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结构冲击综述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李赫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摘 要: 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不断波动, 研究和分析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以及波动周期日益成为经济学的热点。经济学家一直认为, 经济危机的出现源自经济波动, 只有经济的波动才会带来经济的“峰-谷”循环, 而经济波动出现的原因大多取决于结构的冲击。因此, 文章从经济结构冲击的研究方法上对结构冲击识别进行了研究。文章基于 VAR 模型, 分析了识别方法约束条件的变化过程及三大约束条件, 就国内结构识别方法这一课题研究应用的主要理论模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性分析。最后对结构冲击识别方式的使用方向进行了阐述, 得出了基于不同经济学流派、数学模型
2、下的识别方式的具体研究环境, 并针对不同的经济学研究方向给出了上述识别方式的主要应用环境。以期对未来我国经济学经济危机以及结构冲击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关键词: VAR; 结构冲击识别; 零约束; 符号约束; 作者简介:李赫然 (1993-) , 男, 河北石家庄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收稿日期:2017-10-20A Survey of Economical Structural Shoch and its ApplicationsLI He-ran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
3、: As the continuous fluc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fluctuation cycle become a hot topic in economic studies. Chinese economists always believe that the emergence of economic crisis from economic fluctuation,
4、 and that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 will bring our economics “rise and fall“. The causes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 will be dependented on the impact of the structure. Therefore, the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structural impact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conomic structure impact. The w
5、riter uses the direction of structure impact identification is discussed. And the specific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of different schools made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identification which based on the way and direction of economic research for different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way
6、s of identification. We hope that through the study, the future of Chinese economics can made a better economic crisis and structural impact identification. And that other aspects of the study bring new inspiration.Keyword: VAR; Structural shock identification; Zero constraint; Sign constraint; Rece
7、ived: 2017-10-20一、引言经济波动的成因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当代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现象本质上是由一系列冲击引起的。当冲击发生后, 经济指标出现“驼峰状”的脉冲响应。如果冲击只发生一次, 经济指标最终会回到其稳态值。然而, 现实中各种冲击的间歇性出现并伴随多种冲击同时发生, 使得经济周期现象表现为“峰-谷-峰-谷”形式。过去三十年, VAR 模型被广泛用于冲击模拟和政策分析, 并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 建模提供典型事实。围绕 VAR 模型的争论并非如何估计模型参数, 而是如何将模型的预测误差还原为具有经济含义的结构冲击。使用 VAR 方法的应用研究一般
8、遵循“模型设定估计检验结构分析SVAR冲击识别预测”的规范化流程。设定阶段具体包括确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滞后阶数, 以及模型是否包含截距项、趋势项、季节虚拟变量等;估计阶段主要是估计方法的选择;模型检验则包括残差检验、稳定性检验等;结构分析主要指 Granger 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SVAR 冲击识别在研究过程中是可选的, 一些以预测为目的、不关心结构冲击的研究可以跳过该步骤。如果仅进行 VAR 分析, 模拟步骤中的脉冲响应函数指的是变量对误差项的冲击反应;如果加入 SVAR 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则应当被称为“结构脉冲响应函数”, 表示的是结构冲击对变量的影响。二者存在
9、本质差别。尽管在经济事实描述和预测方面并不要求必须进行冲击识别, 然而一旦涉及政策制定, 就必须考虑冲击识别问题 (Fry多次重复前两个步骤, 保留每次满足约束的 F。最后, 使用满足符号约束的 F 计算即可得结构脉冲响应函数。Rubio-Ramirez (2010) 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他们给出了一般性的全局识别 (global identification) 秩条件 (rank condition) , 并用实例说明了传统的 Rothenberg 式的识别阶条件可能会得出有误的识别结论。目前, 符号约束方法已成为结构冲击识别的主流方法之一, 被用于识别技术冲击、货币政策冲击、财政政策冲击、石
