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 山咏春拳教育传承模式变迁研究 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教育和传承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著名武术研究专家邱丕相先生提出,“从武术教育角度看,它的历史和现状都要求我们加强对武术教育的研究。”1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历史变迁、现状和特征等问题做了总体性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武术教育研究提 供 了 宏阔视野 和 理论基础。2 然而,从 微观 角度具体 探讨某 一 拳种 教育传承 模 式 的成 果还较 为 罕见。事实上,以某 一 拳种 的教育传承 模式 为研究对 象,将拳种 的教育传承历史 置于地方 社会 文化的 视野 中来 考察,对 深刻认识 武术教育传
2、承 模式 的变迁和 机制 具有重要价值,并且 有 助于 进一 步 思考未 来开展武术教育的 路径 和 方式。佛山 是 享誉世界 的武术 胜地,是 全 国 唯 一的“武术 之城”。佛山 的 咏春拳、洪拳、蔡李佛拳、南 家 拳、鹰 爪拳、龙形拳、白眉拳 等 拳种 有 着深厚 的历史 底蕴 和 广泛 的 群众基础。其 中,佛山咏春拳于202 1年 6月被 正式列入第五 批 国家 级非物质 文化 遗产代表 性 项目 名 录,成为 目前 佛山 市 唯 一进 入 国家“非遗”名 录 的 拳 种。近年来,多位 学者 探讨 了 咏春拳 的 源流、现状和 存在 问题,并 在非物质 文化 遗产保护、乡村振兴战略
3、等 视野 下就 咏春拳 的传承和 发 展提出了具有 针 对性的 建议。3-7 总体 而 言,这些 学者 偏 重 咏春拳 当前 的 发 展 现状和传承问题的研究,但 对 咏春拳 教育传承 模式 及 其 演 变的历 程关注 不 足,相 关 研究 还较 为 薄弱。实 际 上,清代 以 来 佛山咏春拳 的教育传承 模式 包括戏班 教育传承、武 馆 教育传承、家族教育传承和学 校 教育传 承等。本 文 即 以佛山咏春拳 的教育传承 模式 为研究对 象,探讨 不 同 模式 的历史变迁、运行 机制、成 效 以 及 刘永峰,郭广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摘 要:自清代以来,佛
4、山咏春拳的教育传承主要经历了四种模式。清代中后期,粤剧表演与咏春拳传承关系密切,戏班 教育传承是主要模式。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变迁和咏春拳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佛山城内以武馆教育传承为主,乡村则 以家族教育传承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城市内的咏春拳教育式微,乡村的家族教育传承成为主要模式。改 革开放后,武馆教育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成为最主要的两种模式。对教育传承模式变迁历程的考察,能 够 为 当 前 更好地 推行 佛山咏春拳教育传承 带 来 有益启示,包括 要 注重激发潜 在咏春拳 习练 人 群 的 动力,探索不同 教育传承模式 之间 的 融合机制等。关键词:咏春拳;佛山武术;武术教育;武术
5、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2023)02-0005-08 收稿日期:2022-11-23 基金项目:广 东省 教育 厅普通高校 特 色创新类项目(202 1 WTSCX 0 83)作者简介:刘永峰(1 9 6 5-),男,广 东平远人,佛山 科 学 技 术学 院 人 文 与 教育学 院执 行 院长,教 授,研究 方 向 为武术教育。郭 广 辉(1 987-),男,山 东东平人,佛山 科 学 技 术学 院讲师,历史学 博士,研究 方 向 为 区域 社会 文化史、武术史。第 41卷 第2 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2Vol.4
