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摘 要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研究摘要中国是海洋大国,海岛众多,拥有面积大于 500平方米的海岛 7300多个,以群岛、列岛和独立岛屿的形式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海岛岸线总长 14000多千米,海岛陆域总面积近 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8%。中国 12个海岛县(区)自北而南依次为辽宁长海县,山东长岛县,上海崇明县,浙江舟山市二区二县(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玉环县和洞头县,福建平潭县和东山县,广东南澳县,共有大、小岛屿 1738个,占全国海岛的 26.7%,其中有居民海岛 176个,占全国有居民海岛的 42%。自 2009
2、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以来,随着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逐步倾斜,加上海岛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居民人居环境不段改善、海岛旅游资源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海岛旅游开发成为新一轮海洋经济的热点。海岛不仅是我国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还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然而我国的海岛旅游开发和海岛保护工作起步均较晚,缺乏经验借鉴,存在着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下降,海岛旅游无序无度开发、重复开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海岛旅游开发空间格局上不尽合理。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和评价不仅可以衡量旅游活动对海岛环境各方面的动态影响,而且可以为海岛旅游开发的功能定位的和开发战略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3、。海岛旅游功能区划不仅可以实现对海岛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保证海岛旅游的持续发展,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海岛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和空间布局管理,促进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差异化和发展空间布局不断合理化。首先,综述了国外海岛旅游、国内海岛旅游以及海岛县域层面上旅游研究进展,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和旅游功能区划研究进展,并通过界定相关概念,归纳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和海岛旅游功能区划基础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托。其次,分别从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三个角度出发研究我国 12个海岛县(区)旅游开发基础环境,分析其历史、地理、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和
4、区域特征,为 12个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的I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研究测度、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提供基础支撑。再次,以沿海 12个海岛县(区)行政分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选择物元评价模型作为 12个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测度我国 12个海岛县(区)20062011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并分析根其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和状况的时空差异和特征。最后,在分析我国 12个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状况空间差异特的基础上,制定其旅游功能区划方案,初步绘出我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图;依据其旅游功能区划
5、,提出与沿海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协调一致的各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定位,并从规划、管理、人才、宣传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对各海岛县(区)进行旅游用岛统筹,从宏观统筹角度实现对中国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有效调控。关键词: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功能区划;旅游功能定位;物元评价法IIAbstractTheResearchofTourismFunctionZoningandPositioningof Chinese Island County(District)Based on TourismEnvironmental Bearing C
6、apacityAbstractChina is a maritime country with more than 7,300islands bigger than 500 squaremeter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Bohai Sea,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China Sea in the form of archipelago, islands, and independent island. The length ofisland coastline is over 14,000 kilometers,
7、 and the total land area of islands is nearly80,000 square kilometers, accounting for0.8%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China. Thereare 12 island counties (districts) from north to south in China, namely ChanghaiCount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ngdao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 ChongmingCounty in Shangh
8、ai City, Dinghai District, Putuo District, Daishan County andShengsi County in Zhoushan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Yuhuan County and Dongtou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Pingtan County and Dongshan County of FujianProvince, Nanao Coun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total number of large and smallisland
9、s of which is 1,738, accounting for 26.7%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whole country,including 176 islands with residents, which accounting for 42% of all the inhabitedislands of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Island been approved, the governme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a
