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022 年 12 月刊 总第 206 期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创新:伟大建党精神 马 原 刘 星项目简介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NJSZZX2259)、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HQ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马原,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刘星,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
2、“七一讲话”中首次阐述“伟大建党精神”,并号召全党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从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基因出发,通过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品格,剖析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并体会其当代价值,对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以及对立党兴党强党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治品格;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承续往圣先贤诸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杀身成仁,舍
3、身取义”的崇高理想,以及“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的政治品性,伟大建党精神映证了伟大建党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头,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创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精神追求以及价值选择,也是中国人民增强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强大精神力量,其蕴藏的传统道德观念与价值准则已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政治品格,凝聚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与骨髓之中,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一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天下观。中国人民胸怀天下的宽阔胸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DOI:10.16737/ki.rwt
4、x81281190.2022.12.01317党的二十大专题:文化治理现代化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人民“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智慧所在。中华文明独特的“天下观”源远流长,从未改变,从而成就了五千年来从未断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展现出非同一般的视野和气度,为天下求大同、为人类谋发展的追求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骨血之中,胸怀天下、笃行担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观。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家国一体的观念,将“国”与“家”连用,上升到意识层面,便是对国家高度认同的浓厚的爱国情怀,也是传统国家观爱国主义的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最好的印证。中国人民的国家
5、观,向来要求国家领土完整,崇尚政治统一,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丰富、变化与发展,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内核的国家观念并没有改变,现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三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义利观。“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传统儒家学说十分重视“义”的作用。“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年)在公义与私欲面前,强调要以公义代替私欲,主张不愿意因怕死而损害仁义,敢于牺牲自己去成全仁德,为正义事业牺牲。“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便是该义利观最好的体现。儒家哲学倡导的义利观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时刻鞭策中国共产党员加强自
6、身建设,秉持正确义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义利选择。四是“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的忠诚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之下,对于家国天下、人民百姓也具有坚定的立场与信念,崇尚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集中体现为“忠”。具体体现在与他人的相处上、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上以及如何看待国家的价值取向上,“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是最好的概括。古代忠诚观延续至今,已成为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本色与党性品格,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绽放光辉。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基因伟大建党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基因可以从其内涵入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
7、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博大胸怀的继承与发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这是孔子在阐释社会政治理想时勾勒出的美好社会愿景,具体是指:在大道施行时,天下为人们所共有,德才兼备的人被选拔出来,人人讲诚信,培养一种和睦的社会氛围。我国古代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并没有将这种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设为高远孤悬的阁楼,而是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在儒家视野中,以理学家张载为典型代表,想要构建大同社会,需通过修齐治平和家国天下来达到。后来无数仁人志士都秉持着追求“天下为公”的坚定信心与决心,怀揣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中华品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前进。“坚持真理”是指坚持马克思主
8、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守理想”是指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本心恰恰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相契合的。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和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182022 年 12 月刊 总第 206 期了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奴役的历史,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民解放,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我党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的指导,肩负中华
9、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无产阶级政党崇高的理想追求与坚定的政治信念。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充分展现大国担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共商共享”新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胸怀天下谋大同”全球治理观深刻影响着世界。这些观点的核心内容都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符合世界潮流的重大创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国际社会上更加鲜红,
10、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为迎接人类共同挑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径,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繁荣进步提供思想启迪。“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魂,正是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延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文明传承,持守“协和万邦”“和实生物”的强大格局。中国将继续胸怀天下、笃行担当,汇聚世界上和平发展的磅礴力量;继续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二)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的弘扬与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顾炎武的 日知录正始 中,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来以八字成文的句型出自于梁启超,意思是中华民族的危亡同中华民族的每一位百姓都息息相关,民族危难之际国民应表现出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传统社会“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表现了各朝代统治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重视。“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孔子也认为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将人民看作江山的根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贯穿百年党史的主线与主题,是凝聚伟大建党精神的活力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展现出的巨大爱国爱民情怀的弘扬
12、与彰显。党的十九大以来,经历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中国共产党继续怀揣着深厚的爱国爱民思想,领导中华儿女继续前进。在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党中央持续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坚定不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是党最为显著的精神标识,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初心使命牢记在心,百年来同党一起奋勇前行的主体力量始终是中华各族儿女。我们党“践行初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相互关联;我们党“担当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