6、1202 3年 3月 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Mar.202 3DOI:10.13797/ki.jfosu.1008-018x.2023.0020佛 山科学技术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 版)第 41 卷 所 存在 的问题,希望能够 为 未 来 更好 地 开展 咏春拳 教育传承提 供 有 益启示。一、佛山咏春拳的戏班教育传承有 关 咏春拳 的 起 源,众 说纷纭,至今尚无定 论。李 朝旭 教 授 将 有 关 咏春拳 的 起 源及 早期 传 播 的 六 种 说 法 做了 梳 理 和 辨析,发 现传 说 中 咏春拳 创
7、拳 始祖(如 五 枚师太、一 尘 菴 主 和 至善禅师)并 无 史 实 依据,但 咏 春拳 传 入佛山 和 拳 术 形 成 过 程 中 经过粤剧 戏班 传承 则 是 各宗支 的 共 识 和 可信 事实。8 有 关 咏春拳 传 入佛 山 的 经过,主 要有 以 下 四 种 说法:一是 五 枚师太 将 自 创 的 咏春拳 传 给严 咏春,严 咏春 又 传 给丈夫梁 博 俦,梁 博 俦 传 给 其 亲侄梁兰桂,梁兰桂又 传 给 同 为 佛山 红船弟子 的 黄 华 宝、梁二娣,两 人 再 传 给梁赞。二 是 五 枚师太 首 创 咏春拳 后首 先传 给 少 林弟子苗顺,苗顺 传 俗 家 弟子严二(一名
8、严 四),严二 传 给女儿严 咏春,严 咏春 传 给丈夫梁 博 俦,梁 博 俦亲 传 红船弟子黄 华 宝 和 梁二娣,两 人 再 传 给梁赞。梁 博 俦 还 亲 传 给陆锦(大 花面锦),陆锦 传 给顺德冯 少 青,由冯 少 青再 传 佛山 阮奇 山。三 是 河 南 嵩 山 少 林弟子 一 尘 菴 主 首 先 将咏春 拳 传 给湖 南 昆 剧 戏班 的武生 张 五(绰号“摊手 五”),张 五 后 来 落难 来 到 佛山 琼花 会 馆,将咏春拳 传 给 粤剧 界 诸弟子,其 中 包括 黄 华 宝、梁二娣、陆锦(大花面锦)等 人,三 人 再 传 给梁赞。四 是 福 建 莆田九莲 山 少 林寺 咏春
9、拳 总教 习 至善禅师,因 寺庙 被 焚逃难到 佛山,藏匿 于 粤剧“乐荣 华”红船 戏班 中 当 伙夫,戏班 中 人 纷纷 拜他 为 师,其 中有 称“咏春 三娘”的 苏三妹 所 学 尤 精,苏三妹 传 给陆锦(大花面锦),陆锦又 传 给红船弟子黄 华 宝、梁二娣,两 人 再 传 给梁赞。9 10 9-11 0梁赞 是 公 认 的 佛山咏春拳 宗师,是有文 献、遗存 和 口头 传 说 证 实 的 人物。由 以上 各 种 说法可 以 看出,咏春拳 的 创 始 人 和 发源 地 均 无法 考 证,可 以 确 信 的是 咏春拳 经 由 粤剧 戏 班 而 传 入佛山,其 中 关 键 人物 是 黄 华
10、 宝、梁二娣 和 陆锦(大花面锦)等 人。根 据 前人 记 录,可 知黄 华 宝 为 粤 剧 戏班 武生、梁二娣 为武 旦(一 说 为 船工),陆锦 为“大花面”行当(主 要 扮 演 剧 中 身份 显赫 的 反派权贵 人 物)等 简 略 信 息,而 真 实 身份 和具体 事 迹 无 从 查 考。然而,前人 对 粤剧 戏班 的研究,可 以 帮 助 我们了 解 戏班 中武术教育传承的 大 体 情况。清代 中 后 期,早期粤剧(尤 其 是 本 地 班)的 演 出 剧 目 以 武 打 戏 为 主 10 41-42,表演 武 技 的武生、小 武、二花 面 等 行当在戏班 中 居 于 重要 地 位,尤 其
11、 是武生 被 称 为“骑 龙 头”的 行当。武生 又 分为“硬功 武生”和“软功 武 生”,前 者 注 重 表演 腰功、腿功,后 者 注 重 表演 须功 和 功架,都要求武 技 功 底 扎 实,并且 需 要 掌握 多 种 难 度 较 大 的特 技。粤剧 武 功 称 为“南 派 武 功”,主 要 包括 拳 术、棍、刀、枪 等,有“拳 为 种,棍 为 师,刀枪 为 父母”之 说。11 2 39-2 40因此,习 练 武 技就 成为 粤剧 戏班 中武 戏演 员 的 基 本 功 夫 和重要 工 作。粤剧 演 员 习 练 武 技 主 要有 两 种机制:一是 童 子 班 内 的学 习,二 是 演戏 日常
12、的 习 练。童 子 班 又称“细 班”或 科班,主 要培 养十岁 至 十 四 岁 的 儿 童 学 习 粤剧 表演。咸丰 中 叶 在 广 州豪商伍紫垣 家中 花 园 开 办 的“庆 上 元”童 子 班 是 本 地 班,由 粤剧 老艺 人 兰桂 和华 保 任 教。12 这 里 的“兰桂”和“华 保”,很容易让 人 联想 到 前 文提 到 的 梁兰桂 和 黄 华 宝,这 是 纯属巧合。童 子 班 一 般设 有 师 傅 7人,其 中有 打 武 师 傅 2人,负责 武生、小 武、二花面、六 分、五 军虎 等 行当 的教学;花旦 师 傅 2人、脚 色 师 傅 2人,负责小 生、公 脚、总生、正 生、夫旦、
