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让地理走进生活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要求学生要主动地迎接地理,敞开胸怀拥抱地理,将地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 、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 、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地理这一门新科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呢?
2、地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理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二、学生围绕课本的问题自学约 5 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本的问题。三、学习课本的内容:1、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一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从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说明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2、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二框的问题和“活动”的问题, 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性的点拨。(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几方面说明地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3、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三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四、老师提出希望。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六、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课外准备第一节的“小实验” ,
3、写好实验结果。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目的: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教学重点: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学难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1、2 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最终证明了地
4、球是怎样的?2、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最终得出什么结论?3、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多少?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四、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约 5 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五、检测、点评。1、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活动” ,并让学生说出 2个实验的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作小结。小结:在正方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头,再看到船身;在球体上 先看到小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圆的。2、指名回答问题 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作点评。(通过“天圆地方说” 、 “浑天说” 、 “卫星照片”进行说明。得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
5、规则球体。 )3、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3,老师补充。(赤道的长度是 4 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 6378、140千米)4、老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七、师生小节本节课的内容。八、检测: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 ,经科学家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的不规则球体。2、赤道的长度是 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二节 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2、认识南北两极,地轴,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教学重点:识别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教学难点:1、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2、经度、纬度的辨别。3、东、西半球的分界
6、线。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二、出示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 P12,约 5 分钟后学生以 4 人为一组讨论所看到的现象,互相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表面积是_平方千米。 什么是地球仪?为什么说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经纬线的形状、长度和方向有何不同? 如何划分经度和纬度?00 经线和 00 纬线又叫什么? 如何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界线?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讨论。四、检测、点拨:内容一:地球的模型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2活动(1):观察地球仪,说说你看到了什么?_,_,_,_, _、_。 (学生朗读意义)地轴是直立的吗?(2)活动 2:读图完成
7、填空和表格。 (朗读)(3)教师:经线、纬线有无数条。内容二:辨别经度和纬度1提问学生:什么是经度?什么是纬度?区别不同的经线而标定的度数叫经度。区别不同的纬线而标定的度数叫纬度。2检查自学情况。3、教师评讲:00 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为西经,用“W”表示。 (板图、举例)讲解经度的书写。4、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找到 0o 经线,观察从 0o 经线往东分为多少度?往西分为多少度?(学生活动,教师检查)5、教师提问:180o 经线有多少条?(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地球仪上,东、西经 180o 经线重合成一条线,合称东、西经 180o。 )6、东西半球的划分东半球:2000E
8、西半球:16000W7、赤道的纬度为 00,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为 900。以北称为北纬,属于北半球。00 0N以南称为南纬,属于南半球。000S教师讲解纬度的书写。8、教师:如何划分南北半球?南极、北极是多少度?(学生回答)9、活动:东经 1450,北纬 600 可写为_。00 经线在中间,东经西经在两边。东经向_渐增大,西经向_渐增大,最大度数为_度,与_度经线组成圆。 (辨别东、西经线)赤道最长在中间,南纬北纬在两边,向北增大是_纬,向南增大是_纬,赤道起点_度,南北极_度(辨别南北纬线)4熟记 P14 知识之窗 15学生质疑,教师释疑。6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二
9、节 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能够标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教学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教学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内容地球的表面积是_平方千米。本初子午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的度数。经线、纬线的形状、长度、方向。朗读知识之窗。二、新课内容:交织经纬网自学指导:1、经纬网有什么作用?2、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 P15,思考下列问题。某轮船在西经 1500,北纬 300 的海域遇难发出求救信号,请在图 1.15 中标出遇难船只的位置。在地球仪上找出你的居住地和首都北京的经度和纬度。完成课本 P15 活动第 3
10、 小题。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四、检查、点拨。思考题 1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用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来确定。 (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地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思考题 2学生标出地点,教师检查。每 46 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在地球仪上找北京的经纬度。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书上所示的地点的经纬度。(广州、圣弗朗西斯科、东京:1400E、360N;洛杉矶:1180W、340N。 )五、练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练习,学生练习,教师讲解。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活动:请大家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在班里同桌之间对比之后,看一看谁做的比较好,谁的做错了。步骤:在圆形物体中部用笔画上一个圆圈,作
