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拓展资料 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1.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500092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拓展资料 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拓展资料 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拓展资料 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拓展资料 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拓展资料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3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课标解读本课程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根本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而且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五六年级侧重以祖国与世界,兼顾其他;涉及个人成长的内容。学生的生活切入,基于他们的经验开展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关注周围和更广泛领域的社会现象、事物、形成社会理解和认识

2、;促进学生参与,进而指导学生在基于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要充分利用并且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之前,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以及学校教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具有了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基本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初步的社会积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正是从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要把教学内容当做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3、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除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品德与社会课还应当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得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连续性过程的规律。所有这些,仅仅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为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向更熟悉、更高级的水平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

4、扩充、提升。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 品德与社会课必须开放,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身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触角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环节的发言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启发学生去

5、深层次地思考。2对学生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进行评价。3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用言语来鼓励和纠正学生的表达。4注重小组合作交流的协同性,要及时了解与指导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教学文化教材背景:古语说:“人不劝不善。 ”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是由北师大主编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一个主题,旨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身边丰富、详实的具体的事例,启发学生用心体会帮助别人及自己得到别人帮助时获得的快乐,领悟到“我助人、我快乐”的生命内涵。同时也启发学生思考:人在社会中生存,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需要互相扶持帮助的。而帮助别人的美德

6、会像链条,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也会乐于帮助别人。如果每个人都主动去帮助别人,这个链条会越来越长,连接起所有的人,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融洽、社会美好。而且助人是得到世人普遍为之称颂的高尚行为。从而一步步激活学生心中的“善” ,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人。学情分析:义务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设计合适的教学起点,寻求有效的教学切入点至关重要。在做学情调查时,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帮助人和被别人帮助的经历。但很少学生用心去体味其中的快乐。然而为何要帮助人的深厚的内涵认识肤浅,往

7、往是因为要得到老师的表扬等这种外在的肤浅的因素才去助人,往往老师不表扬了就不助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学生甚至觉得助人是很幼稚的行为,因此懒于助人。而未意识到助人更深层次的含义:助人是得到世人普遍为之称颂的高尚行为。能让自己更快乐、生活得更有意义。人与人是需要互相扶持的,助人能让社会美好。只有意识到助人的深刻内涵,才会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才会转化为行动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选用视频、音乐、静止的画面等,及学生的亲身经历。使他们从中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悟,真正认识助人的内涵。从而把思想力转化为行动力。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古语说:“人不劝不善。 ”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是由北师大主

8、编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一个主题,旨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身边丰富、详实的具体的事例,启发学生用心体会帮助别人及自己得到别人帮助时获得的快乐,领悟到“我助人、我快乐”的生命内涵。同时也启发学生思考:人在社会中生存,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需要互相扶持帮助的。而帮助别人的美德会像链条,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也会乐于帮助别人。如果每个人都主动去帮助别人,这个链条会越来越长,连接起所有的人,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融洽、社会美好。而且助人是得到世人普遍为之称颂的高尚行为。从而一步步激活学生心中的“善” ,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人。学情分析:义务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学的内

9、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设计合适的教学起点,寻求有效的教学切入点至关重要。在做学情调查时,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帮助人和被别人帮助的经历。但很少学生用心去体味其中的快乐。然而为何要帮助人的深厚的内涵认识肤浅,往往是因为要得到老师的表扬等这种外在的肤浅的因素才去助人,往往老师不表扬了就不助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学生甚至觉得助人是很幼稚的行为,因此懒于助人。而未意识到助人更深层次的含义:助人是得到世人普遍为之称颂的高尚行为。能让自己更快乐、生活得更有意义。人与人是需要互相扶持的,助人能让社会美好。只有意识到助人的深刻内涵,才会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才会转化为行动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选用视频、音乐、静止的画面等,及学生的亲身经历。使他们从中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悟,真正认识助人的内涵。从而把思想力转化为行动力。学习目标:1感受自己和身边助人的美好行为,体会到帮助别人的感觉是温暖和快乐的。2领悟到人在社会中生存,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需要互相扶持帮助的。而帮助别人的美德会像链条,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也会乐于帮助别人。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能使社会美好。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为世人所称赞的高尚的精神追求。3激发学生尽自己所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