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4 2023 年第2 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分类视角的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效果影响及动力机制研究”(20BGL019)、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创新驱动山西老字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模式研究”(2020YJ111)作者简介 黄绍升,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西太原,030006);辛燚,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生(山西太原,030006)。国内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热点、前沿与拓展方向 基于CiteSpaceV的可视化分析 黄绍升 辛 燚摘 要 创业孵化平台是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有关创业孵化平台的实践和研究均取得长足进展,明晰国内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现状
2、,对思考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未来拓展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中国知网文献来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955 篇文章 为研 究对 象,采 用CiteSpaceV 可 视化 分析 软 件,从作 者、机 构、关 键词 等维 度 进行 科学 知识 图 谱分析,厘清我国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结果发现,研究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较为松散,没有形成群簇态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机制、创业绩效、创业人才培育及使用的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创业孵化平台经历了资源赋能、多边耦合结构与平台生态三个阶段;创新创业、创客文化、创客教育、风险投资、平台生态系统和平
3、台治理等是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的前沿。基于此,随着企业主导型孵化平台的数字化转变,通过批判性思考挖掘出七个未来研究机会。关键词 创业孵化平台;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研究机会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3)02-0104-13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为营造创业氛围以促进产业发展,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意空间等准政府型与商业支持型的创业孵化平台陆续出现,成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2022 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 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22)指出,全国孵化机构总数达15253 家,其中孵化器6227 家1,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孵化 105 平台数
4、量较多的国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各行各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显示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等多项代表科技创新水平的指标均居世界首位2。然而,我国大量的创新专利成果并没有得到成功转化,专利持有者的创业意愿及创业存活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很多技术尚未取得突破,在一些领域面临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困境。科技部发布的“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 指出,我国的科技孵化服务仍然难以满足创新创业的需求3。已有研究表明孵化器作用发挥失效的原因有三点:一是空间形式的聚集和创新人
5、才的聚集并没有形成有效价值;二是市场机制的价值分配不够明晰;三是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关联貌合神离4。国内学术界聚焦高校、区域和国家三个不同层面探究创业孵化平台的内涵特征、内在运行机制和国际建设经验借鉴5-7。上述研究主要强调创业孵化平台作为一种赋能性质的组织,能够提供物理空间、人才和投资等资源的集聚,帮助孵化企业将其边界从组织内部延伸至外部。而近几年,随着技术的突破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融合数字技术的创业孵化平台逐渐成为主流,对传统组织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基本假设构成挑战:一是融合数字技术的创业孵化平台基于互联网空间能够为创业企业汇聚资源、共享资源和共创价值;二是融合数字技术的创业孵化平台基
6、于基础模块能够衍生新的创新点,突破传统规模经济观点,产生“外部资源内部化”的联结经济8;三是融合数字技术的创业孵化平台通过非层级机制协调嵌入平台的多方主体,进而实现专用性投资9,强调价值创造机制而非价值分配 机制。综上所述,学者有关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仍需要在新技术背景下进行系统性了解和批判性思考,促进创业孵化平台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延伸。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国内众创空间研究、创新平台研究、创新平台的竞争策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考察10-12,为梳理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的脉络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V对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来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
