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调查数据.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5787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调查数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调查数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调查数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调查数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调查数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调查数据 王永桂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黄山学院“互联网+文化“管理研究中心 摘 要: 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 1561 名地方居民的调查数据, 运用分层回归法分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社区依附对居民的文化认同和社区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影响系数分别为 0.248、0.244, 生活满意度调节了社区依附对文化认同和社区认同的影响作用, 影响系数分别为0.156、0.120;社区认同在社区依附对文化认同的正向影响中具有一定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为 0.058, 同时社区认同的中介作用受到了生活满意度的

2、调节。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认同; 社区依附; 社区认同; 徽州文化; 作者简介:王永桂 (1977) , 男, 江西吉安人,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与文化旅游产业。收稿日期:2017-12-02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AHSKQ201 6D33) Mechanism of residents local culture identity in eco-cultural protection area: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Huizhou eco-cultural protection areaWANG Yonggui Schoo

3、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ngshan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1561 local residents of Huizhou eco-cultural protection area, this study applie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etho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residents local culture identity.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4、 (1) community attachment had positively influences 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dentity,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s were 0.248, 0.244 respectively, and life satisfaction moderated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s were 0.156, 0.120 respectively. (2) Community identity partially

5、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attachment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mediating effect was 0.058,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mmunity identity was moderated by life satisfaction.Keyword: eco-cultural protection area; culture identity; community attachment; community identity; Huizhou

6、culture; Received: 2017-12-02中国各类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 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 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 文化生态保区也面临着居民文化认同的危机, 文化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文化旅游首当其冲的问题。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地方居民, 居民的文化认同是保护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研究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 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 深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的意义、理论基础、政府角色

7、、基本原则等方面1-4。这些研究主要是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 从宏观或中观层面上开展研究, 而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文化认同的研究相对较少。李凡等基于佛山传统祠堂文化的研究表明, 外生文化渗透对地方的文化认同有很大影响5。易鑫等基于对德国“整合性乡村发展规划”的分析, 认为居民文化认同可以通过满足地方居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需求得以加强6。相关研究也认为文化认同与居民的生计与经济利益的诉求具有相关性。邓苗认为文化认同与个体、社区和地方社会具有紧密的关系7。刘博等发现对岭南画派的文化认同体现在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层面上8。国外对个体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Mayo 等通过案例分析了文化认同

8、与社会发展, 尤其是社区居民的健康与幸福的相关性9。Usborne E 等认为文化认同会影响个体幸福感生发的内在机制10。Jang A 等研究了社会资本和社会控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11。Schindler 等以波兰裔德国人为调查对象, 研究发现二元文化的个体会根据他们所属的典型文化转换其文化认同12。Samoraj M 研究了波兰 Kurpie 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教育的内在关系13。Nuksunova A M 通过对卡尔梅克共和国青年的调查, 分析了该国青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现状14。综上所述, 国内现有文献侧重从宏观与中观层面对文化认同进行研究, 多以规范性研究为主;而国外现有文献主要

9、以二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为背景进行文化认同的研究。笔者拟构建一个文化认同分析框架, 对社区依附、社区认同、生活满意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一、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社区依附涵盖了居民对特定社区情感和意识的依附15。社区依附体现了居民对其居住地的承诺, 这种承诺既可以是情感方面的, 也可以是行为方面的。居民对居住地的依附性越强, 说明居民对居住地的承诺越强, 居民更容易对社区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或行为。Walker表 3 中的模型 2) , H1得到支持。为验证生活满意度的调节效应, 表 3 中模型 3 加入社区依附和生活满意度的交互项, 数据表明生活满意度的调节作用显著 (=0.1

