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延平区五里排窑2020年调查简报_王世亮_.pdf

上传人:学资料 文档编号:2112904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延平区五里排窑2020年调查简报_王世亮_.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延平区五里排窑2020年调查简报_王世亮_.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延平区五里排窑2020年调查简报_王世亮_.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考 古 发 现 与 研 究 延平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东邻古田县、闽清县,南接尤溪县、沙县,西连顺昌县,北毗建瓯市,地处闽江上游建溪、沙溪、富屯溪汇合处,为闽江干流的源头。为系统了解延平区的古窑址分布情况、文化面貌和保存状况,2020年5月至6月,南平市博物馆、延平区文体旅局等单位联合组成“延平区古窑址考古调查队”,对太平镇开展古窑址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五里排窑址,进行了小面积的试掘,清理出一座窑炉的局部,出土及采集了一批瓷器、窑具标本。现将此次调查收获简报如下。一、窑址调查概况五里排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岳溪村五里排山几座相连山坡的南坡,东南距太平镇岳溪村约1500米,西北距茶洋窑约

2、1600米,西南临鹰厦铁路(图一)。窑址所在地为丘陵地貌,山谷间有两条溪流,植被茂密,加之濒临闽江,水运便利,为瓷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此次在五里排窑分布范围内,根据地表可见的窑炉遗迹和遗物堆积,初步发现5处窑址,编号Y1Y5。窑址整体保存情况较好,Y1Y3遭福建延平区五里排窑 2020 年调查简报南平市博物馆 2020 年 5 月至 6 月,南平市博物馆、延平区文体旅局等单位联合组成“延平区古窑址考古调查队”,在延平区岳溪村五里排山发现一处古窑址。通过深入调查,基本了解五里排窑分布范围、保存状况和窑址内涵,初步认为与茶洋窑内涵面貌一致,为研究茶洋窑窑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延平区

3、;五里排窑;茶洋窑到开山挖路、铁路建设等不同程度的破坏,Y4、Y5保存相对较好,各处窑址产品种类和特征基本相同。现对五里排窑址Y1 Y5调查情况介绍如下。Y1位于窑址的南部,五里排山南侧的山湾及山坡内,山坡南高北低,相对高度约35米。窑址东距Y2约50米。从地表可见的窑炉遗迹来看,Y1残存东侧窑墙,为中段近窑尾一侧局部窑墙及柱顶石,窑汗明显,有见窑外附属的柱顶石。西侧窑墙图一五里排窑位置示意图62022 年第 4 期及附属结构大部分被早年的铁路建设破坏,且铁路的边坡直接修筑在窑炉西侧窑墙附近的位置。窑址下段因植被较密无法看见窑床。窑具及遗物散落地表可见,废品堆积明显(图二)。Y2位于窑址的南部

4、,五里排山的北坡,相对高度约40米。西侧距Y1约50米。窑炉遗迹部分在山坡断面可见,为东侧窑墙,方向205(图三)。遗物主要分布在Y2南侧的废品堆。Y3位于窑址的北部,五里排山的东南坡,相对高度约45米。窑炉遗迹部分在山坡断面可见,为两侧窑墙,方向55,内宽约2.43米,前部被一空坪破坏,空坪南北长约50米、宽约10米、护坡约2.5米高(图四)。遗物发现较少。Y4位于窑址的北部,五里排山的东南坡,相图二Y1堆积图三Y2局部窑墙对高度约40米。西南侧距Y1窑址约100米。窑炉遗迹部分在山坡断面可见,为东侧窑墙,方向106。遗物主要分布在Y4西、南侧,窑砖和窑具堆积较多,并有数块柱顶石(图五)。Y

5、5位于窑址的北部,五里排山的东南坡,相对高度约50米。西南侧距Y4窑址约30米。未见明显窑炉遗迹,地表可见窑砖、瓷器和窑具(图六)。图四Y3局部窑室图五Y4堆积图六Y5堆积7福建延平区五里排窑 2020 年调查简报考 古 发 现 与 研 究 二、窑址概况在调查发现的五里排窑中,有部分窑炉的窑墙直接暴露于地表,我们选择了窑墙遗迹和废品堆堆积暴露较明显的Y1进行小规模的清理。共布设探沟2条,其中TG1位于Y1中后段,南北长5米,东西宽2米,清理出Y1东侧局部窑墙和窑底遗迹;TG2则顺着Y1的走向,大致位于Y1中前段,东西长5米,南北宽2米,也清理出Y1东侧局部窑墙和护窑墙遗迹。地层堆积由于铁路建设

