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打包6套) 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打包6套新人教版.zip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打包6套新人教版.zip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纪念白求恩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0.doc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2.doc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4.doc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6.doc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7.doc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8.doc
  • 全部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纪念白求恩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4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12 纪念白求恩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尤其是成语);本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有力,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说理力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讲授法,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作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白求恩 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理解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课件及录音。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可以用形象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激情朗诵现代诗人朱子奇先生写的诗歌《白求恩纪念歌》导入。“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 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有条件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来导入新课。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2.生难字词(1)字音冀(jì) 纯粹(cuì) 殉职(xùn)狭隘(ài) 热忱(chén) 鄙薄(bǐ)2派遣(qiǎn) 拈轻怕重(niān)(2)词义【鄙薄】轻视。【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热忱】热情。忱,情意。【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不足道】不值得一提。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教师范读课文。2.提出问题: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白求恩大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句。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各段的重点句:第1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第2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第3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第4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教师进一步明确全文思路,总结得出:全文一共有四段,可以概括为:第一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第二部分:白求恩同志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白求 恩同志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教师总结归纳: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的人。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三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1.品味语言(1)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之一,那么,使用成语有哪些好处?还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们不妨结合这篇课文,来探讨一下。①首先,请大家从课文里的成语中任选一两个,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提示: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交流点拨】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短语和短句。成语的含义有些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例如“拈轻怕重”“漠不关心”等;有些则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查它的来源、出处,知3道它的典故,还要联系语言环境理解才行,例如“麻木不仁”。②讨论:结合文中的成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 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 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总之 ,文中运用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2)双重否定句的运用,表现了“千锤百炼,一字不移”的语言特色。【交流点拨】“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双重否定句叙述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实例,比一般肯定句语意更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文章末段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连用五个“一个……的人”排比短语有什么作用?【交流 点拨】“高尚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的人”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把“这点精神”表现得更具体,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这种真正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精神的赞美,也寄托了对更多的共产主义新人的殷切希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从语言形式上讲,这组排比短语一气呵成,语言贯通,加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2.探究写法研读课文,了解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1)提出问题: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中也有叙事,你能找出课文中的记叙片段,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把前后桌的四名同学编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3)学习小组间交流发言。【交流点拨】“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以“议”为主,“叙”是议论中的“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 叙”。议论文中的“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的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第1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的事迹,议他的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这一层概述了白求恩的政治面貌、年龄、受谁派遣、来华目的、路程、工作简历;让人们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有所了解。从“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到这段结束,全属议论,揭示出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实质,透辟地论述了国际主义的内容,并指出我们也要实践列宁主义路线。第2段先议后叙,议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叙从前线回来的人及接受过白求恩治疗或亲眼见过白求恩治疗的人的所见所闻。分析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属于“议”。准确完整地表明了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赞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这也属于“议”,批评党员中一些自私自利的表现。“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 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叙述的这两件事尽管非常简明、概括,但都表明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感人之深,影响之大。使所 “议”之点有记叙的事例加以 证明,使本段议论的中心理由更加充实。最后一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毛泽东两人的交往以及毛泽东对白求恩的哀思,议应该做白求恩那样毫无4自私自利之心的人。