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家规中的诚信思想中国古代家规中的诚信思想傅礼白(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中国古代家法中蕴含着丰富的“信“ 伦理恩想,“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 不仅是历代家法共同倡导的立身处世原则,还是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继承和传播诚信思想的过程中,家规起着将儒家精英们的抽象命题转化为民间话语的中介作用.在经济方面,家法既强调自身的诚实信用,也十分讲究运用法律手段提供信用保障.家法中体现的信用思想和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中国“信“ 伦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家法:诚信;民间中图分类号:K203;13823;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9839
2、(2005)03-0069-06TheEthicsofGoodFaithinTraditionalChineseManualsforFamilyGoverningFULibai(SchoolofLaw,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P.R.China)Abstract:IntraditionalChinese“manualsforfamilygoverning“,abundantattentionispaidtotheethicalprincipleof“goodfaith“whichisupheldasanessentialrulethathumanbeings
3、OUghttoobserveanditisregardedasanimportantsubjectinchildrengeducation.Goodfaithisemphasizedasamoralduty,butatthesametimelawisconsideredtobetheguaranteeofgoodfaithineconomicaffairs.BytranslatingConfucianmastersabstractteachingsintopopulardiscourse,themanualshelpedsuccessfullytodisseminatetheideaofgoo
4、dfaithandmadesignificantcontributionstotraditionalChineseethics.Keywords:manualforfamilygoverning;goodfaith;populardiscourse“信 “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孑 L 子将其列入“ 四教“,“ 五德“ 之中,视为修身成人的要目.汉儒尊“信“ 为 “五常“之一, 赋予其神圣的自然法属性 .从此以后,“ 信“便成为历代王朝大力弘扬的道德价值观念.一种社会道德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哲人创建学说以奠定其理论基础,也需要行之有效的渗透机制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在“信“ 观念的传播过程中
5、 ,家规正是起着将儒家精英们的抽象命题转化为大众意识的媒介作用.收稿日期:20040227作者简介傅礼白(1956 一),男,山东齐河人,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中国法制史.69口圆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中国古代的家庭组织承担着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多重社会功能.中国早期的法律系由家规发展而来,并带有家规的明显遗传.由于家族主义根深蒂固,家规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一直延续下来,而且由于国法所能调整的社会关系相对有限,家规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往往起着国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家规的功能在于维系家族共同体,它对家族兴衰安危的意义比国法更重大,自然也更容易被家庭成员接受.因此,家规是“信“
6、思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民间社会所接受的“ 信“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即来自于家规,所以,通过家规不仅可以更好地贴近平民大众的“信“ 观念,而且有助于从群体意识的角度观察“信“ 伦理的民族特征 .在中国历史上,训诫和规范家庭成员言行的有“家训“,“家戒“,“家法“,“家礼“,“家规“,“家仪“,“家教“,“家范“等,与之类似的还有族训,族规等,按其性质可分为纯粹劝诫性的和具有惩罚性的两类.本文无意甄别其异同与各自属性,为叙述方便起见,概以家规称之.以诚信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在汉代确立的三纲五常伦理规范中,信是五常之一.历代家规都对这一核心伦理范畴予以高度重视,并根据不同情况