11、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指南北两极)穿过一根铁丝为地轴,向上的一端为北极,指向北极星。转一转(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自造成昼夜更替) 。 将铁丝弯出倾斜的底座(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 66.50 的夹角) 。 画出经线(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半圆,也叫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 。标注经度。 (本初子午线的位置、东西经的划分、180 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画出赤道。 (标出赤道的度数)画出其它纬线,注出纬度。 (300、600)画出并注出回归线、极圈名称及度数。八、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地
12、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一、展示地球仪,复习相关内容:、什么叫地轴?、北极、南极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二、新课内容一:地球自转、出示自学指导:()什么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观察地球自转,完成课本活动中的习题。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讨论。3、检查、点拔:(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2)活动(1):A、让学生回想时针旋转的方向;B、引导学生分别从南北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活动(2):教师用手电
13、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习题,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三、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课本 P17 活动中四季变化相关的填空题,从而导入新内容地球公转。四、新课内容二:地球公转1、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叫做地球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3)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4)观察图 1.19,完成课本 P17 的“记录” 。(5)地球公转使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3、检查、点拔:(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四季昼夜的分布情况。(3)结合地图填充册P7 地球公转图,观察图 1.19 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
14、,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 强调:上述图中的“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而言。B、 简介极昼与极夜。4、联系所学知识完成课本 P15 活动。五、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六、检测:填充图册 P7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目的:认识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五带的名称是什么?教学重点:五带的划分的界线(纬线) ,五带的名称。教学难点:为什么要这样划分。教学教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知道公转产生了不同季节是因为太阳光照射所获得热量产生差异,这节课我们学习划分五带也是因为太阳照射而划分的。一、自学指导阅读课文 P18-19 五分钟,以 4 人为
15、一组讨论问题:1、划分五带有哪几条纬线,名称分别是什么?2、北极圈、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极圈分别划分哪些气候带?3、赤道划分了什么?热带在南半哪个半球?4、哪一带所得到的热量最多,哪一带最少?师生互相解答问题。小资料:南北极昼与极夜时间相反。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自转相同)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自转为一天)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个热量带。二、完成以下思考题,判断与地球哪种运动有关。1、太阳每天东升西落。2、夏天热、冬天冷。3、我们每一天都经历白天和黑夜。4、每天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比黑夜长;冬天日出晚,日落早,白天比黑夜短。四、学生质
16、疑,教师释疑。五、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第二章 学用地图第一节 地图的发展教学目的:1、通过陶片上的地图到丝织地图到羊皮地图的变化,了解地图的发展历史及应用。2、通过知识之窗,让学生了解电子地图,熟悉电子地图光盘。充分了解现代电子地图的优势与用途。3、掌握地图方向的确定,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加强对地图与实地的对应感。教学重难点:掌握地图方向的确定,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地球划分为哪五带?分别是什么?2、哪一带所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二、出示教学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1、古人将地图刻在陶片、丝织品及羊皮上有什么优点?2、现代人通过什么现代手段绘制地图,绘制
17、的地图有什么优点?3、什么是卫星图象?卫星图象有什么作用?4、在野外上如何辨别方向?5、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四、学生阅读课本 约 5 分钟,分小组讨论自学指导的问题。五、检测、点评。1、请个别学生回答自学指导 1 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2、指名回答 2 的问题,同学补充,老师小结。(纸制地图:便于携带、形象直观;电子地图:可以进行更全面的查询)3、个别学生回答 3 的问题,4、请个别学生回答 4 的问题,同学补充。5、请个别学生回答 5 的问题,老师小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的方法有:(1) 、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2) 、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3) 、通常采用“
18、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 )6、老师提问:地图上有哪几个基本方向?它们各是什么?六、活动通过观察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分辩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掌握比例尺、指向标在实际中的作用。七、学生质疑,老师释疑。八、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九、检测:1、现在最先进、最方便的是 地图。2、看地图要学会辨认方向。一般情况下,面对地图,按“上 下 、左 右 ”的原则确定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向 方向,纬线指向 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第二章 学用地图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表示方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2、结合实际选用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
19、图上量算距离。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教学难点:利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1、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2、地图上有哪几个基本方向?它们各是什么?二、导入。三、出示教学目标四、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是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用公式怎样表示?2、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哪些?图 2、15 采用了比例尺的哪种方式来表示?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不同的比例尺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有什么不同?结合图 2、16 进行比较。五、学生自学课本 P26 约 5 分钟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六、检测、点评。1、请个别学生回答 1 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个别学生回答 2 的问题,同学作补充。(可以用数字、线段、文字等方式来表示。 )3、指名回答 3 的问题,老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