夹叙夹议,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这节课我们弄清楚了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具有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人。他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因公殉职,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毛泽东的文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认真阅读,体会毛泽东讲话稿的语言特点。3.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本文是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我明确了这两点,注意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进行了解。只有对其生平的感人事迹有充分感知,才能更好领悟此文事理统一这一特点。同时,这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我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 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成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抹杀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读 自悟。113 植树的牧羊人1.知识与技能目标:速读课文,理清小说思路。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文章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学习本文细致 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以及用词准确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惜我们拥有的绿色环境,提高我们对环保的认识。认识体会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练习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课件、插图。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曾经在古罗马时代流水淙淙,人们可以垂钓的地方,后来变成了狂风呼啸的荒漠,这大概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严惩。现在牧羊人通过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是怎样和神对抗,创造了伟大的事业?让咱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吧!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战争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被人归类,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2.背景链接《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用23年时间为我们写 的震撼心灵的环保主题的故事,当这本书送到出版商手里时,仅仅有7页是打字机打出来的,其余全部是作家一笔一笔手写的。画家弗瑞德里克·拜克花费了5年时间以熏瞎一只眼睛为代价来完成这部作品的绘画。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植树的牧羊人》是让·乔诺晚期的作品,是虚构的小说世界。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3.生难字词(1)字音2慷慨(kāng kǎi) 薰衣草(xūn)干涸(hé) 废墟(xū)坍塌(tān) 戳(chuō)山毛榉(jǔ) 帐篷(péng)酬劳(chóu) 呼啸( xiào)刨根问底(páo)(2)词义【干涸】干枯,没有水。【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造就】培养使有成就。【硬朗】(老人)身体健壮。【溜达】散步,闲走。【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寻根究底。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加以指导,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速读课文完成问题。文章以什么为顺序?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交流点拨】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赞扬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三 品析语言 感受魅力1.“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交流点拨】“毁灭”是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地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品析句子)【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 羊人的感激赞美之情。3.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品析句子)【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的细心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品析句子)【交流点拨】这句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原的荒凉和令人恐怖的气氛。5.房 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品析句子)【交流点拨】环境描写。第一句烘托了牧羊人严谨、勤劳的性格,为下文写牧羊人种树作了铺垫。第二句渲染了高原荒凉的气氛。与原文高原的变化形成了对比。6.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3,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品析句子)【交流点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具体细致地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表现了牧羊人做事认真、仔细的特点。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人物1.分析下列语句,概括牧羊人的性格特征。(1)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交流点拨】牧羊人乐于助人,对人热心。(2)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交流点拨】牧羊人讲卫生,爱干净,会料理。(3)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交流点拨】牧羊人穿着朴素,生活节俭。(4)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交流点拨】 牧羊人爱劳动,乐于奉献。2.归纳总结牧羊人的精神。【交流点拨】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无私给予,不求名利和回报,心怀谦卑、感激,心中充满着喜悦和希望。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相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我”的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默默无闻的种树,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牧羊人执着坚持自己的信念——上帝如果赋予我生命,我就应该去种树,而最终人定胜天的思想,赞扬了他无私给予的奉献精神,探寻了人类幸福的根源以及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的问题。2.拓展延伸读下面的材料,补全对联。有这样八位老人,他们在海拔2 000米以上的喀斯特山区,植树护林31年,建成了7 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13.6万亩;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已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陆良八老”。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坚持了31年。如今,当年的壮汉已 全部白发苍苍。3月29日,曲靖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陆良八老”每人6万元,共计48万元;并决定授予“八老”带头人王小苗“当代愚公”荣誉称号。4月6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陆良县花木山林场,专程看望慰 问并重奖8位坚持造林护林31年的老人,秦光荣代表云南省委向“陆良八老”颁发现金奖励,并盛赞:陆良八老,当代愚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为下面的对联补出下联。陆良八老,当代愚公,三十余载矢志坚守。4【交流点拨】示例:高原情怀,大山品质,十三万亩无偿奉献。3.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植树的牧羊人时间顺序 人物概况 环境初遇牧羊人(1~12) 自信、安静、忠厚、养羊、种树 荒地废墟,没有水再见牧羊人(13~18) 身体硬朗、沉默寡言、养蜂种树 有三块树林最后一次相见(19~21) 87岁 绿洲、一万多人居住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特别需要谈的就是文章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更是体现在文章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 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发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哪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一找出 ,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114* 走一步,再走一步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以小见大的写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课件。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作 者简介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代表作品有《痛击》《走一步,再走一步》。