10、56, p0.001, 表 3 中的模型 3) , 说明 H3成立。表 3 生活满意度对社区依附与文化认同、社区认同的调节效应 下载原表 图 2 显示了不同生活满意度下社区依附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在高生活满意度下的曲线要比低生活满意度下的曲线斜率更大, 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 社区依附对文化认同的正效应越强。图 2 社区依附与生活满意度对文化认同的相互影响 下载原图数据表明社区依附对社区认同的正效应显著 (=0.244, p0.001, 表 3 中的模型 5) , 说明假设 H2得到了支持。社区依附和生活满意度的交互项被加入到回归分析方程中进行检验, 数据显示生活满意度在社区依附和社区认同间的

11、调节效应显著 (=0.120, p0.001, 表 3 中的模型 6) , H4成立。图 3 描绘了不同生活满意度下, 生活满意度对社区依附和社区认同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该图表明当生活满意度高时, 社区依附与社区认同间关系曲线的斜率要高于生活满意水平低时的曲线斜率。这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 居民社区依附对社区认同的正效应就越强。图 3 社区依附与生活满意度对社区认同的相互影响 下载原图Baron 和 Kenny 认为在所有回归方程中的效应都显著的条件下, 如果回归方程中加入中介变量时,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小于回归方程没有中介变量时的效应, 就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存在。根据 Baron 和 Kenn

12、y 提出的程序进行检验 (表4, 模型 1、2、3) , 结果表明社区认同中介了社区依附对文化认同的效应, H 5成立 (=0.239, p0.001, 见模型 3;=0.297, p0.001, 模型 2) 。为验证社区认同的中介效应是否受到生活满意度的调节, 回归分析采用 Muller提出的检验程序 (表 4, 模型 4、5、6) 。Muller 认为如果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主效应显著, 当调节变量被控制时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主效应显著, 当调节变量变化时中介变量对因变量效应的变化显著, 则说明存在中介调节效应。表 4的数据表明, 社区依附对文化认同的主效应显著 (=0.197, p0.001,

13、 模型 4) ;同时, 社区依附对社区认同的主效应显著 (=0.204, p0.001, 模型 5) ;并且社区认同和生活满意度的交互效应显著 (=0.073, p0.05, 模型 6) 。因此, H6得到了支持。表 4 检验中介和中介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 下载原表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调查数据, 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区依附对文化认同产生正向的效应, 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社区依附性越强, 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研究发现社区依附对社区认同具有直接效应, 另外社区认同对文化认同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 说明社区依附对文化认同既有

14、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社区依附与社区认同、社区依附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因居民生活满意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生活满意度强化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另外, 研究发现社区认同对社区依附与文化认同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受到了生活满意度的调节, 生活满意度正向强化社区认同的中介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论, 文化生态保护区要强化居民的文化认同, 促进居民积极主动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 要提高地方居民的社区依附性。一方面要提高地方居民的社会依附性, 使地方居民拥有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 让地方居民对当地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要提高地方居民的自然环境依附性,

15、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 为地方居民创造宜居、宜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其次, 要加强地方居民的社区认同感。文化生态保护区应通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改善社区环境, 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 创造和谐的社区氛围来推动地方居民形成强烈的社区认同感。再次, 提升地方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虽然生活满意度是个体主观层面的概念, 但却是影响个体意愿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地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状况, 通过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来加强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参考文献1刘魁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6、 , 2007 (3) :9-12. 2周建明, 所萌, 岳凤珍.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基础与规划特征J.城市规划, 2014, 38 (2) :49-54. 3方利山.设立“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意义初识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0 (2) :1-5. 4陈华文, 陈淑君.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探索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41 (2) :1-18. 5李凡, 杨俭波, 何伟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佛山传统祠堂文化景观变化以及地方认同的建构J.人文地理, 2013 (6) :9-16. 6易鑫, 克里斯蒂安, 施耐德.德国的整

