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大经济社会学讲义—— 制度的建构.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632976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经济社会学讲义—— 制度的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大经济社会学讲义—— 制度的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大经济社会学讲义—— 制度的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大经济社会学讲义—— 制度的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大经济社会学讲义—— 制度的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十四讲制度的建构在这一讲和第 15 讲中,我们将要讨论,在经济社会学的基本行为假设下,制度如何被界定、实施并发生变迁。141 博弈分析的暗示制度保护的潜在收益和没有制度的状况相比,制度可以带来收益增加。对此可以采用博弈论的模型来说明。贝茨在埃文斯普里查德对非洲上尼罗河地区努尔人游牧部落秩序的研究的基础上用博弈理论对秩序形成进行过一个解释。下面用贝茨设想的例子来说明。 1假设有两个大家庭 X 和 Y,每家都有相当于 10 头牛的财产。在两个家庭之间,不存在有保障的制度,每个家庭都有同样的武力,它既用于自我保护,也可能用于侵犯对方。每家有两种策略行为:侵犯对方、不侵犯对方。两种策略的收益与对方

2、采取的策略有关。不同的策略组合以及收益情况列于矩阵 1。矩阵中括号内的两个数值分别表示家庭 X 和家庭 Y 的收益。矩阵 1 没有制度保障的行为家庭 Y家庭 X侵犯 不侵犯侵犯 (4,4) (18,2)不侵犯 (2,18) (10,10)考虑到对方的行为,这两个家庭各自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我们先设想家庭 X 会如何行动。作为理性行动者的家庭 X 会这样考虑:如果家庭 Y 采取侵犯策略,那么它采取侵犯策略的收益为 4,而采取不侵犯策略的收益只有 2,所以应当采取侵犯策略;如果家庭 Y 采取不侵犯策略,那么它采取侵犯策略的收益为 18,而采取不侵犯策略的收益是 10,所以还是应当采取侵犯策略。这样,

3、侵犯是家庭 X 的最优策略。相似地,家庭 Y 也会这样选择它的策略。于是, (侵犯,侵犯)成为双方选择的均衡策略组合。也就是说,双方谁都没有动力偏离这个组合。从距阵中可以看到,对这两个家庭来说,当它们都选择侵犯策略时,收益仅仅是(4,4) 。而如果双方都采取不侵犯策略,收益可以是(10,10) 。这是一个更好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个结果不会出现。在没有制度保障双方合作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双方都会选择侵犯策略。这是一个对双方都不利的结果。要走出这个两败俱伤的困境,就需要制度来约束双方的行为,使侵犯不能得到超额的收益。这时,新的收益矩阵便会产生。见矩阵 2。矩阵 1 有制度保障的行为家庭 Y家庭

4、X侵犯 不侵犯侵犯 (4,4) (0,8)1 转引自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第 257-258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2不侵犯 (8,0) (10,10)由于存在约束侵犯行为的制度,因此产生了新的均衡策略组合(不侵犯,不侵犯) ,这个结果不论对于家庭 X 还是家庭 Y,或是总财产量,都比两败俱伤的困境(侵犯,侵犯)好。制度的效率上面的分析说明,制度能够使人们的收益提高,因而可以说是有效率的。不过当我们说制度的效率的时候,需要注意,由于参照系的不同,制度的有效率性有两个涵义。一个涵义产生于与没有制度的状况相比时。没有制度,人们处于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经济利益甚至安全没有保障。

5、这时,制度,哪怕是一个很糟糕的制度都可能会有利于人们利益的增进,也就是说,比起没有制度来,它是有效率的。另一个涵义是在不同制度的比较中产生。在这种比较中,显然,并非任何制度都是有效率的。对不同制度的经济效率进行比较,探讨何以会形成无效率制度,是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重复博弈上面的博弈只是指出,如果走出两败俱伤的困境,如果存在走出困境的制度,对双方都有好处。但是,人们能否走出困境,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走出困境?博弈论研究发现,如果博弈能够在相同的条件下无限重复下去,那么,博弈参与者都将意识到对方的针锋相对威胁和承诺的现实可置信性,从而选择合作性的策略,摆脱两败俱伤的局面,而自动地在对双方都最有

