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王崧舟老师求法彭春风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小学二零一一年十一月 向王崧舟老师求法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小学 彭春风余文森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在平日的教学中求得实效,让寻常处绽放精彩呢?我们不妨从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些教学案例中探求相应之法。一、 整体感知,有法可循 张志公先生认为,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出发,最后再回到整体,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因此学生初读课文时
2、,要先整体感知文本,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那么,王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呢? 概括感受。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文章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感受,是王老师通常采用的整体感知文本的方法。比如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读了、看了总理的一夜,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总理这一夜的最大感受,你用哪个词语?请高举你的小手,让老师看到你那自信的神情。学生依次概括出了“负责” 、 “劳苦” 、 “简朴” 、 “爱民” 、 “繁忙” 、 “为国为民” 、 “不辞辛劳” 、 “认真负责” 、 “艰苦朴素” 、 “任劳任怨”等词语;教师随机板书。师:让我们从这些感受中选择其中
3、的某一点(指着板书的那些词语) ,那是你感受和感触最深的地方,抓住它,带着它,再走进总理的一夜看看,你是从什么地方,哪些文字,哪些句子当中深切地体会和理解到这一点的,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可以轻轻地读,也可以默读。读文如识人,往往初次见面即产生第一印象,以便与今后的深入认识进行比对,固有经验在这样的比对中不断得到了提高。学文也是如此,在充分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快速地进行感受梳理,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及综合信息能力的训练。明确心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会不自觉地对文字之间蕴藏的情感进行揣摩、思索。此时,引导学生说说读完文章后的心情也是整体把握文本的
4、好方法。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王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的: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的时候注意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读完以后,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如何?生:我很惭愧。师:继续往下说,你为什么惭愧?生:我为人们这样滥用资源而感到惭愧。因为他们非常贪婪。生:我感到吃惊。师:为什么感到吃惊?生:如果人人都像文中描写的那些人一样随便破坏地球环境的话,我们在地球上将无法生存了。生:我感到憎恨。师:对那些愚蠢的无知的人们感到憎恨。请同学在文章中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究竟是哪些文字、哪些叙述使你产生这样的心情,请在这些地方画下你颤抖的线。(学生再读课文,感悟重点,教师巡视。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
5、幽必显。文字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学生在课堂上读到的是文字,感受的却是一份情感,也引起了学生阅读时的情感共鸣。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读文时的心情,为抓住词句细品意韵,披文探源营造了心理期待。读重点段落。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或印象深刻的段落,也是整体感知的方法。草船借箭的教学,王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现在王老师请你们仔细读一读,你觉得这篇课文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学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 )师:咱们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将文章的多数段落进行了入情入
6、境地朗读,为下文深入探索文中人物的智慧做足了准备。 )找到最精彩的地方,仔细读一读,学生边读边想自己找寻到的段落的精彩之处,在朗读交流中对诸葛亮的智慧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梳理内容。初读文章,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哪些内容是整体感知文本常用的方法。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师:自由朗读文章,边读边注意几个生字的读音。读完课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巡视。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概括、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自然过渡到精读品味做好铺垫。显然,面对着每一篇文章,王崧舟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或对文本谈体会,或直面印象最深的句段,或概括梳理文本内容,