13、大 净 等 行当 的教学;开 面 师 傅 1人,负责 大花面、二花面、六 分等 行当 的教学。教学 师 傅 一 般 是 内场 的 老倌,学 徒 大 多 来 自 穷苦 人 家。13 12 5在“庆 上 元”童 子 班 培 养 出的武生名角有 邝 新 华、小 武名角有 崩牙 启 等 人。童 子 班 的武术教育,与 武 馆 或 学 校 的武术教育 在 教学 模式、师 生 关 系 上 有 较 大 相 似 性,但 其 目 的 主 要是为 了培 养 粤剧 武 打 演 员。童 子 学成 后 加 入 戏班,随 剧 团外 出 表演。清代 中 期 以 后 粤剧 戏班 使用髹 成 红 色 的 船 作 为 交 通 工
14、 具和 住 所,故 粤剧 艺 人 又称红船子弟。红船 以 两 艘 为一组,分“天艇”和“地 艇”,两 艇 大 小、式 样完 全 一 样,一 般 长 约 20 多 米,宽约 3米,船头 低 而 船 尾翘 起。10 78按照 戏行 规 则,小 生、花旦、丑 净、总生等 演 文 戏 的 演 员,6第 2 期 都 住 在 天艇 上。而 武生、小 武、六 分(俗称“开 牌 二花面”)、大花面 等武角,都 住 在 地 艇 上。13 99每个 戏班表 演 武 技 的 演 员 大 约 有 2 3 3 0人,包括 武生 3人、小 武 3人、开 牌 小 武 2人、二花面 1人、六 分 2 5人,另 有 拉扯 2人
15、、武 旦 2人、五 军虎 48人、军 手 下 4 人。在 地 艇 的 舱 位 上 装 有 木 人 桩,供 武 技演 员 们 平 时 习 练功 夫。13 106-1 0 7在 咸丰 年 间,红船子弟 因 参 加 李 文 茂领导 的“天 地会”起 义,红船 成为武术教育的 秘密 基地。所 以,红船 是 包括 咏春拳 在 内 的 南 派功 夫 传承的重要 空间。咏春拳 与粤剧 戏班 有 着 密切 关 系,因此 其拳 技就 有 着 显 著的“红船 印 记”。武 技演 员 在 船 上 习 拳 时,因 需 适应 船 体的 运行 和 摇晃,故 需 采用 二 字钳阳马 的步 法 以 保 持 身 体 稳 定,创
16、 成 咏春拳 富 有特 色 的 徒 手 打 斗 之 武 技。咏春拳 的 六 点半 棍,也 是 粤剧 演 员 的 招牌 功 夫。小 武 英雄 叶 能 用 六 点半 棍 将 一 寸 多 厚 的 打 武 台 桌 面 戳穿,大口 维 则能 用 六 点半 棍 的 棍 风 重 新 点燃熄灭 的“香火”束。11 2 46有学者 比 较 粤剧 武生的 木 人 桩 法与 佛山咏春拳 彭 南 师 傅 的 木 人 桩 法,认 为 二 者的 手 法 非 常 相 似。1 4 338正 如 李 朝旭 教 授所 言,“这 一 时 期,依 托 以 黄 华 宝、梁二娣、李 文 茂 等 红船 洪 门 弟子 为 代表 的 集 体
17、智慧,积累 了 咏春拳 的 技 法 内容 和 风格 形 成的 素材,奠 定 了 其 逐渐 自 成 流 派 体 系 的 基础。”8 咸丰 年 间 以 后,受 李 文 茂领导“天 地会”起 义 的 影响,粤剧 被 禁 长 达 十 五 年(1 85 4 1 8 6 9),很 多 艺 人 遭 受迫害 或 逃 亡 他 乡,或 隐 匿 民 间 以 教 授 武 技 为生。到 清 末 民 初,随 着“生 旦 戏”的 兴 起 和“文武生”的 风 行,戏 班 进 入城 市 剧 场,打 武 戏 逐渐 被 淘汰,武 打 演 员 多 半 失业。13 106-1 0 7正 是 在这 一 背景 下,原 来 粤剧 戏班 的武
18、 技演 员 黄 华 宝、梁二娣、陆锦 等 人 开 始 离 开 戏班,改 以 传 授 武 技 为生。有 说法 称,大 约 在同 治 年 间,黄 华 宝、梁二娣 在 佛山 大 基 尾 传 徒 授 艺,将咏春拳 传 给 在 筷 子 里(今 佛山 筷 子 路 附 近)开 赞 生 堂药店 的 梁赞。15 79梁赞,字 德荣,号 阜 南,生 于 道光 五 年(1 8 2 5),卒 于 光绪 二 十 年(1 89 4)。民国 十 五 年(1 9 26),冯 澄鉴 在 追述 其 父 亲冯 小 李 跟 随 梁赞 之 子梁 璧 学 习 咏春拳 的文 章 中 称,“佛山 有 咏春 派 之 称,由 佛山之 有 梁德荣
