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困境与应对:丽江民宿产业的发展探索 李东明 江苏中淮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 丽江是一个历史文化丰富的古城, 这催生了丽江的旅游业。在丽江旅游业的带动下, 丽江的民宿产业迅速发展, 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增加了地方居民收入。然而, 近年来, 丽江民宿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外部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恶劣, 以及内部经营粗放等问题, 这成为丽江民宿产业发展的障碍, 如何应对这些困境成为丽江民宿产业发展的关键。关键词: 丽江民宿产业; 发展困境;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李东明 (1974.5) , 男, 江苏沭阳人;江苏中淮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硕士一、民宿产业:旅游业发展中的新气象丽江是一
2、个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城, 其凭借内在的风景名胜, 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其所营造的“家家垂柳, 户户流水”的景致, 令人向往, 发呆与闲聊是其最好的生活方式。近年来,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 丽江民宿的发展迅速, 不同风格的民宿开始出现, 与一般的商业酒店相比, 民宿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民宿和文化气息, 可以让游客切身处地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传统, 这也是民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关键, 而商业酒店则不同, 其商业气息太浓厚, 充满着俗气, 难以融入当地的旅游环境。因此, 民宿作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种新气象逐渐产生。然而, 近年来, 丽江民宿产业的发展由于诸多原因, 其发展面临
3、着困境, 突破困境, 成为丽江民宿产业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困境:丽江民宿产业面临的多重挑战(一) 丽江民宿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恶劣。1. 市场环境恶劣:游客少, 酒店和民宿多。市场是民宿产业发展的一个大环境, 其市场环境状况, 对于民宿产业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影响。然而, 当前, 就丽江来说, 其民宿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却不容乐观, 存在游客少, 竞争对手多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 游客少。近年来,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 频繁的国内外交流, 人们的旅游空间扩大, 不仅可以在国内进行旅游, 境外游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出国旅游, 不仅仅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方式, 而且是人们显示自身资本的重要方式。
4、在此情况下, 很多人在节假日时, 开始选择到国外旅游, 这使得像丽江这样的国内旅游地, 其游客数量急剧下降, 很多丽江民宿找不到顾客, 继续发展面临问题;另一方面, 竞争对手多。近几年, 丽江不断出现风格多样的民宿, 其数量急速上升, 而且很多大型酒店, 由于看上了丽江的发展空间, 开始入驻到丽江景区。不断增加的酒店数量, 使得本土民宿产业面临着旅游市场被瓜分的问题, 其获得利润开始减少, 发展空间被挤压。2. 社会环境恶劣:负面性消息不断。丽江民宿产业不仅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的问题, 而且还面临着社会环境恶劣的问题。这主要是指近年来, 丽江不断发生负面性的事件, 降低了外界对于丽江的形象认可度
5、, 影响了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如女游客丽江被打、副省长丽江被坑、网友被丽江古城区官微怒怼等等, 这些负面消息在网络时代迅速发酵, 造成了很大的轰动, 最终导致国家旅游局宣布对丽江景区的严重警告, 要求其进行整改, 否则就会遭遇撤销 5A 级景区的风险。这些负面性的新闻, 使得外界对丽江形成了负面认知, 其与原先在人们心目中的文明、生态的、美好的丽江所形成的极大反差, 更是造成了外界对其的排斥。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 更是使得丽江民宿产业的游客量减少, 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3. 文化资源变质:商业气息浓厚。丽江民宿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基础上的, 丽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民宿产业顺利发展的
6、前提。然而, 当前,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却面临着旅游文化资源变质、枯竭和商业化的问题, 这使得民宿产业的发展根基受到侵蚀。以往, 丽江充满了浓厚的当地纳西族的文化气息, 民俗民风充满着整个丽江, 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然而, 在市场化的推动下, 大量的酒店入驻, 在过度商业化环境下, 丽江原有的文化资源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尤其是在为了盈利、为了利润、不择手段的商业环境下, 丽江文化资源逐渐变质, 质朴的纳西族文化荡然无存, 整个丽江都变得嘈杂而俗气。文化资源的变质使得丽江民宿产业发展的根基受到侵蚀, 其发展前景堪忧。(二) 丽江民宿产业内部发展存在问题。1. 自身粗放式发展模式。处于恶劣的市场
7、环境, 恶劣的社会环境以及枯竭的文化资源之中的丽江民宿产业, 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特别是其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这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方面, 丽江的民宿产业在发展中没有立足自身特色, 深挖自身的文化资源, 进而形成自身的优势, 而是在商业化的大潮下, 随波逐流, 失去自身特色。如没有注重自身的民宿设计, 特别是民宿内部的细节设计方面, 以及内部的环境布置方面, 都没有突出其民宿特点, 反而与商业化的酒店很像, 然而, 其又没有商业酒店现代化的设施, 导致其失去自身特色,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 丽江民宿产业没有细分游客的需求, 没有针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开展专业化的服务
