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发和管理青年人力资源的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素质的青年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学生的先进组织,历来承担着为党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开发和管理青年人力资源,是与时俱进地确保其“青年先锋队”地位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管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通过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凝聚服务素质拓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人力资源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和能动的第一资源,而青年是人力资源中最有潜力和活力
2、的资源。高校共青团工作应积极服务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充分认识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成才的新特点,以自身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大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努力把青年的数量优势转化为青年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持。高校共青团具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工作优势、社会优势等优势,应当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服务青年学生为核心,发扬光荣传统,保持自身优势,在开发和管理青年人力资源中大显身手。在中国“入世”以后,社会全方位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与时俱进地拓展团的功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现状,有
3、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在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共在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有关院校的文、理、医、网络等院系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454份,有效率为82.55%。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研究表明,共青团组织既有的工作方式对高校青年所起到的作用在时代大环境影响下已有所弱化,团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举办传统活动,仍难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单一化的专业能力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迫切需要团组织相应提供切实的帮助。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共青团组织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六个方
4、面。 (一)传统职能定位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需要调查显示,认为团组织应当定位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和“青年先锋队”的人分别占24.9%和23.8%。而有45.9%的学生则认为应当是“青年的服务者”。在另一项对“团组织的工作重点”的调查中,选择“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和“开展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7.8%和17%。有85.1%的学生认为检验团组织工作的标准首先应当是满足“同学的需要”。这说明,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共青团的要求也在改变。如果共青团不能在坚持传统职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来拓展自己的职能,就会削弱共青团在大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威信。 (二
5、)工作观念需要更新多年来共青团在工作中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团的工作“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呆板沉闷缺乏说服力。” (三)团组织的活动有待丰富调查显示,大学生一学期参加团组织活动12次的占31%,而活动3次以上的仅占12%。即便是已经组织的团活动,愿意参加的人也仅占47%,原因主要是“对活动不了解”(占20%)和“没有人组织动员”(占14.7%)。 (四)工作方式尚须改进不少被调查者指出所在的团支部常常是单纯地“就团论团”,依靠行政化手段开展工作,追求表面上的红红火火,满足于“我说你听”。 (五)团的组织生活内容应当增强吸引力调查显示,59%的学生对所在的
6、团支部组织生活“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参加不参加无所谓”, 18.3%的学生则认为“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参加成为一种负担”。学生更愿意选择“休闲娱乐式”(72.4%)和“研讨座谈式”(14.5%)。 (六)团的组织建设要加大力度目前,高校团干部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团干部忙于或满足于自身的工作,理论素养欠缺,知识更新慢。面对全新的工作对象和社会空间,高校共青团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和青年特点,进一步完善职能、理顺机制,积极探索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体现工作的覆盖率和生命力,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贴心人和创新成才的先锋队。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性,形成新思路高校共青团
7、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把握“四个为本”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成才观。团组织应当引导大学生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塑造“强国为本”的共同价值理想;要配合学校有关机构探索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树立全面发展、“能绩为本”的主体价值取向;针对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在返还助学贷款及签订用工合同等方面大量存在的失信现象,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基础建设,培养“诚信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比率有所上升,团组织必须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大学生具备“适应为本”的精神价值取向。 (二)推进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加强
8、“扁平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在保证原有绩效的同时压缩层级、精简机构是进一步实现团组织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可以引进企业管理的“扁平化、原子化、弹性化”理念,将团的组织结构由固定职能取向转变为“事业为本”的任务取向,通过“定岗、定责、定人”来规范团组织各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责界定和人员配备,抓内促外,明晰责权,推进团的机构、职能和岗位的科目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增强团的资源整合力和团队战斗力,为青年多办实事。 (三)把握团员青年的实际需求,坚持“三个导向”,开展“三项工程”。评价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建设中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必须真正把提高