7、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955 篇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谱、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图谱、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和关键词共现的时区图谱,刻画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的现状及前沿,剖析创业孵化平台的三个阶段,根据数字化的网络情景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提出相对应的七个未来研究机会,为创业孵化平台和互补企业的研究及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借鉴。二、创业孵化平台研究基本特征分析本文采用文献计量与文献回顾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了解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首先,基于所选取的955 篇文章,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V分析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的基本特征,包括学者发文量、学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
8、网络;其次,对创业孵化平台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突现词分析,了解领域研究的热点、演进趋势及研究前沿;再次,通过聚类的形式了解创业孵化平台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最后,通过文国内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热点、前沿与拓展方向基于CitespaceV 的可视化分析丨黄绍升 辛 燚 106 2023 年 第 2 期(第 17 卷 总 第 1 0 4 期)献的系统回顾,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议题。(一)数据来源创业孵化平台多种多样且名称较为复杂。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创意空间、创业中心和创业基地等都是创业孵化平台的表现形式,部分创业孵化平台“没有平台之名,却有平台之意”。因此,在对中国知
9、网(CNKI)中的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的文章进行检索时,为确保分析文献的完整性,将检索形式设置为“(主题=创业平台)或(主题=众创空间)或(主题=孵化器)或(主题=创客空间)或(主题=创意空间)或(主题=创业基地)或(主题=创业中心)和(主题=创业)”,检索时间为2000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初步得到1190 篇样本文章。为确保分析文献的质量,对检索到文献的摘要进行系统性阅读以剔除与创业孵化平台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章 955 篇。(二)创业孵化平台研究学者发文量及合作网络分析发文量高说明学者对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的产出比较丰富,对该领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分析,创业孵化平
10、台研究产出较多的作者分别是杨德林、周文辉、冯华、冉佳森、刘向杰、刘承良、李燕萍、刘雨枫、张延平和惠祥等。这些学者所专注的方向主要包括战略研究、区域研究、教育研究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等方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创业孵化平台需要多学科交叉推动,形成多场景的创新和赋能。另外,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高影响力作者团队及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通过CiteSpaceV 软件可以得到创业孵化平台领域作者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1 所示。通过图1 可以发现,研究创业孵化平台的学者网络虽然较为分散,但是部分学者在图1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谱 107 国内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热点、前沿与拓展方向基于Cit
11、espaceV 的可视化分析丨黄绍升 辛 燚机构内部已经形成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这部分紧密联系的作者团队分别为杨德林团队、周文辉团队、李燕萍团队、冯华团队、冉佳森团队、刘向杰团队、赵黎明团队、张宝建团队、李玉龙团队等。(三)机构合作网络分析为更加直观地展现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的科研机构合作情况,将研究机构作为节点进行分析并绘制图谱,如图2 所示。根据图2 可以看出,有关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的机构较为单一,没有形成跨组织合作的态势,且研究机构大多为高校,合作也大多限于校内的合作。机构合作网络对应了图1 的作者合作网络,团队的建立也局限于校内群簇态势。三、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是文献的基点,是文
12、献观点的高度凝练,也是整个研究的高度总结,关键词的共现网络能够揭示研究内容的内在相关性,反映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情况和演变过程13。因此,本文通过CiteSpaceV 归纳创业孵化平台研究频次排在前20 位的关键词(见表1)。由表1 可知,创业孵化平台领域大部分的高频关键词集中在20002005 年,这些关键词连接不同的聚类,共同构成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热点。另外,通过CiteSpaceV 绘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见图3)可知已有研究共形成17 个不同的关键词聚类,分别为“#0 科技企业”“#1众创空间”“#2 创客空间”“#3 创业教育”“#4 创业投资”“#5 中小企业”“#6 在孵企业”“
13、#7 科技企业孵化器”“#8 孵化服务”“#9 政策文本分析”“#10 科技创业”“#11 影响因素”“#12 孵化环境”“#13 发展战略”“#14 知识经济”“#15 创新效应”“#22 企业孵化网络”。这17 个聚类可以大致归类为以下研究热点。图2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图谱 108 2023 年 第 2 期(第 17 卷 总 第 1 0 4 期)(一)创业孵化平台+内在作用机制这一研究热点关注创业孵化平台产生作用的内在逻辑。创业孵化平台的构建是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手段,早期创业孵化平台(如传统孵化器和产业园区)的作用在于提供静态的物理空间与知识服务等14,因而相关研究聚焦静态视角下创业孵化平台
14、如何通过孵化、价值创造或共生演化实现赋能1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基于早期积累的资源和服务构建平台给予中小创业企业提供更多动态性的数字化功能帮助。可见创业孵化平台随着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种类型,且各种类型之间的区别与发展逻辑莫衷一是16。基于创业企业视角,有学者认为基于创业孵化平台的创业是跨越边界的要素耦合,因而需要从要素的耦合方向、耦合水平和表1 频次排在前20 位的关键词词表排序 频次 中介中心度 首次出现的年份 关键词 排序 频次 中介中心度 首次出现的年份 关键词1 168 0.47 2000 众创空间 11 16 0.01 2001 扎根理论2 128 0.