10、nd policy incline towardisland tourism, coupled with the growing strength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theimproving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n the inhabited island and the improving ofresource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on the island tourism, which make it being a hotspot of a new round of Marine econom
11、y.The island is not only an vital support for strengthening the marine economy andexpanding space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platform of protecting theMarine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However, China lackof experience of island tourism, for the relatively late sta
12、rting of both the developmentof island tourism and protection of the island, which lead to unreasonable spatialpattern of i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drops of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disorderly development and repetitive construction.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
13、ion of island tourism bearing capacity can not onlymeasure all the dynamic effects of tourism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provid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positioning the bearing function of island tourism andformulati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Developing function zone of Island tourismca
14、n not only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sland tourism by realizing theorderly development, the optimal allocation and the reasonable layout of the islandIII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研究tourism resources, as well as help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planning and spat
15、ial layout, which contribute to promoting differentiation of island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asonable spatial layout.Firstly, provide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applicativemethods for the subsequent study b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sland tourismboth at home and abroad
16、, the relative study of the island county, and by defining therelevant concepts, summariz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capacity and tourism function zoning.Secondly, study the basic touris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he 12 islandcounties (districts) respectively from the histor
17、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analyzehistory, geography, resources, ecology, society ,economy and its region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12 island counties (districts) of China, which can provide basicsupport for measuring the
18、 level of tourist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carryingfunctional zoning and its bearing function and layout.Furthermore, to formulate functional zoning based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12 island counties(districts), first of all, b
19、uil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island county tourism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second, evaluate 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capacity of the 12 island counties (districts) by matter-element evaluation modelmethod.Lastly, basing on the formulated functional zoning of the 12 island count
20、ies(districts), put forward the tourism function positioning coordinated with theeconomic and i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ach island county (district), preliminarydraw a map of tourism function positioning of each island county (district),and putforward countermeasur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1、of island county(district)ofChina.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the 12 island counties (districts) of China, its needed to make sure the tourismdevelopment of each island county coordinated with the island itself.Keywords: island county(district), envi
22、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tourismfunction zoning, tourism function positioning, matter-element evaluation modelIV目 录目 录1绪论1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1选题背景11.1.2选题意义41.2国内外研究综述.61.2.1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61.2.2国内外旅游功能区划研究综述.131.2.3我国海岛县(区) 旅游研究171.3研究内容、框架、方法.181.3.1研究内容181.3.2研究思路181.3.3研究方法192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旅游功能区划基础理论.
23、212.1相关概念界定 .212.1.1海岛旅游212.1.2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 .212.1.3海岛旅游功能区划222.2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理论 .232.2.1生态经济学理论 232.2.2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2.3环境承载力理论 242.3海岛旅游功能区划基础理论242.3.1地域分异与分工理论 .242.3.2区域空间结构理论252.3.3主体功能区划理论273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开发基础分析 .293.1中国海岛县(区)历史地理环境分析29V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研究3.1.1行政建制及历史沿革 .293.1.2自然地理环境.313.1.3海