6、利的策略上到达均衡。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都选择不侵犯,而使(不侵犯,不侵犯)成为对双方来说策略最优的均衡点。(参见吉本斯,1998,第 64-78 页)142 集体行动和搭便车问题最简单的制度形成过程只涉及二人协议。事实上,市场议价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制度形成过程。很多制度的形成涉及到多人博弈,涉及到集体行动和集体决策,从而是相当复杂的。搭便车问题 假设大家都需要某种制度,也就是说,在目标上没有冲突,那么这样的制度是否会顺利提供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搭便车”现象。人人都知道,只要某种对大家有好处的制度作为公共物品提供出来,任何人都可以从中获益,而无须再付代价。既然如此,便存在着试图不付

7、成本而享受公共物品的激励。这就是所谓公共物品中的搭便车问题。在存在搭便车的条件下,作为公共物品的制度的提供就存在困难。可以用博弈模型来说明。见矩阵 3。矩阵 3 搭便车问题成员 2成员 1不出力 出力3不出力 (0,0) (5,-5)出力 (-5,5) (3,3)虽然人人出力能够使公共物品产生,并且对大家都有好处,但是,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致使均衡策略组合是:不出力,不出力。公共物品提供失败。社会精英与公共物品的提供有时候,有人有搭便车行为并不会影响作为公共物品的制度的提供。如果某个人(或某些人)从某件公共物品中获得的收益如此之大,以至于宁愿单独承担公共物品提供的全部成本,那么,公共物品可以

8、通过精英的努力提供出来,同时其他人可以搭他的便车,不付成本而享受公共物品的利益。可以用与上面不同的博弈模型来说明。我们假定存在着社会精英和非精英,并假定公共物品提供出来的总收益是 10 个单位,而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出力要付出 2 单位成本。如果社会精英和非精英都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出力,那么他们各自付出的成本是 1,精英获得的净收益是 7(收益 8、成本 1) ,非精英获得的净收益是 1(收益 2、成本 1) ;如果精英出力而非精英等待,那么精英的净收益 6,非精英净收益 2;如果非精英出力而精英等待,则精英的净收益是 8,非精英的净收益是 0;如果大家都等待,收益都是 0。见矩阵 4。矩阵 4 社

9、会精英与公共物品的提供非精英社会精英出力 等待出力 (7,1) (6,2)等待 (8,0) (0,0)在这个博弈中,面对精英的“出力”和“等待”策略,非精英的最优策略是“等待” 。而面对非精英的“等待” (即搭便车)策略,精英的最优策略不是“等待” ,而是“出力” ,因为尽管向非精英提供了“免费午餐” ,但其净收益仍比等待高。这样,均衡策略组合是:社会精英出力,非精英等待。现实中,群体中的共同意识形态,是抑制搭便车行为的一个重要力量。143 集体选择中的外部成本和决策成本假定在一个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利益虽然有差异,但是为了形成一个制度,通过互动、协商等过程,是可以达成一致的。但是,为了达成一致

10、,要付出决策成本,而且达成一致意见的人员的数量越多,决策成本也越高。同时,如果不能达成全体一致同意,就必然有人被迫接受其他人通过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要付出外部成本,或者说,接受负的外部性。对该集体来说,达成一致意见的人员数量越少,外部成本越高。这样,我们有了集体选择中的两类重要的成本,一类是决策成本,一类是外部成本。 (参见布坎南、塔洛克,1962/2000,第 6 章)这两类成本曲线的形状见图 4。4DEN0 采取集体行动个人数预期成本图 4 外部成本和决策成本图 4 中,曲线 E 表示预期外部成本,曲线 D 表示预期决策成本。假定该集体中共有 N 个人。如果 N 个人一致赞同某一方案

11、,外部成本将为 0,一致赞同某一方案的人占的比例越小,外部成本越高,曲线 E 描绘了这种状况。它是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最后交横轴于 N 点。曲线 D 即决策成本则是另外一个样,它是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这意味着,一致赞同的人数越少,决策成本越低;而一致赞同的人数越多,决策成本越高。若要达到全体赞同,可能需要很高的代价。在集体选择中,使预期成本最低的选择是怎样的?需要把这两种成本结合起来考虑。假定两种成本能够加总,便可以得到一条总合的成本曲线。见图 5。E+DN0 采取集体行动个人数预期成本图 5 外部成本和决策成本K图 5 中的 K 点,为总和预期成本的最低点。企业有时也会面临一些集体抉择