15、60 2000 孵化器 12 15 0.05 2000 高校3 79 0.11 2015 创新创业 13 14 0.02 2002 图书馆4 50 0.09 2000 创业教育 14 14 0.02 2000 创业投资5 33 0.06 2000 创客 15 12 0.07 2000 创业企业6 25 0.02 2005 创业 16 12 0.04 2000 影响因素7 24 0.05 2008 创新 17 12 0.02 2015 中介效应8 22 0.03 2000 风险投资 18 12 0.02 2014 科技企业9 16 0.03 2015 在孵企业 19 12 0.01 2000 创
16、客文化10 16 0.03 2009 创客教育 20 12 0.01 2014 案例研究图3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109 耦合质量展开分析17。(二)创业孵化平台+创业绩效这一研究热点关注创业孵化平台产生的结果。创业孵化平台从创办主体进行分类可分为政府主导、大学主导和民营企业主导三大类18。由于这三类主体拥有的资源不同,因此研究的侧重点也产生差异。针对前两类创业孵化平台,研究聚焦于社会资本、与高校的网络联系、控制能力等对孵化平台运营的绩效影响19-21。而针对民营企业主导的创业孵化平台,研究一方面聚焦于如何利用平台赋能创业企业,进而实现平台企业与互补企业双方绩效的提升22;另一方面聚焦于如何通
17、过不同的竞争策略提升平台的绩效23。(三)创业孵化平台+创业教育这一研究热点关注创业孵化平台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创业孵化平台不是由于各类资源的单向度聚集而自然涌现的,而是源于人才、资源和机会等的互动。一方面,高校是创业孵化平台的创办主体之一,不仅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重视科研成果的孵化;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创业孵化平台成立于高校,对于市场的洞察较为缺乏,因而创业成功率较低。从学术研究上来讲,大多数研究都呼吁高校建立创业平台,帮助学生培养创业思维24,或从教育层面呼吁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创业孵化平台+创业教育”的模式25。(四)创业孵化平台+研究方法这一研究热点关注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方法。研
18、究方法在高频关键词中体现为“案例研究”“中介效应”和“扎根理论”,关键词聚类分析中体现为“共词分析”,表明研究主要采取的方法融合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但都回应第一大研究热点,旨在深刻揭示内在的机制。“共词分析”这一关键词聚类说明研究关注提炼共性观点,或从已有文献进行综述性分析10,或从政策文本展开分析26。高频词中介效应说明研究旨在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内在机制,国内已有的研究从动态能力、资源整合、创业导向等视角出发,探究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27-29。高频关键词“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说明研究旨在详细描述创业孵化平台背景下涌现出来的新现象,从而建构和验证理论。国内已有的案例研究从资
19、源整合、社会网络、创新生态系统等角度出发,探究其在创业孵化平台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促进资源理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理论的完善30-32。四、创业孵化平台研究趋势与前沿 分析为了更好地观察不同时期国内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的演化趋势,通过CiteSpaceV 绘制关键词共现的时区图谱,如图4 所示。根据图4可以发现,国内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的演化可以分成资源赋能、多变耦合结构与平台生态三个重要的阶段。(一)资源赋能阶段(20002013 年)20002013 年,各类型创业孵化平台处于服务网络化的萌芽阶段。具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创业孵化平台研究在“一站式”服务链条角色定位作用下关注两个方面。第一
20、是关注平台本身创造的环境、建设程度和功能如何赋予中小企业与科技企业资源,进而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或发展模式。第二是关注与创业孵化平台配套的创业教育和风险投资。一方面大国内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热点、前沿与拓展方向基于CitespaceV 的可视化分析丨黄绍升 辛 燚 110 2023 年 第 2 期(第 17 卷 总 第 1 0 4 期)学主导的创业孵化平台担任着前孵化器的作用,旨在建立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引进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等在校生的孵化项目,实现资源的汇聚与辐射;另一方面创业大多需要风险投资,需要各类型创业孵化平台积极调动投资机构积极性以实现创意或孵化项目的落地。总体而言,这
21、一阶段与政策宏观、创业文化氛围中观和企业家微观等多情境属性绑定,强调资源参与的多元素交融和动态发展33。(二)多边耦合结构阶段(20142018 年)“创客”主题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相关的“创客运动”“创客文化”“创客教育”主题围绕“创客”主题而展开,但同时“图书馆”“生态系统”“创业导向”“协同创新”“价值共创”等主题开始浮现,这一阶段的主题与国家“双创”政策的提出密切相关,体现了政策所发挥的引擎作用。与第一阶段相比,该阶段继承和拓展了创业孵化平台的单向资源赋能,顺应创新2.0 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式创新与协同创新的趋势34,体现了创业孵化平台的开放性和功能多元性,多边耦合的架构较为明显。
