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47484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 人民币中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 )A. 3 m B. 3mm C. 3cm D. 3dm2. 甲、乙、丙三位同学测一张长 1.2m的办公桌,甲、乙均用分度值为 1cm的刻度尺,丙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甲、乙、丙三人测出的数据分别为 1.203m、12.0 dm、120.1 cm,其中正确的是( )A. 三者都对 B. 甲对 C. 乙对 D. 丙对3. 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A. 刻度尺 B. 温度计 C. 电子秤 D. 秒表4. 下列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A. B. C. D. 5. 以下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B. 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C. 测量误差与测量者有关D.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6. 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粒径小,直径还不到头发丝粗细的 ,易吸入肺部影响人体健康你认为 PM2.5是指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A. m B. mm C. cm D. dm7. 要测量 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A. 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地厚度B.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C. 用刻度尺测量 10个 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 10,求平均值D.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 10个 1分硬币的厚度,然

3、后求平均值8. 如图为测某种硬币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9. 电动平衡车是一种时尚代步工具当人驾驶平衡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A. 平衡车匀速行驶时,相对于平衡车上的人,车是运动的B. 平衡车的重力与地面对平衡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 人对平衡车的压力与平衡车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 关闭电机,平衡车仍继续前进是由于其受到惯性作用10. 1999年 5月深圳塞格广场工地上,有一栋高 291.6m的大楼正在施工,下午 3时,刮起了大风,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上空,突然有人惊呼:“楼要倒了!”结果引起临近数千人在大街上惊叫

4、狂奔,造成这种判断失误是由于这些人选用的参照物是( )A. 乌云 B. 地面 C. 自己 D. 大楼11. 下列成语中描述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 南辕北辙 B. 夸父追日 C. 顺水推舟 D. 精忠报国12. 烟囱上烟和路面上两小车上旗帜飘扬情况如图所示关于两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车一定静止 B. 乙车一定静止C. 甲车一定向右运动 D. 乙车一定向左运动13. 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下列 s-t图象中能反映汽车做匀速运动的是( )A. B. C. D. 14. 小高上山的速度是 1m/s,到山顶后又沿原路返回,速度是 1.5m/s,则小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5、是( )A. 1.5m/s B. 1.25m/s C. 1m/s D. 1.2m/s二、多选题15. 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 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16. 如图所示,将铜丝直径密绕在铅笔上测铜丝直径时,先后测量三次,每次都将铜丝重新密绕,并放在直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测得的直径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3A. 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 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C. 铜丝的粗细不均匀 D. 每次读数的人不同17. 关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6、A. 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C.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D. 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的物体速度大18.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 在 010 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B. 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 100m处相遇C. 在 10s20 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D. 在 010 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 10m/s19. 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 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 )A. 甲下降,乙下降 B. 甲上升,乙下降C. 甲比乙速度慢

7、 D. 甲比乙速度快20. 一辆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第 1s内通过了 10m,第 2s内通过 20m,第 3s内通过 30m,则这辆小车( )A. 在第 1s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前 3s内平均速度为 10m/sC. 前 2s内平均速度为 15m/s D. 第 2s平均速度大于第 1s平均速度三、实验探究题21. 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 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 B和斜面底端 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 (2)滑块由 A滑至 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

8、是_ m/s(3)滑块在 AB段的平均速度 vAB和在 BC段的平均速度 vBC的大小关系是_ 四、计算题22. 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1)它在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 40m/s,并仍以此速度向前开行,这辆车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为什么?(2)如果这辆轿车以 108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423. 一列长为 200m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 1.8km长的大桥时,所用的时间 100s,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m/s?合多少 km/h?5答案和解析【答案】1. C 2. B 3. A 4. B 5. C 6. A 7. C8.

9、 B 9. C 10. A 11. D 12. D 13. A 14. D15. AD 16. ABCD 17. ACD 18. AB 19. AD 20. CD21. (1)刻度尺;(2)0.1;(3) vAB vBC 22. 解:(1)交通标志牌“12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 120km/h;轿车速度 40m/s=403.6 km/h=144 km/h120 km/h,所以,这辆车违反了交通规则;(2)由图可知到厦门的路程 s=54km,由 v= 得: t= = =0.5h答:(1)这辆车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因为这辆车的速度超过了限制速度;(2)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 0.5h 2

