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铸管部基础管理学习资料.doc

上传人:果果 文档编号:1537782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铸管部基础管理学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二铸管部基础管理学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二铸管部基础管理学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二铸管部基础管理学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二铸管部基础管理学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铸管部基础管理学习资料各工部(部室)管理人员及班组长望好好自学、对基础管理有进一步的认识。一、什么是二铸管部“6+2”模块化管理?“6+2”模块化管理是推进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个创新模式。意在通过“6+2 ”模块间工作联动,达到管理目标的一种运作方式。是二铸管部实施基础管理的特色方法。(一)二铸管部“6+2 ”模块化管理的内涵从 5 月 10 日起、二铸管部全面推行“6+2”模块化管理, 构建生产经营保障体系。模块化管理的“6 ”指安全现场、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预算管理(生产与成本) 、人力资源六大方面;“2”指党建和班组建设两方面。八大板块之间权责分明、协同联动、相互融合、软硬兼施,

2、协调构建生产经营保障体系,提升基础管理,助力生产经营。(二)二铸管部“6+2 ”模块化管理的方法与要求1、全面推行痕迹化管理,遵循 PDCA 管理方法。工作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同时注重工作过程与效果的评价。2、全面实行事业部专业部门指导督查,模块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基础管理运行模式。3、本着“从小事做起、从问题抓起,完成一项、巩固一项、稳步推进”的基础管理实施原则,推进基础管理提升。二、什么是基础管理?管理基础工作是指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中最基础的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这些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是企业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基础,是完善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完善企业内部管

3、理和其他责任制度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工作、标准化工作、规章制度、定额工作、计量和检测工作、教育培训等六个方面的内容。现代企业管理是综合管理、专业管理与基础管理的全面体系。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管理基础工作处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基层,各专业管理处于中间层,综合管理则处于最高层。这三种管理工作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管理基础工作是“地基”,专业管理、综合管理是“楼层”, “地基”扎实,则大厦稳固,否则将屋倒楼倾。管理基础工作是实现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管理基础工作也只有与综合管理、专业管理相结合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所依赖的资源要素主

4、要有五项即:人、财、物、信息及时间,而一切的管理工作都是为经营服务的(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很多人对经营和管理两个概念区分得并不是很清楚,简单地说,经营就是选择做正确的事情,管理就是把事情做正确) 。围绕经营开展的管理工作其根本目的归纳起来就只有两个字:“效率” -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这也是衡量一切管理工作成效及其水平高低的标准。而就企业管理本身来讲,根据其工作的出发点及针对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即:基础管理、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要弄清楚这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生产上的作业流程来比喻,那就是:“使用工具-加工零件-组装成品” 。正所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具

5、使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加工零件的品质,而零件的品质又决定了最终成品的质量。再回到管理的范畴来说就是:基础管理是企业开展一切专业和综合管理活动最基础的工具和方法,而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则是运用基础管理作用于各项经济活动资源要素,以实现企业目标及价值并尽可追求其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的过程。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基础管理研究的是最基础的工具和方法,专业管理研究的是运用方法实现目标的过程,综合管理则是对专业管理的系统化集成。三、基础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思想保障体系。 2、组织保障体系。 3、人才保障体系。4、执行保障体系。 5、信息保障体系。 如何正确打造基础管理体系:(一)重视个性化一般而言,

6、基础运作体系,需要根据企业的业务需要进行个性化。基础保障体系中的思想保障体系、业绩管理体系也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进行个性化。(二)处理好复制与创新组织保障体系、人才保障体系、信息保障体系、执行保障体系中的会议管理体系,具体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企业可选择标杆企业实践进行快速复制。基础运作体系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依据 ISO 体系的思想和方法论,以及流程再造知识,进行基于实践的总结和优化。而特色运作制度体系,则需要站在标杆企业的肩膀上进行创新。(三)目的清晰基础管理体系,归根到底是要企业形成良好的机制。通过科学、规范、系统的运作,使得企业的员工养成良好的素养,公司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改善的能力。