6、及雨水冲刷仅保存窑内堆积部分,窑炉遗迹部分已露出地表,以TG1为例:第层,灰黄色砂土层,质地疏松,厚0.050.5米,出土少量破碎的青釉、青白釉、黑釉瓷片,其中青釉和青白釉瓷片较多,黑釉瓷片较少,可辨碗、盏、器盖等少量器型,以及垫柱、匣钵、匣钵盖等窑具,还可见瓦片。该层位为晚期扰乱层,在探沟中部形成一条较深的沟状堆积,为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铁路排水沟,导致该段窑底被彻底破坏。第层,灰黑色砂土层,质地疏松,厚0.060.3米,出土青釉、青白釉、黑釉瓷片,有碗、盘、盏等少量器型,以及匣钵、垫饼等窑具。该层位仅在探沟东侧有分布,为Y1倒塌堆积。第层之下可见少量窑砂分布,为风化岩。TG1、TG2局部

7、揭露的窑炉Y1,破坏较严重。TG1段仅残存东侧窑墙,西侧窑墙及中部窑底基本被损毁;TG2段也揭露出一小段Y1东侧窑墙。从TG1清理结果可知,Y1窑室直接建在风化岩之上,为长条形斜坡式龙窑,方向323,呈西北-东南走向。该段窑室斜长约2、内残宽约2、高约0.20.42米,窑底为斜坡式窑底,窑砂堆积极薄,坡度为24(图七)。窑壁由单排砖砌成,部分窑砖较破碎,窑砖之间的缝隙较大,窑壁烧结面明显,呈青灰色,坚硬(图八)。三、出土及采集遗物此次在五里排窑出土及采集遗物主要是青白釉、青釉和黑釉瓷器,以及窑具,如匣钵、垫柱、垫饼等。碗根据口沿及腹部特征,可分为三型。A型花口。Y1采:3,浅灰胎,侈口,口沿微

8、外翻,尖唇,斜弧腹,内底宽平,内底心微凸,圈足,挖足不甚规整。内施满釉,口沿有积釉,外施釉至腹底,流至足部。内腹刻划6条放射状白线纹。口径12、足径4.6、高 5.2厘米(图九:6;图十)。图七TG1南壁地层剖面图图八Y1窑炉东壁40厘米 082022 年第 4 期1、8.C型碗(Y1TG2:1、Y1采:1)2.A型盘(Y4采:3)3.B型盘(Y1TG2:4)4.B型碟(Y4采:1)5.A型碟(Y1采:2)6.A型碗(Y1采:3)7.B型碗(Y1:1)911.器盖(Y2采:7、Y2采:1、Y5采:1)12.杯(Y3 采:1)13、14.炉(Y4采:2、Y1TG2:3)15.盏托(Y1采:11)

9、16.A型盘(Y2采:6)17.洗(Y2采:2)图九出土及采集青白釉瓷器图十A型青白釉碗(Y1采:3)图十一A型青白釉碟(Y1采:2)0 0 6厘米 6厘米17.171110161312 1415984321675其余.9福建延平区五里排窑 2020 年调查简报考 古 发 现 与 研 究 B型侈口。Y1:1,灰白胎,尖唇,口沿外翻,斜弧腹,内底下凹,涩圈一周,圈足,挖足不甚规整,足心乳状凸起,足跟外侧斜削。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内腹刻划弦纹一周。外腹阳印斜线纹,有多道旋削痕。口径12.8、足径5.6、高4.6厘米(图九:7)。C型敞口,斜腹微弧,内底下凹,涩圈一周,圈足,挖足不甚规整,足

10、跟外侧斜削,足心乳状凸起,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外腹有多道旋削痕。Y1采:1,灰白胎,圆唇,厚唇,口沿有积釉,内腹刻划弦纹一周,外腹刻划弦纹2道。口径 16.2、足径 6.8、高 5.5 厘米(图九:8)。Y1TG2:1,浅灰胎,尖唇,釉面有冰裂纹。口径15.4、足径6.4、高5厘米(图九:1)。碟根据口沿及腹部特征,可分为二型。A型花口。Y1采:2,浅灰胎,敞口,尖圆唇,浅斜腹微弧,内底收缩下凹,内底心呈小圆饼状凸起,圈足较小,挖足不甚规整,足跟外侧斜削,足心乳状微凸。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内下腹刻划5条弧线纹,外腹有多道旋削痕。釉面局部有冰裂纹。口径10.4、足径3.

