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1 博物馆实践浅析博物馆与观众互动关系的困境与缓解Analysis of the Dilemma and Allevi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useum and the Audience周方园 杨怡 姜雨杉Zhou Fangyuan Yang Yi Jiang Yushan(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2488)内容提要:互动是博物馆陈列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照互动主体关系不同,可分为“观众物”“观众工
2、作人员”“观众观众”三种类型。但目前博物馆互动还存在博物馆陈列行动者、陈列要素、博物馆与观众的分离,陈列的低延展性,陈列数字化进展缓慢等困境,造成观众与各主体互动缺乏,互动效果差。为破解这一困境,博物馆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遵循全覆盖、有意义、有吸引力等原则,在互动内容科学准确的基础上,兼顾互动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实现有效互动。关键词:博物馆 观众 互动关系Abstract:Interaction is one of the crucial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museum display and audience.Ac
3、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active subjects,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audience-object”,“audience-staff”and“audience-audience”.However,there are still difculties in museum interaction such as the separation between policy-makers and executors,the separation betwee
4、n exhibition elements and audiences,low ductility of displays,and slow progress in the digitization of exhibitions,all of which result in a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audiences and various subjects and poor interaction effects.To solve this dilemma,the museum should form a good interactive relation
5、ship with the audience from both macro and micro aspects,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full coverage,meaningfulness and attractiveness,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 rationality and operability of interactive design based on the scientic accuracy of interactive content,and nally achieve effective interaction.
6、Key Words:Museum;audience;interaction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指出,互动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1。在观众博物馆参观学习的过程082 MUSEUM 博物院 双月刊 2022年第6 期 总第36期中,互动展项是阐释的途径或手段之一,它具有形象性、体验性、社交性等功能特点,帮助观众获得多感知的观展体验,体验并理解相关知识原理,满足社交需求,获得归属感。作为一种感官体验,互动增强了观展过程的趣味性。传统的陈列展览多重视“物”的展示,观众的参观也多借助于视觉进行,从走进博物馆的那一刻开始,
7、观众借助眼睛来完成一系列的观展流程 寻找指示牌、展厅、入口、展板、展品、说明牌、艺术装置、复原场景等等。而在全程站立参观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内,观众的注意力并非一直高度集中,身心不可避免地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疲劳,而通过嗅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互动参与设计则能帮助观众建立与展览的身体联系,为眼睛“松绑”。视觉参观并非终点,甚至这只是整体体验的开始。亲身实践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传统博物馆陈列的单向输出无法保证交流互动的完整进行。在互动的过程中,观众作为参与的一方,需要对另一方发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给出自己的判断并做出反应,如此往复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交流,观众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
8、掌握并最终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因此,互动对博物馆陈列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按照互动的主体关系,可分为观众与物的互动、观众与工作人员的互动和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只要了解了陈列互动的类型,才有可能针对不同类型的互动主体,找到疏解互动困境的方法。一、陈列互动类型1.以“观众物”为核心在观众物的互动中,通过观众对展厅中“物”的操作,以及对互动装置的体验,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互动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辅助展示装置,以造型的多样和形式的多维为主。例如图文板的变形、多样化的展柜或者其他装置,这类装置能够促进观众的动手意识,特别适合青少年体验,而且制作及维护成本较低。在部分情况下还能够丰富展示空