19、 也。赞 师,镇 人 之 尊 称德荣 也。”16 梁赞 学 习 咏春拳 后,“深 得 其 奥,达 于 化 境。远 近武 士 慕 名来 请 与 较 者 辄 为 败,由 是 声 名 藉 起。”9 114梁赞 被 尊 为 佛山咏春拳 派 的 祖师,享 有“咏春拳 王”之 美 誉,他 继 承了 咏春 拳 在 粤剧 戏班 的教育传承 模式,同 时 开 启 了 后 世 武 馆 教育传承的 新 模式。二、佛山咏春拳的武馆教育传承从武术教育的角度来 说,武 馆 与 其 说 是一 种 场 所 和 空间,不 如说 是一 种制 度和 模式。武 馆 武术教育,是 以 传 授 武 技 为 核心 目 标 的 制 度,其
20、场 所 不 仅仅限 于 武 馆 之 内。在 药店、医 馆、商 店 或 祠堂 内 传 授 武术,只 是 借 用 这 个 场 所 而 已,其 传 授 目 标 和教育 模式 与 在 武 馆 内 并 无 二 致。在 佛山咏春拳 的教育传承 模式 演 变 历 程 中,梁赞首 创 武 馆 教育传承的 模式。约 在同 治 至 光绪初 年,梁赞 在 其 药店 赞 生 堂 内设 馆 授 徒。梁赞 秉 持“人 无善 性,莫 学 拳 术”的 宗 旨,授 徒 人 数 较 少,目前 所 知 有 其 子梁 璧 和 陈 华 顺、雷汝济、卢 桂、梁奇 等 人。梁赞 去 世 后,陈 华 顺 开 馆 授 徒,成为 佛山第 一 个
21、 以 授 拳 为 业 的 拳 师。1 4 95雷汝济亦 于 晚 清 民国 时 期 在 佛山 西便巷 开 设 医 馆 授 拳。民国 初 年,佛山 富 商 阮 宠明 重 金礼聘 冯 少 青、郭 宝 全 等 咏春拳 师向 阮 济云、阮奇 山 等传 授 咏春拳,同 时 学 习 的 还 有 马 仲 如、赵 简 卿、罗 厚 谱、区 仕、黎光甫 等 人。1 4 9 4-9 6陈 华 顺 的 儿子 兼 徒 弟 陈汝 棉 于20世 纪 20 年 代在 西便巷 的 陈 氏 宗 祠 开 设 医 馆、武 馆,传 授 咏春拳 兼医治 跌 打 损伤。陈 华 顺 的 徒 弟 吴 仲 素 于 民国 初 年 在 佛山 石 路
22、头 街 开 设 武 馆,其 徒 弟 多 为 富 家 子弟。到 民国 后 期,陈 华 顺 徒 弟 叶 问、陈 汝 棉 徒 弟 招 就 和 韦玉笙 徒 弟张 保 等 拳 师 都 曾 在 武 馆 授 徒。在清 末 民国 时 期,咏春拳 与 佛山其 他 拳种 一 样,武 馆 是 最 主 要的教育传承 模式。当 时 有 大 量 外 来 人 口 涌 入广 州、佛山 等 地,加 上社会 动乱,很 多 移 民 或 底 层劳动 人 士 加 入 武 馆,不 但 可 以 修 习 武 技,还 可 寻 求 互 助 网络。17 在 国民 党 统 治 的 动荡 时 期,佛山 的 商 铺 为了 自 保,一 条街 或 多 条街
23、 的 商 铺 会 联合 聘请 拳 师 来教 授 功 夫,既 可 以 保护本 地 商 铺,又 可 以 向 商 铺 内员 工 传 授 拳 技,促 进了 很 多 武 馆 的 诞 生。至 于 当 时 武 馆 内 的 刘永峰等:佛山咏春拳教育传承模式变迁 研究 7佛 山科学技术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 版)第 41 卷 教育 制 度和具体 活动,现 在 很 难 获 得 详 细 资料,不 过 我们 可 以 根 据 叶 问 首 徒 周 光 耀 的 回忆 了 解 一 二。周 光 耀 的 父 亲 周 清 泉 是 联 昌 花 纱 店(位 于佛山 永 安 路 1 39 号)的 老 板,也 是 叶 问的 朋友。1 9 4
24、4 年 叶 问 受 周 清 泉 之 邀 在 花 纱 店 教 授 咏春拳,徒 弟 除周 光 耀 外,还 有 郭 富、伦佳、陈 志 新、吕柏 应、周 细 强等 人。联 昌 花 纱 店 货仓 内设 有 木 人 桩、沙 包 和 刀、棍 等 兵器,徒 弟 们一 般 每 周 学 习两三 次,每 次 两三 个 小 时。周 光 耀 在 学 习 咏春拳 的 七八 个 月 间,学了 小 念 头、寻桥 和 标 指 等 套 路,也 接触 了 木 人 桩、八斩 刀 及 六 点半 棍 等 器械,并且 常常练 习 黐 手。叶 问教 拳 非 常 重 视 比 较,曾带 领 徒 弟 去 观 看 张 保 教 授 岑 能 练 拳。对
