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川北医学院生理学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生理学英文名称:Physiology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78; 理论学时:78学分:4.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 基础医学院二、课程概述生理学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生理学具有促进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作用,学生掌握有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发生机制及其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技能,将为后续基础、临床医学及毕业后继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除了理解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
2、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五年制学生生理学课程以突出创新教育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状况和教学资源等实际,紧紧围绕五年制临床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利用信息化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打牢理论基础。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生理学的学习,理解和应用现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功能,并阐明其发生机制和活动规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同时为学习相关后续的基础、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二)分类目标生理学以人体解剖学 、 组织胚胎学 、 细胞生物学等课程
3、为基础,主修完本门课程2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病理生理学 、 病理学 、 药理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程。1基本理论知识 (1)能够说出生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阐述生命的基本特征和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2)能够使用物质跨膜转运、生物电理论和肌肉收缩原理等理论解释相关生理现象。 (3)能够阐述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能够使用神经系统对运动、感觉机能的调节和植物神经的内脏调节理论,解释相关生理作用,阐述脑的高级功能。(4)能够阐述视觉、听觉的信号传导过程及其机制,能够说明前庭器官的功能。(5)能够概括血液的理化性质,阐述血液凝固和抗凝的机制,说明人体血型的分类及输血的原则。 (6)通过心肌生物电现象、生理
4、特性、心动周期、血压的形成与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微循环和个别器官的循环的学习,描述心血管功能的特点并解释相关生理现象。(7)运用呼吸运动过程及原理、气体交换及气体运输的原理和呼吸运动的调节理论,阐述呼吸相关生理现(8)能复述胃肠道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使用消化道的分泌功能及胃肠道功能调节知识,解释相关生理现象。(9)能阐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解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原理。 (10)能够阐述能量代谢的过程,解释体温调节的机制。(11)能够阐述主要内分泌腺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机制。 (12)能够阐述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2基本技能 (1)完成生理学实验常用的离体标本的制备,如蟾蜍坐
5、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蟾蜍离体心脏标本等,并完成其活动记录。 (2)运用生理学实验常用在体实验原理,完成动物麻醉、器官组织暴露、测量检测信号,进行信号的记录分析等。 (3)完成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一般检查,如动脉血压的检测和血型鉴定等。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理论学习学会有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发生机制及其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感受生理学知识构成的逻辑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未知生理功3能机制奠定逻辑思维基础,也为后续基础、临床医学及军事医学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2通过生理学实验课程学习,经历生理学实验组织、准备、实施和总结的过程,学会实验数据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和科
6、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术,体验实验过程的严谨要求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重要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摩生理学教员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化解抽象问题和动态问题的思路、图片展示、动画选择、遣词造句的技巧等,学会如何正确、清晰表达自己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为今后在临床和科研生涯中开展病理讨论和学术交流训练好表达能力。4通过使用课堂讨论、前沿专题讲座、读书报告、参与课外科研协作活动等形式强化科研意识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多途径参与各种学术讨论,体验完整的科研活动过程,通过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创新意识
7、和能力。(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和献身人类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坚持人文关怀精神,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树立立志献身国防、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2学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及其对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生理功能的调节,形成对机体各个系统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认识,树立生命体“整体”和“稳态”的概念。3在生理学实验中,注意树立爱护实验动物的观念,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组成员轮流实验操作、相互配合、共同讨论完成每次课内容的实验教学,养成团结协作的
8、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独立从事临床科研的能力。4在教学中联系临床病例学习机体的生理功能,注重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生理学领域新进展、新成就的学习以及课外科研等活动,形成努力钻研、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树立严肃的科学态度。四、课程标准(一)理论学习内容及掌握程度4第一章 绪 论基本要求:学会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阐述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反馈控制系统;使用新陈代谢、刺激、反应、稳态、内环境等基本概念解释相关生理现象。重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和稳态。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现代生理学的发展 能够说出生理学发展史上的重