7、(四)掌握技巧基础管理体系内容比较多,如果要系统的打造,建议按以下顺序进行:第一,思想先行。思想保障体系的打造,可帮助企业树立共同的目标、价值观、理念,建立思想基础。第二,组织是体。计划管理、制度管理,可帮助企业以组织的形式来规范运作,建立组织基础。第三,基础是本。基础运作体系,是基础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在思想统一,组织有序运转的前提下,可以先进行流程的清晰、操作标准的制定,建立起规范;针对特色制度,应进行标杆的比较研究,真正的明确自身,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第四,信息是眼。基础运作体系的运行,产生实物流、信息流,信息保障体系能够对基础运作的过程和结果有真实、清晰的反应,便于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

8、。第五,人才是根。一切运作最终都需要人来执行,提升员工的职业化素养和专业化水平,是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根本。第六,执行是果。基础管理体系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会议管理体系有助于执行的过程控制,业绩管理体系可以实现目标的牵引。四、管理基础工作的含义 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的工作,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基础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 1.先行性 2. 经常性 3.科学性 4.群众性 5. 普遍性 管理的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现代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

9、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规章制度、员工的培训等六项工作。 (一)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指对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各类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标准的确立是有效管理的前提。管理可以说是从标准的制定和标准的执行开始的。每一产品、每一项服务、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管理职位都必须有标准。而且标准应该是先进的、可行的、量化的、稳定的。 狭义的标准是指对在企业经济技术活动中重复发生的对象以特定形式制定的统一规定。而广义的标准则可理解为对在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订的规则。标准化是企业制订标准和贯彻标准的全部活动过程。按性质划分,企业的标准主要有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种

10、。(一)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指经过一定程序批准并在一定范围内共同遵守的技术规定。它是人类从事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的技术依据。技术标准包括: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标准、安全与环境标准等。(二)管理标准管理标准是指对企业重复出现的管理业务工作所制定的程序、职责、方法和制度,是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手段。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建设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管理标准化的过程。标准化的意义在于:通过标准实现了对事物的区分和归类,找到同类事物发展和运行的统一规律和规则,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无效活动,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实现最佳的秩序和效益。通过标准化制定出的各种标准,为其它管理工作有

11、效开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标准化是基础管理中的基础。(二)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一般是指对组织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检索、输出等管理工作。它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1、原始记录 工作,对组织的每一个要素的使用、占有、获得、耗费,每一项活动的进行都有一个及时、真实的原始记录。它表现为台帐、记帐单、领料单、入库单、考勤表、报表、合同书、总结报告等等。 2、统计分析 工作。它是对原始记录提供的原始数据,用特定的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 3、技术经济情报工作。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关的各种经济情报和科技情报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 4、科技档案工作。将组织活动中有保

12、存价值的图纸、文字材料、照片、录音、录像等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查考。 信息工作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展开的,对信息工作的要求是及时、真实、全面、经济。 (三)定额工作 定额工作是指对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订、贯彻执行和管理工作。定额是对各类资源的消耗和占用标准所作的规定。是标准的具体化。定额有多种多样,有劳动定额(工时、产量);物资定额(采购、消耗、占用、库存等);设备定额(设备利用率、产量);流动资金(占用的数量定额、时间定额);成本定额;管理费用定额等等。 做好定额工作必须做到: 1、采用科学的方法制订出科学量化的定额。 2、定额的水平必须是先进合理的。即跳起来摘“苹果” 。 3、适时搞好定额的

13、修订工作。定额不能一成不变,但也不能频繁修改,否则会使定额失去“标准” 的作用,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四)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检定、测试、化验分析等方面的计量技术和计量手段的管理工作。即一切以数据说话。 计量工作的要求: 1、要有负责计量、检测、理化分析的机构。 2、要有相应的计量方面的制度。 3、要有专职的 计量人员 。 4、要有相应的仪器设备。 (五)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用文字的形式,对各项管理工作和劳动操作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是全体员工行动的规范和准则。它一般由基本制度(如组织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如计划、技术、劳动、财务等各项专业制度)和责任制度(职位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使人人有专

