能永远这么明朗。一层黑的阴影罩上来了。从那时以后,她就被送到城里去,在一处有如修道院的学校里被禁锢起来了。老处女们的眼睛是严厉的,言语是急促而愠怒的。人们不再教她唱着山歌,却教她唱着敬神的歌曲。到这时候,是轮到别人来叫她“傻子” ,叫她“蠢货”了。⑥“傻子,敏子,你十二岁了,你可晓得?年纪不小!”可是,到明年,别人又来提醒她道:“蠢货,敏子,你十三岁了,还不会作祷告?上帝要罚你的!”⑦她轻轻地咽了一口气,从牛房里,照样端着火油灯,再回到堂屋里来。她有一些幻想,她想着在那遥远的天上,生活应当是快乐的;她想到她的母亲,那个慈祥的妇人,只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就死掉了的。⑧在村头,忽然传来几声断续的狗吠。她抬起头来,静听着,也许是父亲回来了吧?然而,狗吠声立刻又停止下来,整个村子,一时又重归静寂。4⑨“是赶夜路的人从村头经过呢, ”她又低下头来,继续着她的思想。她有一些秘密,但是,她不知道向什么人去告诉。在乡村里,她感觉着她该疏远每一个年长的人,而对于少年人们,她更感觉着一种不自主的羞怯。她孤独着,她不会对人说话,而别人,也同样地用着歧视的眼睛看她,要不然,就是给她嘲笑:“啊,敏姑,乡下住不惯啊!”或者, “敏姑,到底是城里人啦!城里人比乡下人好啊,多斯文!”她感觉得羞惭,感觉得嫌憎和恨恶,然而有时也感觉得一些自满,可是,有什么可以自满的呢?⑩她有着许多的秘密,她感觉得无论怎样也要向一个人倾吐出来。她从那积满灰尘的笔筒里拿出一根细的铅笔来,在一本抄本上轻轻地写下了两个字:⑪“妈妈 ——”⑫而在灯焰里面,妈妈的慈爱的脸面就好像出现了来;仍然是那样含着微笑,眼睛和嘴唇仍然是显示着坚决和良善,头发上面仍然是包着那块印着蓝色条纹的头巾。女孩子的手指颤栗了,她深深地认识那个脸面,她想要捉住它,然而,她知道那不可能,于是,低下头来,在纸上迅速地写了下去。⑬“妈妈,我看见您在我的眼前!我在这里是这样寂寞。这是怎样寂寞的地方啊。母牛阿黄也老了呢,没有精神,青草和黄草都不高兴吃……”⑭她望望灯焰,母亲的脸面变得多么模糊啊,好像是有一些泪花挂在她那含笑的眼睫上面,使那慈爱的脸面变成看不清楚的影子了。她急忙又低下头来,疾疾地写着,好像怕那模糊的影子转眼之间就会消逝。⑮“……妈,我怎么办呢?您怎样来安排我呢?父亲对我什么事也不管,他忘记我了,好像他已经不记得他还有一个女儿。妈妈,别人瞧不起他,瞧不起我们呢。在乡下,没有合适的人家做亲,人家不要不会作田的女孩子,人们把我们当作了另外的人。妈妈,我怎么办呢?没有人理我——我……我……我是一根野草啊……”⑯油灯快近熄灭了,只剩有一星如豆的火光,而母亲的影子,也忽地消灭了下去。女孩子把头俯在案上,手里握着笔。 “母亲,您在哪里呢?”她喃喃着, “我要到您那里去。……”⑰在间壁的牛房里,母牛轻轻地叹息着。在村子的一端,狂吠声传来了,凄厉而且恐怖;然而,父亲还是没有回来呢。(有删改)[注] 丽尼,原名郭安仁,1909 年生于湖北孝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有影响的散文家。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村庄没有风吼犬吠,结尾处描写狗吠的凄厉恐怖,表现了村庄乃至社会的死寂,用以衬托女孩的孤独寂寞。B.文章具有诗化的结构之美和哀婉沉郁的感伤之情,语言风格独特,清新秀雅,真挚细微。C.作者把笔触伸入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描写了女孩贫穷艰难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深深的同情。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一系列对比,突显了独处家中的女孩孤苦伶仃、备受侮辱和损害的事实,深化了作品的主题。E.通览全文,女孩的遭遇令人心酸,其孤独的原因是父亲的冷漠、不负责任,村人的讥讽和学校的禁锢。答案 CE5解析 C 项, “贫穷”错,文中无此意。E 项, “学校的禁锢”错,而是女孩自身与村里人格格不入。如第⑨段“有时也感觉得一些自满” ,第⑮段“在乡下,没有合适的人家做亲,人家不要不会作田的女孩子,人们把我们当作了另外的人” 。6.请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简要分析第④、⑤段中“傻子” “蠢货”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理解第⑮ 段中 “我是一根野草啊”一句的含意,并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第④段是女孩对老牛亲昵的称呼,表现了女孩对老牛的喜爱之情;第⑤段则是学校里的人对女孩的称呼,表现了学校里的人对女孩的讥讽和侮辱。