9、间,使其获得更丰富的层次感。在空间有限的展厅内,可操作的抽屉展柜、屏风展板或抽拉展板可以大大增强观众和展品的互动性。再例如翻转模块装置、滚轮旋转装置等都能让观众自行操作选择观看内容。在合适的展览视角和叙事语言环境下,这类装置更能吸引观众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第二类是以机械技术或科学原理为展示内容的展品,多见于科学技术博物馆或综合性博物馆推出的科学类临时展览(例如国家博物馆曾推出的“科学的力量”展览),常用于说明某些科学知识原理和技术过程,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及航天航空等众多专业。观众可以在馆内观看各种科学实验的表演并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第三类是以互联网、多媒体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手段创造互
10、动体验的装置,例如声光电、影像合成、多媒体、感应器等高科技手段。科技的发展为观众创造了与展品互动的全新体验,帮助观众更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甚至这一切的体验已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内。需要说明的是,所有这些高新技术的集成可以创造出更为沉浸式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增强观众身临其境之感。2.以“观众工作人员”为核心相当一部分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会与馆内的工作人员沟通交流,除了传统的观众参观讲解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方式让观众主动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互动。例如,一部分博物馆开始在馆内尝试沉浸式的剧本杀或解密游戏等,馆内的工作人员会扮演各类角色分布在各个角落,与观众互动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与“观众物”互
11、动不同的是,观众在参观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工作人员的互动变得更加主动且目的性明确,因此所获取的线索或知识也比无目的性参观的情况下更为印象深刻。不过,与此对应的则是,观众对非线索或答案类的展示部分也许兴趣稍显削弱,导致无人在意。083 博物馆实践3.以“观众观众”为核心这类互动更为关注的是观众之间的交流沟通(线下抑或云端),但并非完全不依赖于人与物之间的互动。这类互动包含了陈列展览本身的知识性,又或者要求多人协作参与或竞争。在参与式博物馆 迈入博物馆2.0时代一书中,妮娜 西蒙(Nina Simon)建设性地提出了多种鼓励观众参与并达成社交的方法,作者指出,观众参与的程度可大致分为五阶段,从第一
12、阶段的观众单纯消费馆方内容逐步上升到第五阶段 观众之间的直接社交并产生情感联系2。例如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其一楼展厅内安装有一个大型的多点触控屏幕,帮助观众选择推荐感兴趣的艺术品同时生成参观路线,观众可以自行命名路线并与他人分享互动,这将人与设备之间的互动无限扩展到人与人之间。这类互动装置虽然本身依托于科技,但如果没有集体性的观众参与,其趣味性会大打折扣。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并未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技术技术,更多的是依靠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或者观众的自发加入来完成参观、展演或游戏等,在此情况下,既包含了观众工作人员的互动,也包含了观众观众的互动二、博
13、物馆陈列的互动困境作为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信息交流的必要条件是双方持续性的沟通,即双方沟通要有来有往。发起信息交流的一方并不是绝对输出方,另一方也绝不是绝对的接受方。博物馆与观众都是信息的发出方,也是接受方。目前,博物馆陈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困境是博物馆陈列只输出信息,消极接受反馈,甚至不接受反馈。同时,大部分观众也只单方面接受博物馆陈列传达的信息,观众博物馆的互动,以及观众之间的互动缺乏。第一,博物馆陈列行动者、陈列要素、博物馆与观众的分离。首先,在展览筹划阶段,表现为行政领导层与实施层的分离。行政领导层往往是一个目标制定者和顶层设计者,他们对于博物馆整体发展的宏观把控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具体到
14、某场陈列的策划上,往往还是策展人对陈列内容及传播话语的把控更为准确。其次,在陈列策划阶段,则表现为藏品与藏品的分离。藏品之间是有关联的,以考古出土的文物而言,同一个考古遗址发掘出土的,尤其是同一地层、墓葬中的出土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者对于这批资料的研究也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而进行的。但在博物馆收藏和展览的过程中,出于保藏的需求,往往将藏品按质地来划分和展示。人为切断这种联系,将展品置于孤立的位置展示给观众,使得观众无法通过联系将其看到的展品建立关联,形成系统化记忆,从而导致观众看完一场展览后大都存在看不懂和记不住的情况。再次,在展出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观众与展品的分离。博物馆陈列由馆方基于博
15、物馆定位、展览的主题、藏品种类以及数量、对藏品的研究成果等因素而推出的,观众对于展览、展品只能被动地接受,以看和读的方式获取信息。展品和观众之间、博物馆专业人员和观众之间的传播是单向的。最后,在陈列开放后,表现为观众与策展人的分离。虽然博物馆大都设有观众反馈本,但很少有观众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对以后展览的期望。博物馆方面也少有积极对待观众反馈的态度和依据其需求对当前及后续展览进行调整的意愿。第二,陈列的低延展性。博物馆陈列自筹划至开幕,一直是在不断修订的,然而一旦开幕,其内容及表现形式就会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展出结束。这无疑限制了博物馆陈列与观众互动效应的发挥,博物馆陈列的内容仅仅停留在陈列开幕之时,
16、陈列展出期间观众的反馈、需求无法在陈列中体现,既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和探究,也限制了博物馆自身的拓展。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与观众的互动常常变成了你问我答,甚至出现了观众提问而一线工作人员难以解答的情况。第三,陈列数字化进展缓慢。实体博物馆陈列在数字化展示上存在内容形式简单或华而不实的084 MUSEUM 博物院 双月刊 2022年第6 期 总第36期情况,数字化展示脱离了陈列主体而独立存在,不利于观众对展陈更深入更具体地感知。此外,数字博物馆建设迟滞。一些博物馆号称已建有虚拟博物馆,但实际只是空架子。数字博物馆内容过于简单,只有本馆简介、几件精品文物的图文介绍,内容更新不及时,变成了博物馆信息发