9、要事件,说明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2.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能够说出从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认识、研究人体功能的意义。3.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能够说明生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1.机体的内环境 理解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2.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第三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说出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特点及意义。2.生理功能的调控机制 说出人体功能的调控机制,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对生理机能的调节。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等。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Fla
10、sh 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基本要求:能够描述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阐述细胞的信号转导、肌肉收缩的原理、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使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机制、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解释相关生理现象。能够说出 Na+-K+泵、胞吐与胞吞的研究进展,描述兴奋性的衡量指标。5重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及特点,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肌肉收缩的原理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 细胞膜的生理1.细胞膜的结构与成分 用液态镶嵌模型理论描述细胞膜的构造模2.物质跨细胞膜的转运 说明细胞膜对物质转运
11、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物质的细胞跨膜转运方式。第二节 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从膜的通透性和离子通道角度解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2.动作电位时相和细胞的兴奋性描述动作电位的时相,判断细胞兴奋后兴奋性周期变化与动作电位时相的关系。3.电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过程和条件说出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区别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对膜造成的影响及机制,区别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不同。4.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结合实验解释动作电位细胞外记录的原理,比较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细胞外记录与细胞内记录的不同。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阐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及机制。第三节 细胞间
12、信号传递与转导1.细胞的信号分子与受体 说出信号分子的种类以及受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等。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Flash 课件,网络课程教学。62.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归纳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特点及生理意义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阐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影响因素。根据生理机制列举有机磷中毒等相关疾病的症状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4.电突触传递 归纳电突触传递的特点及生理意义。第四节 骨骼肌的收缩1.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从细胞与分子水平说出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以及收缩蛋白的分子组成。2.肌细胞收缩的原
13、理 根据肌丝滑行理论和横桥理论阐述肌细胞收缩过程。3.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能说出骨骼肌收缩的形式,阐述其生理意义,并举例说明。4.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因素阐述前负荷、后负荷和骨骼肌自身收缩能力改变对肌肉收缩效能的影响,并根据相应理论判断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改变肌肉收缩效能的机制。第三章 血液基本要求:描述人体血量正常值、体液的组成及血液的组成。概括血液的理化性质。阐述血液凝固和抗凝的机制,说明人体血型的分类及输血的原则。能依据血液凝固机制、血型分类原理解释相关临床现象。 重点:内环境稳态,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凝固,血型及输血原则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7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1.
14、体液与内环境稳态 说明体液的组成,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2.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归纳血液的组成成分,概括血液的主要理化特性,根据等渗溶液、等张溶液的概念判断不同渗透压溶液对细胞的影响。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1.血细胞的生成 指出血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2.红细胞生理 认识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功能等基本特性,并说出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过程以及调节机制。3.白细胞生理 认识白细胞的形态、数量、种类、功能等基本特性,说出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过程。4.血小板生理 认识血小板的形态与数量,阐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功能,使用相应理论解释血小板功能异常对机体产生的影响。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1.生理
15、性止血过程 指出生理性止血的三个过程2. 血液凝固 指出参与血液凝固的主要凝血因子,概括内源性凝血的三个重要阶段,区别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不同,说出血液中存在的主要抗凝物质。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等。 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Flash 课件,网络课程教学。83.纤维蛋白溶解 指出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1.血型 概括 ABO 血型分型原则、抗原抗体,阐述 Rh 血型的特点及医学意义。2 血量和输血原则 指出人体的血量数值占体重的比值,不同程度失血对机体的影响。指出交叉配血试验和输血原则。第四章 血液循环基本要求:1.掌握心肌的生物电
16、现象,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2.熟悉心音的种类和意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3.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微循环的调节重点:心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1心肌的生物电活动 阐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以及不同时相的离子机制, 阐述窦房结细胞的膜电位特性,比较不同部位心肌的动作电位特点。2.心肌的生理特性 概括心肌的 4 个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区别心肌