10、油市场冲击、劳动力市场冲击和开放经济冲击。由于识别结果并不唯一, 经验研究中通常报告“中位”和“分位”脉冲响应函数。尽管符号约束比零约束方法适用性更广, 但符号约束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 符号约束本质上是不等式约束, 并不像“零约束”那么强, 因而应用研究中可能会出现基于不同 (甚至是相互排斥的) 经济假设的模型均满足符号识别约束的情况。无法找到唯一的识别映射会造成估计上的不确定和解释上的困难, 例如 CanovaBenati and Lubik (2012) 、Benati (2013a, 2013b) 提出了借助 Householder 旋转矩阵将符号约束与长期零约束相结合的方法。三、国
11、内应用研究进展如前所述, 与 VAR 的模型的误差项不同, 结构冲击与研究者想要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 具有更明确的经济含义。为了冲击识别的目的, 通常假设结构冲击相互正交, 从而可以说明某个特定类型的冲击对经济指标的影响。为此, 用于识别冲击的约束并非随意设置, 而是来源于经济理论或经验事实。应用研究中, 冲击识别一般借助理论模型引入研究者所关心的冲击, 推导出相应的 VAR 模型, 对系数施加约束并估计 SVAR 模型, 最后进行结构冲击分解和结构脉冲响应函数模拟。用于识别经济冲击的理论模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传统的凯恩斯总供给-总需求 (AS-AD) 模型;二是真实经济周期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12、(RBC-DSGE) 模型;三是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NK-DSGE) 模型。基于 AS-AD 的 VAR 模型一般选取总产出和价格数据, 前者用于识别总供给冲击, 后者用于识别总需求冲击。尽管可以认为总供给冲击主要来自技术冲击, 但对需求冲击具体来源的识别仍显不足, 原因主要在于加总的 AS-AD 模型几乎无微观基础, 要为冲击赋予特别的经济含义较为困难。基于 RBC-DSGE 和 NK-DSGE 的 VAR 模型从经济体微观行为出发推导出加总的结构方程组, 其包含的结构冲击具有更明确的经济含义, 例如总需求冲击可具体细化为货币冲击、政府支出冲击、风险溢价冲击、投资冲击、偏好冲击等,
13、总供给冲击则包括技术冲击、成本加成冲击等。1. AS-AD 框架下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冲击的讨论关于中国经济波动的冲击源识别问题, 刘斌和张怀清 (2002) 较早地使用 VAR方法进行了研究。刘斌 (2001) 采用 Cholesky 分解方法对 1987-2000 年期间的货币政策冲击进行了识别, 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在长期不会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 在短期会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但持续作用时间不超过 40 个月;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等会产生永久性影响。其研究结论符合“货币中性”假说。刘斌和张怀清 (2002) 通过 B-Q 分解方法识别了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更重要的是,
14、他们明确提出冲击识别对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选择的重要性:如果经济波动主要由正的需求冲击引起, 产出和通货膨胀率将上升, 此时需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如果负供给冲击是由生产率降低或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起的, 会同时导致产出下降和通胀率上升, 此时采用宽松的货币或财政政策在刺激产出的同时会导致通胀率进一步上升, 而采用紧缩的货币或财政政策虽然能够稳定物价, 却会导致产出进一步下降, 因此对于供给冲击所产生的经济波动, 最优方案是根据冲击源来制定政策, 次优方案可根据不同冲击的相对影响程度和政策目标加以权衡而采取相应的政策。这些方案的共同前提都是对结构冲击进行识别。其后, 大量研究对于哪类冲击
15、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成因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被采用最多的研究框架是基于 AS-AD 的 VAR 模型和 B-Q 分解方法。多数研究认为造成中国实际产出波动的主要冲击为总供给冲击, 而引起价格波动的主要冲击为总需求冲击。Zhang与 Zhang对于 GDP 减缩指数的波动, 短期内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贡献几乎相当, 但随着冲击持续时间的延长, 需求冲击的贡献比例出现大幅增加, 最终提高至70%左右。欧阳志刚、史焕平 (2010) 提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较快回落主要源于国内外负向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 而 2009 年经济复苏则主要来自国内需求冲击的推动。2. RBC 框
16、架下对技术冲击的识别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 基于 RBC-DSGE 框架的研究更强调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成因。卜永祥和靳炎 (2002) 使用外生劳动力 RBC 模型对 1980-2001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研究认为技术冲击可以解释 76%的产出波动。即使引入信念冲击, 陈昆亭等人 (2004) 仍然发现经济波动的 80%可以用技术冲击来解释, 动物精神或太阳黑子这类纯外生的信念冲击并非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黄赜琳 (2006) 基于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的 RBC 模型, 证实了技术冲击可以解释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受限于理论模型, 早期研究引入的冲击类型颇为单一, 技术冲击成为主要的经济
17、波动源也不足为奇。随着理论建模的推进, 应用研究开始将更多种类型的冲击同时加入模型。考虑到中国投资周期较明显的事实, 李春吉 (2010) 将投资冲击和全要素生产率冲击 (技术冲击) 同时纳入 RBC 模型中, 结果仍然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冲击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 而投资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小。然而考虑到预期冲击后, 研究结论则出现了变化, 如庄子罐等人 (2012) 基于一个小型 RBC-DSGE 模型的研究发现预期冲击可以解释 2/3 以上的经济总量波动, 并且在允许更多冲击 (平稳的生产率冲击、和非平稳的生产率冲击、投资专有技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 相互竞争的情况下, 预期冲击仍可