10、3. 解:整列火车通过大桥时,行驶的路程: s=s 车 +s 桥 =200m+1800m=2000m,火车的速度: v= = =20m/s=203.6km/h=72km/h答: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 20m/s,合 72km/h 【解析】1. 解: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在 2cm左右,一元硬币的直径比 2cm大一些,在 3cm=30mm=0.3dm=3104 m左右故选 C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 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

11、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 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 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 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 3m左右,等等2. 解:甲同学测量数据为 1.203m=120.3cm,测量结果准确到 cm,故甲同学的数据正确;乙同学测量数据为 12.0dm,测量结果准确到 dm,而乙同学用的是分度值为 1cm的刻度尺,故乙同学的数据不正确;丙同学测量数据为 120.1cm,测量结果准确到 cm,而丙同学用的是分度值为 1mm的刻度尺,故丙同学的数据不正确;故选 B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在最小分度值以下应再估读一位;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逐一分析各选项,做出

12、选择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知道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在最小分度值以下应估读一位3. 解:A、刻度尺是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故 A符合题意;B、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基本工具,故 B不符合题意;C、电子秤是测量质量的工具,故 C不符合题意;D、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对每个选项中的测量工具进行分析,明确各自的测量对象,就能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常见物理量及其测量工具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容易解答64. 解: A、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错误;B、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

13、刻度紧贴物体,所以正确;C、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错误;D、图中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且刻度没有紧贴长度,所以错误故选 B在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时,刻度尺要沿着被测长度放,并紧贴被测长度,这样测量时才能更精确用刻度尺测长度时要求刻度尺沿着被测的长度,并使刻度尺带刻度的一面尽量与物体紧贴,这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5. 解: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却不能避免误差,故 A错误;B、在认真的测量下,由于估读等原因也有误差,故 B错误;C、测量误差与测量者以及测量仪器等都有关,故 C正确;D、采用精密的测

14、量工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却不能消除误差,故 D错误故选 C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误差的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等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误差是我们测量时不可避免产生的,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误差6. 解:PM2.5是指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m的可入肺颗粒物故选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1/20虽然 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

15、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以社会关注的 PM2.5为素材设计题目,体现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7. 解: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或接近刻度尺的分度值,需要用累积法, A、 B、 D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若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或接近刻度尺的分度值,需要用累积法此题考查的是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易错点在于:很多同学会认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选择 D8. 解:A、此方法不能保证刻度尺测量的就是硬币的直径此方法错误;B、借助两块直角三角板卡住硬币,且一端对齐,能测出直径此方法正确;C、右面的三角板任何一边都没有与刻度尺垂直,此方法不能确

16、定硬币的直径此方法错误;D、此方法虽然能确定硬币的直径,但刻度尺的 0刻度线没有与硬币最下端对齐此方法错误故选 B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卡测法”解决解题的关键是应用转换法-曲中求直,将不易直接测量的直径转化到刻度尺上9. 解: A、平衡车匀速行驶时,平衡车与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平衡车相对于人是静止的,故 A错误:B、平衡车的重力加上人的重力才等于地面对平衡车的支持力,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故 B错误;C、

17、人对平衡车的压力与平衡车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 C正确;D、关闭电机后,由于惯性,平衡车能继续前进,但是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因为惯性不是力,故 D错误7故选 C(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是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2)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3)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4)惯性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或惯性力此题以平衡车为载体考查了运动与静止的相

18、对性、相互作用力、平衡力和惯性等多个知识点,综合性很强,但难度不是很大10. 解:“楼要倒了!”,被研究的物体是楼房,楼房和地面、人、大楼本身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地面、人、大楼本身为参照物,大楼是静止的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上空,大楼和乌云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乌云为参照物,大楼是运动的,所以有人说:“楼要倒了!”故选 A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9、11. 解: A、“南辕北辙”这个成语讲的是我国古代某人要去南方,却向北走了起来,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夸父追日”这个成语中的夸父和太阳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顺水推舟”这个成语中的舟和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精忠报国”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将个人理想信念和国家的理想信念连接在一起,没有机械运动,故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D。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我们说物体做了机械运动,据此分析答题。本题将物理知识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这类题能提高学生的做题兴趣,也能很好的利用学生其它方面的知识,

20、达到学习物理的目的。12. 解:因为炊烟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上面的炊烟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1)甲车旗帜向左,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车不动,风把旗帜刮向左;二是甲车向右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左,把旗帜刮向左;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左;(2)如果乙车静止不动,那么旗帜的方向应该和房上炊烟方向相同,而现在的旗帜的方向明显和炊烟方向相反,如果乙车向右运动,旗帜只会更加向左展所以,乙车一定向左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图中旗帜向右飘动的情况故选 D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