7、或三者同时结合,引导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准确把握了文章的基点,为下面的潜心会文,细品词句意味奠定了扎实的感悟基础,从而达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进而达到“沿波讨源”的阅读效果。二、 动态设计,彰显活力如果说“情”是贯穿于王崧舟老师诗意教学中的灵魂,那么,恰如其分的“趣”就成全了王老师课堂教学的活力。从两小儿辩日的一段实录可见一斑: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生:(齐答)辩斗。师:(板书“辩斗” )你们是怎么理解辩斗的?生 1:就是争论、辩论。生 2: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8、谁也不让谁。生 3:为了一件事,大家吵架,针锋相对。师:是这样吗?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好角色,然后大声朗读两小儿的辩斗。生:(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 ,教师巡视倾听。 ) 师:停下!哪对同桌愿意到上面来朗读“辩斗”?生:(一对同桌上台,面向全班同学,朗读“辩斗”部分。 ) 师:辩是辩了,就是没有斗起来。这样,请你留下,我来跟你辩斗辩斗。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语速加快)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9、生:(一愣,迅速作出反应)此言差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笑)师:(语气加强)非然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机敏的)非然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笑师:(摇着手)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抢上一步)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鼓掌,大笑)师:不跟你罗唆了!反正日初出近,日中时远。生:你才罗唆呢!就是日初出远,日中时近。师:你胡说!日初出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近,日中时远。生:你胡说八道!日初
10、出远,日中时近。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掌声,笑声)师:看到了吧?这才叫大家一起说!生:(齐答)辩斗!师:喜欢两小儿吗?为什么?生 1:喜欢!我觉得他们挺可爱的。生 2:他们很会动脑筋,会钻研问题。生 3: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轻易放弃。师:是顽固不化吗?生 3:不是,他们说得都有道理的,所以他们敢于坚持。生 4:他们不但能仔细观察,而且还能认真思考。师:是的,辩斗不是吵架,不是胡说八道。辩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两小儿活泼泼的天真烂漫,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和思考,也看到了他们不人云亦云、不轻易放弃自己观点的坚持和独立。是吧?可以说,这一环节的动态设计, “辩”出了精彩, “辩”出了智慧,
11、“辩”出了语文学习的魅力,成为了语言课堂教学的一段经典。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应结合文本的内容巧妙选取切入点,创建动态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文字读活,感受作品本身带来的审美愉悦,更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三、 佳文背诵,注重积累背诵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对于文本中一些美辞兼美、蕴含人生哲理、表达方法的段落,应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背诵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规范文字的润泽,获取了表达方法与情感储备,为言语智能的形成奠定必备的基础。王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积累语言
12、的契机,其方法之巧妙绝不是简单地直接让学生背下来那么简单。如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聋哑青年画鱼的段落,直至这一段“游”到了学生的心中;威尼斯的小艇一文,通过“如果你是船夫,你会怎样向游客招揽生意?”这一问题的引领,学生结合文本中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段落,在研读、表演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背诵;一夜的工作一文的教学,在对“极其简单”一词的反复品味中,学生不仅背诵了这一段,还深深地被一份伟大的朴素感动着这样的设计在王老师的教学中比比皆是。在教师创设的充满诗情的情境中,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入情入境地诵读;把文字背下来,几乎成了学生阅读体验的内在诉求,背在无痕处,多么地富有智
13、慧!四、 读写结合,升华拓展读是写的开始,写是读的延续。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王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中蕴藏的写作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意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其教学理念和智慧的又一体现。在教学一夜的工作第三自然段时,王老师是这样设计读写结合的:师: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这是一个多么劳苦的夜晚,这又是一个多么不平常的夜晚啊。因为这个夜晚,我们的总理审阅着一尺来高的文件,思考着许多许多重要的问题(轻音乐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响起,课件同时呈现字幕:“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 ” )这个宁静的夜晚,周总理在想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总理的内心,写
14、下你的想象和感情。 。(学生在轻音乐中写作,教师巡视。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的最后,王老师是这样安排读写结合的:师:是呀,同学们,面对这个美丽可爱的地球,面对这个遍体鳞伤的地球,面对这位人类的母亲,人类的摇篮,此时此刻,你肯定有话想说。请你把它写出来。(悠长、低缓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学生投入地写着心里话。 )读与写巧妙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拓展,使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既有效地利用了文本资源,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和文本的整体回归,一举多得。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积极构建动态课堂,注重积累,适度拓展,扎扎实实地凭借文本进行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方法,通往智能的精神栖所,这是王崧舟老师教学智慧给予我的宝贵启迪。手机:13155251023邮编: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