2.生难字词(1)字音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 椿树(chūn)滑稽(jī) 嘘声(xū) 晕眩(xuàn) 恍惚(hū)抽噎(yē) 呻吟(yín)(2)词义【灼】烧、烫。【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2.读懂文章大意,用 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1.概括“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交流点拨】毫无信心(“我 下不去……我会摔死的”)——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巨大成就感。2.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交流点拨】这 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合格的伟大父亲。在“我”下悬崖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抱“我”下来, 但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抱,虽然“我”安全了,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才会有意识地引导“我”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我”大胆尝试,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增强了勇气、信心,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1.文中有很多伏笔和照应,请找出来。【交流点拨】如文章多次提到自己的体质 弱为后文“我”的恐惧埋下伏笔;杰里喊“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为后文杰里把“我”的父亲找来埋下伏笔。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交流点拨】环境描写:第17段“夜幕开始降临”,第18段“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衬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理。心理描写:第7、8段“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然后吓坏了”等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害怕、紧张的心理。语言描写:如第20段“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3.文章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的?【交流点拨】“ 遇险脱险”的小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作者成功地将小事赋予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 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 会变难为易,最后取得胜利。2.拓展延 伸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故事吗?是怎样克服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感想。3.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这一过程,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 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特别是结 合自身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牢牢记住这个人生哲理,用它指导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后 面的安排也被舍弃了。这无疑削弱 了文章的感染力。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俱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115 诫子书1.知识与技能目标:朗读背诵课文,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积累警句,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课件、配乐朗读。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 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讨诸葛亮写给其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2.背景链接《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3.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①意与日去( 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2)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②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3)一词多义2(4)重点句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交流点拨】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交流点拨】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方面的关系。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交流点拨】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 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点拨】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 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四 名句理解 赏析语言1.名句理解(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交流点拨】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 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交流点拨】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2.赏析语言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思考完成下列任务: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 到的启示。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交流点拨】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水能性淡3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道在箪瓢端自足,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C.惜时:(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2)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本文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2.拓展延伸赞美诸葛亮的诗歌(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2)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按教学计划来安排,学生熟读成诵后,大致意思还是能理解的,我也预想到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困难之处,但完全不懂是没预想到的。课前,我已经分析了会造成疑难的原因:文章虽然短小,问题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浓缩了越多的精华,我们就要越静下心来深入到文本中 去。我决定把文章分成隐性的层次,引导孩子们一层一层去理解文本内容。当然 ,学习古代的精华很有必要,能从 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可贵。因此,学生从中所受的启发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也希望孩子们能从本文中学有所获。 1第四单元写作 思路要清晰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课文示例,了解一般文章的行文顺序。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根据中心选材,对所具有的材料根据中心进行取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列提纲,学会布局谋篇,并体验撰写提纲的作用。写作 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课件。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言有序”“章有法”,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指文章要有条理。思路清晰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使文章有章法、思路清晰。作文是作者思维的体现,作者有什么样的构思过程或思路,文章就会有什么样的条理。写前想得清楚,想得周到 ,作文条理自然清晰。因此,必须养成写作前写提纲的习惯。没有提纲很难保证思路有步骤、有次序、有层次地展开。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写法指导 名师导航1.整体构思围绕作文题目进行思考,我们肯定会有很多想法,会联想到很多材料。这时我们要清楚表达的中心,要根据中心取舍材料,并大体思考文章的整体结构。2.确定写作顺序是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还是按照事理的逻辑顺序去写,这要根据文体特点和题材需要来确定。如《植树的牧羊人》,写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变荒原的故事,采用的是时间顺序;而《纪念白求恩》,依次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及其对技术的精益求精,采用的是逻辑顺序。3.学会编写提纲提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纲领式”的,即只写内容的要点,以及材料的大致安排;或者只写内容的要点,连材料的安排,哪些先说,哪些后说,都留在动笔的时候处理。