24、岸与海陆环境 313.2中国海岛县(区)资源生态环境分析353.2.1资源环境分析.353.2.2生态环境分析.413.3中国海岛县(区)社会经济环境分析433.3.1社会环境分析.433.3.2经济环境分析.514中国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及分析 704.1中国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704.1.1评价指标构建原则704.1.2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 .714.1.3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734.1.4指标权重的确定 774.2中国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测度.804.2.1物元分析模型.804.2.2测度过程与步骤 834.2.3测度结果及分析 854.3
25、中国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测度结果与分析 .864.3.1时间序列特征分析864.3.2各子系统特征分析. 1104.3.3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1135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 1185.1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 1185.1.1优先开发区 . 1195.1.2重点开发区 .1205.1.3一般开发区 .1215.1.4限制开发区 .123VI目 录5.2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定位.1255.2.1优先开发区功能定位 .1255.2.2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 .1255.2.3一般开发区功能定位 .1265.2.4限制开发区功能定位 .1265.3中国海岛县(区)旅游
26、可持续发展对策 .1275.3.1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1275.3.2加强管理,统筹协调 .1285.3.3引进人才,重视科研 .1285.3.4宣传教育,公众参与 .1296结语1306.1研究结论与贡献.1306.1.1研究结论1306.1.2主要贡献1316.2需要完善之处 .131参考文献 .132致谢137个人简历 .13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39VII1绪论1绪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选题背景(1)全国范围内掀起海岛旅游开发热潮,海岛旅游日益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岛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壮大海洋经济,还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拓宽发展空间,成为新一轮海洋经济的热点。2009年
27、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随后国务院发布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海岛旅游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 3月 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又为我国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海岛旅游开发提供了法律支撑和保障。2011年国家海洋局公布实施全国海岛保护规划,此后,各个沿海省、市、县的海岛保护规划也相继出台,初步建立了由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省级海岛保护规划和县市级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单岛规划)3个层次组成的海岛保护规划体系。2012年 3月 3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强调要有序地利用海岸线、海湾、海岛等
28、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全国海洋休闲娱乐区;2012年 4月 12日,国家海洋局联合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 8省(区)海洋与渔业厅(局),全面启动无居民海岛使用确权登记工作,向社会公布了首批 176个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其中,可用于旅游的有 104个,包括 102个旅游娱乐用岛和 2旅游与交通用岛,具体分布和数量见表 1-1-1。2012年 9月 16日国务院下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因岛制宜,科学发展以生态养殖、休闲渔业、生态旅游等产业为主的海岛经济”。国家还在 2013年上半年正式启动“第二次全国海 岛资源综 合调查” ,图 1-1-1为其标 志,调查将在全
29、国全部海岛和部分重要海岛基础调查的基础上,建设海岛数据库,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不仅可以全面掌握我国海岛资源分布、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潜力,全面摸清我国海岛家底;掌握我国海岛主要生态环境特征和存在问题,为我国海岛的开发、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还可以掌握我国海岛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1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研究存在的困难,为国家“ 十三五 ”海洋发展战略制定和海 岛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表1-1-1 我国可用于旅游的无居民海岛名录、数量及其分布名称省(区)辽宁省数量猪岛、大笔架山岛、小笔架山岛、吊龙蛋岛、蛤蜊岛、青鱼坨子岛、好坨 10子岛、鹿岛、
30、财神岛(葫芦岛)、鹁鸽坨子岛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担子岛、褚岛、宫家岛、牛岛、大岛(三平岛)秦山岛、竹岛52大羊屿、牛栏基岛、大竹峙岛、小瞿岛、前屿山屿、担峙岛、盐仓枕头屿、茶山岛、外马廊山岛、里马廊山屿、二蒜岛、南排岛12福建省 乌山岛、洋屿、目屿岛、黄官岛、蛤沙青屿、姜山岛、大屿岛、大嵩岛、东甲岛、奎屿、大山屿、大佰屿、小佰屿、大坠岛、火烧屿、大兔屿、小兔屿、宝珠屿、大离埔屿、林进屿、南屿、浯垵岛、破灶屿、小破灶屿、东门屿2534广东省 R3、凤屿、官屿、猎屿 、龟山岛、大辣甲、宝塔洲、虼仔洲、坪峙仔、桑洲、洲仔、大蠔沙、大虎岛、上横挡、下横挡、凫洲、二洲岛、小蜘洲、三角岛、大九洲、大三洲、小
31、三洲、墨斗洲、坪洲、神灶岛、独崖岛、二崖岛、王府洲、小放鸡、罗斗沙、三墩、赤豆寮岛、娘子墩、鲎沙广西省 小墩、擦人墩、樟木环岛、鬼仔坪岛、虎墩、旱泾长岭、大娥眉岭、小娥 10眉岭、背风墩、抄墩海南省总计东锣岛、西鼓岛、蜈支洲岛、小青洲、加井岛、洲仔岛 6- 10421绪论图1-1-1海岛调查标志(2)我国海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业地位日益突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岛地区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我国 12个海岛县(区)198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 12.5亿元,至 2005年增长至 580.86亿元,年均递增 22.73亿元,2011年达到 1741.93亿元,是 2005年的近
32、3倍;人均 GDP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12个海岛县(区)2006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30262元,2008年为 38907元,至 2011年增长至 63326元,较2006年增长了 1倍多;表明我国海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增强。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海岛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的难题,各个海岛地区积极造码头、通轮渡、修公路、办教育、建医院等,2011年总固定资产投资达 1013.97亿元,截止目前,12个海岛县(区)拥有客运码头 102个,崇明县、嵊泗县、普陀区、定海区、玉环县、洞头县、平潭县和东山县均与陆地有岛桥相连,长岛县建有大长山机场,普陀区有普陀国际机场,基础设施