14、责、事事有人管、严格考核、赏罚分明)组成。 我国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的原因是有太多的“例外”和“下不为例”。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使规章制度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强约束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六)员工的培训 一个组织最具有开发潜力的是人力资源。这是因为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能动性。人是有思想、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的,有能动作用。(2)具有再生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再生,人自身的调整过程;二是整体的再生,子孙后辈代代相续。 (3)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4)具有高度的增殖性。可以不断地开发、不断地利用。 而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培训。通过培训能大大提高员工的

15、素质,有助于组织留住人、用好人;有助于减少组织的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有助于员工快速理解和接受组织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员工培训的关键是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并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培训员工,使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企业评价标准类别 评价要素 评 价 标 准1.应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企业经营管理给予有效支撑;2.制度体系组成应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程序或流程、管理表单等;制度体系3.制度体系应具备完整性、层次性、一致性、有效性。一、管理制度 编制要求1. 工作规范:应有明确的编制目的、科学的编制依据、清晰的适用

16、范围、准确的生效时间、合理的内容构成(包括规范性的标准、实施程序或流程、控制、考核、奖惩、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等;2.内容科学:编制的制度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3. 层次分明:根据工作的重要性和涉及范围区分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工作条例。1.有指定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制度的制定、发布、实施、考核和管理等工作;2.注重对管理制度进行动态式的管理,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适时地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增补、审核和废止,保持其时效性和适用性;制度管理3.对制度文件应实行严格的档案管理,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管理依据。1.企业应

17、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设置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标准化人员,实现整个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标准化 体系2.企业标准体系 1应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1.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标准覆盖率 100%,并实施全过程监督;2.产品的执行标准应不低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产品若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必须制定企业产品标准;标准化 要求3.标准化各体系文件应完整、规范,各项内容指标应科学、严谨,并依据相关条件变化及时调整。1.标准化工作体系的建立,要做到人员落实、工作落实,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2.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编制标准化文件,绘制标准体系图表;3.组织制定、修订企业标

18、准、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负责监督检查;4.参与新产品研制、产品改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做好标准化审查;二、标准化工作标准化管理5.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标准,建立档案,搜集国内外标准化情报资料,做到信息畅通,资料齐全。注 1: 技术标准: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技术标准应包括基础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 管理标准: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标准应包括管理基础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行政管理标准,生产经营管理标准等; 工作标准:指对工

19、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工作标准应包括部门工作标准和岗位(个人)工作标准。类别 评价要素 评 价 标 准1. 应设置计量管理机构和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2. 应建立完整的计量管理体系,应包括企业计量程序文件的编写、计量检测点和检测项目的确定、计量器具的管理 1、计量体系审核评审等;计量体系3. 应建立各项计量管理规章、制度。1.计量检测人员必须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人员配备和素质能满足生产经营和顾客的技术要求;2.计量程序文件应符合 ISO10012 标准,具有科学性、完整性; 3.计量检测器具的配备能满足生产经营和顾客的技术要求;在用计

20、量器具保证量值准确且重点器具周检合格率须达到 100;4.计量记录和档案 2完整、准确;计量要求5.计量体系的评审工作每年不少于一次。1.编制计量网点系统图和器具配备规划,并认真实施;2. 编制计量人员培训计划,加强技术培训;3.编制计量器具管理帐册,对计量器具分类,实施标志管理,并制定周期检定计划,同时对重点、重要计量设备加强现场巡检;4.注重对量值传递的过程管理,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性;三、计量工作计量管理5.数据采集按时、定点,数据记录准确、及时,并对数据进行统一归口、分类管理。注 1:计量器具的管理包括计量管理、计量确认和计量使用等过程。计量管理包括计量设备的验收、搬运、贮存、报废;计量