25、 于其 他 拳种,如 蔡李佛拳、洪拳、太 极 拳 等,叶 问 亦 常 向 徒 弟 们 讲 解 其 特 色 和 手 法。18 新 中国成 立 初 期,佛山城 内 的武 馆 大 都 停 办 了,咏春拳 的武 馆 传承教育 模式 亦 中 断 了 约 三 十 年 时间。到 改 革 开 放 之 初,武 馆在 佛山 开 始 复 办,咏春拳 的武 馆 教育 得 以 重 回 正 轨。1 98 6年,佛山 精武体育 会正式 恢复 社 团 活动,成为 促 进 佛山 武术文化 复 兴 的 社会 组 织。伦佳、彭 南 等 拳 师纷纷 加 入其 中,亲 自 传 授 咏春 拳,积 极推 进 咏春拳 的教育传承 事 业。1
26、 999 年 6月 8日,佛山 精武 会 举 办 第 一 届 咏春拳 黐 手大 赛,促 进 各 宗支 门 派 之 间 的 交 流 和 切 磋。20世纪 9 0年 代 初 期,岑 能 在 老 家 仁 和 村 岑氏 宗 祠 开 设 拳 馆,由 岑 能 徒 弟黄顺 昌 师 傅 担 任 总教 练。进 入2 1世 纪,迎 来 咏春拳 武 馆 开 设 的 高 潮。2000 年,顺德 谭 焕 标 师 傅 在 杏坛 开 设 咏春 武术培 训 中 心,是 顺德 第 一 个 正式 注 册 的教 授 咏春拳 的武 馆。19 37同 年,刘 赐 光、吴 国 球 合 开了精武 会咏春拳 馆。20 2002 年,姚忠 强
27、 兄 弟 成 立 姚祺 咏春 堂 拳 馆,后 更 名为 姚才姚祺 咏春 堂 拳 馆。200 3年,梁 伟 志 创 办 了 伟 志 拳 馆。200 4 年,钟伟 华 创 办 了 钟伟 华 咏春拳 馆。200 5年,梁 牛 和 梁 湛 声 在 朝 东村 开 设 阮奇 山咏春 堂,麦 耀 明 开 设 耀 保 咏春 拳 馆。200 7年,黄顺 昌 在 岑 能 拳 馆 的 基础上正式 注 册 了 仁 和 咏春拳 馆。同 年,梁 满枝 在 南 海 大 沥 创 办 了 彭 南咏春拳 馆,吴 广 杰 在 南 海 西 樵 华 夏 村 开 设 了弘 宗 咏春拳 馆。200 9年,咏春拳列 为 顺德 区 级非物质
28、文化 遗 产,在 政府 支 持 下,何良 兴在 顺 峰 山 公 园 开 设 武 馆。20 1 0年,郭 伟湛 在 南 海 西 樵 注 册 成 立 了 郭 伟湛 咏春拳 馆,同 年 罗 德 志 武 馆在 顺德大 良 开 张。咏春拳 武 馆 的开 设 和 咏春拳 学 习 热 潮 的 兴 起,与 李 小 龙、叶 问等 系 列 电 影 的 宣 传有 密切 关 系。截 至 2022 年11月,在 佛山 市 咏春拳 协 会 注 册 的武 馆 数 量 共 1 0 7家。2 1与 民国 时 期 的武 馆 不 同,这些新发 展的武 馆 都有专 门 地 点,而 不是 设 置 在 医 馆 或商 店 内。武 馆 的
29、馆 长 和教 练 虽 然 不 一 定 以 盈利 为 目 的,但 学 员 一 般 都要 缴纳 学 费。学 员 既 有成年 人,也 有 青 少年,且以6 1 5岁 的中 小 学生为 主。学 员 以佛山 本 地 人 为 主,有少 数 来 自 外 省市 乃 至 国 外。大 约 1 0年 前,有学者 调 查 了 佛山 1 2家 咏春拳 武 馆 的教育 情况,发 现武 馆 中 咏春拳 教 练 队 伍 存在 年 龄 偏 大、学历 层次 较 低、男多 女 少等问题,咏春拳 课 程 教学 内容 单 一、教 材 老 化,教学 手 段 落后,考 核 形式 不 合 理,学 员 对教学 内容 满意 度 较 低。22 近
30、年来,很 多 咏春拳 武 馆在 硬 件 设 施 上 有 很 大 改 善,青 年教 练 成 为教 练 群 体的 主 体,课 程 和教学 内容 更能 适应 当前 青 少年的 需 要。然而,学 员 生 源 不 足 和武 馆 经 营困 难,成为 当前 咏春拳 武 馆 面 临 的 主 要 难 题。三、佛山咏春拳的家族教育传承武术的家族教育传承 模式 主 要有 两大 类 别,一是武 师 将拳 技 传 授 给 自 己 的 子 孙,二 是 某 家族的族 人 集 体学 习 拳 技。自 梁赞 开 始,拳 师 就 将咏春拳 传 授 给 自 己 的 子 孙。后 来,陈 华 顺、姚才、叶 问、郭 富 等 拳 师 也 都
31、 将咏春拳 传 授 给 自 己 的 子 孙。一 般 来 说,拳 师 教 授 子 孙 和 其 他 徒 弟 可能 是 同 时 进 行 的,所 教 拳 技 应 该 相 同。但 有 些 拳 师可能 会 有 所 选择,如 陈 华 顺 只 将咏春拳 所 有 功 夫 教 给 自 己 的 子 孙,而 大 练 拳 三 套(三娘 拳、五 雷 拳 和 形拳)是 永远 不 会 教 给 异姓 子弟 的。19 33另外,因 父 子 相 处 时间 较 长,儿子 向 父 亲 请 教和 练 习 的 机会 更 多,因此 所 学 拳 技 的精 深 程 度 可能 要 高 于其 他 同 门 师 兄 弟。在 笔 者 访谈 郭 伟湛 师
