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备课资料(打包5套) 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资料打包5套新人教版.zip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资料打包5套新人教版.zip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老王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87.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88.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89.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90.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91.doc
  • 全部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老王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87.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88.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89.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90.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9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第 10 课 老王杨绛,生于 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丈夫钱钟书是著名 文学研究家和作家。剧本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 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2008 年出版了记述自己家庭的回忆录《我们仨》。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1【解析】1. 这两句话既交代出老王的身份,也体现出老王与“我们”一家融洽的关系。【段析】开篇点题,交代人物的身份,引出下文对老王身世的介绍。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2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2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 3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解析】2. 表明老王经常为自己的处境和生活担忧 ,可见他的生活很艰难。3.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见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段析】写老王双眼的生理缺陷以及作者一家对他的同情和关心。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4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解析】4. “破破落落”“塌败”等词语可以看出老王居住条件的破旧,生存条件的艰难。【段析】老王住在塌败的小屋里。写老王居住条件差,生活清贫,这与下文老王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形成鲜明对比。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5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解析】5. 拿老王与其他人比较,突出了老王的诚实与本分。“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 ,又很风趣。【段析】老王给人家送冰,从未想到欺负主顾,还愿意给“我”带送,车费减半。说明老王为人忠厚老实,乐于助人,体现其“善”。“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6”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解析】6. 这一句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老王对“我们”一家深切的关怀。【段析】老王送 默存上医院,不肯拿钱,拿了钱 还不大放心。说明老王的善良、淳朴。再次体现其“善”。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 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3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7,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 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 8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 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解析】7. “欣然”表现了老王的善良,并且极容易满足。8. 可见老王的病越来越严重,为下文做铺垫。【段析】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了。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9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 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10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解析】9.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老王病态憔悴,身体僵直的形态。10. 运用外貌描写,突出表现老王病情的严重,为后文写他第二天去世做了铺垫。【段析】老王病重的样子。表现了作者的同情和关心。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11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我强笑说 12:“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解析】11. 仅仅一二十个鸡蛋作者就觉得已经“多得数不完”,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生 活条件艰苦,另一方面说明“我”当时非常感动。因而觉得鸡蛋太多,情谊太重。12. “强笑”一词写出了“我”笑容的勉强,不但准确而且含蓄,写出了“我”因老王 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与感动。【段析】老王抱病送来香油和鸡蛋。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 要钱。1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解析】13. 可见老王在临死之前,也不忘感谢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我们由此足以看见 一个孤苦老人的淳朴与善良。4【段析】“我”对老王表示感谢,老王很理解。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 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14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解析】14. 表明“我”为老王的身体极为担心。【段析】详写老王给作者一家送香油与鸡蛋的情景。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5【解析】15.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与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是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段析】写老王的去世,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愧怍之情。1.寓情于事,平静深沉《老王》,全文都是叙述,很少直接抒情,作者的情感全在平静的叙述中。简略的白描和华彩的抒情,丰富的描写有所不同,不同就在于其感情和倾向往往不在字面上,而在字里行间。这种叙述比抒情更深沉,因为其中还包含着理性的思考。2.有机组材,化琐为整5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正是谋生困难,收入少,生活才会清苦。真实的善良梁晓声有一个时期,我因医牙,每日傍晚,从后门行至前门,跨上立交桥,到对面的牙科诊所去。在那立交桥上,我几乎每次都看见一个残了双腿的瞎老头儿,卧在那儿伸手乞钱。其中有三次,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给那瞎老头儿钱。照例是十元钱和一塑料袋儿包子。过立交桥上上下下的人很多。不少的人便驻足望着那一情形,但是没人掏出自己的钱包。有一天风大,将老太婆刚掏出的钱刮到了一个小伙子脚旁。他捡起,明知是谁的钱,却若无其事地往自己兜里一揣,扬长下了立交桥。所有在场的人,都从桥上盯着他的背影看。我想他一定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没勇气回头朝桥上的人们望。瞎老头问老太婆:“好人,你想给我的钱,被风刮跑了吧?那也算给我了!我心受了!”老太婆说:“是被风刮跑了。可已经有人替我捡回来了!给!……”我认识那老太婆。她从早到晚在离桥不远的地方卖茶蛋。我想她一天挣不了几个十元钱的。于是,几乎每个驻足观看的人,都默默掏出了自己的钱包。那一天我没去牙科诊所。因为我也把钱给了那个瞎老头。后来那瞎老头不知去向了。而那老太婆仍在原地卖蛋。有天我经过她跟前,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买她的茶蛋。我不迷信,可我似乎觉得她脑后有光环闪耀。我问她:“您认识那老头?”她摇摇头,反问我:“可怜的老头儿,他哪儿去了?”我也只有以摇头作为回答。她长长地叹了口气。我从中顿时感到一种真真实实的善良,仿佛从这卖茶蛋的老太婆心里进入到了我自己的心里。61第二单元 第 6 课 最后一课都德(1840—1897), 19 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 13 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和 1 个剧本。都德因为描写了普罗旺斯乡间明媚的阳光,而被尊为“法国南方文学的鼻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月曜故事集》,长篇小说《达拉斯贡的戴达伦》《小东西》等。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这篇小说写于 1873 年,普法战争于 1870 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一)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2【段析】本段写韩麦尔先生的特点和“我”的特点,与下文“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和“我”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2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解析】1. 