17、收缩与骨骼肌的不同特点归纳心肌在兴奋时其兴奋性发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等。 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 图片、 Flash课件网络课程教学。9生变化以及有效不应期的生理意义,说明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的概念;概括正常传导的途径及其生理意义,说明功能性合胞体、特殊传导系统的生理意义;简述正常解释自动节律性、正常起搏点的概念;并根据相应理论解释各类异位心律,早搏等临床现象。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脏的泵血功能 阐述心脏射血及充盈过程,分析心动周期及其瓣膜变化;出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比较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心电图 说明心电图中
18、的基本波形及意义、心电图与心肌细胞电变化的关系。第二节 血管生理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 3.动脉血压 4.静脉血压 5.脉搏说出不同部位血管的生理功能特点,依据 Poiseuille 定律解释血流量、血压、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制; 阐述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说明动脉血压的形成及不同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说明静脉血压的特点,影响静脉回流的主要因素。说出动脉脉搏的形成机制及意义。说明微循环的血液通路、生理特点和主要功能;概述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10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2.心血管中枢3.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4.心
19、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说出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比较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作用特点。说出支配血管的神经及作用;概述压力感受性反射发生的基本过程及其生理意义;比较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的特点,说出血管紧张素对血管的作用。第四节 器官循环1.冠脉循环2.肺循环3.脑循环说出冠脉循环的主要特点及其调节;说出肺循环、脑循环血流的主要特点第五章 呼吸生理基本要求:描述内呼吸、外呼吸的概念,说出呼吸的三个环节,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呼吸节律的产生机制。阐述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与解离关系,呼吸运动的化学反射性调节。能用化学反射性调节理论解释相关临床现象。重点:肺通气的动力
20、,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 肺通气1.呼吸道的功能2.肺通气原理3.肺通气的阻力4.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说出呼吸道的主要功能,阐述肺通气的原理,说明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的来源,阐述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及意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等。11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1.气体交换原理2.肺泡气与血液通过呼吸膜的扩散说出气体交换原理,解释肺泡气与血液通过呼吸膜的扩散过程,以及影响肺气体交换的因素。3.影响肺气体交换的因素第三节 气体运输1.氧的运输2.二氧化碳的运输说出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依据氧离
21、曲线解释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与解离关系,判断不同因素对氧离曲线的影响;说出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依据CO2 解离曲线解释二氧化碳含量与血液二氧化碳分压的关系。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1.脑干呼吸神经元2.呼吸节律形成机制3.呼吸运动的随意调节4.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说出脑干呼吸神经元分类与分布、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阐述呼吸运动的化学感受性反射效应,用相应理论解释相关的临床现象。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Flash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生理基本要求:说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唾液的成分和作用消化道的神经支配;阐述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胃液、
22、胰液、胆汁的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胃、小肠运动的运动形式,说明营养物质吸收的基本过程。能够用胃液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理论知识解12释相应的临床现象。重点: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胃液、胰液、胆汁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难点:慢波,胃液分泌的调节。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 概述1.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2.消化腺的分泌功能3.消化道的神经支配说出消化道平滑肌的主要生理特性,比较与骨骼肌特性的不同之处,并用所学理论解释相关临床现象。说出消化道神经支配的特点及意义,说出机体主要的消化腺,概括消化器官的内分泌功能。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1.唾液分泌2.咀嚼和吞咽说出唾液的功能以及分泌的调节。第三节 胃
23、内消化1.胃的分泌2.胃的运动阐述胃液的主要成分、生理功能、胃液分泌的调节,概括胃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生理功能,根据相应理论解释胃不会发生自身消化的原因,胃溃疡发生机制及药物的治疗机制。说出胃的运动形式,并解释相关临床现象。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1.胰液分泌2.胆汁的分泌与排出阐述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生理功能及分泌的调节。说出小肠的主要运动形式和小肠液的分泌。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等。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Flash课件,网络课程教学。133.小肠液的分泌4.小肠运动第五节 大肠内的消化1.大肠液的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2.大肠的运动和排便说出大肠内细菌的重要
24、生理作用,大肠的运动形式;说明排便反射。第六节 吸收1.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2.其他物质的吸收解释吸收的概念和主要的吸收部位,概括不同物质在胃肠道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方式。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基本要求:阐述基础代谢的概念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说明体温的正常生理波动及影响体温的主要因素;说出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重点:基础代谢,体温调节。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一节 能量代谢1.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2.能量代谢的测定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基础代谢概述能量的来源、释放、转移、储存及利用;说出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记住基础代谢率;解释基础代谢的概念与测
25、定条件。说明基础代谢测定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等。 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 图片、 14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1.人体正常体温及其变动 2.机体的产热与散热3.体温调节说出产热的主要器官和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说出体温测定的方法、正常值及其生理波动,列举影响体温的主要因素,解释正常体温的调节机制。Flash 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第八章 泌尿生理基本要求:了解肾的主要功能及肾脏排泄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生理意义,排尿反射过程,肾脏的功能解剖学特征。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尿生成在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中的作用。解释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理。重点:尿生