32、傅 时(202 1年 9月 11 日),他 告诉 我们,自 己 在 1 9 60 年 代 学 拳 时,父 亲 郭 富 对 自 己 要求 比 其 他 人 更 为 严 格,并且 父 子 之 间 经 8第 2 期 常 进 行 黐 手 练 习,使 得 自 己 的 手 法 和 劲力 得 以 迅速 进步。然而,并 非 所 有 拳 师 的 子 孙 都 乐 于 学 习 咏春拳,并且 受 到 家 人 外 出 移 居 的 影响,当前 咏春拳 在 父 子 间 的教育传承 已 不 多 见。武 师 将拳 技 传 授 给 自 己 子 孙,多 是 发 生 在 家 庭 之 中的 行 为。然而,某 家族的族 人 集 体学 习
33、拳 技,却往 往 受 到 外 部 环 境 的 影响。族 人 集 体学 习 拳 技,往往 有 防御 保 卫 或 生 活 娱 乐 的 目 的。民国 时 期,佛山地 区 社 会 动荡,尤 其 是 乡村 备 受 盗贼 之 患,因此 很 多村 落 家族 聘请 武 师 前 来教 拳以 防卫。据 罗 佐 云 回忆,1 939 1 9 40年 在 佛山 三 水 金 竹 村 的 夜 晚,村 里 青 壮 年 会 点 亮“大 光 灯”(即 汽灯)在 陆 氏 大 宗 祠 的 平 台 上 练 习 拳 技。祠堂 内设 有 木 人 桩,各 种 兵器 齐 全。15 8 0郭 伟湛 师 傅 在 访谈 时(202 1年 9月 1
34、1 日)也 说,民国 时 期 乡下 邻 村 之 间 经 常 因 道 路、丧葬、盗 窃 等问题 产 生 矛盾,各 村 族 于 是 聘请 拳 师 前 来教 拳,以 图 自 卫。1 9 45年 郭 富 回 乡下 后,就在村 里 免 费 教 人 学 习 咏春拳,直 到 1 9 47年。新 中国成 立 后,旧 时 族 人 学 习 咏春拳 的 风 气延续 下 来,但 其 目 的不 再 是 防御 自 卫,而 是为了 娱 乐 与 强 身 健 体。黄顺 昌、梁 伟 志、麦 耀 明、姚忠 强等 人 都是 在 20世纪 60、7 0年 代 私 下 秘密 学 习 咏春拳 的。但 是 在 乡村,咏春拳 的教育传承一 直
35、延续 下 来。20世纪 5 0年 代 中 期,陈 华 顺 之 孙 陈 家 廉 在村 里 开 设 咏春拳 学 习 班,收 徒 1 00 多人。但 过 了一 两 个 月 就 被 解 散 了,后 来 他 便 让徒 弟 夜 晚 偷偷 到 山 脚 下 去 学 拳。19 18202 1年 9月 11 日,笔 者和 郭 伟湛 师 傅 访谈 时,郭 伟湛 师 傅 说,自 1 9 62 年开 始,郭 富 开 始 在 家中教 授 族 人 练 习 咏春 拳。最 开 始 时 徒 弟 共 有 六 人,即 郭 伟湛 和 大 哥、堂 兄(伯 父 的 儿子)以 及 三 个 村 里 同 姓 族 人。到 1 9 66 年,很 多
36、乡 里小 学的学生 也 过 来 练功 夫,人 数 增 加不少。202 1年11月20日 笔 者 访谈 时,梁 湛 声 师 傅 回忆,从 1 9 60 年 代 中 期 到 1 97 0年 代 末 梁 牛 师 傅 一 直 在 朝 东村 教 授 咏春拳,当 时 一 起 学 拳 的族 人 共 有 十 多 个。家族教育传承一 般 是 免 费 的,或 者 最 多 也 仅仅 是 收 缴 很 少 费 用 以 应 付 日常 必 要开 支。但在 教学 方 法 上,家族教育 与 武 馆 教育 基 本 没 有 什么差 别。202 1年11月20日 笔 者 访谈 时,郭 伟湛 师 傅 回忆,当 年 父 亲 郭 富 教
37、拳 时 非 常 严 格,注 重 扎 马 步、站 桩、运 气 等 基 本 功 训 练,每个 学 员扎 马 步 坚 持半 小 时 以上 才 算 过 关。因为 当 时 郭 富 在 广 州 工 作,每 周 只 有 周 六 晚 上 在 家教 拳,其 他 时间 都 由 郭 伟湛 带 队训 练,每 晚 练 习两 个 小 时。每 次 上 课 开 始 时,郭 富 要求 徒 弟 们 将 原 来学 过 的 手 法 演 示 给他 看,他再 一 个 一 个 地 指 点、纠 正。所 以,练 习手 法 的 时间 较 长,一 个 月 最 多 练 习两三 个 手 法,但 是因为 徒 弟 们都 勤 学 苦练,进步 很 快。经过
