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课课题:杠杆,制作人:赵建华,辅导老师:宋敬江,学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材分析,杠 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杠杆是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四节的知识。 本节不仅对以前力的平衡知识进行回顾,还为下一节的滑轮做了必要的铺垫。 杠杆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本节包括:认识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杠杆。,学情分析,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知识; 天的调节; 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比较熟悉,有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好奇心强、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不够,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优势,不利因素,教学目标,1、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1、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理解力臂的概念 。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1、形成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2、认识到科学探究中必须尊重实验事实,具有严谨的科研精神。,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创立情景,引入新课,体验活动,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能用手把钉子拔出来吗?用什么工具更方便、省力?,
3、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思考:,杠杆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答:有力的作用、绕固定点转动、硬棒,引入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初步认识杠杆,F1,F2,O,引导学生理解关于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通常用O表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F2表示;,亮点设计:撬棒撬石头实例,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支点、动力、阻力”,而引入“力臂”比较突兀,改变传统授课顺序,突破学生认知障碍。,新课教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新课教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研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
4、有什么关系时天平平衡?,新课教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5,引导学生把一侧的钩码换成测力计,在不同位置竖直下拉,仍保持杠杆水平平衡,验证前面的结论。对同一拉力作用点,改变拉力的方向(如与水平夹角为30),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学生发现前面的结论不再适用,造成认知冲突。 示意学生用直角三角板来量取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看看有何发现。修正前面的结论,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原理):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阻力臂l,支点O,动力臂l,动力,阻力2,力 臂,引导学生理解: 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物理量,把它称为“力臂”。 进而
5、,杠杆平衡条件可写为:,引导学生学习“力臂”的画法。使学生明确: 杠杆五要素包括: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巩固练习,用两个生活实例巩固练习对杠杆五要素的理解。,小结&布置作业,第一节 杠杆(1)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绕着一固定点转动的坚硬物体。2、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平衡条件:布置作业 制作蜡烛跷跷板: 取一支生日蛋糕上用的小蜡烛,设法在它的中间垂直插入一根缝衣针,把缝衣针的两端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上,就成了一个跷跷板。用小刀对蜡烛的两端进行加工,使跷跷板能保持平衡。 把蜡烛的两端点燃,观察蜡烛跷跷板会怎样运动?说明其中的道理。,模拟教学,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1,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