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 课标和教材关于本单元内容的要求:从人教版全套书来说,共分三个阶段。七年级上、下册为第一阶段,不分文体安排单元,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八年级上;下册为第二阶段,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安排现代文单元,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的阅读能力;九年级上、下册为第三阶段,按文学体裁安排现代文单元,培养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处于第二阶段,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那么再安排一
2、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第一部分:课题名称背影,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第10、11课时。,第二部分: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1感受深切父爱。想想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切。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中国式慈父的形象。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几十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朱自清的父亲也这样。尽
3、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惟恐孩子有什么闪失。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2体会“我”当年的感受与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感受。因为中国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两代人之间容易起冲突。20岁的朱自清对父亲的言行不以为是,就出于这种心理。虽然也在望父买橘时多少体察到了父爱。28岁朱自清真正成熟了 ,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是他那个时代养成的,
4、所以一再自责“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 ,对自己当时的自以为是后悔莫及。,第三部分:教学目标设计,1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 .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 .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和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一、自学活动,(一)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二)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请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三)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二、精讲点拨
5、活动,(一)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二)“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句话是否表现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三)作者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又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聪明”的含义是什么?这两句是针对什么事情说的?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四)这两段文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这些细小的事情,为什么回忆时感人至深?,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三、拓展延伸活动,阅读下面一段话,体会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地位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
6、会有这种变化?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能帮我出出主意” 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六十五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第五部分:当堂达标测试题,(一)阅读“望父买橘”一段回答问题。 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具体写“背影”的有哪几句?其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7、? 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二)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 (原句略),第六部分:本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或疑点,一、整体把握内容宜从理清全文脉络入手。 二、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长期以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失之笼统,只是简单地归纳为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其实这一点学生很容易感知,无须多教。这一点又过于笼统,从整体把握上看,也不无偏颇。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有一
8、个大变化。起初对父爱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见爬月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那一回之后,八年间,父子关系也不是一向很好,也有波折。朱自清坦诚地告诉读者,在对待父亲的行为方式上,他有许多后悔的地方。他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就是要说,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不对的。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第一部分:课题名称台阶,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第12课时。,第二部分: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1情节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
9、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2“父亲”形象的特点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
10、思坐上去。,3意蕴 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农村经济极端落后。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第三部分:教学目标设计,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 .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一、自学活动,(一)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11、? (三)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文章是如何具体描绘出来的?,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二、精讲点拨活动,(一)作者为什么在老屋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二)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却写得详细? (三)该如何认识父亲这个人物的形象? (四)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的。,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三、拓展延伸活动,父辈的梦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今天的现实。回头看,父辈的那些梦想,在今天看来,有的显得有些简单可笑。你如何理解那时的梦想呢?,第五部分:当堂达标测试题,阅读“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至“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回答问题。 1上面画线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么不直
12、接写人物心理呢? 2父亲为了盖新房,一点一点积攒财物。财务又是一份一份血汗换来的,请注意“草鞋”细节的安排,体会一下有什么好处呢?,第六部分:本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或疑点,一、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一问: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问: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问: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二、抓住关键的一句。 全文关键的一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这个关键句,就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第一部分:课题名称老王,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第13、14课时。,第二部分: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1、老王的形象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
13、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中,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自
14、有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2、作者的态度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再是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等等。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
15、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第三部分:教学目标设计,1 .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学习老王及作者一家等普通人身上的善良品格,学会关爱他人,特别是社会上的“不幸者”。 2 .熟读课文,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3 .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体会并学习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 4 .体会并学习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特点,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一、自学活动,(一)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 (二)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作者是怎样连缀成文的?,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二、精讲点拨活动,(一)请注意作家一家是如何与老王交往
16、的,具体写了交往中的那些事。 (二)老王是如何对待作者一家的? (三)通过这些交往表现了作者一家和老王怎样的品格? (四)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三、拓展延伸活动,跟你的朋友一起,观察生活里的普通人,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还可以整理成一篇文章。,第五部分:当堂达标测试题,(一)阅读“我把他包鸡蛋的”至“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回答问题。 1“看着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下楼梯摔倒。”“直着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将文中描写老王外貌的句子画上横线,说说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的内心活动蕴含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7、二)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原句略),第六部分:本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或疑点,一、把握课文内容,既要注意老王的“善”,又要注意老王的“苦”。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善”,二曰“苦”。文章的精神是说,这样好的人却这样苦,幸运者应该感到“愧怍”。为什么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社会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作者提出了这些问题让读者思考。把握内容要力求全面,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善”字上面,忽视了老王的苦境。 二、意味深长的语句要好好咀嚼。 课文在好几个关键地方说得很含蓄,淡淡地说明情况,不发议论,其实作者是有自己的感慨的,应该深入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