26、成的过程,尿生成的肾内自身调节和体液调节。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学和肾循环1.肾的功能解剖学2.肾的血液循环再认肾单位的组织结构、肾小球旁器和肾的神经支配,阐述肾血流的特征及自身调节机制。第二节 尿的生成和影响因素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概括尿生成的过程,阐述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组织学结构、生理学形成机制以及评价指标,根据相应理论归纳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并能解释相关临床现象。说明不同物质在肾小管重吸收的部位、机制及特点,以及其在尿生成、调节水、盐、体液pH 平衡中的作用,用相应理论初步解释糖尿的形成机制,利尿药的作用机理以及相关临床现
27、象。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151.尿的浓缩、稀释过程及其机制2.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说出尿液浓缩和稀释的部位及过程,解释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建立在尿液浓缩中的作用和形成机制。说明血管升压素水平在调节尿液浓缩与稀释中的作用。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1.肾内自身调节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阐述尿生成的自身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制,用相应理论解释水利尿等生理现象。第五节 排尿1.输尿管的功能2.膀胱的排尿活动说出排尿反射及正反馈调节机制在排尿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教学手段:实物模型、电子幻灯、图片、Flash 课件,网络课程教学。16第九章 神
28、经生理基本要求:说出中枢神经递质的分类、作用及其受体,脑的高级功能;阐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点,反射活动的特征,感觉信息的传导,牵张反射,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能够使用牵张反射、基底神经节的作用机制解释相关生理、病理现象。说出脑老化科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任务。重点: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点,反射活动的特征,肌紧张的概念及高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元2.神经胶质细胞能说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1.突触2.中枢神经递质3.反射说明突触的结构,归纳
29、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点;说出主要中枢神经递质和外周递质;阐述反射的过程及时间和空间特征,归纳中枢抑制的种类、机制与及其意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等。主要教学手段:电17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感觉信息的传导2.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及其功能3.中枢对特异感受活动的传出性控制4.疼痛生理说出感觉信息的传导通路,比较特异性感觉与非特异性感觉的不同;理解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及功能;比较躯体痛和内脏痛的不同特点,说出牵涉痛的发生机制。5.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6.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阐述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过程,说明视网膜的功能结构,阐述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30、;能解释视野和视敏度的概念。7.外耳、中耳、内耳的功能8.听觉生理说出外耳、中耳的生理功能,阐述内耳感音的功能结构与机制。用行波理论解释内耳感知不同频率声音的机制。归纳听觉产生过程中的内耳生物电变化特征及听觉冲动的传入途径。9.前庭生理 说出前庭系统的感受装置,阐述前庭系统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使用前庭反射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10.皮肤的感觉 说出触压觉的感受器类型,比较快痛和慢痛11.嗅觉和味觉 说出嗅觉和味觉的感受器、适宜刺激以及特点。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2.高级中枢对阐述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功能,概括牵张反射的分类及其产生机制;归纳高级中枢调节肌紧张
31、的方式;比较锥体系和子幻灯、图片、Flash课件,网络课程教学。18肌紧张的调节3.大脑皮质的运动控制功能4.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5.小脑锥体外系功能的不同,阐述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功能;总结小脑和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2.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调节阐述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说出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和相应受体;归纳高位中枢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及其他活动1.学习和记忆2.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3.大脑皮质的电活动4.觉醒和睡眠能说出学习和记忆的细胞生理学机制、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说明脑电波的分类及形成
32、机制;概括睡眠的特征,并说明目前的理论机制。19第十章 内分泌基本要求:说出内分泌系统在机体机能调节中的作用、特点;阐述人体内重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重点: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 概述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2.激素的分类3.激素作用的机制4.激素的合成、释放与代谢说 出 激 素 的 分 类 和 作 用 , 阐 述 激 素 的 一般生理特性和作用机制,说明激素的合成过程。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的内分泌功能1.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2.垂体阐述下丘脑与垂体间的结构功能关系,下丘脑、垂体所分泌激素
33、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列举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临床相关疾病。第三节 甲状腺内分泌1.甲状腺激素的激素及其代谢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过程。阐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功能的调节,解释甲状腺激素分泌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202.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3.甲状腺功能的调节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第四节 甲状旁腺、维生素D 与甲状腺C 细胞内分泌1.甲状旁腺激素2.维生素 D 的活化、作用及生成调节3.降钙素列表比较甲状旁腺、钙三醇、降钙素的生理学作用。第五节 胰岛内分泌1胰岛素 2.胰高血糖素 主要教学手段:实物模型、电子幻灯、图片、Flash 课件,网络课
