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7卷 第2期2023年2月Vol.37 No.2Feb.,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使得长久以来物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区域发展目标失衡得以改善。在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解决了物质财富绝对匮乏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1。新时代国土空间发展模式已由唯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逐渐转向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三维”目标的高质量发展模式2,通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福祉,协同推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真
2、正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推动区域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协同发展的空间均衡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两山”转化的关键抓手,是促进人均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协同均衡的重要手段。2018年4月,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21年 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探索,2020年 4月2021 年12月,自然资源部陆续推出三批共计32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为各地区探索创新提供学习借鉴。2
3、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已有研究从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概念内涵、逻辑机制、路径模式和实践案例等进行了富有意义的研究4-7,但 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区域差异讨论还不够深入,尤其在当前全国大范围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背景下,受制于区域禀赋、发展模式、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生收稿日期:2022-10-04;修稿日期:2022-11-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乡融合导向的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关联网络演变机制”(41871179);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发展格局下江西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共同
4、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22JL09)。第一作者:杨和平(1995-),男,江西永新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E-mail:通讯作者:李红波(1972-),男,湖北应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E-mail:doi:10.11994/zgtdkx.20230209.160555空间均衡导向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及演进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理论分析杨和平1,2,李红波1(1.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108)摘要:研究目的:测度 2015 2020 年
5、全国 31 省的物质和生态财富价值变化,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框架,为不同区域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改进四象限模型、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20152020 年全国 31 省 GEP 和人均 GEP 分别增长了 19.35%和 16.80%,但空间不均衡的格局差异愈发明显。(2)以物质和生态财富的均衡状态构建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空间均衡框架,将31省划分为6个象限分区,各分区生态产品的供需强度存在相对势差。(3)处于不同象限的地区应在生态修复整治、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生态产业开发、产业生态转型 5 种主要路径中因地制宜进行匹配组合,并朝着物质与生态财富协
6、同的理想均衡线演进。研究结论:剖析物质与生态财富的协同关系及生态产品供需强度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指导依据,探索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方向和路径演进策略,有利于实现区域间“富绿”协同。关键词:空间均衡;生态财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23)02-0092-10杨和平等:空间均衡导向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及演进 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理论分析态的生产特点和服务属性等因素异质性影响,各地区探索方向和实践重心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强化各区域间个性与均衡、发展基础与未来方向之间的关系剖析,引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工具的区域特色
7、化与协调性,进而因地制宜探讨不同地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和价值收敛,有利于实现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空间均衡与协同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基于此,本文试图梳理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概念内涵与主要模式,引入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状态测度的改进四象限模型,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分析框架,并基于GEP核算和实际案例讨论不同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及演进,以期为不同地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差异化路径与对策参考。1 概念内涵1.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其模式路径生态产品是我国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创概念,指的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基于自身生物生产以及与人类共同生产提供的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最终
8、产品或服务4-5,其价值实现是将自然生态资源及其服务以市场化或非市场化形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过程8,既包括生产主体供给生态产品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也包括消费主体以交易或补偿方式支付费用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状态,达到生产主体、消费主体、制度策略、价值收益等多区域、多主体、多要素的利益协同。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路径研究比较丰富,张林波等5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将其分为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属交易、经营开发利用、绿色金融扶持、刺激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激励等方式。刘伯恩9从基础发展型、拓展发展型、支撑发展型基础上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为产业生态
9、型、生态产业型、产权交易型、生态溢价型、生态补偿型、生态倡议型、绿色金融型7种具体模式。王会等10基于支付机制和制度供给主体两个视角提出了政府购买租用、政府财政补偿、要素权益交易、生态服务交易、公众自愿捐赠、产品认证出售、自发捆绑交易和自发直接交易8种实现模式。基于实现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的空间均衡与协同目标,不同的空间治理单元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路径组合与差异,本文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分为生态修复整治、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生态产业开发、产业生态转型5种类型:(1)生态修复整治,主要指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城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矿山和海洋生态保护修
10、复等方式对全域国土空间进行系统修复和综合整治,恢复并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强化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2)生态保护补偿,主要是指对于为保护自然生态而付出劳动价值或限制部分经济发展机会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空间进行经济补偿付费的模式,一般包括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流域上下游跨区域的横向补偿和以保护资金补助、财税补贴等为主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11。(3)生态权益交易,指的是建立在生态资源确权和价值核算基础上,生态产品供需双方通过市场化机制进行产权权益交易的模式,其本质在于固化生态资源产权属性转化为可交易流通的市场价值,空间尺度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向自然生态优势区域购买水权、碳汇、排污权等生态
11、产品的形式。(4)生态产业开发,即生态产业化,主要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推动生态产品以产业化方式形成经济资产并进行经营运作的产业体系,如大力发展以生态产品为依托的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等,其重点在于将经营性生态产品与传统三大产业有机耦合,构建生产、流通、消费和产业资本投资的价值增殖系统。(5)产业生态转型,即产业生态化,主要是指生态产品需求强度大的地区基于生态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以生态经济为发展主线引进绿色生态技术,对区域产业如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等进行生态化改造,因地制宜培引节能高效、生态环保的新兴产业,引导物质财富部门实现绿色化、数字化、低碳循环的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1.2 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的内涵与关系传统的财富观指向单一的物质财富,是公众从经济生产系统获得的产品和服务。新古典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物质财富价值的指标系统,但是现行的GDP指标局限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等物质财富的统计,忽视了自然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提供的隐形服务和资源支持。生态财富是隐藏于自然生态中的价值形态,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供给及与人类共同生产的服务产品才能显化,生态产品是其中的关键媒介。在“两山理论”成为绿色发展共识的背景下,优质的水资源、空气、生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