11、8、高4.2厘米(图九:5;图十一)。B型敞口。Y4采:1,灰胎,釉色灰暗,圆唇,浅斜腹微弧,内底下凹,内底心凸起,涩圈一周,圈足较小,挖足不甚规整,足跟外侧斜削,足心乳状凸起。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釉面有冰裂纹。内腹刻划弦纹一周,外腹有多道旋削痕。口径9.8、足径4、高 3.5厘米(图九:4)。盘根据口沿及底部特征,可分为二型。A型平底内凹。Y4采:3,灰胎,敞口,尖唇,浅斜腹,外上腹起折,内宽底下凹,内底心微凸,底较小,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外腹及底有多道旋削痕。口径13.4、足径4、高 3.3 厘米(图九:2)。Y2 采:6,形制基本相同。内底宽平,刻划荷花一朵。内

12、腹有一块铁锈斑。口径 12.6、足径 3、高 2.8 厘米(图九:16;图十二)。B 型圈足。Y1TG2:4,浅灰胎,大敞口,尖唇,浅斜腹微弧,内底下凹,涩圈一周,腹足交接处稍折,矮圈足,足跟外侧斜削,足心乳状凸起,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外口沿有积釉,釉面有冰裂纹。口径13.4、足径5.4、高2.8厘米(图九:3)。杯Y3采:1,直口微侈,尖圆唇,斜腹微弧较深,内底微凹,圈足较高,足跟较细,足心有一小乳突。内施满釉,外施釉至腹底,流至圈足。口沿局部有积釉,釉面有冰裂纹。外腹有明显旋削痕。口径 7、足径 3.4、高 5.4 厘米(图九:12;图十三)。钵Y1TG2:2,浅灰胎,直口微侈,芒

13、口,尖圆唇,深腹微鼓,内底收缩微凹,小圈足,挖足不甚规整,足跟外侧斜削,足心乳状微凸。内外腹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内外腹有多道旋削痕。内有黏连一瓷片。口径12.8、足径5.8、高8.8厘米(图十四:1)。Y1TG2:1,形制基本相同,形体稍大。灰黄胎,直口微敛。外口沿有积釉。产图十二A型青白釉盘(Y2采:6)图十三青白釉杯(Y3采:1)102022 年第 4 期品未完全烧成,釉显干涩。口径15.8、足径6.2、高9.9厘米(图十四:2)。炉Y1TG2:3,浅灰胎,直口微侈,尖圆唇,斜直腹微弧,内底下凹,内底心微凸,腹近底起折,矮圈足,足跟外侧斜削,足心乳状微凸。内施釉至口沿一周,内底露砖红

14、色胎,外施釉至底腹。内口沿有积釉。内外底有多道旋削痕。口径9.4、足径4.8、高5.2厘米(图九:14)。Y4采:2,器形较小,素胎,形制基本相同。挖足不甚规整。口径6.4、足径3、高3.7厘米(图九:13;图十五)。盏托Y1采:11,浅灰胎,青白釉,盏口内敛,腹斜直,内底收缩成尖状,托盘残缺,圈足,足跟外侧斜削,足心乳状微凸。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口沿粘有窑碴,釉面有冰裂纹。外腹有明显旋削痕。口径7.2、足径3.3、高5.3厘米(图九:15)。器盖根据盖面及顶部特征,可分为二型。A型盖面呈弧状,圆环状钮。Y5采:1,浅灰胎,字母口,宽斜沿,盖顶平。钮面及盖面施釉,盖内无釉。盖

15、顶釉面有冰裂纹。盖面直径12、子口径9、通高4厘米(图九:11;图十六)。Y2采:1,形制基本相同,钮残缺,盖面刻划多组斜线纹。釉面无冰裂纹。盖面直径12.2、子口径9、通高3.4厘米(图九:10)。B型盖面斜直,圆饼形钮。Y2采:7,浅灰胎,字母口,宽斜沿,盖顶平。钮面及盖面施釉,盖内无釉。釉面有冰裂纹。盖面直径15、子口径12、通高3.5厘米(图九:9)。执壶根据口部及腹部特征,可分为二型。A型深鼓腹。Y1采:5,浅灰胎,直口,圆唇,溜肩,下腹斜收,内底收缩小平,内底心微凸,圈足浅挖,足内较平,外侧足跟斜削。肩部一侧有一管状流,另一侧口、肩之间有一环状把。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