7、对“信“ 的内涵做出了新的解释.在继承和传播“信“ 思想的过程中,家规起着将儒学大师们的抽象命题转化为民间话语的中介作用.不过,这一转化不是简单的翻译,不同时代的家规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拓展,因此,家规中的诚信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周易?家人卦 是假天意来确立家庭行为原则的,卦词云:“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奶, 巷五?家人卦十七是谓君子日常言语必须切合实物,居家行事要守恒不变.这里虽未直接说“信“,但言有物,行有恒,显然蕴含着“信“ 的思想.又云 :“上九,有孚,威如,终吉.“ 瓤页,卷五?家人卦第三十“孚“ 就是 “信“,是谓家长应怀有诚信,威严治家.由此推测,早在殷周时期,萌生状态中的家规便
8、已具有“信“规范推行和“信“ 思想普及的功能了.后世家规将信伦理渗透于民间的作用更为明显.例如:胡安国是宋代理学家,其与子寅书说:“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第.这里便没有繁琐的理论说教.忠信,是对动机的要求;“不欺“,是对言行的规范.“ 不欺 “是验证 “忠信“与否的标准,将其作为主旨和根本 ,强调的是把“ 信“落到实处.家规中也不乏剖析义理的抽象思考,薛宣的戒子书中就演绎了人性与伦理的相互关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 “而已.何谓“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谓理?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
9、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盯这种阐释的意义在于传承先哲思想,借助家训的诫谕功能,将“信“ 观念植根于家庭之中,使之成为社会群体意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家规的作用不仅在于使人知其然,有些劝谕性的家规还要使人知其所以然.在袁氏世范中,就有这样的解释: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肆,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祸福;心不可欺 ,神亦不可欺.诗日:“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因矧可射思?“释者以谓吾心以为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窥测,况不信
10、其神之在左右,而以厌射之心处之,则亦何所不至哉 113“神灵无所不在,人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均在其监督之下.所以,人要心口一致,言行一致,以“不愧心“ 作为立身处事的根本.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 ,古人相信语言具有神奇的魔力.声音可以吓退野兽,可以呼唤家畜,当然也能上达天地神灵.祈祷,诅咒,盟誓,都是在利用语言求助神灵.因为言语的听者不仅是人,还有神灵.所以,食言不仅欺人,也是欺天.“神不可欺“, 欺神必遭“天谴“,“天罚“, 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后果呢? 袁采的解释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这种注入了佛,道思想的说法无疑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心理威慑力.70中国古代家规中的诚信思一般而言,家规大都传承了
11、儒家正宗的道德原则,但也不乏拓展,甚至有明显的背离.以诚待人是“信 “德的基本要求,但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呢? 南宋吕祖谦的告诫是:“及人托于某处问迅于求,若事非顺理,而己之力不及者,则可至诚面却之;若已诺之矣 ,则必须达所欲言,至于听与不听,则在其人.“第襟怀坦荡 ,直言不讳,无愧我心,以自己的本真面对世人,这样的处事标准显然是对“中庸 ,恭顺“ 传统观念的一种超越,它根基于更加充分的道德自信,也使人具有更为鲜明的人格魅力.“信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各种与之相关的问题.“讳贫,伪贫“是人所常有的一种心态和做法,表面上看似乎与“信“ 无涉,但汪辉祖的家规却一
12、语道破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若以贫为讳,将饰虚为盈, 必致寡廉不顾.至实己不贫,而伪为贫状,此在居家则欲疏亲简友;在官则图亏帑婪赃.鄙哉!不足道也“_(.弄虚作假,无论装穷还是装富,都隐含着不良的企图,最终使人“寡廉不顾“, 所以 ,这是一种应当坚决鄙弃的行为.汪辉祖主张,在社会交往中“ 一切财利机关,婚姻撮合,知亲密友相商,自应各以实告“_4“颐.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儒家经典中是很少涉及的,而家规却着眼于身边细事的处理,将深奥的哲理变成了可以践履的具体规范,不仅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行为指导,还在推进“信“ 德社会化的过程中丰富完善了传统的思想学说.履信守约是“信“ 的另一重要内涵 .孔子释“信“为