9、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自身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实现服务成才的创意、过程、结果与实效的有机统一和多重优化。 1、坚持实践性,开展职业导航设计工程由于传统课程设置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业,高校团组织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沟通学校和社会,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职业,设计美好的人生。团组织要整理大量信息,引导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实践,不断修正和调试自我目标,真正选准人生的航标和自我定位。 2、坚持多样性,开展素质训练工程团组织要重心下移、虚功实做,根据基层团组织的专业特色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做到“团委搭台、基层唱戏”,在开发人力资源中认真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手抓巩固,一手抓创新,在多样
10、化形式下进一步体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活力。 3、坚持科学性,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程团中央正在大力推广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这是素质教育的有形载体。高校团组织要通过使用这个证书,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学量化、公开公平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认真细致地落实评价工作。 (四)拓展功能载体,通过四种优化,夯实四片阵地,在服务中育人。建立多元化、交互性的组织网络是团组织开展服务青年工作的基本条件。团组织要依托各级学联、社团、生活园区、学生网站和创业团队,建立健全多层次、高水平的服务体系,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模式和“一体两翼”的大团建格局,构筑富有亲和力的服务阵地,变刚性控制为柔性约束,开发团建创新的生长点,切实赢得团员拥
11、护。 1、通过沟通优化,构筑好信息阵地高校团组织可以通过建立以共青团简报为窗口、调研报告为耳目、机关报刊为喉舌、“青年网站”为平台的团工作信息网络,积极拓宽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渠道,扩大活动影响,摸清青年人力资源的“存量”和“动量”。通过构建多层次、立体型的调研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青年动态,为领导决策和同学成才服务。要对团员青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给予“亲密接触”,倾听青年心声,既帮助强者冒尖,又关怀弱势群体。 2、通过环境优化,构筑好科创阵地高校团组织可以制订条例,优化培养人才的土壤,逐步建立体系完备、层次清晰、制度规范、功能健全的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体系;可以设立科创专项经费,支持学生的科
12、研工作,奖励优秀的学术成果;可以发挥各院系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成立科创专家委员会;可以建立科创人才库,作为参与社会科技课题的重要资源;可以建立创业风险基金,成立中介机构,定期召开成果展示会,努力探索学术科研成果的转化途径。 3、通过评价优化,构筑好实践阵地高校团组织可以针对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做到“四个结合”:寒暑假期实践和双休闲暇实践的结合、专业实习和社会需求的结合、认识社会和奉献服务的结合、集中组织和个人自主实践的结合,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还应当建立社会实践竞标、考核机制,使之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团组织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注册工作,颁布管理条例,进行
13、专题调研,使志愿者的工作正规化、有序化,并完善激励机制,对表现出色的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 4、通过机制优化,构筑好社团阵地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发展兴趣、展示特长的重要场所。团组织要在对各社团全面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社团发展指导中心”主导的“控股机制”,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大力扶持出一批品学兼优的社团骨干和活动出色的精品社团,保证社团姓“团”。 (五)完善制度化建构,切实保障服务青年工作的有效进行整合人才资源,完善人才机制,是团组织做好所有工作的基础。由于高校团干部流动性很强,团的工作特别要加强制度化建设。首先应针对团的各项工作分别制订细化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其次,要为高校所有团员建立公正、客
14、观的评价体系。团的工作具有无偿性,而团内又缺乏必要的酬赏机制。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激励制度是吸引最优秀人才当团干和调动广大团员积极性的关键。例如,团组织可以把特色活动纳入到评优机制当中,鼓励广大团员的特色活动、特色形象、特色事迹。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团组织可以探索将高校团的活动纳入课程改革体系,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评价体系,强调各项工作在校园中的“参与面、影响力、认同度和贡献度”,要把“参与同学多不多、活动影响大不大、实际效果好不好、社会效益高不高”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基本指标。 (六)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宗旨,用足、用好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的思想、政策和资金支持高校共青团工
15、作一刻也离不开党的支持,以党建带团建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方略。共青团参与素质拓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需要党组织的支持。例如复旦团委结合学生园区特点进行属地化管理的行动就是在校党委领导下具体实施的。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各种活动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今年复旦党委把2021年制定的“3年100万”扶持科创的经费增加到150万,充分体现了高校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 (七)坚持“参与社会”与“社会参与”双管齐下,积极寻求社会认同,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效能青年大学生在高校中所接受的教育最终都要经受社会的检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符合其需要的人力资本积累能为其创造价值。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
16、优势”,不断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促进社会认同。高校团组织要通过学校、科研机构、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社会部门的通力合作,解放思想、努力争取社会资源,加强硬件及其配套软件的建设,提供“活”课堂,开辟多渠道,创造大舞台,全方位满足青年团员成才发展的需求。同时,在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中开发高校共青团作为文化优势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缓解资源短缺与职能拓展的矛盾。总之,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对于高校共青团是一个系统工程。团组织必须目标明确,宏观有序;分工合作,互相支持;管理规范,精干高效;通过“竞赛育人”、“培训育人”、“项目育人”,在开发中服务,在服务中凝聚,在凝聚中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共青团系统凝聚、服务、开发三位一体和内在统一的整体效能。只要我们紧紧围绕青年人力资源的大课题,切实把握当代青年的新特点,共青团事业就会在新世纪继续生机盎然,就会使共青团真正成为在青年中有号召力、在社会中有竞争力、在组织上有凝聚力、在工作上有创造力的党的根基组织。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