34、程教学。3.生长抑素 4.胰多肽阐述胰岛素的生理学作用与作用机制,解释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临床表现;说出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调节。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1.肾上腺皮质激素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转运和代谢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说出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的名称,说出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转运和代谢过程,阐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功能的调节,解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解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停药原则。4.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1.肾上腺髓质激素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学作用3.分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合成与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程,并说出其生
35、理学作用,阐述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对机体的意义。21第十一章 生殖基本要求:说出睾丸和卵巢的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学作用。阐述卵巢的周期性活动及调节。 重点: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难点:卵巢周期性活动中激素的变化。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 男性生殖1.睾丸的功能 2.睾丸功能的调节说 出 睾 丸 的 生 精 作 用 、 内 分 泌 功 能 及 其 调 节第二节 女性生殖1.卵巢的功能 2.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说出卵巢的生卵作用,阐述卵巢分泌激素的生理作用,阐述卵巢的周期性活动及其调节。第三节 妊娠1.受精 2.着床 3.妊娠的维持及激素的调节4.分娩与授乳
36、说出受精、着床的基本过程,说出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分娩与授乳的基本生理机制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Flash 课件,网络课程教学。五、实施方案(一)预修课程安排1、教学参考学时:理论学时;实习课学时。各章节教学时数分配(列表) 。篇章 教学内容 课时22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 6 学时第三章 血液 6 学时第四章 血液循环 14 学时第五章 呼吸生理 8 学时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生理 6 学时第七章 泌尿生理 8 学时第八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4 学时第九章 神经生理 16 学时第十章 内分泌 6 学时第
37、十一章 生殖 2 学时2、第二课堂:学生参加科研或社会实践设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或团委科研项目,注重科研思维、方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了解的主题和方向,指导教师介绍他们阅读和翻译英语专业文献,拟定专题撰写文献回顾或综述;也可由有课题的教师或研究所研究人员带教,让学生参与部分初步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科研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实施总体方案1、教学组织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总负责,教师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 教学准备; 课程教学; 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总结反馈。建议每周安排 2-3 次课,即 4-6 学
38、时。2、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适当安排自学内容及课外专题讲座,利用网络课程加强课前课后的答疑辅导,注意学生学习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机体各项功能相互作用的理解,树立整体观念,进而认识和掌握人体正常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师要对授课内容做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要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视频、Flash 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网络方式的学习,培训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完成作业、答疑、测试、反馈信息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讲课要用启发式,讲述问题要有充分实验根据,理论23归纳要有逻辑,重要的生理过程、功能活动及机制必须讲深讲透。(三)教材选择与使用1、教材选用;朱大年、王庭
39、槐教授主编第八版 生理学2、教材选用理由。1实用原则,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定期修订。2系统性,指把关系较密切的章节归在一个单元中进行教学。比如将血液和血液循环、细胞生理和神经生理、内分泌生理与生殖生理等进行合并施教。3先进性,把成熟的科研新观点适当地编入教材,详细讲述了原理机制。4衔接性,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四)课程考核评价1、教师上课质量评价体系;2、学生评价: 1.理论授课课堂问卷抽答2.课后习题检测3.创新实验设计4.学生 10 分钟的生理知识 PPT 介绍。5.理论考核占 80%百分比;平时成绩 20%。通过以上测评,主要目的是让学
40、生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从传统的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加强生理学网络资源和素材库的建设。不断丰富素材库中图片库、文本库、视频库、动画库和音频库等资料。积极申报、立项,参加各种信息化资源建设评比,促进网络课程的完善。2鼓励学生浏览校园网生理学精品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视屏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精品课程PPT中的动画形象的演示抽象复杂的生理现象,具有互动性的教学课件还可以提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3注意积累CBS 教学、PBL 教学中的典型病例或典型问题的电子素材。(六)教学必需的保障条件1、集体备课制;学期开
41、始,其中进行集体备课,将每个章节中的问题,上课时的重难点进行集24体讨论,制定教学方案。2、教学评估;(1)理论成绩的综合评价 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 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占总评成绩的80%。在理论课考试中英文试题的分值要占5% ,以促进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2)平时成绩由课堂纪律、作业抽查和课堂答问组成,占总成绩的20%。3、青年教师培训制;青年教师采用 2 年导师培训制度,由科室教授职称的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培训导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培训,培训期间完成一定的教学量,阅读相关中英文书籍,完成学期听课课时(包括相关学科),听课完毕由相关科室主任出题考试,不合格者再
42、次全周期听课。青年教师培训期间定期进行全科室的试讲,由科室教师提出相应整改意见,每学期完成一次理论课和一次实验课的试讲。培训期满合格者材料上报基础医学院备案。4、教学档案管理。建立严格的各种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管理。六、附录(一)参考书1专业书籍:八年制医学专业生理学教材,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专业书籍:Fox SI. Human Physiology. 8th editon.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3专业书籍:David Shier, Jackie Butler, Richi Lewis.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9th editon.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4专业期刊:生理科学进展,北大出版社(双月刊)5专业期刊:生理学报,科学出版社(双月刊)6网络课程:生理学网络课程,http:/ 敬华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