17、布平台。因为缺乏前期对藏品材料的数字化,所以在陈列中的互动体验只能流于形式。三、破解博物馆陈列与 观众互动困境的策略观众与博物馆互动不再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出和单方面被动的知识录入,它更强调主体的能动性。观众个性化的知识获取体验,与博物馆陈列无法满足观众个性化的需求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成为当代博物馆陈列发展的一大难题。陈列与观众的互动困境,看似是展览形式设计和内容设计方面的原因,但其根源在于博物馆定位和管理的缺失。破除这个困境,从宏观上讲,需要博物馆与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循环生态圈。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应该从改变自身做起。与观众形成良好互动关系,要从博物馆定位和管理的变革开
18、始。领导层在把控好政治方向和博物馆发展方向后,要简政放权,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并且要全力支持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古语云:“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3博物馆各部门出于不同的工作目的,对观众需求各有侧重,陈列设计开发部门通常要做前置评估和综合评估,了解观众的需求及其相关知识素养;教育部门专注于观众学习活动开发与实施,支持观众学习活动,并通过观众体验调查,及时调整学习服务内容和方法;观众服务部门则倾向于了解观众细分人群、兴趣偏好及对博物馆陈列的满意度。博物馆要从观念上真正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充分认可并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19、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博物馆智慧化 即“更彻底的感知、更广泛的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发挥博物馆作为国民学习机构的 作用。从微观上说,博物馆要优化已有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创新互动模式。博物馆陈列与观众的互动需要遵循全覆盖、有意义、有吸引力的原则。全覆盖即互动的目标要涵盖不同观众群体,基本满足各群体的文化需求和学习需求。博物馆观众这一集合体中包含着各不相同的子集,不同的观众群体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有所不同,对博物馆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的接收度有一定区别。因此要注意区分互动群体,进行分众互动:中老年人较少与操作复杂的多媒体进行体验互动,但容易在情感上带入;青少年则容易被形式新颖、有强
20、烈感官刺激的互动装置所吸引。因此,展览互动要将目标观众进行划分,以此来满足各种人群的互动需求。互动要有意义是指陈列中的互动的内容和形式以陈列内容和主题为引导。互动内容明确反映陈列内容,有效传播知识和信息;互动形式适当,服务于陈列思想与内容的呈现,激发观众的智识与思想互动。同时要注意互动方式要适宜,避免干扰观众的智识与思想互动。在互动项目的设计中,要防止过度互动。陈列适当与观众互动,既有利于观众了解陈列内涵和精神,还能缓解博物馆疲劳,但过多或是重复的互动设计会使观众失去探索兴趣。比如在同一单元设置两到三个互动触摸屏,虽向观众传达的内容不同,但这种单一形式不仅不会吸引观众,反而会让观众将陈列互动和
21、说明牌划等号。博物馆互动要对观众有吸引力。一是有效的陈列互动要有清晰的辨识度,引起观众的注意,在参观过程中发现陈列中设置的互动,充分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同时,互动设施应有清晰明确的引导方式,让观众正确地进行互动,体会到互动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二是互动设计要深入内涵,不能浮于表面。互动项目设计内容需要大量的研究支撑,多元化数字媒体如全息投影、互动触摸屏等都只是互动的载体,并不能替代内容。目前很多博物085 博物馆实践馆重视互动设备新颖程度大于互动效果,存在缺乏文化底蕴,为了互动而互动现象,这是陈列互动应该避免的。所以,同一陈列既要关注信息互动,也要兼顾观众体验互动和情感互动,让观众在无形中
22、获得更加良好的观展体验。互动的设计需要以服务多样化观众群体为目标,采取适宜的互动策略。博物馆展示手段革新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互动设计的起点都是为更好地传达陈列主旨,支持观众主动探究学习。因此,博物馆互动应该遵从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第一,博物馆陈列的互动一定要遵守科学性。博物馆要坚定传达科学理性的声音,陈列互动要服务于陈列主旨,以准确科学的互动方式,选取真实的对象,传播理智的信息。在利用氛围营造激发情感价值时,也需要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切忌为了追求互动的体验感而制造虚假的互动对象。第二,互动要坚持合理性。随着科技进步互动方式不断更迭,更多突破性的技术被引入进陈列空间
23、内,但互动设计的选择一定要符合陈列设计的需求。在准确传达展览主题之外,形式上要符合陈列空间的设计原则,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避免为了增加互动手段而形成信息重复的设计,需要从陈列的整体性考量互动的合理性,以达到积极有效的传播效果。第三,互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博物馆观众心理研究显示,相对熟悉的事物更容易激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观众更倾向于参与他们擅长的活动。博物馆陈列的互动方式需要为观众提供轻松理解的规则,一是方便吸引观众积极参与其中,二是避免观众分散过多注意力在研究互动机制的运行,而打断了对陈列内知识框架的认知,如果互动的介入让观众游离于陈列内容之外,便脱离了互动设计的出发点,得不偿失。可操作性还能帮助观众在可控时间内结束互动参与,回归到参观动线内,确保观展状态的持续性,并维持陈列空间的流畅度和安全性。最后,博物馆陈列互动的导向要符合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输出,提倡为人与人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以公开共享的态度传播博物馆的文化价值,鼓励观众在此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共筑信念与认同,传递博物馆的正能量。参考文献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303.2 妮娜西蒙.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M.喻翔,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3 屈原.屈原赋注M.建德周氏校刊本,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