另一种是“细目式”的,即不只写明内容的要点,还写明表述此内容篇章结构的具体安排,如由哪里说起,中间怎样 转折、过渡、联系,最后怎样收束等。就初学者来说,两种提纲之中,以“细目式”为好。记叙文,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情节安 排可以按时间顺序、空2间顺序、事情的发展变化顺序、情感顺序等展开,可以采用顺叙、倒叙或插叙。4.注意分解层次文章主旨确立以后,就应该恰当地分解层次,使几个层次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何分解层次主要取决于表现主旨的需要。文章层次常见的外在形式有:小标题式、序号式、总分式。5.注意过渡照应过渡,是指段内及段与段之间 的衔接。一篇文章在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很强,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这样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没有 断裂不衔接的缺陷。照应,是指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如果文章缺少照应,就会给人一种不完整或是偏离题意的感觉。在写作时,必须注意过渡照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结构完整的。6.努力写好结尾结尾是全文主旨展开的最后完成部分,也是主旨的深化部分,决不可忽视。文章结尾没 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该依据文章本身的内容、形式特点,因势而下,一脉贯通。结尾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 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结构严谨缜密,大添异彩。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二 活学活用 实践演练1.文题展示以《________二三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2.佳作欣赏周大师二三事“周大师”是我的一位同学。此人姓周名强,长得肥头大耳,大眼睛,高鼻梁,厚嘴唇,脸色红润,颇有官相,于是,聪明之士便慷慨地赠其一雅号“周大师”。不久,全班皆知,广为流传。关于他,可有不少“ 典故”广为流传。一日,语文老师突发奇招,让全班同学逐一读书。轮到“周大师”时,起初他读得断断续续,勉强凑合,有的同学捂着嘴“嗤嗤”想笑,怎奈没人响应,也只得作罢。可“周大师”实在不争气,越读越乱,似初唱卡拉OK的人跟不上伴奏带的节拍。明明是“饭是不能不吃的”,到他嘴里却成了“饭是不能吃……”“的”字还未出口,已被全班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所淹没。“周大师”愣愣地站着,脸上一会儿红一会儿青一会儿紫。幸亏老师“拔刀相助”,这场“笑剧”才算草草收场。别看“周大师”课文读得不怎么样,在 足球场上,他可是骁勇的战将。他踢球有“两手”,第一手是开球,只见他的脚向球轻轻 一“碰”,那球就如同出膛的炮弹,直捣对方球门。第二手是足球战术中的“合理冲撞”。别人如果同他抢球,被他一撞,轻者人仰马翻,重者卧地不起。因此,“周大师”一上场,对方队员见他如见凶神恶煞,唯恐避之不及。有几个“不识时务”的,上来拦截,俱被撞得东倒西歪,再也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了。这位仁兄,还是乐善好施的主呢。一次,我和他乘车到离校八九里远的庄子园去游玩。在那里,一个双腿残疾的老乞丐,领着一个盲童正跪着行乞,样子十分可怜。于是“周大师”动了怜悯之心,动员我倾囊相助,他也尽其所有。结果,我们回去时没钱买车票,只得步行。在炎炎烈日下,走了一个多钟头,累得我们气喘如牛,满脸臭汗。可“周大师”并不后悔,说什么既欣赏了路边的景色,又进行了减肥锻炼,一举两得。写到这,我的眼前再次浮现起“周大师”那肥头大耳,大眼睛,高鼻梁,厚嘴唇……【名师点评】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这得益于各种描写手法的成功运用。如作者开篇描写“周大师”的肖像,点明了人物绰号的由来。第三段写其语言,第四段则写其动作,说明“周大师”虽然语文功底差,但足3球场上却是个十足的悍将。除了这些正面描写,作者还写到了他人的反应,从侧面进行了有力衬托。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课本上作文题目。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文并不是无话可说,只是他们 无法用清晰的思路、分明的层次把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因此,让七年级的学生认识到写文章思路清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而言,通过这节课,我也清楚地了解这堂写作课的思路:首先要明确思路的概念,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写作思路;其次 要有写作方法的指导,即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描述任何一幅图片时都能做到思路清晰;最后以练笔作结,巩固写作方法。 1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按要求认真、真实地填写问卷调查表,从中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发现自己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差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读书兴趣。学会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学会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指导法、讲授法。课件。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同学们,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曾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籍在你寂寞时陪伴你,在你失败时鼓励你,在你伤心时安慰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籍吧!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活动一 填写调查问卷活动要求阅读资料一、二,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数据要准确,有利于发现自己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活 动二 同学之间找差距(一)活动指导(1)小组内分享个人问卷结果,对 照同学的情况,并参照“资料一”中的数 据,寻找差距。问卷中的一些问题属于对阅读状态的客观描述,不经对比,很难发现个人的不足。比如问题1、3,测评的是个人的阅读量和每天的阅读时间,经过对比,才能发现差距。(2)小组展开讨论,找出大家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开出“药方”。(二)活动要求讨论时,注意力要集中,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别人发言时要有耐心,明白了就用点头、微笑等方式做出回应,不理解时也可以适当提出疑问。要讲究文明礼貌,别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插话或随便打断。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活动三 共同研讨促阅读21.各小组将本组发现的阅读共性问题提交语文课代表或老师,由他从中选择两三个话题,在全班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大家献计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2.通过以上的调查、讨论和分析,你对自己的课外阅读状况一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从同学们的课外阅读经验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你有没有一些想法要跟同学、老师分享呢?结合“资料一”“资料三”,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400字。以下题目 可供参考:①我的读书计划②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方法③怎样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④这种阅读习惯要不得⑤营造良好阅读风气的几点建议⑥谈谈读书之乐活动四 展示交流 检查效果步骤一 展示调查问卷填写结果。步骤二 展示共性问题,提 出针对性强的改进措施步骤三 分享活动成果,展示有益的启示附:活动资料一、名人读书方法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得出来。孟子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二、名人读书故事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 于他勤奋好学 ,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也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 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 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他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要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 淹死。”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这节课,我首先运用莎士比亚、高尔基、托尔斯泰的话导入,让同学们从中明白我们少年时代正是读书的最佳时光,进而 导 入课题《少年正是读书时》,接着就让同学 们分享搜集的名人读书故事,并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然后又让学生谈名人读书名言,并从这些名言中汲取读书的经验。通过个人阅读状况调查问卷的填写和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的阅读情况,来了解分析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来谈谈“课外阅读是否有必要”这一话题。最后我教学生用表格来拟定我们的读书计划,并抽出最先完成的几个同学所写的读书计划,来进行点评。在这节3课中,我分析了当前初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并提出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所作出的规定,也提出了我们七年级学生必须要看的课外书目,在课堂中还认真指导学生填写读书计划。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导入部分很自然,整堂课的教学层次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