13、,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映射。19党的二十大专题:文化治理现代化(三)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崇高理想的传承与践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儒家学说倡导尊重自然与珍惜生命,但在生命和伦理道德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时,其倡导“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孔子曾言“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他认为有仁爱之心的人也必然具备着勇气。“舍生取义”是孟子的义利观,当生命与道义两者不能同时获得时,必要时应为道义舍弃生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英勇品格、舍身赴死的精神,代代相传下来,沉淀于民族血液之中,深入于每个国人心中。屈原投江殉国、岳飞精忠报国,他们舍弃个人之利而追求国家之义。中国共产党
14、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反抗外敌侵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面对重大时代课题、面临重大事件时,我们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展现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高理想和政治品格。如今,世界格局面临新调整,我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不容忽视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走在时代前列,要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快速发展,就要把中华文明保留下来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拿出来,发扬斗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指要不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伟
15、大建党精神之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苦难中成长的政党,越是在形势严峻和任务艰巨的时期,越能发挥强有力的斗争精神。“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崇高境界给予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风险挑战时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勇气与信心,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坚定信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四)对“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政治立场遵循与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忠”,是指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社会、亲人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
16、心竭力地完成分内之事的美德。“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概括起来就是仁以爱之、义以正之、礼以敬之、智以善之、信以诚之,即忠爱、忠正、忠敬、忠善、忠信。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忠”。子张问政时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意思是在自己的职位恪尽职守,忠实地去执行政令。论语公冶长中记载了子张向孔子问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意思是对待政务要如实汇报,不得弄虚作假。“忠”文化尽显中华民族的责任担当,为国尽忠是历代仁人志士流传下的优良品德。伟大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意思是对党保持忠心,
17、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落脚点与最终归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便是从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融入中国共产党自身血液中的优秀品质。“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202022 年 12 月刊 总第 206 期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党忠诚”是刻在共产党人骨子里的品格,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备的政治素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怀揣着赤诚之心,明确自身
18、的政治立场,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党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福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以来所总结的宝贵经验,又是党继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大武器。行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牢记脱离群众是党执政最大的风险,坚持群众观点、坚定贯彻群众路线,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的磅礴伟力,继续紧紧依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古代忠国、忠君思想已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
19、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忠于党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党与国家和人民不可分割,这便是伟大建党精神对“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政治立场的遵循与坚守。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价值和意义历久弥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共产党人的品格磨炼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延续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其中蕴藏的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着党的根本宗旨、光荣传统、革命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几千年的时代变更与岁
20、月更替也无法改变其历史地位,反而在历史的沉淀中有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伦理等文化理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因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绽放光芒,滋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二)锤炼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性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是敢于自我革命和自我革新的政党,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出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性,党始终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以伟大建党精神打造和锤炼自身的政治品性,突出自身政治优势。三十二字的伟大建党精神
21、不但赞颂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也为共产党人的行为举止提供了准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表明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定政治本色,强大政治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表明中国共产党人要做到知行合一,努力担当作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激励中国共产党要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与决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的精神境界与价值情怀,也是党最原本、最庄重的安培、韩文婷:论伟大建党精神,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5期。21党的二十大专题:文化治理现代化承诺宣告。伟大建党精神以其丰富内涵锤炼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和政治优势,弘扬并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必须与关键。(三)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
22、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每一位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者都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用实际行动铸就民族精神的丰碑,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永不衰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和国内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在党的领导下提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效率与水平,迎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光明前景阔步前行,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结语伟大建党精神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条件下熠熠生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全党全国全军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最为强大的思想动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磨炼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点,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动力源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来源。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卫道者,会继续传承千年的时代经典,不断挖掘鲜活的时代要素,将带有中华文明色彩的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践行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求是2022年第19期。责任编辑:祝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