16、整。器身内外轮旋痕明显。口径6.8、足径6、高14.2厘米(图十四:4;图十七)。B型圆鼓腹。Y1采:7,器形较小,浅灰胎,图十六A型青白釉器盖(Y5采:1)1、2.钵(Y1TG2:2、Y1TG2:1)3.水注(Y1TG2:5)4.A 型 执 壶(Y 1 采:5)5.B 型 执 壶(Y 1 采:7)图十四出土及采集青白釉瓷器图十五青白釉炉(Y4采:2)6厘米 0421135011福建延平区五里排窑 2020 年调查简报考 古 发 现 与 研 究 厘米(图十四:3)。洗Y2 采:2,灰胎,敞口,芒口,方唇,浅斜腹微弧,内底宽平,平底。内腹及底施釉,外腹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釉面有冰裂纹。口径

17、31、足径23.2、高6.5厘米(图九:17)。碗根据口沿及腹部特征,可分为二型。A型侈口。Y2采:3,浅灰胎,淡青釉,口沿外翻,尖圆唇,斜弧腹,内底小平,涩圈一周,圈足,挖足不甚规整,足跟外侧微斜削,足心微起一小乳突,足跟较细。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内腹刻划3组卷云纹,釉面有冰裂纹,外腹可见轮旋痕迹。口径 11.8、足径 4.8、高4.6 厘米(图十八:3;图十九)。Y1:2,形制基本相同,青灰釉,内施满釉,圈足黏连一块垫饼。内腹刻划3组卷云纹,釉面无冰裂纹。口径12、足径4.2、通高4.6厘米(图十八:7)。Y1 采:8,形制基本相同,青绿釉。素面,釉面有冰裂纹。口径12.2、足径4

18、.6、高4.9厘米(图十八:2)。B 型敞口。Y1TG2:12,体型较大。浅灰胎,青釉,宽沿外折,深斜弧腹,内宽底下凹,涩圈一周,圈足,挖足不甚规整,足跟外侧微斜削,足心微弧。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素面无纹,外腹可见轮旋痕迹。口径21.8、足径8.8、高 8.6 厘米(图十八:4)。Y1TG2:8,小口短直,芒口,弧肩,圆鼓腹,中间有相接的痕迹,圈足浅挖,足心乳状微凸。流和把已残。内腹施满釉,外施釉至腹底,施釉线较规整,局部流釉至足部。肩部刻划二道弦纹和一周凸点纹,腹部上下阳印宽线纹。口径3.2、足径4.4、高8.6厘米(图十四:5)。水注Y1TG2:5,灰胎,釉色灰暗,短直口,方唇,耸

19、肩,上腹鼓,下腹斜收,内底下凹,内底心微凸,平底微凹。口沿一侧有流,另一侧肩、颈部之间有一环状把。器身内外有多道旋削痕,内腹轮旋痕迹明显。器身环形把一侧部分及内腹大半部分施釉,其余素胎。口径7.3、足径4.4、高7.8图十七A型青白釉执壶(Y1采:5)1、4.B型碗(Y1TG2:8、Y1TG2:12)2、3、7.A型碗(Y1采:8、Y2采:3、Y1:2)5.罐(Y1TG2:4)6.B型盘(Y1:4)8、9.A型盘(Y1:3、Y1采:4)10.碟(Y5采:2)图十八出土及采集青釉瓷器图十九A型青釉碗(Y2采:3)004.4 7 1098 65123其余.0 6厘米 3厘米122022 年第 4

20、期体型略小,其余形制基本相同。内腹刻划斜线纹,内腹釉面有冰裂纹。口径17.2、足径6.8、高6.1厘米(图十八:1)。碟Y5 采:2,浅灰胎,青黄釉,敞口,圆唇,浅斜弧腹,外上腹起折,内底收缩下凹,小平底。内施满釉,外施釉至上腹,施釉线不规整。釉面有冰裂纹。外腹有多道旋削痕。口径 9.6、足径 3.4、高 3 厘米(图十八:10;图二十)。盘根据口沿及腹部特征,可分为二型。A型平底。Y1:3,灰黄胎,青黄釉,敞口,尖唇,浅斜腹,外上腹起折,内宽底下凹,内底心微凸,小平底内凹。内施满釉,外施釉至上腹,施釉线不规整。内底刻划一朵花卉纹。釉面有冰裂纹。外腹有多道旋削痕。口径12.4、足径3.6、高3