38、半 年 时 间,基 本 将 小 念 头、寻桥 和 标 指 等 套 路 都学 会 了。学 完 套 路 后,开 始 练 习 黐 手。郭 富 会 与 徒 弟 们一 起 练 习 对 打,但 徒 弟 们都 很 难 应 付。经过四 年的学 习,郭 伟湛才 学 齐 全 部 手 法,并且 黐 手 的 水 平 已 经 很 高,然 后 才 开 始 练 习 八斩 刀 和 六 点半 棍。从 上 文 可 以 看出,佛山咏春拳 的家族教育传承具有 显 著的 时 代 性和 乡村 性。随 着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和 社会 变迁,很 多 拳 师 需 要 创 办 武 馆 或 收 缴 学 费 来 维持 生 计,乡村 的 人
39、口大 量 外 流,并且 生 活 娱 乐 的 内容日 趋 丰 富,乡村 中 咏春拳 的家族教育 亦 渐 趋衰 微。当前 佛山咏春拳 的家族教育,只 有 父 子 间 的传承 还 存在,而以 族 人 为 主 体的教育传承 模式 已 基 本 不 存。四、佛山咏春拳的学校教育传承学 校 教育传承 模式,是 指 以 大 中 小 学和 幼 儿 园 等 普通 学 校 的学生为武术传 授 对 象 的 模式。在这 一 模 式 中,武术一 般作 为学生的体育 课 程 来 修 读,目 的 主 要 在 于 增 强体 质 和提 高 武术文化 素 养。虽 然 学生 作 为 武术传承的对 象,一 般 不 会以 继 续 传承武
40、术为 志 业,但 他 们 客 观上 成为 当前 武术传承的一 股 重要 力 量,因 此,学 校 教育传承 模式 对武术传承 事 业 的 发 展具有重要 意 义。佛山咏春拳 在 学 校 教育传承的 时间比 较 长 久,大 体 可 分为 三 个 阶 段。在 20世纪 8 0年 代 中 后 期至 200 4 年 之 前,有 些 学 校 自 发 引 入咏春拳 教育,但 数 量 较 少。在 200 4 年 佛山被 授 予“武术 之城”称号后,伴 随 着 功 夫 电 影 的 影响,越 来 越 多 的 大 中 小 学 引 入咏 春拳 教育。2020 年 佛山 市 推 行 加 快 建 设“世界 功 夫 之城”
41、的 决策,提出 实 施 武术“六 进”行 动,即 进学 校、进 刘永峰等:佛山咏春拳教育传承模式变迁 研究 9佛 山科学技术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 版)第 41 卷 社 区、进 乡 镇、进 企 业、进 机 关、进 军(警)营,政府 部 门 开 始 推 进 包 含 咏春拳 在 内 的 佛山 主 要 拳种 进 校 园,咏春拳 的 校 园 教育传承 迎 来 新 机 遇。佛山 科 学 技 术学 院自 200 8年 就 开 始 探 索 将佛山咏春拳 引 进 校 园,自 200 9年开 始 将咏春拳列 为 大 学 体育 校本 课 程。在 教学 过 程 中,采用 直 观 教学、观 看 表演、班级 比 赛、课
42、外参 观咏春拳 馆、举 办 咏春拳 讲 座 等 方式,让 学生 全 面 了 解 咏春拳 的 拳 技 和文化,教学 效 果 明 显,有学生 参 与 咏春拳 比 赛 并 获 奖。2 3 经过 多 年 发 展,咏春拳 课 程 成为学 校 第 一 批 优 质 课 程,咏春拳 精 品 视 频 公 开 课 成为“广 东省创新 强 校项目”。十 多 年来,在 佛山 科 学 技 术学 院 接 受 咏春拳 教育的学生 多 达数 万 名,佛山 科 学 技 术学 院可 以 说 是 世界上 学 习 咏春拳 人 数 最 多 的 高校。2 4 佛山 科 学 技 术学 院 学生对 咏春拳 的 认 知 状 况 调 查 报 告
43、 显 示,98.73%的学生都 听 说过 咏春拳,但 是对 咏春拳 具体 内容 了 解 较 少,总体 认 知 水 平普 遍 较 低;学生对 咏春拳 现有教学 资 源 满意 度 处 于 中等 水 平;有 6 3.5 6%的学生有学 习 咏春拳 的 意 愿;男 生学 习 咏春拳 的 主 要 目 的是 防 身 和 接 受 传统文化的 熏陶,女 生学 习 咏春拳 的 主 要 目 的是强 身 健 体;大 多 数 学生 认 为 咏春拳 有传承的 必 要性;学生 最 乐 意 接 受 的 活动 首 先 是 邀 请 咏春拳 教 练 来学 校 开展体 验 日 活动,其 次 是 举 办 校 内 咏春拳 比 赛,并
44、邀 请 武 馆 的教 练 做 评委。随 着 学生对 咏春拳认识 的不 断 深入,学生学 习 咏春拳 的 意 愿 不 断 降 低,这 与 咏春拳 易 学 难 精的特性有 关。2 5 从 这 一 调 查 结 果 看,大 学的 咏春拳 教育 还 要进一步加强。在 中 小 学 咏春拳 教育中,佛山 市 南 海 区 和 顺 第 一 初 级 中学(以 下 简 称 和 顺 一中)是一 个 范例。该 校 的 语 文 老 师 唐 甫 刚 在 20 11年创建 了和 顺 一中“仁 和 咏春拳 馆”,将咏春拳 在 学生中 推 广。他 们开 发 了 咏春 拳 的 校本 课 程,主 要 内容 包括“四 模 块 九 等