33、日益完善。随着海岛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大量经济鱼类的产量骤减甚至灭绝,加上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限制,海岛渔民传统捕捞作业区域减少,渔民捕捞的成本增加,收入降低。特别是近年来,作为一产的海水养殖和捕捞业已趋于饱和,继续发展不仅生产效益会降低,还可能有生态崩溃的危险;二产中的工业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适合在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和敏感的海岛地区发展;海岛地区比较适宜发展二产中的海产品加工业和三产中的旅游业。我国 12个海岛县(区)旅游业确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接待旅游总人次 4103.59万人,旅游总收入达 303.91亿元,分别是 2006年的 2.16和 2.61
34、倍。3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研究(3)我国海岛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海岛管理秩序混乱,旅游开发无序无度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是制约海岛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先天瓶颈之一。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内陆江河将大量陆地污染物带入海洋,沿海地区海上油田和油船泄漏等都造成海洋和海岛海域环境严重污染;随着海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进岛人数的不断增加,不乏海岛为追求短期利益,通过采石挖沙、乱围乱垦、填海连岛、填海建设、炸岛炸礁等大规模工程和活动改变了海岛的地形地貌,有的甚至导致部分海岛消失;或通过砍伐红树林、滥采珊瑚礁、刺参、鲍鱼等珍稀海岛生物资源,导致海岛及其附
35、近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进岛人数增加导致生活垃圾、有害物质等固体废物的倾倒量增加,同时造成交通拥堵、噪音超标、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的海岛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2010年开始实行,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于 2011年才面世,长期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造成一些海岛被一些个人和单位随意占有和使用,甚至买卖或者出让,开发和利用的无序无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1.1.2选题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沿海 12个海岛县(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其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模型测度其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和承载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海岛县(区)旅游承载功能区划方案,确定其旅游功能
36、定位及布局,对我国县域海岛旅游开发秩序调整和管理,以及我国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首先,在全国层面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测度和承载状况特征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全国海岛县(区)旅游环境承载功能区,并确定其旅游承载功能定位,丰富了旅游功能区划和旅游功能定位研究理论;其次,现有的有关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多为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为独立海岛或者单个海岛县(区),缺少中宏观的整体综合测度和空间分异特征方面的研究,该研究以我国从北到南跨越六省九市的 12个海岛县(区)为研究对象,测度其旅游环境承载力并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有利于丰富该方面的研究;同时,4
37、1绪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动态变化趋势方面研究不足,该研究也是有益的尝试。最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起于 20世纪 90年代,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较完善的海岛数据库,12个海岛县(区)尚未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各个海岛县(区)统计指标选取和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还停留在基础理论完善、指标体系的筛选与构建等定性研究阶段。文中则通过搜集和整理我国 12个海岛县(区)20062011年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物元评价模型,客观地测算各个海岛县(区)历年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和承载状态,有利于推动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由定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向定量研
38、究。(2)实践意义首先,通过对全国 12个海岛县(区)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基础开发环境的阐述和归纳,有利于总体把握我国海岛县(区)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概况。其次,通过全国 12个海岛县(区)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测度,及其承载状态和特征的时空分析,可以整体把握县域海岛旅游环境状况和时空特征。最后,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我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和定位研究,可以为我国各个海岛县(区)旅游开发战略布局勾画蓝图,并为全国范围内地海岛旅游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5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
39、位研究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1.2.1.1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1)国外研究进展“承载力”(Bearing Capacity)原为工程力学中用来表征结构或构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内力的一个常量。1838年,比利时的生物学家弗瑞斯特(P.E.Forest)最早将“承载 力” 的研究领 域扩展至生态学,随后“承载力”又相继被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国外称为旅游承载力)最早是由拉佩芝(Lapage )于 1963年提出,详细阐述了区域旅游发展的自然生态容量规模,并建立了解决热点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与游客数量之间矛
40、盾的理论基础。此后的 20多年间,在国外掀起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高潮,在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界定上,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并在不断的完善和成熟,Mathieson和 Awall(1982)、OReilly(1987) 、Lim 和 Stankey(1971)、Buckley (1999) 分别从旅游环境影响、游客体验感知、生态系统变化等角度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WTO/UNEP(1992)首次正式给出的定义为:在满足游客高水平体验以及没有对旅游地资源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旅游地游客的水平。可见,此阶段研究重心逐渐从自然生态容量向社会心理容量转