22、此外,这一阶段的特征与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获取的便捷性息息相关,创业孵化平台的创新主体不再局限于企业或者科学家,大众等成为创业孵化平台的创新者。可见,信息技术推动创新模式的嬗变,促使创新主体进行多螺旋互动,进而拓展产业链的“宽度”35。(三)平台生态阶段(20192022 年)与前面两个阶段相比,该阶段强调生态的概念,创业孵化平台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联接更为多元的主体,呈现生态化趋势。第一阶段从本质上理解是资源多寡或者资源的异质性导致孵化效果的差异,而第二阶段从本质上理解是强调创业孵化平台作为结构为创业企业提供功能性支持。而这一阶段体现的是生态环境,体现在共生行为,平台与嵌入其中的创业企业均不能
23、够仅仅强调内部价值链的优化,而需要面向外界获取资源,企业边界变得愈加模糊。企业孵化过程本质上作为一项复图4 关键词共现的时区图谱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22 111 表2 突现值排在前20 位的突现词及其突现时间排序 排序 关键词 关键词 突现值 突现值 开始年份 开始年份 结束年份 结束年份1 孵化器 11.92 2000 20132 协调机制 3.91 2000 20113 创新引领 3.63 2000 20124 创业导师 3.46 2000 20145 平台赋能 3.37 2000 20076 科技企业 3.31 2004 20117 风险投资 5.91
24、2006 20128 创业投资 4.06 2008 20129 创业教育 3.56 2010 201410 商业模式 3.36 2010 201411 在孵企业 3.45 2011 201512 创客空间 17.83 2015 201813 创客文化 6.4 2015 201614 创客 6.06 2015 201915 创客教育 5.77 2015 201716 图书馆 4.49 2015 201817 创客运动 3.43 2015 201718 大众创业 3.46 2016 201719 众创空间 18.76 2017 202220 创新创业 7.03 2018 2022杂系统工程16,L
25、amperti 等人认为其孵化过程中对于有效价值要素组合往往需要超越网络关系的组合,进而致力生态系统的构建36。因此,这一阶段出现“创新平台”“共享”“赋能”“共生行为”“功能角色”“五位一体”等主题词。创业孵化平台研究前沿指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13,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变化,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也发生变化,与时代同步更迭。对关键词共现采用Burst(突现值)进行分析,其原理在于关联关键词在特定时间内的共现频率。从表2 列出的创业孵化平台研究前20 位的突现词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发现,除了“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创客空间”三个描述创业孵化平台类别的词突现强度较大,突现强度最大的为“创新创
26、业”,高达7.03。该词反映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创业借助创新的方式解决组织管理或者社会需求等问题成为关注的前沿及重点。此外,“创客文化”“创客”“风险投资”和“创客教育”等词的突现强度也较大,是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前沿。创客空间是继传统孵化器之后的重要创业服务平台37,对培养企业家精神和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均具有推动作用38,甚至被认为是城市再生的加速器39。创客作为创客空间的主体,其在创客空间的累积不足或者过度都会导致创新产出的减少40。因此,创客文化的氛围营造成为创业孵化平台的重要实践。进一步地,创客的创新产出需要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加持才能够加速成果的转化和落地。进一步综
27、合实践和理论的演进,创业孵化平台生态系统的创建和治理也成为研究的前沿主题。五、批判性思考与未来研究机会挖掘(一)创业孵化平台发挥作用的情景从现有的研究看,早期研究大多认为创业孵化平台是服务平台,旨在通过市场化或非市场化机制提供专业化服务及资本化途径14,41,即将创业孵化平台视为源头,创业企业视为资源的有偿接收者或者无偿接收者,表现为单向度赋能。然而,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主导型和大学主导型的创业孵化平台是一种外部的刺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不会稳定地存在,因此需要创业企业寻找连接外部刺激与创业目标的桥梁。从企业主导型的创业孵化平台来看,顺应目前网络情景的特点,其利用数字国内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热
28、点、前沿与拓展方向基于CitespaceV 的可视化分析丨黄绍升 辛 燚 112 2023 年 第 2 期(第 17 卷 总 第 1 0 4 期)化技术构建可供性功能,因而具备非排他性,创业企业能够基于自身战略需求而选择嵌入创业孵化平台。也就是说,传统创业孵化平台的价值传递和创造是一种“管道式”传输,但数字化创业孵化平台的价值传递和创造是供应者、互补品和最终用户通过社区高频反馈与交互形成42。因此,后续研究可以立足上述背景,对网络情境下数字化创业孵化平台与传统孵化器平台如何共同赋能创业展开探索研究。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一个未来研究机会:传统创业孵化平台与数字化创业孵化平台共同赋能中小企业创业的机
29、制研究。(二)创业孵化平台发挥作用的结果创业孵化平台发挥作用的直接作用结果是实现赋能,然而对于赋能量表的设计却较为缺乏,目前关于赋能的量表局限于个体层面,研究组织内高层对员工的权力赋能,如领导授权赋能等43。通过前文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也发现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检验。此外,尤其需要梳理个体层面哪些传统阶层背景下的量表适合数字化时代网络背景的创业孵化平台。而代理变量是开展实证研究的有力保障,其能够弥补案例研究的特殊性缺陷。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机会:数字化情景创业孵化平台赋能结果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三)创业孵化平台发挥作用的方式在数字化时代,创业孵化平台的网络效应