17、合性乡村更新规划与地方文化认同构建J.现代城市研究, 2013 (6) :51-59. 7邓苗.宗族与地方社会的文化认同基于民间宗谱的文本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3) :106-113. 8刘博, 吴慧平, 邱苇.地方文化认同与传承研究基于岭南画派的问卷调查J.美术学报, 2013 (5) :60-66. 9Mayo M, Campling J.Cultures, Communities, IdentitiesM.Palgrave Macmillan, 2000. 10Usborne E, Sablonnire RDL.Understanding my c

18、ulture means understanding myself: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clarity for personal identity clarity and personal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014, 44 (4) :436458. 11Jang A, Kim H.Cultural identity,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ntrol of young Korean Ame

19、ricans:extending the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public relationsJ.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2013, 25 (3) :225-245. 12Schindler, Simon, Reinhard, et al.The bicultural phenomenon:The interplay of group prototypical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switchingJ.Social Psychology, 2016, 47 (5) :82-91. 13

20、Samoraj M.Tradit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in the Kurpie region of Poland:past and present educ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Design Education, 1998, 17 (2) :161-170. 14Nuksunova AM.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odays Kalmyk young peopleJ.Russian Education&Society,

21、 2009, 51 (6) :72-79. 15Brehm JM, Eisenhauer BW, Krannich RS.Dimensions of community attach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well-being in the amenity-rich rural westJ.Rural Sociology, 2004, 69 (3) :405-429. 16Walker AJ, Ryan RL.Place attachment and landscape preservation in rural new England:a Maine c

22、ase studyJ.Landscape&Urban Planning, 2008, 86 (2) :141-152. 17Puddifoot JE.Exploring“personal”and“shared”sense of community identity in Durham City, England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3, 31 (1) :87-106. 18Hummon DM.City mouse, country mouse:The persistence of community identityJ.Qualitativ

23、e Sociology, 1986, 9 (1) :3-25. 19单铭磊.扎根理论视域下旅游开发影响社区文化认同的内在机理研究以东昌古城旅游景区为例J.东岳论丛, 2015, 36 (9) :132-137. 20Triandis HC.The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syndromes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6, 51 (4) :407-415. 21董莉, 李庆安, 林崇德.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68-75. 22Wakefield, Juli

24、et Ruth Helen, Sani,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a Cross-Cultural Community Sample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6, 18:1-23. 23杨竹.住房状况、生活满意度与阶层认同基于贵阳市保障性住房居民群体的数据分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 :196-208. 24卢松, 张捷.古村落旅游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及社区建设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

25、古村落为例J.旅游科学, 2009 (3) :41-47. 25严标宾, 郑雪.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文化效应检验J.心理科学, 2007, 30 (6) :1337-1341. 26Moscato, Gianluigi, Novara, et al.Cultural identification,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sense of community as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foreign partners of intercultural families in Italy an

26、d Spain:A transnation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14, 40 (2) :22-33. 27Mc Namara N, Stevenson C, Muldoon OT.Community identity as resource and context:A mixed method investigation of coping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a disadvantaged community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

27、l Psychology, 2013, 43 (5) :393-403. 28Yang Z, Xin Z.Community identity increases urban residentsin-group emergency helping intentionJ.Journal of Community&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16, 26 (6) , 467-480. 29Khan, Sammyh S, Hopkins, et al.Efficacy and well-being in rural north India:The role of soc

28、ial identification with a large-scale community identity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4, 44 (7) :787-798. 30辛自强, 凌喜欢.城市居民的社区认同:概念、测量及相关因素J.心理研究, 2015, 8 (5) :64-72. 31Diener, Emmons, Robert A, et al.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85, 28 (1) :489.

29、 32Phinney JS, Ong AD.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thnic identit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7, 54 (3) :271-281. 33Aiken LS, West SG.Multiple regression: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ISER) J.

30、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91, 45 (1) :119-120. 34Baron RM, Kenny 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6) :1173-1182. 35Muller D, Judd CM, Yzerbyt VY.When moderation is mediated and mediation is moderated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 2005, 89 (6) :8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