21、.1厘米(图十八:8)。Y1采:4,形制基本相同。灰胎,淡青釉,小平底微凹,内底刻划水波纹。釉面无冰裂纹。口径 12、足径 4.2、高 2.9 厘米(图十八:9;图二十一)。B型圈足。Y1:4,灰白胎,淡青釉,敞口,口沿略外翻,尖唇,浅斜腹,内宽底微凹,内底心微凸,内底涩圈一周,圈足,挖足不甚规整,足跟规整较细,外侧斜削,足心起一乳突。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釉面有冰裂纹。口径13、足径5.6、高3.2厘米(图十八:6)。罐Y1TG2:4,灰胎,青釉,小直口微侈,芒口,尖圆唇,短束颈,折肩,深斜弧腹,内底收缩成乳状凸起,卧足。内腹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内外腹有多道明显旋削痕,

22、肩部凸起一周。釉面有冰裂纹。口径5.6、足径5.2、高10.3厘米(图十八:5)。盏根据口沿及腹部特征,可分为三型。A 型敛口。Y1TG2:2,灰黄胎,酱褐釉较灰1、4.C型盏(Y1TG2:9、Y1TG2:10)2.A型盏(Y1TG2:2)3.C型盏(Y2采:5)57.B型盏(Y2采:4、Y1TG2:11、Y1TG2:6)8、9.器盖(Y1TG2:7、Y1TG2:6)10.水注(Y1采:9)11.碟(Y1TG2:5)12.大罐(Y1采:10)图二十二出土及采集黑釉瓷器图二十青釉碟(Y5采:2)图二十一A型青釉盘(Y1采:4)10.0156789 1211102340其余.3厘米 3厘米13福建

23、延平区五里排窑 2020 年调查简报考 古 发 现 与 研 究 暗干涩,尖圆唇,斜直腹,内底收缩较小微凸,腹足交接处起折不明显,圈足,足跟外侧微斜削,斜削挖足,乳突明显。内口沿一圈胎略厚,腹壁胎较薄。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外腹有数道旋削痕。口径10.8、足径3.8、高4.8厘米(图二十二:2)。B 型束口。Y1TG2:6,灰黄胎,酱褐釉,口微束,尖唇,斜直腹,内底收缩下凹,腹足交接处稍折,圈足较浅,挖足不甚规整,足心乳状微凸,足跟外侧微斜削。内口沿一圈胎略厚,腹壁胎较薄。外腹有数道旋削痕。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较规整,有流釉。口径10.8、足径3.6、高4.9 厘米(图

24、二十二:7)。Y1TG2:11,形制基本相同,酱褐釉偏灰暗干涩,圈足,足跟外侧微斜削,斜削挖足,乳突明显。口沿一周施青釉。外腹施釉线较规整。口径 10.8、足径 3.2、高 4.6 厘米(图二十二:6)。Y2采:4,形制基本相同,浅灰胎,酱褐釉较莹润,圈足浅挖一层似实足。口沿至腹部起折,外腹有数道旋削痕。口沿一周施青白釉,外腹施釉线不规整。口径10.6、足径3.4、高4.4厘米(图二十二:5;图二十三)。C 型敞口。Y1TG2:10,灰黄胎,酱褐釉较莹润,尖唇,斜直腹微弧,内底收缩小平,腹足交接处稍折,饼足,足跟外侧微斜削,足心下凹。内口沿一圈胎略厚,腹壁胎较薄,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

25、不规整。口径11、足径3.6、高4.6厘米(图二十二:4)。Y2采:5,形制基本相同,灰胎,酱黑釉较莹润,圈足,斜削挖足,足跟外侧微斜削,乳突明显,足心下凹。外腹有数道旋削痕。口径10.8、足径3.6、高5.2厘米(图二十二:3;图二十四)。Y1TG2:9,形制基本相同,浅灰胎,酱褐釉,口沿至腹部起折,内底小平微凹,圈足,斜削挖足,乳突较小。外腹旋削痕明显,腹足交接处起折不明显。口径11、足径3.4、高4.8厘米(图二十二:1)。碟Y1TG2:5,灰白胎,酱褐釉,敞口,尖圆唇,浅斜腹微弧,平底微凹。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施釉线不规整。外腹有多道旋削痕。口径9、足径3.6、高 2.4厘米(图二