30、和资源能力不能仅仅被看作属性而被动地加以对待,而应该将其视为平台与镶嵌创业企业互动中战略性使用的策略性反应44,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企业互为源头。因此,对于企业主导型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需要以平台的相关主体为观测单元,重点关注创业孵化平台蕴含的特殊资源在各主体之间的转移。从企业微观层面分析,可以从创业孵化平台本身及镶嵌于平台的创业企业两个主体进行分析。1.创业孵化平台作为赋能者的结构视角 1.创业孵化平台作为赋能者的结构视角第一,合法性流变。李雷的研究表明,因为创业企业容易过度使用平台的合法性背书而遭受舆论危机,所以平台不是一味地与创业企业保持高度耦合,而是采用分隔机制避免反受其害46。不难发现,
31、不管是聚焦于创新的创业孵化平台还是聚焦于交易的创业孵化平台,均希望能够在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取得平衡12。一方面,平台希望通过提高创业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以提升平台的价值,进而取得更高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平台期待在吸引创业企业和“利润挤出”之间巧妙地取得均衡,如抖音平台通过吸引很多的小微企业创业以提高抖音平台的价值,但同时又通过收取平台佣金等方式获取小微企业创业的收益。但是,创业孵化平台前期拥有的“合法性资源”也同样会在其建构的生态系统中上演“公地的悲剧”45。因此,需要关注合法性在不同场域之间的流通和演变,创业孵化平台合法性能够向镶嵌企业溢出,也可能被镶嵌企业“滥用”,还可能通过镶嵌企业产生“
32、回流”46。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三个研究机会:创业孵化平台与镶嵌企业之间合法性流变的互动研究。第二,共同富裕政策背景下的产业联动效应。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仅能够代表目前的状态,而面向未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数字化技术,其重塑的万物互联格局不仅仅冲击城市,同样还使得乡村卷入浪潮。在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若没 113 有创业机会的涌现和乡村产业的发展,“走出去”的乡村有志青年很难改变认知从而回流乡村。因此,创业孵化平台,尤其是数字化创业平台作为一种助推模式47,如何赋能乡村城镇化和青年返乡创业,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文提出第四个研究机会:创业孵化平台与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研究
33、。2.镶嵌于创业孵化平台的企业的功能视角 2.镶嵌于创业孵化平台的企业的功能视角(1)创业孵化平台+资源整合。根据熊彼特提出的经典创新模型,创新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因此需要将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产生新价值48。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其镶嵌于创业孵化平台能够发生两个方面的改变:第一,基于数字创业孵化平台,企业周围的可利用资源属性发生了变化49,传统环境下不能够产生价值的资源在平台赋能作用中产生新的价值属性50;第二,创业企业能否进行创新在于创业资源的多寡及获取的难易程度,而数字化创业孵化平台不仅能够作为外部支持提供资源,而且能够通过提供资源流动的场所,扩大创业企业资源获取的充裕性和可达性。
34、因此,基于跨边界要素流动与组合成为创业企业塑造竞争优势的优先选择。不可忽视的是,资源的流动与组合通过创业企业的自主行动来实现51。因此,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企业之间的要素互动是相对的过程,根据创业机会的观点,企业的创造性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和资源的使然结果,而且也是与外界情景交互而迸发的新创造52。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五个研究机会:数字化背景下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企业的资源行为互动研究。(2)创业孵化平台+创业者心理状态。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创业者个人因素不断与外界复杂环境交互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创业者面临着资金、人脉、技术多方面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压力和焦虑,这也是很多创业者选择放弃的原因所在。而面
35、对这些压力和焦虑,创业者能够从社会支持中受益53。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较多关注创业者社会网络或者关系特征在创业过程中带来的信息等资源优势。但是,社会支持是多维度的54,情感关系性支持和社会工具性支持均能够充当积极心理的重要保护因素55。数字化创业孵化平台在资源结构和信息交互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组织理论,其表现出的可供性和开源性重新定义了企业资源独占与垄断,因此能够形成以人际关系为主的传统社会关系的支持的重要补充甚至替代传统社会关系支持。社会认知理论也指出,社会支持越多,创业者越能够在逆境和不确定情境下获得快速恢复和成长56,因而改变对创业机会悲观或者乐观的判断57,也可能表现出更大的创业激情55
36、。作为社会支持来源的创业孵化平台会改变创业者对创业压力的认知,并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心理效能感和行动响应。基于此,本文提出第六个研究机会:数字化创业孵化平台功能支持与创业者微观心理状态的互动研究。(3)创业孵化平台+合法性与策略性行为反应。对于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创业孵化平台而言,由于创业企业的选择有限,平台转换成本较高,因此可能被锁定在某一平台中,进而产生专用性投资58。王节祥等人也指出,创业企业不能够一味地与创业孵化平台保持高度的耦合,应采用各种灵活的策略减轻对平台的过度依赖44。基于制度理论分析,创业企业主动寻求创业孵化平台的背书,其在平台制国内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热点、前沿与拓展方向基于Cit