(2)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孩对自己像“一根野草”一样无人照顾、无人关爱、任人践踏的不幸命运的深沉慨叹。照应文章题目。解析 分析词的妙处,首先把词放入不同的语境,结合语境去推测明确词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傻子” “蠢货”是两个称呼,虽然表面上有贬义的色彩,结合不同的语境,第四段她也爱这只母牛,它是驯良的,在那时,它还年轻,有些害羞,怕人摸它的脸面和鼻子,同时,却又非常淘气,爱故意扬起头去,让幼小的女主人的手不能顺利地摸到它的犄角。她把它叫作“傻子”叫作“蠢货” , “傻子” “蠢货”是女孩对牛的昵称,是对牛的喜欢。是贬义词褒用。第五段老处女们的眼睛是严厉的,言语是急促而愠怒的。到这时候,是轮到别人来叫她“傻子” ,叫她“蠢货”了。 “傻子,敏子,你十二岁了,你可晓得?年纪不小!”可是,到明年,别人又来提醒她道:“蠢货,敏子,你十三岁了,还不会作祷告?上帝要罚你的!”从中看出“傻子” “蠢货”是学校里的人对女孩的称呼,表现了学校里的人对女孩的讥讽和侮辱,这是贬义词。分析“我是一根野草啊”一句的含意,结合语境从表现手法、表现出的内容、传达的情感的角度分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孩对自己像“一根野草”一样无人照顾、无人关爱、任人践踏的不幸命运的深沉悲哀之情。在结构上,思考与题目、开头、下文的关系,就本题而言,与题目照应。7.文章描写老牛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首尾照应。文章从老牛入笔,以老牛结尾,首尾照应,使结构更加完整严谨。②全文线索。文章中老牛贯穿全文,将女孩的遭遇连结为一体,使结构紧凑严密。③象征母亲,揭示主题。文章中的老牛是女孩的情感寄托,象征了母亲,借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解析 描写老牛的作用,首先选取描写老牛相关的段落,然后结合选取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结构上、主旨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首段“在间壁的牛房中的母牛真安静,惯常在后山吼着的松风,也停止了它的呼吸,狗也没有叫吠。整个的村庄,甚至整个的平原,该是全都睡熟了吧?”尾段“在间壁的牛房里,母牛轻轻地叹息着。在村子的一端,狂吠声传来了,凄厉而且恐怖;然而,父亲还是没有回来呢”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中老牛贯穿全文,将女孩的遭遇连结为一体,是本文的线索。在主旨上,从语句(“母亲……”她模6糊地嗫嚅着,一滴眼泪不自主地流下了她的面颊。她记起来,那母牛是母亲坚持着要买来的)看出,文章中的老牛是女孩的情感寄托,象征了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8.丽尼的散文被称为“内心探索”散文,请根据本文,探究“内心探索”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细腻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女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内心独白式的书信,将女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出文章的主题。②以人物心理意识来结构文章。文章以女孩的心理意识来连结其遭遇和背景材料。解析 “内心探索”特点意为善长心理描写。首先点明“内心探索”的内涵。然后从这个角度入手,在内容上、情感上、主旨上、结构上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全文几乎是女孩的心理独白,是女孩意识的展现。在内容上,写出了女孩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运用心理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孤单、落寞、对母亲的思念等复杂的情感。在结构上,连接全篇所有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