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乐晨读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写作背景: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 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
2、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2.诗意理解: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云气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意,我该怎样表达其中的深奥!3.思想感情: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4.名句赏析“悠然见南山”的“见”能改成“望”吗?为什么?“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
3、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5.合 作 复 习 :竹里馆作者: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6.主题拓展背诵: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
4、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2.诗意理解: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时伤世,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
5、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3.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4.名句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 信胜过
6、“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5.合 作 复 习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 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6.主题拓展背诵: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写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
7、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 ,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 年)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 年) ,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 年) ,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
8、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2.诗意理解: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3.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边塞诗 主题是歌颂边塞生活 主要表达了作者打算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4.赏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9、着重写景,除“甲花” 、 “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 ,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 “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 “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
10、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 “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 ,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 ,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
11、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 ,古代军用乐器。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塞上胭脂” ,旧注引古今注 “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 、 “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
12、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由“日”到“夜” ,以至夜深“霜重” ,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 “陷之死地而后生” ,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5.合 作 复 习 :逢入京使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 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 传语报平安。6.主题拓展背
13、诵: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 8 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2.诗意理解: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14、,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3.思想 感情: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4.赏析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 ,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
15、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 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
16、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5.合 作 复 习 :晚春作者: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6.主题拓展背诵:江南春唐代: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渔家傲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
17、录后序记载,公元 1130 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 ,此词就作于公元 1130 年(建炎四年) 。2.诗意理解: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3.思想感情: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
18、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表现了词人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情感。4.赏析李清照是一位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 、 醉花阴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 ,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 、 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 “天接云涛”两句用
19、“接” 、 “转” 、 “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 ,点出时间已近拂晓。 “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 ,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 “归何处”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 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
20、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 ,也依然是“路长日暮” ,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大鹏已经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九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 ,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旋风,九是虚数)!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象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作家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表达她的烦闷的心情。她要求解脱,要求有广阔的精神境界。这首词中就充分表
21、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5.合 作 复 习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6.主题拓展背诵: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