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_王雅特.pdf

上传人:学资料 文档编号:2068253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_王雅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_王雅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_王雅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4 山 西 中 医 山 西 中 医2 0 2 3年2月 第3 9卷 第2期 2 0 2 3年2月 第3 9卷 第2期 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王雅特陈梦梦郝瑞芳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方法:检索并纳入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VIP)中近20年符合标准的儿童变应性鼻炎相关文献,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1进行聚类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

2、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收集处方83个,涉及药物139种,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位药物依次为甘草、辛夷、苍耳子、白术、白芷;性味频次最高依次为温性、辛味,归经多归肺、脾两经;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种类前两位为解表药、补虚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多围绕苍耳子散及玉屏风散;聚类分析获得3组聚类组方。结论: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以解表药和补虚药为主,多以温肺散寒、益气健脾为法。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儿童;中医药;数据挖掘;用药规律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156(2023)02-0054-03DOI:10.20002/j.issn.1000-7156.2023.

3、02.023作者简介:王雅特,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00);陈梦梦、郝瑞芳,单位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郝瑞芳,E-mail:儿童变应性鼻炎又称儿童过敏性鼻炎,现代医学认为其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变应原后发生的、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是常见的变应性疾病之一,已成为儿童主要的呼吸道炎性疾病。笔者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对近20余年相关临床文献总结分析,探讨中药内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1资料与方法1.1文献检索方法:检索范围为中国知网(CNKI)

4、、维普网(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自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所公开发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输入检索主题词为:(“小儿”OR“儿童”)AND(“过敏性鼻炎”OR“变应性鼻炎”OR“鼻鼽”)AND(“中医”OR“中药”)。1.2文献筛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1)临床对照研究及病例系列研究文献;(2)研究对象须明确诊断,且不伴有其他疾病,年龄在18岁,性别、民族、病程等不限;(3)干预方式为单纯中药内治法治疗;(4)单纯中药干预组病例数20例,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1.2.2排除标准:(1)组方用药不明确;(2)中药注射液、中成药等临

5、床研究;(3)研究进展、综述、Meta分析等。1.3文献录入:将3个数据库中检索所得的文献题录导入NoteExpress,根据题录类型、作者、年份、标题等进行查重,重复文献则记为1篇,后浏览文献标题、摘要进行初筛,对于未确定的文章进行全篇阅读,最终确定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4数据处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文献名、作者、中药处方药物组成,以上由两位人员独自完成,并交叉核对。通过Excel进行用药频数、药性、药味、归经、药物分类统计;在每一组方中将未出现的药物记为0,出现的药物记为1。将预处理的数据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导入IBM SPSS S

6、tatistics 21进行聚类分析。1.5中药名称规范化:参照2020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 部 1对录入的中药进行名称规范化,如出现药典中未涉及到的药物,则依次参照 中华本草 2、中药大辞典 3,对于药物相同,仅炮制方式不同的进行统一,如“炒白术”更正为“白术”;对于简称、别称进行规范,如将“薏仁”更正为“薏苡仁”、“蝉衣”更正为“蝉蜕”、“苏子”更正为“紫苏子”;对于药物相同,用药部位不同但功效相似者进行规范,如将“参须”规范为“人参”。2结果2.1文献检索结果:检索文献数量中国知网共618篇,万方数据库共598篇,维普网共134篇,共计1 350篇。将文献导入NoteExpress,

7、删去重复文献后余826篇。根据纳入标准,阅读文献题录及摘要,部分文献进行全篇阅读后最终纳入80篇,纳入组方共83个,涉及药物139种。2.2药物频次分析:见表1。所有药物总频次为884次,平均出现6.4次,其中频次6次药物共30味,按降序排序,频次前10位药物分别为甘草、辛夷、苍耳子、白术、白芷、黄芪、防风、桂枝、乌梅、五味子,进一步统计每一味药物在83个组方中的用药频率。2.3药物功效分类:139味药物按药物功效共可分为17类,统计每类药物在药物总频次(884)中的占比,其中频次最高的前5位分别为解表药(329次,37.22%)、补虚药(225次,25.45%)、收涩药(63次,7.13%)

8、、清热药(53次,6.00%)、化文献研究山 西 中 医 山 西 中 医2 0 2 3年2月 第3 9卷 第2期 2 0 2 3年2月 第3 9卷 第2期 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 55痰止咳平喘药(51次,5.77%)。其中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占比85.41%,发散风热药占比14.59%;补虚药中补气药占比81.33%,补血药占比9.33%,补阳药占比5.33%,补阴药占比4.00%。表1药物频次分析(频次6)序号 药物 频次 频率(%)序号 药物 频次 频率(%)1 甘草 62 74.70 16 白芍 14 16.872 辛夷 61 73.49 1