45、级”,“四 模 块”是 指 四 个 方 面 内容:一是 咏春拳 的 基 本 手 法、步 法,即 咏春 四 个 基 本 锤、咏春 十 二手、咏春 十 二 散 式;二 是 咏春拳 的 柔韧 基 本 功,即 压 腿、下 腰;三 是 咏春 拳基 本 腿 法,即 中 线 正 身 脚、侧 身 踢 腿、踩 腿、败 形 腿;四 是 咏春拳基 本 套 路,即 小 念 头、寻桥 和 标 指。“九 等 级”是 指 九 个 评 定 等 级,对 每完 成一 个 阶 段训 练 的学生 颁 发 认 可 证 书。咏春拳 课 程 不 仅 贯 穿 于 体育 课 中,学 校 还 利 用 大 课 间、第 二 课 堂 的 时间 面 向
46、 学生 推 广。经过 多 年 实 践 发 现,该 校 的 咏春拳 教学 与 训 练 对提 高 学生体 质 健康 水 平 具有重要 作 用。26 据 不 完 全 统 计,目前 佛山 教 授 咏春拳 的中 小 学有 数 十 所,其 中 南 海 黄 岐 初 级 中学、狮 山 吴 汉 小 学、狮 山 光明 新 城 小 学、桂 城 夏 北 小 学等学 校 已 被佛山 市 咏春拳 协 会 评 为“国 家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咏春拳(佛山)传承 基地”。还 有 很 多 中 小 学 推 行 了“咏春拳 进 校 园”活动,邀 请 咏春拳 教 练 定期 到 学 校 教 拳。202 1年11月2 4 日 笔 者和
47、钟伟 华 师 傅 访谈 时,他 说 20 1 4 年开 始 他 就在 顺德 陈 惠 南 纪念 中学教 授 咏春拳,费 用 由 一 位 学生家 长 私 人 资 助。开 课 时间 为 每 周 三 下 午 四 点 到 五 点半,学生 均 自 愿报 名 参 加,最 多 的 时 候 有 5 0多 个 学生,少 的 时 候 仅 有 20 多 个 学生。平 时 一 般 由 钟伟 华 师 傅 的 徒 弟 去 教 授,钟伟 华 师 傅 只 是 偶尔 过 去 指 导 一 下。教 学 内容 主 要是 基 本 功 和 小 念 头手 法。此 外,钟伟 华 师 傅 还 去 过 佛山 鸿 业 小 学、佛山 陈 登职 业 技
48、 术学 校 教 授 咏春拳。“武术进 校 园”对 推 广 传承传统武术具有重要 意 义,但就目前 佛山咏春拳 在 学 校 教育传承的现状来 说,还 存在 不少 亟待 解 决 的问题,比 如 教育部 门 对 咏春拳 进 校 园 的 支 持 不 足、其 他 课 程 与 教 拳 在 时间 上 的 竞争 关 系、学生对 咏春拳 的 兴 致 不 高,等等。这 需 要 政府、学 校、武 馆、家 庭 等 多 方 联 动,协 同 努 力 推动 咏春 拳 在 学 校 的教育传承 事 业。结 语 从 佛山咏春拳 教育传承变迁的历 程 来看,清代 中 后 期 以 戏班 教育传承为 主;民国 时 期 在 佛山城 内
49、以 武 馆 教育传承为 主,在乡村 则 以 家族教育传承为 主;新 中国成 立 到 改 革 开 放 前,以 乡村 中的家族教育传承10第 2 期 为 主;改 革 开 放 至今,以 武 馆 教育传承和学 校 教育传承为 主。目前,佛山咏春拳 的 戏班 教育传承和家族教育传承 两 种模式 已 经 基 本 退 出历史 舞 台,武 馆 教育传承和学 校 教育传承是 最 为重要的 两 种模式。佛山咏 春拳 教育传承 模式 的变迁 与 地方社会 文化的变迁有 着 密切 关 联,这 种 关 联 的 发 生 机制还 有 待 进一步 深入 研究。佛山咏春拳 教育传承 模式 的变迁历 程,为我们 当前 推 行 佛
50、山咏春拳 教育传承 带 来重要 启示:一是要 注 重 激 发 潜 在 咏春拳 习 练 人 群 的 动 力,过 去 为 粤剧 表演 或 防御 保 卫 的 目 的 目前 均 已失 效,但 仍 然 可 以 通 过 公 开 表演、比 赛 等 手 段 吸 引 更 多人 习 练 咏春拳;二 是要 探 索 不 同 教育传承 模式之 间 的 融 合 机制,尤 其 是 教育 内容、方式 等 方 面 的 融 合,建 立 武 馆 与 学 校 的 协 同 共 商 机制,促 进 当前 两 种 主 要教育传承 模式 的 共 同 发 展;三 是要 科 学 处 理 政府、协 会、武 馆、学 校、家 庭 等 各 方 主 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