18、以解释超过 70%的产出、消费、投资和资本存量的波动。3. NK-DSGE 框架下多种冲击间的竞争由于假设价格具有完全弹性, 货币因素在模型中往往是“中性的”, RBC-DSGE在引入名义冲击方面具有天然劣势。而 NK-DSGE 模型由于包含了各种名义和真实的摩擦, 使得价格不能灵活调整, 进而能够将名义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同时考虑在内。李春吉等人 (2010) 采用一个包含货币的小型 NK-DSGE 模型的研究发现, 短期来看实际产出波动主要源于反映需求变化的偏好冲击, 通货膨胀率波动则源于反映供给变化的生产率冲击, 实际货币余额冲击波动对实际产出波动和通货膨胀率波动影响均不大;长期来看需求
19、偏好冲击和生产率冲击持续性小, 因而对经济波动的持久影响不大。同样基于贝叶斯估计的 NK-DSGE 模型, 毛彦军、王晓芳 (2012) 在对 Ireland (2011) 模型进行拓展的基础上对货币供给冲击与货币需求冲击进行了识别, 并分析了二者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波动的影响, 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波动均产生同向影响, 但对通货膨胀率波动的解释 (长期内可以解释 26%以上的波动) 明显高于对产出波动的解释 (仅能解释其不足 2%的波动) ;货币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波动的影响都不明显, 长期内对二者的解释力均低于 0.6%。学术界最新的一些国内研究也开始使用符号约束方法
20、进行冲击识别和脉冲响应函数模拟。赵文胜、张屹山 (2012) 采用 Uhlig (2005) 的方法同时施加短期约束和符号约束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了识别。由于假设紧缩型货币政策冲击发生后, 在所有受约束期内国内价格水平不会上升, 从而规避了“价格之谜”问题。基于 2005-2011 年数据的研究显示, 中国采取紧缩型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以及美国采取宽松型货币政策降低短期利率均会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久性上升, 并且前一种冲击对汇率变动的解释能力更强。李卓、张茜 (2012) 采用基于 Givens 旋转矩阵的符号约束方法识别了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基本面冲击与非基本面冲击, 研究发现虽然供需基本面冲
21、击解释了石油价格的大部分波动, 但非基本面 (投机) 冲击对国际石油现货价格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在 2007-2008 年之间, 投机冲击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石油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导致油价显著偏离由供需基本面决定的价格水平。四、主要结论1. 主要研究结论分析文章通过对不同结构冲击识别方式的数学原理研究发现, 结构冲击识别的研究进展反映了识别方法与成熟经济理论的不断融合, 同时又体现了识别方法对于有争议性理论的不过度依赖。目前, 基于 VAR 模型的结构冲击识别已经成为研究经济波动成因和政策模拟的主流方法之一。不同冲击识别方法各具优劣势。应用研究中, 约束条件一般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 使
22、得不同研究结论的可比性下降, 偶尔也会出现结论相左的现象。在中国经济波动成因的研究中, 尽管目前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关于主要冲击源的讨论仍在继续。其中, 通过对三种不同模型的研究成果综述分析, 得出结论:基于 AS-AD 的 VAR 模型虽然方便易用, 然而受制于加总模型, 所能够识别的冲击类型有限。而多数从微观基础出发的 DSGE 文献一般是以先验的方式引入冲击项, 重点放在冲击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 冲击识别这一环节不足, 或者仅对单个冲击进行了识别。由于假设价格具有完全弹性, 货币因素在模型中往往是“中性的”, RBC-DSGE 在引入名义冲击方面具有天然劣势。而 NK-DSGE 模型由于
23、包含了各种名义和真实的摩擦, 使得价格不能灵活调整, 进而能够将名义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同时考虑在内。2.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文章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三种 VAR 模型结构冲击识别方法以及各类方法的核心原理和优劣势的分析, 得出三种模型具体的应用环境。另外对国内相关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但是在文章研究中, 由于笔者数学理论水平有限, 研究时间不足, 仅对三种模型的研究综述进行了研究, 对于三种模型下的具体案例未建立数学模型分析, 缺少实证检验, 难以通过数据检验来论证三种模型对于结构冲击分析研究方向的具体优劣势, 这是文章主要的缺陷以及后期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以文章为基础,
24、逐步增加经济危机、经济周期波动案例的结构冲击数据积累, 建立历年参数的数据资料库, 完善模型数据, 并通过三种模型对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因素进行结构冲击检验。通过引入案例, 实现后续研究的逐步深入, 也可以增加对于三种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歧方向以及应用环境的分析, 实现对经济周期结构冲击的数学检验。参考文献1卜永祥, 靳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一个基本解释和理论扩展J.世界经济, 2002 (7) . 2陈昆亭, 龚六堂, 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 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 RBC 分析J.世界经济, 2004 (4) . 3龚敏, 李文溥.中国经济波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冲击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 2007 (11) . 4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 RBC 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 2006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