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第一个议会的诞生江派炙毒JIANGHUAIWENSHI中国第一个议会的诞生张鸣20 器主在举国上下狂热排外,推崇装神弄鬼的义和团,转眼到了 1901 年,就开始嚷嚷着要按西方的模样改革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在这一年,变成了外务部.1904 年,官制改革,军事改革和司法改革还没启动,朝野上下就开始谈立宪了.及至 1905年上半年,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俄国,中国人的兴奋,大概仅次于日本人.在他们看来,日本这个亚洲小国能够打败一个欧洲强国,全赖于他们的制度人家立宪了.所以,中国要想翻身,唯一的途径是学 Et 本,也来个立宪.这样的认识,不仅是报界的呼吁,趋新的知识界的共识,连在野有实力的士绅,比如
2、张謇,汤寿潜,在朝的大臣,比如张之洞,袁世凯,甚至一些王公亲贵溥伦,载泽,乃至当政的奕勖,铁良也做如是之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得感谢严复,也得感谢义和团,是他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注入了这些大人物的脑中.如果说,戊戌变法时学习日本,仅仅是个刚刚开了头就断掉的序曲,那么,清廷新政时期学习日本,才真是热潮.不仅在短时间内,几万人涌人日本留学,而且日本的专家,从军事教官到幼儿教师,也成批地来到中国.当时朝野的立宪呼吁,也是比着日本来的.其实,按制度史上的分类,当年日本还谈不上是君主立宪,仅仅是一种二元君主制,虽有宪法,但君权还是高过民权.当时的世界,实行二元君主制的典型
3、国家,除了日本还有德国,而日本其实是学德国的.此时的中国立宪,也一直在拿日本和德国说事,但是大家心目中,更在意的是日本.只是,中国朝野钟情立宪的人,原本是同床异梦.有的人拿 Et 本说事,是存心含糊,借日本暗度陈仓,最后真的搞立宪.有的则是真心移植日本制度,看上的就是日本的君权至上.更多的人,其实对什么叫立1906 年 11 月,立宪派创办的上海预备立宪官话报宪,根本不甚了了,只是想借立宪跟满人进一步分享权力.醉心立宪的人,有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的则是真糊涂.不管大家肚子里的打算如何,反正在朝野上下的鼓噪下,海归留学生们几番进宫讲课开导,或者忽悠,其中就包括后来被骂成卖国贼的曹汝霖.西太后被
4、告知,立宪之后,满清皇室的权力不仅不会削弱,而且会更加巩固.无论她真信还是假信,日本的样子摆在那里,列强的虎视眈眈在刺激着她的神经,不由她不动心.即便如此,她还是要“眼见为实“ 一下 ,派出五大臣代为耳目,出国考察宪政.五大臣中载泽,绍英,端方是满人,而徐世昌和戴鸿慈则是着名的老成可靠的汉臣,没有一个洋学生,更没有一个零史海钩沉跟康,梁有过瓜葛,没有理由不被信任.五大臣考察了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俄国.走马观花,体会不是没有,但考察报告的撰写,最后却悄悄落在梁启超手里.这样的报告交上去,朝廷没有理由不动作.1906 年朝廷宣布实行仿行立宪,从 1908 年开始,
5、9 年为期,到 1917年,正式实行立宪.此前为预备立宪期,在预备期实行立宪的各种准备工作.成立各省的咨议局和中央的资政院,就是预备立宪的重要步骤.保中国与保大清“保中国还是保大清“, 这是戊戌变法时就提出的问题,保守派借此刁难质疑改革者.在清朝预备立宪过程中,这个问题的阴影,一直没有消失,成了折磨最高统治者的一道魔咒.客观地说,就立宪派中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而言,保中国是主要目标,保住中国,顺便也保了大清.而对于在朝的当政者而言,尤其满清权贵,则保大清是第一位的,顺便保中国.实际上,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第三者,那就是革命党人.1905 年,革命党人组成同盟会之后,实力大增,不容小觑.而革命
6、党则是只保中国,不-江澹炙炙謦JIANGHUAIWENSHI要大清.其实,当时中国改革的背景,是列强的瓜分危机,是他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具体步骤,是日本完成吞并朝鲜的最后一步.所以,才有“ 保 “的议题 .其实,就算是满清顽固派,也未必能心甘情愿接受附庸国政权的地位,因为他们也知道,一旦到了这一步,离彻底亡国也就不远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对于在朝当政者,保中国和保大清也是一回事.保不住中国,大清也就没戏.如果有人热心积极地保住了中国,同时不排斥大清,自然也就保住了大清.所以,在有人拼命要驱逐鞑虏的时候,大清的人,最佳的选择,其实就是和立宪派一起,积极推动立宪.从这个意义上说,立宪是一
7、种规避革命的最佳路径.这一点,朝廷的当家人非常清楚.所以,尽管 1908 年拍板预备立宪的西太后和光绪死去,接班的皇族亲贵,少不经事,拼命抓权,但对于立宪却从不含糊.年纪轻轻而且出国见过世面的摄政王载沣,据他儿子溥仪后来回忆说,对西方的事务其实很感兴趣.所以,在他当-政期间,作为立宪准备的咨议局和资政院相继登场.舆论开放的尺度也越来越宽,对于立宪派的提前立宪请愿,虽然没有全部答应,但也答应比原来缩短 3 年.只是,这些少年亲贵,仅仅坚持了立宪,但立宪对于当时的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却不甚了了.似乎在他们眼里,只要按既定方针立宪了,革命就可以避免,中国,或者说大清就可以安全了.实际上,不仅朝