26、十二:11)。器盖Y1TG2:7,器形较小。浅灰胎,酱黑釉较莹润,圆饼形钮,盖面微弧,有两层。盖内短柱状凸起。钮及盖面施釉,盖沿及盖内无釉。盖面直径7.4、钮面直径3、钮高0.5、通高2.2厘米(图二十二:8)。Y1TG2:6,器形略大。形制基本相同,灰黄胎,酱褐釉较灰暗干涩,盖钮心微凸,盖内柱状内心下凹。盖面直径10.2、钮面直径2.6、钮高0.5、通高2.2厘米(图二十二:9;图二十五)。水注Y1采:9,灰胎,酱褐釉,短直口微侈,方唇,溜肩,圆鼓腹,下腹斜收,内底收缩下凹,图二十三B型酱釉盏(Y2采:4)图二十四C型酱釉盏(Y2采:5)图二十五酱釉器盖(Y1TG2:6)142022 年第

27、4 期内底心突起,平底微凹。口沿一侧有流,另一侧肩部有一环状把。器身内外有多道旋削痕,内腹轮旋痕迹明显。器身环形把一侧部分及内腹大半部分施釉,其余素胎。口径7.6、足径4.4、高8.6厘米(图二十二:10;图二十六)。大罐Y1采:10,灰胎,酱黑釉,短直口,方唇,溜肩,深鼓腹,内底较小、下凹,卧足,足心微凸,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有流釉,施釉线不规整。肩部有对称两个环状系,一环状把和流对称。器身上下腹之间有接痕。外腹及底有多道旋削痕。口径 10.8、足径 7.7、高 23.5 厘米(图二十二:12)。匣钵灰胎,夹粗砂,整体呈漏斗形,方唇,直口。Y1TG2:3,腹较深,上腹直,下腹斜收,内底下

28、凹收缩成小平底,平底。口径14、底径3.8、高9厘米(图二十七:3)。Y1TG1:1,内腹壁浅弧,外上腹壁直,下腹斜收,小平底。口径16.5、底径4、高 6 厘米(图二十七:2)。Y1TG2:7,器身近筒状,腹较深,内腹壁斜直微弧,内底平,外腹壁直,下腹近底斜收,圜底。口径10.8、高10厘米(图二十七:5)。匣钵盖Y1TG1:3,灰胎,夹粗砂,圆形,底面平,背面弧形,器表呈棕褐色,局部有釉。直径18.5、厚3.8 厘米(图二十七:6)。垫柱Y1TG1:2,灰胎,夹粗砂,平顶,束腰,喇叭状高圈足,器表呈棕褐色,局部有釉。顶径11.5、足径11.5、高14厘米(图二十七:1)。垫饼Y1TG2:1

29、3,灰胎,夹粗砂,二层扁圆形,平底,顶部下凹,顶径3、底径4.7厘米(图二十七:4)。四、结语五里排窑址局部揭露的窑炉结构为斜坡式龙窑,是福建宋元时期龙窑的常见形制。窑址的产品特征为多灰胎、浅灰胎或灰白胎;釉有青、青白和黑釉,釉色不纯,釉层较薄,施釉多不及底,少见莹润光亮,部分有冰裂纹,青釉以青黄、淡青为主,青白釉偏灰,黑釉多呈酱黑、酱褐釉;器型主要有碗、盘、碟、盏、执壶、罐、钵、水注、洗等日常生活用器;装饰多数为素面,少量刻划花和斜线纹饰见于碗、盘、碟器内和器盖表面;成型工艺主要采用轮制,器物外腹旋坯痕迹明显,内底成圆环状下凹或平底,不少碗为涩圈,足跟常见外侧斜削,挖足不甚规整残留脐状旋坯痕