41、移,在研究层面上,由早期的只关注自然生态容量单一层面的研究,逐渐发展到关注其社会、经济、环境、心理、文化、政治等多层面的研究。但几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的共同点,都关注的是旅游地在发生自然生态或资源改变,或者游客体验感知水平改变时的最大游客数量。20世纪 80年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一般性讨论” 转向“实证研究”,与此同 时,旅游环境容量 “可接受的限度”和“可调控性” 的本质特征逐渐显现,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工具如 LAC(The Limits of AcceptableChange,可接受改变的极限)、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
42、ectrum,游憩机会谱系)、VIM(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游客影响管理)、VAMP(ManagementProcess for Visitor Activities,游客活动管理程序)、VERP(Visitor Activity61绪论Management Process,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理论)、TOMM(Tourism OptimizationManagement Model,游客 组织管理模式)等逐渐被国外学者 应用到旅游实践中。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的学者更加注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用量化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指导旅游业实践,以实现其可
43、持续发展。Alexis Saverades(2000)在论述旅游社会承载力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对旅游胜地赛浦公园的旅游社会承载力进行评估。Tony Prato (2001)建立了 AEM(Adaptive Ecosystem Management)和 MASTC(Multiple AttributeScoring Test of Capacity)模型对美国国家公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估算。StevenLawson(2003 ),Fernando J.(2004)分别利用问卷和座谈、建立计算机模型的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区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估。(2)国内研究进展伴随着
44、 20世纪 80年代初期国内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和学者对国内环境问题的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和旅游环境容量逐渐成为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的焦点问题1。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最初起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赵红红 2(1983)以苏州拙政园为研究对象率先提出了旅游容量的问题;刘振礼、金键 3(1985)将旅游环境容量称为“ 特定区域的旅游 规模” 较早对旅游容量 进行理论探讨和量化测度进尝试;此后,汪嘉熙(1986)、保继刚等(1987)、冯孝琪(1991)4 5 6分别对苏州园林风景区、颐和园、骊山风景区旅游容量测量进行探讨,楚义芳7(1989)将旅游环境容量界定为一个概念体系并对其数学模型测量方面做了研究。这
45、些研究成果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的正式提出和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启发和借鉴。以“旅游环境承 载力” 为关 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检索,检索结果为 237篇,剔除报纸和相关度较小的论文,后剩余 234篇,包括优秀博士论文 8篇,优秀硕士论文 54篇,期刊论文 175篇,具体发表时间和规律如表1-2-1-1所示。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基础研究阶段,崔凤军8(1995)首次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胡炳清9(1995)初步介绍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崔凤军 10(1997)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组成体系,与旅游环境容量相区分,并以泰山为研究对
46、象建立了计算其旅游环境承7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研究载力的静态模型;1998年其在分析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承载力指数( TourismBearing Capacity Index)及运算模式 11。同期,刘玲12(1998)从旅游的六要素入手建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和指标体系。表 1-2-1-1 以“旅游环境承载力” 为关键词搜索研究论文结果来 19源 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
47、22013博0士000200010006000400040101021800090301240110052349040803硕 0士会0议0 1 0 1 0 0 0 2 0期1刊16 16 14 13 19 12 15 13 10 10备注:搜索时间为2014年3月22日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热潮,该领域成为旅游环境乃至旅游研究的热点和主流之一。研究者在此阶段除了理论基础更深入的研究外,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更侧重于个案量化研究、量化方法的探讨和管理对策方面的研究。理论基础更加深入研究方面:吴晋峰13 (2001)对旅游生态管理容量进行初步的探讨;周年兴 14
48、(2003)提出旅游心理容量,并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旅游心理容量满意度模型,测定其旅游心理容量。个案量化研究方面有:刘玲15 (2000)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指标,运用多目标分析方法对黄山进行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张灵杰16(2000)以玉环大鹿岛为研究对象,运用数量最终环境界值法对其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赖明洲等 17(2003)通过研究学霸公园雪山主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为景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参照和依据;郎咏梅、孙洪涛、田家怡等(2006)对崂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日、月、年容量进行了计算,81绪论并根据其旅游环境容量状态制定了游客流量的宏观
49、和微观调控措施;量化方法探讨方面:文 传浩,杨桂花等18 (2002)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戴学军,丁登山等 19(2002)对可持续旅游下的环境容量的测量问题进项探讨;翁瑾 20(2000)和郭靖等21(2003)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活儿个人标准空间,计算游客心理承载力,使问卷调查成为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常用方法之一;鄢和琳(2002)运用 Bulter动力模型绘制游人动态演化曲线的方法研究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杨林泉、郭山22(2003)利用模糊线性规划测度模型对云杉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大小进行了计算;张修峰等 23(2004)将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产氧量作为指标的研究方法引入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中;曹新向 24(2005)、刘年丰等25(2005)、刘云国等26(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