12、问题。这时,有必要考虑外部成本和决策成本的高低。外部成本高,影响到群体认同,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决策成本高,则不足以应对多变的市场竞争局面。因此,有将二者综合考虑的必要。5144 个人偏好汇总问题事实上,在制度建构中,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上面没有涉及,这就是如果人们有不同的偏好,那么,是否存在某种程序能够使各个个人的偏好序汇合成共同的偏好序?多数循环或投票悖论早在 18 世纪,有的学者已经发现了某些今天被称为社会选择理论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投票悖论或多数循环。在各个个人的偏好序不同,同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选择规则时,是否能够将个人偏好序合成一个具有可传递性的社会偏好序?孔多塞(

13、condorcet)的发现是,非传递性的结果是可能的。在多数投票规则下导致非传递性结果,被称为“多数循环”或“投票悖论” 。设想下面的情景。假定有三个投票人 A、B、C,要就三个方案 X、Y、Z 做出选择,他们三人的个人偏好序排列如下。方 案x y z投 A 1 2 3票 B 2 3 1者 C 3 1 2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可传递性的偏好序,即A:xy,yz,xzB:z x,x y,zyC:yz,z x,yx现在分别就每两个方案按少数服从多数规则投票选择,结果如下:xy,2:1(2 人赞成,1 人反对)yz,2:1(2 人赞成,1 人反对)zx,2:1(2 人赞成,1 人反对)把上面的结果汇总

14、起来,可以看到,xyzx,循环出现了。也就是说,当xy,yz 时,不能有 xz 。因为存在相反的结果:z x。此后,陆续有一些学者讨论了避免多数循环的条件。不可能性定理阿罗对个人偏好序和社会选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复杂、更精确的讨论。阿罗要讨论的问题是,是否存在能够满足若干条件(这些条件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是被普遍认可的)的程序或规则,能够从个人选择序推导出社会选择序。这些条件包括:条件 1 在所有备选对象中,至少存在一个由三个备选对象组成的集合,对之允许有任何逻辑上可能的选择序。条件 2 社会价值正相关于个人价值。按照阿罗的说法, “由于我们试图描述的是社会福利而不是某种邪恶,我们应当假设社会福

15、利函数必须满足这一条件:对于个人价值的6改变,相应的社会排序必须作正向反应,至少不是反向的。因此,如果一个被选社会状态在每个人的排序中位置有所提高或保持不变,而其他社会状态的位置都不改变,那么我们希望在社会排序中该备选对象的位置至少不会下降。 ”条件 3 对无关备选对象的独立性。阿罗的说明是, “社会从给定的环境中做出的选择仅与对该环境中的备选对象的个人排序有关。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考察两个个人排序集合,其中每个人在给定环境中对特定被选对象的排序在两个集合中都是相同的,则我们要求,在该给定环境下,由两个排序表现出来的个人价值观决定的社会选择是相同的。 ”他举例说,假设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偏好将所有候

16、选人排序,当选者将按照一个程序从人们的排序表中产生。这时候一个候选人突然去世了。那么从每个人的偏好表中去掉这个人,在余下的人中按照原来的程序作出社会选择。条件 4 社会福利函数是非强加的。这一条件被称为公民主权条件。所谓社会福利函数是强加的是指:如果在两个不同的备选对象 x 和 y 中,对任意的个人排序集合,都会有社会福利函数 xRy(R 指社会排序) 。条件 5 社会福利函数是非独裁。 “纯粹的独裁意味着社会选择完全由一个人的偏好来决定。也就是说,一旦独裁者认为 x 优于 y,那么社会也一定会认为 x 优于 y。 ”阿罗证明,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程序将会导出逻辑循环社会选择序。或者说:不存在同时满足条件 15 的规则或程序。这就是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参见阿罗,1970/2000,第40-46 页)参考文献:阿罗,肯尼思.,1970/2000, 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埃格特森,思拉恩.,1996, 新制度经济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布坎南,M. 詹姆斯 .、塔洛克,戈登.,1962/2000 , 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吉本斯,罗伯特.,1998, 博弈论基础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