30、迹;装烧工艺一般采用匣图二十六酱釉水注(Y1采:9)图二十七出土窑具1.垫柱(Y1TG1:2)2、3、5.匣钵(Y1TG1:1、Y1TG2:3、Y1TG2:7)4.垫饼(Y1TG2:13)6.匣钵盖(Y1TG1:3)01234563厘米15福建延平区五里排窑 2020 年调查简报考 古 发 现 与 研 究 钵装烧法。从五里排窑出土和采集遗物来看,在产品的胎、釉、器型、装饰、成型和装烧工艺等方面,均与历年在大岭干、安后山、碗厂、马坪等茶洋窑采集和出土瓷器特征极其相似1,出土和采集的各类遗物普遍与茶洋窑发现的同类器形制特征相同。如青白釉瓷器中的B型碗(Y1:1)和1980 年采集的式撇口碗,C 型

31、碗(Y1 采:1)和 大 岭 干 T02:1,A 型 盘(Y4 采:3、Y2 采:6)和 2016 年安后山采:6、马坪采:7,B 型盘(Y1TG2:4)和 2016 年安后山采:7,A 型器盖(Y2 采:1、Y5 采:1)和大岭干 CDT01:63、1980年采集的式盖,B型器盖(Y2采:7)和大岭干CDT02:12、1980年采集的式盖,炉(Y4采:2、Y1TG2:3)和 大 岭 干 CDT02:20、2016年安后山采:5,盏托(Y1采:11)和2016年碗厂采:6,钵(Y1TG2:2、Y1TG2:1)和大岭干 CDT02:8、大岭干 CDT02:14、1980年采集的“、碗”,A 型执

32、壶(Y1 采:5)和大岭干 CDT02:21、1980 年采集的壶等基本相仿。青釉瓷器中的 A 型盘(Y1:3、Y1 采:4)和大岭干 CDT02:60,B 型盘(Y1:4)和大岭干 CDT02:58、2016 年碗厂采:1,碟(Y5采:2)和大岭干 CDT02:17、大岭干 CDT01:27等形制近似。黑釉瓷器中的碟(Y1TG2:5)和1980 年采集的碟,大罐(Y1 采:10)和安后山CAY1,83,水注(Y1 采:9)和大岭干 CDT02:77、安后山 CAY1:207 以及 A 型、B 型和 C 型盏和茶洋窑发现的深腹盏等都基本一致。因此,五里排窑应该是受到茶洋窑的强烈影响,甚至有可能

33、是茶洋窑的手工业者直接到五里排窑经营生产的,而且两窑地理位置紧邻,所以五里排窑应可归属到茶洋窑范畴。年代上亦与茶洋窑接近,茶洋窑的主要烧造年代一般被认为从北宋中晚期延续至元代,部分窑址在明清以后还有烧造。此次五里排窑址发现的产品亦呈现出宋元时期的风格,如青白釉花口碗、唇口碗、花口碟具有北宋中晚期到南宋早期的特征2;器内单面刻划花的青釉碗和盘属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中期或者更晚一些3;黑釉盏的年代也被认为是为南宋晚期至元代4。五里排窑的发现丰富了茶洋窑瓷业的地理分布和产品面貌,为研究茶洋窑窑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表明宋元时期茶洋窑存在多处窑场,有一定规模,产品较丰富,而且大量的产品还销往海外5

34、,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福建陶瓷贸易具有重要意义。(附记:闽江学院人文学院 2018 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王卉等四名学生参与了调查标本的制图和拍照工作,特此致谢!)调查人员:王世亮 余鹏 黄运明 熊仁寿 沈永平 林叶辉 郭翔摄影:沈永平 王卉 蒙杨阳 李逸伟 柳丹冰绘图:林叶辉 王卉 蒙杨阳 李逸伟 柳丹冰执笔:林叶辉注释:1 福建省博物馆、南平市文化馆:福建南平宋元窑址调查简报,福建文博1983 年第 1 期;福建省博物馆:南平茶洋窑址 19951996 年度发掘简报,福建文博 2000 年第 2 期;南平市博物馆、南平市延平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福建南平市茶洋窑址 2016 年调查简报,福建文博2018 年第 1 期。2 林忠干、张文崟:福建宋元青白瓷概论,景德镇陶瓷1993 年 Z1 期。3 林忠干、张文崟:同安窑系青瓷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1990 年第 5 期。4 栗建安:南平茶洋出土黑釉茶碗,福建文博1997 年第 1 期。5 张文崟:南平茶洋宋元窑址,福建文博2008 年第 1 期。(责任编辑:林晓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