9、7 川芎 14 16.873 苍耳子 49 59.04 18 蝉蜕 13 15.664 白术 43 51.81 19 党参 13 15.665 白芷 39 46.99 20 黄芩 12 14.466 黄芪 38 45.78 21 桔梗 12 14.467 防风 37 44.58 22 半夏 10 12.058 桂枝 27 32.53 23 柴胡 10 12.059 乌梅 27 32.53 24 石菖蒲 10 12.0510 五味子 26 31.33 25 薏苡仁 10 12.0511 茯苓 23 27.71 26 地龙 9 10.4312 细辛 21 25.30 27 生姜 9 10.4313

10、 麻黄 19 22.89 28 大枣 7 8.4314 薄荷 16 19.28 29 僵蚕 7 8.4315 陈皮 15 18.07 30 山药 7 8.432.4药性、药味、归经分析: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1统计各药物性、味、归经,药典中未涉及的药物依次参考 中华本草 2、中药大辞典 3,将药性总结为温、热、寒、凉、平(如将“大热”记为“热”);将药味统一为辛、苦、甘、酸、咸、淡、涩(如将“微苦”记为“苦”)。将药性、药味出现频次及归经频次最高的前6位数据分别绘制雷达图,见图1。可知用药主以辛、温,归经多归肺脾两经。2.5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小置信度百分比为80%,以支持度百分比降

11、序排列,二项关联分析结果前5位见表2,三项关联分析前3位见表3,网状图见图2。可知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个药对分别为辛夷和苍耳子、甘草和白术、辛夷和白芷、白术和黄芪、甘草和防风;出现频次最高的3味药配伍为辛夷、苍耳子、甘草。表2二项关联分析(支持度百分比前5位)后项 前项 支持度百分比 置信度百分比辛夷 苍耳子 59.036 91.837甘草 白术 51.807 83.721辛夷 白芷 46.988 89.744白术 黄芪 44.578 89.744甘草 防风 44.578 83.784表3三项关联分析(支持度百分比前3位)后项 前项 支持度百分比 置信度百分比辛夷 苍耳子+甘草 43.373 9

12、1.667甘草 白芷+辛夷 42.169 80.000甘草 白术+辛夷 38.554 81.2502.6聚类分析结果:对于用药频次前20位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设置方式为组间联接,度量标准区间采用Pearson相关性,结果见图3。共获得3个聚类组方,分别为组方1:茯苓、陈皮、白术、黄芪、防风、党参;组方2:乌梅、五味子、桂枝、白芍、甘草、麻黄;组方3: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川芎、细辛、蝉蜕、黄芩。注:纵轴为使用频次前20位的药物名称及序号,横轴为不同药物之间的相对“距离”,树状图可将“距离”较小的药物归为一类,经过不断归类合并得出上图结果,当横轴为24.5时可将药物分为3类,即3个聚类组方,

13、较符合临床实际且临床操作性较强。图3聚类分析结果图图1药性、药味、归经分析雷达图药性温,514平,183热,7凉,38寒,142药味辛,456甘,409苦,284酸,81涩,38淡,35咸,28归经频次前六位肺,635脾,413胃,339肝,243心,220肾,142甘草白术白芍白芷细辛苍耳子茯苓薄荷蝉蜕辛夷防风陈皮麻黄黄芩黄芪乌梅五味子党参川芎桂枝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树状图重新调整距离聚类合并0 5 10 15 20 2511154671991081611323514171218203讨论该研究中,用药频率结果分析表明,治疗小儿鼻鼽用药以解表药、补虚药为主,两者使用频率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辛

14、夷、苍耳子、白芷、防风、桂枝;甘草、白术、黄芪、白芍、党参。其中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占比较大,补虚药以补气药为主。其次为收涩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为甘草、辛夷、苍耳子、白术、白芷、黄芪、防风、桂枝、乌梅、五味子,其中,甘草在大多数的处方中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这也是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大原因。药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温、平、寒、凉、热,药味使用频次前5位分别为辛、甘、苦、酸、涩,药物归经频次前3位分别为肺经、脾经、胃经。中医认为该病多由肺、脾、肾三脏虚损,正气不足、卫表不固,外邪侵袭所致,故用药以解表药及补虚药为主,辛温以发散、甘温以补气,其发病多与肺、脾密图2关联

15、规则分析网状图56 山 西 中 医 山 西 中 医2 0 2 3年2月 第3 9卷 第2期 2 0 2 3年2月 第3 9卷 第2期 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切相关,故归经多归肺、脾两经。肺气亏虚是变应性鼻炎的关键病机4,肺为娇脏,小儿脏腑生理功能还未成熟,卫外机能未固,更易受外邪侵袭。肺气虚寒,卫表不固,邪气乘虚而入,邪正相搏,肺失宣降,不能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卫气被遏、腠理闭塞导致喷嚏、鼻塞等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化生不足,正气不足,故 脾胃论 脾胃盛衰论 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阳不足,则温煦作用

