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伯苓体育思想及实践考略 宁静 于亚涛 河北大学体育教研部 解放军 66393 部队门诊部 摘 要: 张伯苓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将体育纳入规范教育的人也是第一个将奥运理念 引入中国的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提倡强身以强国的先驱。 关键词: 张伯苓; 体育思想; 体育实践;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群为教育兴国而奔走忙碌的知识分子, 他们中有一位创办 了一系列著名的学校, 弘扬了一个时代的体育精神, 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张伯苓 先生, 一个教育家, 一个崇尚体育精神的教育家, 一个最早将奥林匹克运动引 介给国人的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先驱者。早在 19世纪末, 他就遥遥领 先于国人领悟到, 身体于国于
2、民的重要, 于是积极地介绍、宣传、推广、普及体 育, 他最先将体育引入校园, 继而推向社会, 期间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思想, 直至去世之后, 他之于中国体育的影响依然深远。 一、将体育纳入规范教育体系 张伯苓1876年生于天津, 13岁考上北洋水师学堂, 18岁以优异成绩毕业, 但就 在同年, 他跟随“同济”舰到威海卫, 在刘公岛逗留期间, 目睹了一中一英两 个士兵并肩站立的震撼情景:英兵身材高大, 穿戴庄严, 满面不屑地看着中国兵; 中国士兵衣着破烂, 前胸写一“勇”字, 神情憔悴, 两肩高耸。 这一幕在张伯苓 心中留下了长久的刺痛。 而达到威海卫经历了“国帜三易”的耻辱后, 更让他痛 彻肺腑
3、, 于是决心弃戎从教, 同时也诞生了体育强国的念头。 当中国人长袍马褂迈方步之时, 他便带着私塾中的学生开始跳高、踢球。1898 年张伯苓被现代教育革新家、 天津名流严范孙聘为家教, 执教期间他开始开设体 育课, 因为无任何体育设施, 他便让学生搬来两张太师椅相对置于庭院中即为 跳高架, 椅背上放一根鸡毛掸即为跳高杆, 而后叫学生将头发盘于头顶, 将长 袍下摆掖于腰间, 或者干脆脱掉长衫, 作跳高训练;他还教一名学生弯曲身体, 手撑膝盖作“木马”, 其余同学依次从其背上纵身而过, 作跳木马训练。 1904年南开中学建立, 他继续在学校开设体育课, 并将之制度化:每个年级每 周设两小时的体育活动
4、时间;体育课为必修课, 全体学生均必须参加;高三前所修体育课时不够, 或体育测验不及格者, 均不能毕业, 体育课的考核分为笔试 与术科, 笔试考运动规则, 术科考运动技能, 每项运动都有具体的数量标准, 如篮球每分钟投球须进七个, 百米跑步须在十四秒之内等。1919年兴办大学之 后, 也有类似的习够课时方能毕业的规定, 而且对不喜欢运动、 身体不好的学生, 实行强制性运动, 每周两次, 并按学生情况, 将他们依次编入强队、 健队、 壮队, 练习哑铃、武术等项目。 因经费紧张, 建校之初, 他除沿旧制练跳高、 跳木马之外, 还亲自动手设计图纸, 请木工师傅按图制作举重哑铃和多功能木棒。 经济条件
5、稍有好转之后, 他购入足 球、篮球等器材, 20 年代中期, 张伯苓在欠资办学的情况下, 依然将体育设施 逐步完善, 当时学校建成三处器械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5 个篮球场、 17个网球场, 拥有 400米跑道的大运动场2 个, 后来还修建过一个当时很罕见 的冰球场;田径运动所需的木马、单杠、双杠、吊绳、吊环、吊杆、跳箱、干梯 等器械一应俱全, 其中一部分还是专门从美国购入的新式器械, 如米突制的握 力器、马表式的手枪、护膝、手球等。 规范器械和场地的增加, 使南开的体育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学校实行的体育教 育为双轨制, 即体育与运动并重, 在重视体育课的同时, 积极推广课外活动。
6、学 校课内外的体育目标都有“精神愉快, 发生美感”的要求, 教学内容都强调 “游戏活动”、“韵律活动”和“自试活动”;学校规定体育作业分两部分, 一 部分是课内之“教授及练习”, 另一部分是课外的“运动及其他作业”。 体育课从最早以兵式体操为规定活动, 演变为一、二年级和补增班为兵式体操, 三、 四年级增设每周两小时器械体操, 而后又根据不同情况, 在器械班内增加球 类运动、田径运动以及武术运动等。 体育在张伯苓领导的南开学校, 以正式科目的身份出现, 并成为了最重要的学 科之一。 二、发展近代中国体育事业 1910年, 张伯苓以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董事的身份, 联系北京、上海等地青年会 干事,
7、成功组织了全国第一届学界运动会, 张伯苓任总裁判, 参赛运动员来自 上海、武汉、南京以及华北、华南等地, 共计 140人, 比赛项目分为足球、篮球、 网球和田径四类, 每项比赛的第一名积 5分, 第二、第三名分别积 3分和1分, 积分最高的队为冠军队, 奖银杯一座, 单项前三名运动员分别奖金、银、铜牌各 一枚。 这届运动会形成了中华全国运动会的雏形, 后被政府确认为中国首届全国 运动会。 不久, 赛会的发起人张伯苓联合唐绍仪等人, 在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体 育协进会的前身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 这个临时性的民间 组织的存在虽然只是昙花一现, 因会址、 行政系统和资金的不固定, 很快随着