21、确认包括对计量设备(含计量标准)的校准、修理、再校准、封印、标记等;计量使用除包括测量设备本身的使用外,还应包括使用时所用的测量方法、环境条件、测量程序及结果的处理等。注 2:计量记录和档案包括计量器具说明书及使用、维修记录;计量标准证书、计量检定原始记录、计量检定证书;计量检测记录、计量检定人员资格证、培训记录、计量审核、评审记录等。类别 评价要素 评 价 标 准1.企业应建立系统的、相互支撑和制约的定额管理体系,实现包括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资金定额等管理;定额体系2.企业要有指定人员负责各项定额的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作为工作执行依据。1.定额应覆盖企业能够实施定额管

22、理的各项工作 1,其中一线生产作业的定额覆盖面要达到 100%; 2.企业的生产、采购和储备、效益考核等工作须以定额为依据;定额水平3.定额的各项指标应高于本行业的平均水平 2。 1.定额管理要做到有计划、有执行、有考核、有总结; 2.各项定额指标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制订,并在技术与环境等因素上考虑平衡;3.定额管理文件的内容要规范,数据要及时和准确,当定额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定额测定和修正工作;四、定 额 工 作定额管理4.企业要定期依定额对工作进行分析,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和解决问题,保证定额水平的提高。注 1:企业定额管理一般包括: 劳动定额:包括工时定额或定量定额;

23、 物资定额:包括物资消耗和物资储备定额; 流动资金定额:包括储备资金定额、生产资金定额、成品资金定额、在途商品资金定额等; 费用定额:管理费用预算、车间经费预算、销售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等; 能源定额等。注 2:其中原辅材料定额应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能源消耗定额,企业应实现主要耗能设备按单台考核,主要产品按品种考核,主要工序按工序考核。能耗定额水平要好于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达到省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类别 评价要素 评 价 标 准1. 企业应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并设置信息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以实现对企业外部信息管理 1和内部信息 2的收集、分类检索、分析和使用等方面管理

24、; 信息体系2. 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信息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包括物料及产品编码、定额、计量、标准、统计等信息管理制度) 。1. 信息的采集、录入和统计应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和连续; 2. 要广泛收集各种外部信息,及时统计整理,并定期与同行业、对口企业的技术指标及其他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信息要求3. 内部原始凭证信息要反馈及时,有完整的统计报表传递程序;各类统计信息要做到统计及时,并进行分类整理对比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1. 信息管理工作要做到人员落实、工作落实,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2. 企业应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信息的录入、统计、保存、检索、传递等规范管理;五、基础信息信息管理

25、3. 加强信息资料的统一管理,企业的原始记录信息应采用统一编码,由信息部门统一归口管理。注 1:外部信息:与本企业有关的各种外部信息,包括国内外市场动态、新产品信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用户信息等;注 2:内部信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原始凭证信息、统计信息、档案资料、经济核算数据、行政管理记录等。其中各类原始凭证信息主要有: 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各项原始记录:指各项生产记录、劳动工时、原材料、燃料消耗、产品产量、综合统计部门应健全各类综合统计报表产品定货及销售等记录。 各种实物进货、领用、消耗、盘存的记录:指产成品、半成品出入库凭证明细表及质量检验、化验记录,各种原辅材料进货检斤计量及质

26、量记录、出口记录,期初、期末盘点明细表等。各类统计信息主要有: 综合统计部门各类综合统计报表:指国内同行业技术经济指标报表,年、季、月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报表,本企业历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报表等; 专业科室各类专业统计报表:指职工人数分类台帐、能源消耗台帐、原材料收拨存台帐、固定资产台帐、产品生产台帐、设备利用台帐、职工伤亡事故情况台帐、利润税金台帐、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台帐、质量台帐、生产费用台帐、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构成台帐、订货台帐、销售台帐等; 分厂、车间各类相关报表:指成品、半成品进度台帐、工时台帐、职工考勤台帐、原材料、能源消耗台帐等。注 1:“四项要求”:整齐、清洁、润滑、安全;“五项纪律”:

27、凭操作证使用设备,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持设备清洁,按规定加油;遵守交接班制度;管好设备附件,不得丢失;发现异常立即停机,自己不能处理要及时通知有关人员检查处理;“三好”:用好、管好、修好;“四会”:会操作、会检查、会保养、会排除故障; “七害”:碰磕、划伤、拉毛、锈蚀、脏、松、类别 评价要素 评 价 标 准1. 企业应建立教育培训体系,设立负责职工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教育培训管理人员; 培训体系2. 面向所有在职员工建立起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和培训制度。1. 员工上岗一律需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2. 各部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本部门员工的岗位业务培训;3. 确保培训质量,使

28、每次培训工作收到实效,达到培训目标;培训要求4. 教育培训经费应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 1.5%。1. 要制定出能符合生产经营需求并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的员工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2. 严格执行所制定的培训计划; 3. 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内部培训及外部培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六、教育培训培训管理4. 建立员工培训档案,保管各类培训纪录,做好培训的审核、督促、考核工作。1. 制订班组管理工作条例 ;组织建立2. 按程序民主选举任命班组长,明确班组长的责、权、利。1. 结合实际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实施班组“5S”管理,做到人人有岗位责任,事事有考核标准,按规定实行经济奖惩;2.

29、 加强班组管理,定期召开各项班组会议;3. 落实班组经济核算工作,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4. 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技术攻关和全员持续改善活动,并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班组管理5. 按计划组织员工学习业务、技术、管理知识,建立学习型组织。1. 按时完成企业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并做好“三自一控” (自检、自分、自作质量状况标记,控制自检正确率) ,完成各项质量指标;2. 做好班组的物料管理工作,原辅材料的领、发、管规章制度健全,并能按制度执行;3. 严格执行工艺纪律、标准作业及安全操作规程,对所操作的设备做到“三好” 、 “四会” 、 “四项要求”和“五项纪律” ,消除设备“七害” 1;七、班组

30、建设目标水平4. “5S”管理活动成效显著。漏。类别 评价要素 评 价 标 准1. 企业应建立现场管理体系1,要有归口单位、专(兼)职人员负责,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从生产经营到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实现对办公现场、生产现场、厂区现场的管理;现场管理 体系2. 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现场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明确现场管理目标、考核办法,相关制度协调、配套。1. 围绕“6S”管理2,实现现场物品流转的科学合理,物品取放的快速便捷,现场环境的整洁美化、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2. 生产现场要建立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生产工人为主体,以车间主任为首的“三为”现场管理机制; 现场管理 要求3.

31、采用作业标准化、目视管理、看板管理等方法,持续开展标准作业、流程再造、全员设备保全管理(TPM) 、团队建设、安全管理等活动,实现现场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和信息控制。1. 要做到人员落实、工作落实,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2. 按照精益生产的原则,合理划分现场的各作业区和管理区,工艺布局合理和衔接有序,且有现场定置管理图;八、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工作3. 各种技术文件、原始记录、统计资料的数据要及时、准确、完整,由专人保管。注 1:构建现场管理体系应以“6S”为基础,从企业的经营管理、计划管理、品质管理、效率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精益生产等方面

32、进行。注 2:“6S”管理:来源于日本的管理理念,包括:“整理(SEIRI) 、整顿(SEITON) 、清扫(SEISO) 、清洁(SEIKETSU) 、素养(SHITSUKE)安全” ,因五个日文的罗马拼音的首字母都为S,所以简称“6S” 。对应我国的现场管理情况,应包括如下方面要求: 保证现场各物品按定置要求摆放规范、整齐,工艺布局合理,流转有序; 目视标识要清晰、内容准确、适时; 设备、工装、器具等完好,各物品表面清洁、明亮; 现场没有水、电、气、油的跑、冒、滴、漏现象; 进入现场的人员都要按规定穿戴和使用统一的劳保用品,并定期清洗、更换; 厂房内的地面、墙壁、门窗、玻璃、天棚要清洁和无破损,颜色符合标准且保持一致; 在现场设定指定的吸烟点,杜绝随处随时、流动吸烟的现象,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企业信息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