16、减弱,鼻窍失于温煦,则易受外邪侵袭;肺经郁热,肃降失职,邪热上犯,亦可发病。且五行相生相克,土为金之母,金为水之母,三者之间亦能彼此影响。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两味药还是3味药的配伍多出自苍耳子散及玉屏风散,两味药共同出现频次最多的前3位分别是辛夷和苍耳子、甘草和白术、辛夷和白芷,3味药共同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辛夷、苍耳子、甘草,由聚类分析结果可得到3个聚类组方。组方1取玉屏风散之意。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内可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而为君;臣以白术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功;佐以防风辛润祛风解表,与黄芪相配,一解一固,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三药合用,药简效专,相反相

17、成。有研究指出,玉屏风散能够通过对过敏性鼻炎动物模型Th1/Th2比值的调整,达到免疫调理的作用,在激发期使用可以预防其形成,在治疗期应用则可抑制Th2优势5,其亦可调节机体Th17/Treg细胞亚群,纠正细胞因子失衡6,用以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表明该方可作用于多个免疫系统环节调节免疫功能7。方2中乌梅、五味子皆味酸能敛,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可收敛固涩、益气、补肾;乌梅味酸、涩,性平,可敛肺生津。二者相配,可收敛耗散之肺气。有研究表明,乌梅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可能与AKT、ERK信号途径有关8。五味子中的-cubebenoate可抑制IgE的产生和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减轻过敏反应9。名老中

18、医祝谌予先生在经验方过敏煎中使用此二药治疗变应性疾病,疗效甚佳。桂枝、麻黄均辛温,归肺膀胱经,两者常相须为用,发卫气之郁以宣通肺窍,透营分之郁以温卫通阳。有研究表明,麻黄的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均能对变态反应相关的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起到抑制作用10。桂枝、芍药、甘草为桂枝汤组成药物,其中,桂枝味辛、性温,可助卫阳、通经络,祛在表之风寒而为君,臣以白芍,酸、甘而凉,益阴敛营;两者相伍,有散有收,汗中寓补。炙甘草可合桂枝辛甘化阳而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而营阴。研究表明,桂枝汤可通过对环核苷酸的调节来抑制变态反应,阻止介质释放,减轻局部炎性反应11。辛散、酸收,酸味药与辛味药配伍使用,有散有收,散不伤

19、正,敛不留寇。方3取苍耳子散之意,可散风、通鼻窍。其中辛夷和苍耳子是治疗鼻渊、鼻鼽等鼻类疾病的经典药对,其中辛夷其性上达,驱散风寒邪气,善通鼻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辛夷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抗组胺、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免疫调节作用12,苍耳子抗过敏机制为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炎性介质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升高无显著影响13。有研究得出结论,苍耳子、辛夷二药相伍能够多靶点、多途径、多通路调控生物分子网络治疗变应性鼻炎14。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善散头面风邪,常与两者相伍,以解表通窍,有实验证实,白芷可有效减轻小鼠变应性鼻炎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恢复Th17/Treg平衡有关15。薄荷又可解表

20、、清利头目。方3中细辛辛、温,解表散寒、宣通鼻窍,亦常与白芷、辛夷、苍耳子相配治疗鼻渊、鼻鼽等鼻类病。参考文献: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 编委会.中华本草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大辞典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 李洁旋,阮岩,邱宝珊.基于“肺-脾-肾”轴浅析变应性鼻炎的病机及治法 J.四川中医,2018,36(5):34-36.5 顾珺,沈朝斌,陆磊,等.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动物模型的Th1/Th2影响 J.中成药,2006,28(8):1 1

21、63-1 166.6 贾翎,吴珺,邱泽计,等.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小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3 260-3 262.7 汪青楠,吕文良,李娟梅,等.玉屏风散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9):165-168.8 朱海燕,吴贤波,金贤国,等.酸味中药乌梅对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 096-2 098.9 郑伟灏,覃骊兰.过敏煎及其单味药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7):194-201.10 卓小玉,陈晶,田明,等.麻黄的

22、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中医药信息,2021,38(2):80-83.11 李上云,王岩.桂枝汤对变应性鼻炎豚鼠环核苷酸的影响 J.中医药学刊,2002,20(3):366-370.12 周毅叶,王祺,贾妍卓,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辛夷治疗过敏性鼻炎作用机制研究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3):33-39.13 戴岳,毕培曦,陈耀邦.苍耳子对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 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6):61-64.14 肖茂春,刘淑云,张雨菲,等.苍耳子配伍辛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网络药理学探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21,29(5):341-346.15 龙彤,宋鹏,梁山.白芷乳剂对过敏性鼻炎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及鼻黏膜中Th17/Treg平衡的影响 J.现代免疫学,2020,40(5):402-407.收稿日期:2022-09-15)本文编辑:郭琲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