连用两个“那么”,强调天气的晴好,同时也与后面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2. 这里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段析】这段写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的背景。(二)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3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 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 4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5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6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解析】3.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不同往日,表现了这一节课的不寻常,营造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34. “柔和”是韩麦尔先生压抑着内心的痛苦面的孩子们的声音;“严肃”是他对孩子们将不能再学法语的遗憾和正视。5. 这句话说明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将要被迫终止,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无比沉痛以及对敌人无比愤恨的心情。6.这句话深沉而含蓄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感情。【段析】这段写出 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段 析】这段写“我”听了老师的话后的感受。从“万分难过”可以看出“我”对祖国的爱,对侵略者的恨。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段析】一句话单独成段,段尾叹号,表达“我”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浓浓深情。既热爱,又悔恨,既留恋,又无奈。(三)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7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解析】7.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民族语言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 ,能使人民不忘记祖国,团结起来与侵略者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段析】这段写的是老师给“我们”上语法课,老师认真教,“我们”认真学,笼罩着浓浓的爱国气氛。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 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8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4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 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9”【解析】8. 把“字帖”比喻成“小国旗”,说明了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尔萨斯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中。这烘托出浓厚的爱国气氛。9. 表现了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段析】写韩麦尔先生给“我们”上习字课。我每次抬 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段析】从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小弗郎士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他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心境的理解和同情让人感到,他经过“最后一课”,由贪玩、 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四)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10——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解析】10.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代替法语。这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11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解析】这句话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它集中地体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抒发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段析】以上几段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节课结束后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表现了他极高的爱国热情和将要离开课堂的极大痛苦,将全文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51.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线索人物,通过他那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心理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2.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作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选择了一个足以表现巨大事件本质的生活片断——最后一堂法语课,暗示了普法战争的悲剧性后果。3.生动细致的描写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 都德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去已经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格月,夜间便睡在露天低下高齐腰际的 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被迷迭香的花薰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的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着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面,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面,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津再汗里,舌头伸到地上地狗;走在最后面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衙门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6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涌进了大门。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 孔雀,戴着娟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家畜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谈着要顽一整夜……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活跃气氛似的。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四周。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面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 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 新鲜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而在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 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舔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个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毛地黄…… 1第二单元 第 7 课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他和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白朗、李辉英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1932 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 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 年完成,这成为对 20 世纪 30 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著有《大地的海》《憎恨》《曹雪芹》等。194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 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 2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3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 4,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 5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2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6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7【解析】1.第一句话在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她呼唤”“她召唤”,表达自己思念的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的感情。