8、, 使得很多游客住了民宿之后, 并不是非常满意。另外有些民宿其内部采光、隔音以及卫生等工作做的并不好, 这直接导致游客对民宿的印象下降。粗放式发展的结果, 就是民宿产业的竞争力下降。2. 缺少宣传渠道。丽江民宿产业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宣传不够广泛, 知名度低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时代, 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品牌推广, 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然而, 丽江民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其宣传并不到位。一方面, 其经营人员缺乏宣传意识。由于民宿多是当地居民借助自家闲置房子, 经过设计而成, 因此, 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 这导致很多经营和管理人员缺少主动的宣传意识, 还是以往的被动让游客找上门的经营思路;另一方面, 缺
9、少借助网络进行宣传的渠道和技术。由于一些民宿不是由专业人员经营, 因此, 对于网络, 其处于陌生状态, 网络宣传力度不够。民宿宣传的不到位直接导致民宿的游客少, 发展面临问题。三、应对:丽江民宿产业的发展之道(一) 从外部来说:多元主体合作, 扭转失衡的市场、社会和文化环境。鉴于丽江民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恶劣外部环境, 为了推动民宿产业发展, 必然要优化外部环境。丽江民宿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优化, 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居民的合力, 通过多方合作, 优化环境。具体来说:第一, 就国家来说, 国家要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管, 通过监管, 规范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行为, 优化市场环境和社会环
10、境。为了改变丽江民宿产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需要国家发挥监督主体作用, 通过出台积极的旅游管理相关规则, 规范旅游行业中各主体的失范行为, 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同时, 要鼓励国内游客进行国内游, 通过相关激励文件的出台, 以及旅游新规的制定, 引导国内游客在国内景区游玩, 增加客流量, 扭转近年来国内游客下降的问题;第二, 就丽江的地方政府来说, 丽江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丽江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改变文化资源变质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有正确的发展态度, 不能为了求一时的旅游经济, 为了地方财政, 就没有长远眼光, 只注重开发, 不注重保护, 而要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 实现丽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11、, 进而为丽江民宿产业的发展夯实根基。第三, 从当地居民来说, 当地居民要有现代民宿产业经营理念, 加强自身训练, 同时, 也要有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意识。鉴于很多居民不懂得利用现代技术, 宣传自身品牌的问题, 要加强对其训练。同时, 要在居民心目中树立起保护是发展的前提的理念, 改变污水乱排等不良生活习惯, 营造良好的丽江旅游环境, 保护丽江旅游文化资源。(二) 从内部来说。鉴于丽江民宿产业内部发展存在的粗放式发展以及宣传不够等问题, 为了促进丽江民宿产业的顺利发展,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 精细化服务。扭转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转变为精细化的服务模式。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
12、了很大的提高, 这使得人们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需求种类多元, 且层次多样, 在此背景下, 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无法满足人们的特殊化需求, 必须要进行精细化服务, 实现升级改造。第一, 要从游客需求出发, 细化游客需求。为了能够为游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提高其满意度, 这要求民宿经营者从游客需求出发, 仔细分析游客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第二,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气氛浓郁的民宿。民宿与一般的商业酒店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接地气”, 接近当地的风土人情, 因此, 挖掘文化资源, 打造本土的入住风格, 是民宿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民宿经营者在设计民宿时, 要将本土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如可以
13、融入到室内的绿植摆放, 室内的建筑风格等等之中, 借助这种方式, 打造自身优势, 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三, 升级改造民宿内部设施, 提供现代化的服务。目前, 丽江很多民宿内部设施陈旧, 而且不齐全,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入住体验。2. 互联网+民宿发展。鉴于很多民宿产业不懂得宣传自身品牌, 不知道如何推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丽江民宿产业的发展, 就要求民宿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 要学习网络化的推广方式, 通过把自家民宿挂到网上, 借助“互联网+”, 为民宿产业的宣传和推广助力。这样民宿就可以转变传统的在街上拉客或者坐等游客找上门的发展模式, 直接在网上接单, 方便游客和民宿经营者联系。而且, 可以使得民宿与其他商业酒店在同一平台上竞争。通过网上宣传, 提高自身曝光率和知名度, 吸取更多的游客。参考文献1杨慧.旅游发展与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2, 1 2游海华.民宿产业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 2016, 5 3郑立群.完善民宿管理延伸民宿产业J.政协天地, 20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