21、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运动和静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题目,要仔细揣摩才能作答13. 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符合题意;B、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在不断减小,所以表示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故 B不符合题意;C、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在不断增加,所以表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故 C不符合题意;D、从图中可以

22、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8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由 v= 可知,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14. 解:设上山和下山的路程均为 1,则上山所用的时间为 t1= ,下山所用的时间为 t2= ,则上山和下山所用的总时间为 t=t1+t2= + ;上山和下山的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v= = = = = =1.2m/s故选 D平均速度等

23、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假设上山和下山的路程都是 1,求出上山和下山的总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v= 就可以算出人的平均速度此题属于求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是:往返的总路程除以往返所用的总时间等于往返的平均速度15. 解: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 A正确;B、测量时出现误差,不等于出现了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故 B错误;C、认真细致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 C错误;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故 D正确故选 AD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

24、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16. 答: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例如: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另外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每次读数的人不同,读得的数值不同;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故 ABCD都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选 ABCD测量过程中,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与测量工具和测量的人有关此题考查的是长度测量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为减小误差,所以才有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17. 解: AB、速度是表

25、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故 A正确, B错误;C、通过相等的路程,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故 C正确;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的物体速度大,故 D正确故选 AC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速度等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本题考查了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影响速度大小的因素,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18. 解: 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 010 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同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 v 甲 v 乙 ,故 A正确;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

26、在 15s末相遇,且 015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 100m,故 B正确;C、由图象可知,乙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因此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C错误;9D、由图象看出乙在 010 s内通过的路程小于 100m,所以 v 乙 =10m/s,故 D错误故选 AB(1)在 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 015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3)在 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4)根据图象可知乙同学做

27、匀速直线运动,在 010 s内的速度和 015 s内的速度相同,根据图中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再判断本题考查了由 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19. 解:(1)楼房静止在地面上,甲看到楼房在上升,看地面也应该是上升的,以甲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甲一定是下降。(2)楼房静止在地面上,乙看到楼房在上升,看地面也应该是上升的,以乙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乙一定是下降的。甲和乙都在下降,乙看到甲在下降,说明甲下降的速度比乙大。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是下降的

28、,甲是下降的,并且甲下降的速度大于乙。故选 A、 D。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一定要选择参照物,选择地面和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容易理解。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是静止的。参照物可以任意的选择,运动的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选定为参照物,选择地面和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容易理解。20. 解: A、小车第 1s内通过了 10m,在 1s内小车可能保持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做变速直线运动;故 A错误;B、前 3s的平均速度为: v= = =20m/s;故 B错误;C、前 2s的平均速度为: v= = =15m/s;故 C正确;D、在第 1s内

29、通过了 10m,第 2s内通过 20m,由 v= 可知,第 2s的平均速度大于第 1s的平均速度;故 D正确故选 CD根据以下知识分析解答问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是一个定值,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是定值如果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不相等,则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解题时应真正、全面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有很多定义、概念,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物理定义、概念,才能正确解题,学好物理21. 解:(1)在实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路程 s;(2)由图可知 sAC=40cm=0.4m, sAB=40cm-20cm-5cm=15cm=0.15m, sBC=20cm+5cm=25cm=

30、0.25m,tAC=14:35:04-14:35:00=4 s, tBC=14:35:04-14:35:02=2 s, tAB=14:35:02-14:35:00=2 s,所以滑块由 A滑至 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 vAC= = =0.1m/s;(3)滑块由 A滑至 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 vAB= = =0.075m/s,10滑块由 B滑至 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 vBC= = =0.125m/s,所以 vAB vBC故答案为:(1)刻度尺;(2)0.1;(3) vAB vBC(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2)根据图示及表中数据求出小

31、车的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3)根据所求出的平均速度,对 AB段的平均速度 vAB和在 BC段的平均速度 vBC的大小进行比较本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及实验原理、求平均速度等问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22. (1)交通标志牌“12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 120km/h;将速度单位换算成 km/h,然后与 120km/h相比较即可得到答案;(2)已知路程和速度,可直接利用速度公式求得时间此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并能从图中获得相关数据23. 火车通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大桥长,根据 v= 求出速度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知道火车通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大桥长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