“无时无刻”说明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对故乡一直念念不忘。3.画线句能让人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增加了对读者的感染力。4.“缠绕”形象地写出这种思念之情深入骨髓,无 论白天黑夜,无论睡着醒来,对故乡的思念永远萦绕心头。5.“必须”指一定要如此,与前一句中的“应该”相比,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定。6.表示“我”同故乡已经心灵相通,“我”要回到故乡去,故乡也需要“我”回去。7.作者之所以有这种联想,是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片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和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 斗、为之牺牲!“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强调精神与土地的契合,更能体现对土地的无限热爱。【段析】写故乡对“我”的呼唤。“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热血沸腾。土地是我的母亲 8,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9,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10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3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1【解析】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土地在作者心里的重要地位和作者对于东北黑土地的依恋和寄托。9.“埋葬”使句子增添了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10.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人称由“她”变为“土地,原野,我的家乡”,是作者情感的变化升华。一方面表现作者的决心,对祖国家乡的一种承诺、誓言,另一方面也希望国家自身应该有必胜的信念和站立的勇毅。11.作者将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去换取故乡的解放,充溢着深沉的爱国激情 。【段析】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1)运用呼告手法。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2)电影镜头式的景物描写,间接抒发对故乡的感情。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3)大量运用排比手法。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4旧 土宁新路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的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 、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 墙很细腻。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 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 黑——泥土活了。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 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 捏、揉 、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 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5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 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 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 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每一捧旧 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1第二单元 第 8 课 木兰诗《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作者不详。《乐府诗集》是我国现存的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共 100 卷,12 类,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 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 5000 多首。乐府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比较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反映的历史背景应该与北魏和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关系。当时,柔然经常袭扰北魏。木兰出征,离家渡过黄河后,经过了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百里)、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接着,431 年灭夏国,436 年来北燕,439 年灭北凉。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的战乱 ,北部重新统一。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袭扰者,胜利还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乐 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统治者也可借此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人们把由乐府采集的歌谣称作“乐府”,“乐府”从官署名称转变为诗体名称。乐府诗中既有民间歌谣,也有文人诗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译文】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不知怎的)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声声的叹息。2【段析】写木兰停织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译文】问木兰想的是什么, 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木兰我也没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 愿意为此买马及马具,从此代替父亲出征。【段析】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译文】到东边集市买骏马,到西边集 市买马鞍和坐垫,到南边集市买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集市买长鞭。早晨告别父母离开,晚上住宿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的声响。早晨告别黄河离开,晚上到达黑山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胡马嘶叫声。【段析】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文】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将士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将士转战数载胜利归来。【段析】概写木兰多年的征战生活。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译文】回来拜见可汗,可汗坐在明堂。(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财物。可汗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段析】写木兰还朝辞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译文】父母 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梳洗打扮;小弟听说姐姐回来,霍霍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厢房的床上。脱掉我作战时的战袍,穿上我往日的衣裙。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照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出门去看同伍的士兵,同伴都很惊异:同行作战十几年,不知木兰是姑娘。3【段析】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雄兔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眼常眯着;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么能分辨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段析】用比喻作结,称赞木兰的才智。(1)浓郁的民歌特色。本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一问一答,是民 歌中常见的形式。全诗用口语写成,生动质朴,生 活气息极浓。例如,“唧唧”“溅溅”“啾啾 ”“霍霍”这些拟声词,“阿爷”“阿姊”这些口语化的称呼,都具有通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琢而自然流畅。(2)叙事详略得当。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离家出征、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3)铺陈排比,感染力强 。例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著我旧时裳”,这些铺陈排比句对渲 染气 氛、烘托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使得这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缇萦救父汉文帝四年(公元前 176)的时候,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收受贿赂,淳于意被判刑并被押往长安。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跟随父亲来到长安,她不忍父亲受肉刑,就向皇帝上书说:“我的父亲为官,齐地的人都 称赞他廉洁公正,如今犯了法,被判了肉刑。我为受刑而死的人感到悲痛,而受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要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交出自身,做官府的奴婢,用来赎父亲的罪,使他能够改变品行,重新做人。”皇帝看了她的上书深为感动,就免除了肉刑。