8、成 员的各奔东西而名存实亡, 但其却是中国首个社会体育组织, 为中国民间体育 组织的发展画下了起跑线。 1914年, 张伯苓与民国著名体育活动家王正廷、美国人侯格兰德等人, 在没有 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自主筹款, 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运动会, 地址选择在北京, 运 动员同样是140人, 人员主要来自北方, 南方只有香港的两名网球选手参赛, 较之第一届运动会, 比赛项目增加了队球 (即排球) 和棒球, 积分也小有改变: 田径赛一至三名分别积 3、2、1分, 球类比赛除网球一、二名积 3、2 分之外, 其 他的只取第一名, 积 5分。在第二届全运会后, 全国的体育行政即分为了华中、 华东、华南、华西、华北
9、五区域, 以区域为单位建立了体育联合会, 分别主持各 区训练与赛事, 于是, 国内的社会体育运动得到了更具体的推广、普及和指导。 1924年 5月, 在时任全国业余运动联合会会长的张伯苓的发起, 湖北督军萧耀 南的支持下, 第三届全运会在湖北武昌举行。这次运动会有几个突破:参加比赛 的运动员除了来自五区和香港外, 南洋华侨亦派员参加, 人数超过了 300, 并 第一次出现了女运动员的身影, 在选拔正式运动员之前, 各区都举行了数十次 的预选活动, 以确保公正和赛会的质量;比赛增加了游泳、拳术、垒球、体操等 项目, 第一次推出了团体操表演;在计量单位上, 第一次以国际的“米”替代了 传统的“码”
10、, 开始与国际接轨;裁判员除棒球和游泳有少数外国人做裁判外, 其余项目的工作人员均由中国人担任。 这一次全运会期间, 经五区域体育联合会 的代表倡导, 推举张伯苓等人筹办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民众体育机构, 赛后决定 1926年举办第四届全运会, 再往后的全运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虽然最终因为战 乱没能实现, 但全运会的章程条款在逐步完善。 1935年, 以北宁队和南开大学主力队员组成的天津中华足球队, 参加了由当时 驻天津外国人举办的级别较高的足球赛事爱罗鼎杯足球赛, 并一举夺冠, 张伯苓听到消息后, 兴奋得又蹦又跳, 他自掏腰包宴请中华队全体队员, 到天 津著名的登瀛楼饭庄就餐, 并逐一与队员握手
11、, 表达感谢之意, 餐后, 又盛情 邀请队员们到鼎章照相馆拍照留影。 一届届的体育盛会, 一次次的体育竞赛, 融入了张伯苓对体育的热情, 也融入 了他对塑造新国民的良苦用心, 他利用体育的影响, 推动着改造旧中国的进程。 三、在中国传播奥林匹克运动 1904年 7月, 第三届奥运会由美国东部城市圣路易斯举办, 一个偶然的机会, 张伯苓从自己相交甚笃的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美国人葛瑞那里听说了此事, 开始大感兴趣。 1907年, 即南开中学迁移新校址的第二年, 天津各校举办了第五届联运会, 在 闭幕式上, 张伯苓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奥运会的言论, 在这篇名为 雅 典的奥运会 的演讲中, 他
12、发出了“强我种族, 体育为先”的疾呼, 他向国人介 绍了奥运的历史, 提出了希望中国运动员能尽早参加这一盛会的愿望, 并具体 提出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员, 甚至是美国的奥运冠军到中国对运动员训练。 他的这 些建议当时国人均闻所未闻, 对奥运理念首入中国, 他的贡献不可磨灭。 第二年, 他以直隶省代表的身份奔赴美国, 原是为出席第四次世界渔业大会, 而在会后 去欧洲考察的路上, 他偶遇第四届伦敦奥运会, 有幸成为了首名亲临奥运现场的中国人, 即使这是他与奥运的唯一一次零距离接触, 即使他再也没能亲临奥 运会场, 他却从此为奥运进入中国付出了全心的努力。 1912年, 张伯苓开始迈出实现他的奥运梦的第
13、一步。他联络了葛瑞和日本、菲 律宾的朋友, 创办了远东业余运动协会, 并于1913年至1934年的十三年间, 成 功在东亚地区举办了十届远东运动会, 运动会的组织成规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十 分接近, 甚至运动会的原名也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 其成员国不断增加, 国际影响力也在扩大, 1920年终于被国际奥委会所接纳, 认可其与奥运会的关 系。 为中国人能参加奥运会, 张伯苓也是十分尽力。 解放前中国曾三次派出运动员参 加第十、十一和十四届奥运会, 张伯苓始终在默默无闻地做着幕后工作。1932 年, 南京政府以经费紧张为由拒绝派人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 以张伯苓为首的中华全国体育协
14、进会顺应民意, 立场坚定地坚持中国应派员参 加, 当张学良将军得知消息, 决定出钱资助刘长春和于希渭参赛之后, 却错过 了报名时间, 是张伯苓竭力联络, 始得报名, 虽然最后只有宋君复带着刘长春 一人参加了奥运会, 这却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迈入奥运圣殿。 第十一和十四 届奥运会前, 张伯苓都奔波于与国际奥委会接洽, 以及在国内选拔运动员等诸 多事宜之中。 张伯苓终其一生为近代中国的体育事业竭尽全力, 他将体育纳入了系列南开学 校教育体系中, 他热心参与国内各级各项体育活动, 他把对奥运的热爱化为了 实践, 甘于幕后工作他对中国体育的贡献必将永载史册。 参考文献 1邢纯贵.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体育思想及其实践J.南开学报, 1996 (3) . 2王景丽.张伯苓学校体育思想及实践研究C.首都体育学院, 2010. 3贾大光.张伯苓体育思想及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