8、廷拿立宪或者预备立宪来规避革命,革命党也意识到,只要清廷真的立宪了,他们的革命就有流产的可能.所以,恰在清廷的预备立宪期间,革命党人尽其所能,组织了一系列起义暴动和暗杀,目的就是争取赶在清政府完全立宪之前,推翻这个政府.规模比较大的有 1906 年的萍浏醴起义,黄冈与七女湖起义,1907 年的防城,镇南关起义,1908 年的钦州马笃山徐锡麟刺恩铭宣传画起义,河口起义,以及 1907 年光复会发动的皖浙起义,在这次半流产的起义中,安徽巡抚被杀,使清廷极大的震惊.1908 年和 1909 年安庆,广州新军起义,成建制的新军发难.各地小规模流产的起义,简直不胜枚举.这些起义暴动,都或多或少跟清朝的预
9、备立宪有关.1905 年,由光复会暗杀团精心组织的暗杀五大臣行动,就是直接冲着立宪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革命党人不怕清政府“ 坏 “,不改革 ,怕的恰恰是清政府迅速实行立宪改革.但吊诡的是,恰是这一系列的起义和暗杀,从反面刺激了立宪的步伐,坚定了清政府立宪的决心.即便决策的西太后和光绪死了,接班的满清亲贵,在揽权,收权方面相当积极,但却一点都没有停止立宪的步伐.他们的唯一失策在于,这些少不经事的少年亲贵,居然没有意识到所谓的立宪,组织国会,不仅仅是制定一个宪法,产生一个立法机构,而是崛起的汉人士绅要跟他们分享权力.这种权力,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行政以及资源的控制上.事实上,在清政府认真推行立宪准备
10、的这段时间里,革命党的起义和暴动,的确受到了极大的遏制,知识界和新军的部分人士,对清政府都答应立宪了,革命党还不依不饶坚持暴动相当不解.革命党人组织的起义和暴动,史海钩沉不可谓不卖力,但对清政府的威胁却并不大.整体上看,到清政府收回地方路矿权,以及推出皇族内阁之前,他们的统治还是比较稳固的,地方治安大抵良好.1911 年 4 月,革命党人倾全党之力,由副统帅黄兴亲自指挥发动的广州起义,也莫名其妙地失败了.清政府最终雪崩式的垮台,就是因为不仅不回应立宪派的几次立宪请愿,而且疯狂收权,排斥汉人.让几乎所有知名的士绅,都大失所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清的最终不保,罪魁祸首,恰是大清自己.正是满清的亲贵
11、,给了革命党人最大的机会.从咨议局到资政院朝廷要立宪,无论对于传统的士绅还是新的知识界,都是一个利多的好消息.此时,尽管革命党人排满的宣传已经传到了内地,当年满清人关的暴行,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一部分新学堂学生和市民,多少有所耳闻.即便如此,士绅,市民和学生,还是相当兴奋,他们纷纷上街提灯庆祝,彻夜狂欢,高呼皇帝万岁,立宪万岁.接下来的事,则是选举各省的咨议局.立宪从地方自治人手,也是日本的经验,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无疑是比较靠谱的路径.只是选举投票这种事,-潺派粜JIANGHUAIWENSHI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当时的中国,一共有 22 个行省,按规定,要选出 22 个咨议
12、局,但是,由于新疆相当落后,暂时不设,所以只先后选出 21 个咨议局.咨议局属于准地方议会,或者说练习性的地方议会.权限是议决地方兴革事宜,议决地方财政预算和决算,对本地的地方法规提出修改增删意见,负责处理省以下地方的自治事宜等等.但是,咨议局议决之事,必须提请督抚认可后执行,如果督抚和咨议局存在争议,可将议案交由咨议局复议,如果再不行,则提交资政院核议.咨议局会议分常年和临时两种,均由督抚召集.议员在开会期间的发言,不受法律约束,在会议期间,不经咨议局允许,也不得逮捕议员.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准议会,实际上不可能是民选的,只是士绅们借以分享地方权力的一个平台.选举过程,虽然经过初选和复选,即
13、由选民选出若干候选人,再由候选人互选,最终选出议员.但实际上投票变成了士绅们相互的推举,被推举出来的人,都是在地方德高望重,较有势力而且热心公益的大人物.有些地方推举过程,就跟过去推举头面人物办公益一样,大家揖让不已,最后还是把要推的人都推了出来.投票大多成了一种形式.-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事实上,咨议局选举的设计,就考虑到了中国的这种国情,因此,原本该按人口比例规定的议员名额,实际上是参照科举时代的学额(即各省根据人口和读书人比例定的秀才名额)来定的.而选民的资格,门槛相当高,25 岁以上的男子,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业满 3 年以上,并卓有成效;2,曾在本国或外国获得中学以上学历或者相当于中学学历;3,有秀才以上出身;4,曾任文七品以上,武五品以上实缺职官,未曾被参革过;5,在本省拥有 50oo 元以上不动产和营业资本;6,外省寄籍但拥有 10000 元以上不动产和营业资本.至于候选人,除了年龄必须 3O 岁,又加了诸多的道德限制,而且必须识文断字.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