1第二单元 第 9 课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所以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写了此文纪念她。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溇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癫痫病,1899 年 4 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2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个子高大。更换保姆后因为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 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 1——例如知 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 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 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解析】1. “憎恶”一次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儿时的心理。【段析】介绍人们对阿长的称呼、外貌以及“长妈妈”这一称呼的由来。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2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解析】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阿长不雅的睡姿,描写生动传神,活灵活现。【段析】写“我”对阿长的讨厌:她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对“我”管束很严;睡相不好。3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 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3【解析】3. “然而”一词,陡然一转,将“我”的美好兴致与憧憬一扫而光,由此过渡到吃福橘的事。【段析】写阿长懂得许多“我”不耐烦的规矩。“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4“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5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 6可以下床玩耍去了【解析】4. “郑重”表现了阿长对仪式的重视和对“我”的关心。5. “惶急”是惊慌急迫的意思,这里体现出阿长期待美好祝愿的急切心情。6. “磨难”“总算”表明幼年的“我”对长妈妈对幸福平安的期待不能理解,因此对这些繁琐的礼节极为厌恶。【段析】写长妈妈各种繁琐的规矩以及除夕夜教“我”吃福橘,讲吉利话,元旦清晨等待“我”说“恭喜”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渴求。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4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 麻烦的事情。【段析】写阿长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7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 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解析】7. “空前的敬意”说明在讲长毛的故事之前,“我”对长妈妈除了“憎恶”与“讨厌”之外,没有什么“好感”。同时这句话在行文 上起着统领下文的作用。【段析】写阿长再次以长毛吓“我”。“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8“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解析】8. “一定……,既不……,又不……,也……,况且… …”的句式,说明“我”对阿长不会被掳去的肯定,也折射出“我”对阿长的不喜欢与轻视。【段析】“我”戏谑阿长,阿长编造故事反驳“我”。“长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长他*的无知、迷信和淳朴。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这种敬意, 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9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解析】9. 体现了“我”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5【段析】写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10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解析】10. “渴慕”是渴求羡慕的意思,它表现出作者对绘图的《山海经》极度渴盼的心理。【段析】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告诉读者“我”当时是怎样接近书籍的。为下文“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作铺垫。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11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解析】11. “别人”不理睬的态度和下文中阿长积极主动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段析】写“我”渴慕《山海经》,但无法得到。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12【解析】12. 表现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甚至轻视。【段析】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出对“我”的关爱,为下文赠书埋下伏笔;写“我”低估阿长办事能力的心理,为下文阿长赠书设悬念。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13”【解析】13. “三哼经”说明阿长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6【段析】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14;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解析】14. “霹雳”“震悚”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极为震惊的心理,“果然”表现了“我”喜出望外,无限欢悦的心情。【段析】写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后“我”内心的震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15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解析】15. “粗拙”与“宝书”形成鲜明对比,也进一步表明“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敬意已经超越了书本本身。【段析】《山海经》书虽然粗拙,但那是“我”的珍宝。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 16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解析】16. 从称呼的改变中,折射出“我”对阿长态度的变化,这里有买书的因素,也有作者成年后对阿长重新审视的因素。【段析】补充介绍阿长悲苦的身世,包含着“我”深深的感激与同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7【解析】17. 以真诚的祈祷结束全文,表达出作者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同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段析】表达“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71. 围绕中心,详略结合 文章围绕“阿长与《山海经》”这一中心来选材,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大”字睡相,写了元旦古怪的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繁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但重点写的是她给“我”买《山海经》。在 写买《山海经》一事时,并没有写阿长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等,这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相反却对买书前后进行了大段描述,之前的求之不得,念念不忘和之后的震悚的心情等,表现了这本书对“我”的重要意义和“我”大喜过 望的心情。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却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形象。2.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作者对长妈妈先是“不大佩服”,“憎恶”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 深沉的祝福,表达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欲扬先抑,给人以深刻印象。千古奇书——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起而成。8《山海经》共 18 卷,分为《山经》《海经》《荒经》。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山海经》全书现存 18 篇,据说原共 22 篇,约 32650 字。共藏《山经》5 篇、《海外经》4篇、《海内 经 》4 篇、《大荒经》5 篇。《汉书·艺文志 》载此书时作 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也有人认为这 5 篇是西汉刘向父子校书时所增加的。全书内容,以《山经》5 篇和《海外经》4 篇作为一组;《海内经》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4 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 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9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山海经》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本古书。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后羿射九日等神话确实出自山海经,有人质疑出自《淮南子》,这是不正确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相传根据《吕氏春秋》改编。而《山海经》早在先秦已有流传,从时间顺序来看,就显而易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