37、espaceV 的可视化分析丨黄绍升 辛 燚 114 2023 年 第 2 期(第 17 卷 总 第 1 0 4 期)度场域内的行为外显能够有效促进创业孵化平台合法性溢出,因而可以实现制度拼凑。然而,创业企业的行为同时可能会引发消极非法性的溢出,因而呈现“双刃剑”效应。但现有的研究对这一效应的关注不足,理论层面的探讨和战略层面的实操分析均有待加强。因此,创业企业如何预判自身与创业孵化平台的关系,进行策略性行为互动是需要思考的话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七个研究机会:创业企业整合创业孵化平台积极合法性与阻隔消极合法性的互动机制研究。六、结语首先,从20 世纪80 年代的创业服务机构开始,创业孵化平台
38、的实践及研究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变迁,高产出的研究学者主要集中于校内合作团队,跨机构的合作较少,不利于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与进步,在产学研层面尤其缺乏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其次,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内在机制、研究方法、创业绩效和创业教育等,说明创业孵化平台是一项整体性的工程体系,需要多学科共同打造。最后,实践中,数字技术形成了跨国性质的创业孵化平台,能够形成网络效应、联结经济和锁定效应,已经渗透各行各业,因此而产生的较多问题有待分析和解决。基于此,本文在通过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挖掘了七个未来研究机会,为我国学者关注和研究创业孵化平台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39、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22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7.2 张原,任海峰.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J.互联网经济,2019(Z1):16-2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 的通知EB/OL.(2022-09-21)2022-12-15.http:/张贵红,朱悦.我国科技平台建设的历程、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1):17-21,38.5 张啸川,段婕,金惠宁.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校技术转移模式:以陕西省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
40、94-96.6 傅首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以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为例J.管理世界,2010(6):8-13,27.7 钱平凡,李志能.孵化器运作的国际经验与我国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对策J.管理世界,2000(6):78-84.8 XU D,XUE D.Assessing the impact of desertification dynamics on region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North China from 1981 to 2010J.Ecosystem services,2018(30):172-180.9 JACOBID
41、ES M G,CENNAMO C,ANNABELLE G.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9(8):2255-2276.10 柴晨星,崔祥民.众创空间的研究热点及前沿演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12):177-186.11 盛亚,施宇.国内创新平台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SSCI数据库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2):153-160.12 贺俊.创新平台的竞争策略:前沿进展与拓展方向J.经济管理,2020(8):190-208.13 陈悦,陈超美,胡志刚
42、,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 115 出版社,2014:195-201.14 THEODORAKOPOULOS N K,KAKABADSE N,MCGOWAN C.What matters in business incubation?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suggestion for situated theorizing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enterprise development,2014,21(4):602-622.15 SEDITA S R,APA R,BASSETTI T,
43、et al.Incubation matters:Measuring the effect of business incubators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tart-upsJ.R&D management,2018(4):439-454.16 王节祥,田丰,盛亚.众创空间平台定位及其发展策略演进逻辑研究:以阿里百川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1):1-6.17 滕飞.企业众创机制内涵及作用机理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7(11):92-97.18 黄攀,许治,何慧芳.不同所有者类型孵化器孵化绩效差异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9(5)
