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动平衡车产业:创新发展是关键 孟伟宇 曾几何时, 在大街小巷, 电动平衡车的身影随处可见。电动平衡车一方面作为“最后一公里”的短途代步工具, 另一方面又可以休闲娱乐, 这让电动平衡车一时间成为爆品, 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然而, 好景不长。国内外安全事故的频发以及相关政策等影响, 加上共享单车的华丽登场, 火热一时的平衡车产业遭遇“滑铁卢”,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 国内相关企业开始大面积倒闭, 企业订单锐减。电动平衡车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交通工具, 作为一项曾被乔布斯誉为跨时代的科技发明, 其行业前景是否真的即将走到尽头, 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将在哪里?1. 野蛮生长后寒冬来袭几年间, 电动平衡车
2、行业在中国可谓经历了“野蛮生长”。作为短途代步工具, 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平衡车产业始于 2009 年左右。而到 2015 年,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 中国平衡车出货量就达到 1 200 万台, 6 个月时间出口规模达到 400 亿元, 相关生产厂家超过 1 000 家, 仅在深圳的生产厂家就超过500 家。考虑到电机、模具、电池等关键配件, 已成为规模过千亿元的新产业。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平衡车产业在近两年里, 却经历了从爆发式发展到出口市场的无序竞争变化, 从市场需求快速放量、出口成倍增长, 到随后而来的出口市场秩序混乱和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频现。江苏质监部门发布的电动平
3、衡车产品的质量风险监测报告就显示, 市场上超过八成的产品都存在问题。“我国生产的电动平衡车推出市场一度受到热捧, 在欧美市场曾创下仅 ebay 一家电商平台每天成交量就可达上万台的成绩, 可如今行业发展却进入了瓶颈阶段。”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应佳伟表示。据海关统计, 2016 年 111 月中国电动平衡车出口 733 万台, 同比增长 47.1%。但随着电动平衡车组装制造产业的发展, 高额利润开始吸引不少无良企业涌入, 部分质量不过关的电动平衡车开始进入欧美市场, 造成了事故频发。针对这些安全隐患, 美国出台新规, 要求在美销售的电动平衡车应经过 UL2272 标准认证, 这一技术贸易
4、壁垒, 也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平衡车被退运的情况频频发生。“一方面是行业规模急剧膨胀, 另一方面却是混乱的竞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缺乏标准, 电动平衡车行业进入了乱序生产的状态。一些厂商采用劣质零部件、二次组装等方式降低成本, 甚至出现在平衡车电池里灌水泥沙子替代电芯的案例。混乱的竞争, 也让不愿意降低质量的厂商难以为继。毫不夸张地说, 这种恶性竞争可能让整个行业快速归零, 这个千亿元市场规模的平衡车行业也将面临较大的风险。2. 洗牌在即需创新发展行业无序竞争、标准缺失等使得平衡车行业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频发的安全事故也让政府不能坐视不理。事实上, 自 2016 年 8 月以来, 上海、北
5、京等多地, 对平衡车上路已亮出了红灯。据交警部门介绍, 包括独轮体感车、两轮平衡车在内的电动平衡车和电动滑板车等代步工具, 既不符合我国的机动车安全标准, 也不在几类非机动车的产品目录内。按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 “滑行工具”不具备路权, 不能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 更不能驶入机动车道, 只能在封闭的小区道路和室内场馆等地方使用。对于驾驶电动滑板车、平衡车等滑行工具上路的, 依据北京市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八十一条相关规定, 将处 10 元罚款。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给平衡车产业泼了一盆冷水, 这意味着平衡车只能停留在娱乐工具的圈里发展。无独有偶, 伴随着 2016 年底开始共享单车悄然兴
6、起, 平衡车作为“最后一公里”的代表逐渐被共享单车取代。事实上, 在科技创新领域, 一个创新的产品形态眨眼间就被另外一个更加创新的形态所取代, 也并不是稀奇的事。对于“最后一公里”, 滑板车、平衡车都曾经被誉为是理想的解决方案之一, 而现在共享单车出现了, 对平衡车自然带来不小的影响。但在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应放天看来, 目前平衡车行业遭遇的困境不是来源于外部, 根本原因还在于创新不足。“本来平衡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休闲娱乐, 一个是代步。代步平衡车与休闲娱乐的完全不同, 但是由于创新不足, 行业标准不统一, 代步平衡车没有发展起来, 消费者用休闲娱乐的平衡车代
7、替, 则遭遇了上路的尴尬。”中商产业研究院行业分析师彭智平也表示, 低价恶性竞争、产品的技术安全问题不达标等都可能会毁灭一个新兴产业, “中国制造”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做强。面对即将到来的行业大洗牌, 平衡车产业的发展也会经历类似的阶段, 最终走向平稳。3. 找准定位转型升级安全事故频发、出口受限、禁止上路、共享单车出现等是不是意味着平衡车行业将由“热”转“冷”甚至“冷冻”?对此, 占据平衡车全球市场总出货量将近35%比重的江苏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国刚表示, “我认为平衡车市场遇冷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缺乏技术含量。”“就拿爱尔威公司的产品来说, 我们是自主研发、自主生
8、产的企业, 并不是找代工厂贴牌, 也不是拿已生产的产品物料来制作的组装厂, 所以在质量、产品研发方面我们都有着很好的把控, 并不会出现产品质量不过关、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在面对市场遇冷的时候, 具有技术实力的公司完全有能力及时调整产品方向, 应对市场需求而变化, 践行更加多元化的产品方针, 从而让企业不受影响。”左国刚说。“从平衡车产业的前景来看, 我个人认为其更多地会扮演一个过渡市场的角色, 未来可能会成为户外运动系列的一个工具, 成为一个小众市场, 在细分市场里找到自己的定位, 并形成定制的产业化。”谈及平衡车行业的未来发展, 创客总部、创客共赢基金合伙人李建军表示, “不管平衡车怎么发展
9、, 也要从根本上解决会不会漏电、会不会着火、专利侵权等问题。”对此, 左国刚也表示, “平衡车只是轮式机器人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平衡车的兴起是我们为了引领整个市场对这种新生代、新形态的运动物体来做市场隔离的时候创建出的一个新的名词。今天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它进行了限制, 那么我们让它回归到它的本质上。可以看到我们后续 AGV (仓储机器人) 的底盘, 移动机器人移动路径的规划, 我们这些技术仍然还是用的平衡车过去使用的陀螺仪技术, 只不过我们丰富了它的感知行为, 将它从过去单一陀螺仪获得力传感, 衍生增加了机器人的视听觉系统, 同时在电机驱动控制上我们把过去的单电机系统做成混合电机系统。”“我们似乎不用高度关注当下平衡车行业是否热与冷, 因为即使共享单车出现, 精细的市场细分也会让平衡车有独特的生存空间, 同时更重要的是平衡车的兴起会引领与其相关的技术领域继续向前。”左国刚说。据了解, 爱尔威公司当下在继续生产平衡车等产品的同时, 已与常州高新区共同成立爱尔威孵化器, 开始重点开发机器人和通用航空这两大重点领域。(稿件来源:中国电动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