44、:57-67.19 REDONDO M,CAMARERO C.Social capital in university business incubators:dimensions,antecedents and outcomes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management journal,2019(2):599-624.20 KIRAN R,BOSE S C.Stimulating business incubation performance:role of networking,university linkage and facilitiesJ
45、.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2020(12):1407-1421.21 胡海青,王兆群,张琅.孵化器控制力对创新孵化绩效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2017(6):150-162.22 周文辉,陈凌子,邓伟,等.创业平台、创业者与消费者价值共创过程模型:以小米为例J.管理评论,2019(4):283-294.23 缪沁男,魏江.数字化功能、平台策略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2(7):1234-1243.24 罗嘉文,唐莉.依托“前孵化器”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J.中国高校科技,2017(5)
46、:95-96.25 蒋豪.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及其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J.技术经济,2017(1):76-79,109.26 宋清,刘义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持政策研究:基于中央与地方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的视角J.软科学,2017(9):11-15,44.27 杜建华,田晓明,蒋勤峰.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社会资本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115-126.28 韩莹.众创空间中企业创业拼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0(8):1436-1443,1508.29 刘晓莉,项国鹏,钭帅令.众创空间赋能、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J.华东经济管理,2021(8):
47、51-58.30 胡海波,卢海涛,王节祥,等.众创空间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平台视角的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20(9):323-336.31 冯海红,曲婉.社会网络与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基于创业咖啡馆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19(4):168-178.32 戴亦舒,叶丽莎,董小英.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机制:基于腾讯众创空间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4):24-36.33 AHMAD A J.A mechanisms-driven theory of business incub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48、behavior&research,2014(4):375-405.34 CURLEY M.Twelve principles for open innovation 2.0J.Nature,2016(7603):314-316.35 MONSSON C K,JORGENSEN S B.How do entrepreneurs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the benefits from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a business incubator?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
49、elopment,2016,23(1):224-239.36 LAMPERTI F,MAVILIA R,CASTELLINI S.The role of science parks:a puzzle of growth,innovation and R&D investmentsJ.Journal of 国内创业孵化平台研究:热点、前沿与拓展方向基于CitespaceV 的可视化分析丨黄绍升 辛 燚 116 2023 年 第 2 期(第 17 卷 总 第 1 0 4 期)technology transfer,2017(42):1-26.37 解学芳,刘芹良.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生态模式:
50、国内外比较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8(4):577-585.38 BROWDER R E,ALDRICH H E,BRADLEY S W.The emergence of the maker movement: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9(3):459-476.39 HENNELLY P A,SRAI J S,GRAHAM G,et al.Do makerspaces represent scalable production models of commu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