13、“ 言可复“,“复言“即实践自己的诺言.袁采的家训将这一道德要求具体表述为“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釉蹦.袁采的规定明显提高了“复言“ 的可操作性 ,而且要求更为严苛.履信守约不仅是个人主观努力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必要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人们作出许诺和约定之前充分考虑自己的履约能力.因此,汪辉祖特别告诫其子孙:“假债济急,即当先筹偿之之术.与人期约,不可失信.谚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真格言也.“ 就普通家庭而言,因一时窘困而借贷是难免的事情,若只顾一时之需,不思何以偿还,将来难免失信于人.礼信关系向来是一个难题.先哲认为“直而无礼则绞“ 颐 泰;“质胜文则野
14、“?雍,所以要“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以待人接物贝刻.但“文胜质则史“, 过度修饰就变得虚浮,甚至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有损于“信 “德.即使孔孟于此也不免遭人讥讽 .在这方面,有些家规的主张却不落俗套,更为可取.吕祖谦就主张在人际交往中“若事非顺理,而己之力不及者,则可至诚面却之;若已诺之矣,则必须达所欲言,至于听与不听,则在其人“J 则.这种于心无愧,直来直去的处事方法就值得推广.药言认为:“ 客气甚害事 ,要在有主.主者何?忠信而已 .“郡则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在亲属和乡邻之间进行,“碍于面子“常给正常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当情面和道义发生冲突时,关键是要坚持原则,
15、这个原则就是“忠信 “.就是有再大的情面, 如果事情背离忠信原则也不能“客气 “.王夫之主张亲友之间“如有不是 ,何妨面责 ,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坝.以能否坦诚相待作为标准,吕祖谦把言不忠信者称为下等之人,朱熹则把朋友分为“益友“ 和“损友“两类:“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顺.诚信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道德情感,它不依赖外界的客观条件,不应像商品一样用来进行交换.这就是说,我之诚信不能只是作为他人诚信的回报,也不应要求他人必须对等回报.信德要求先行自律,然后再谈他律.然而,“今世之人,能自省其忠信笃敬者盖寡 ,能责人以忠信笃敬者皆然也“.人人宽
16、于自律,严于他律,社会信用也就无从建立.因此,袁采主张从我做起,“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J.换句话说,就是以“厚于责己而薄责人“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李邦献在省心杂言中提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须之理也.然子不可待父慈而后孝,弟不可待兄友而后恭.譬犹责人以信,然后报之以诚.所以立身之道,非求备于人也“;“自信者人亦信之 ,胡越犹兄弟.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敌国“第一“.家规制定者多为官僚士大夫,使子孙后代出仕为官以光宗耀祖是他们共同的心愿,但他们也担心跻身仕途的子孙不肖,招引灾祸而累及整个家族.于是有的家规便为从政者专门定立戒约,对其职业操守做出规定.田母教子就是这样的一
17、则家训.田稷为齐国宰相,收受下属馈送的贿金百镒,送与其母.田母就此对其进行了一番训诫.在田母看来,“修身洁行,不为苟得“;“ 竭诚尽实,不行诈伪“;“言行若一,情貌相逼“, 是读书明理的士子应有的品质;“ 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 是国家官吏必须遵循的职业操守.无论为士为官,诚信都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君主“设官以待子,厚禄以奉子“,臣子却7,口圈恭利用职权接受贿赂,这是“为人臣不忠 “.君臣关系“犹为人子而事其父“,为人臣不忠就是为人子不孝.“不义之财,非吾有也 .不孝之子 ,非吾子也“. 期为官以 “信“的思想在历代家规中都有所反映.北宋名相范仲淹告诫其子弟“守官处
18、小心不得欺事 “釉.明朝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则宣称:“吾人立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对于子孙居官者,要求其“ 以孝悌为本,以忠义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H 筋曾国藩则提出以“ 三不“为立身处事之本:“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到处人皆敬重.“期顺家规中关于诚信的这些训诫对于促使为官子弟信奉职守,廉洁奉公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里,家庭成员之间荣辱与共,利害相关,每个人都负有不可逃脱的家庭责任.历代王朝推行的继承,丁忧,荫庇,连坐等制度更从法律上进一步强化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在个人行为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造成直接影响的情况下,背
19、信弃义,坑蒙拐骗的个人行为就可能使整个家庭陷入孤立,败落.因此,历代家规中屡屡强调“信“ 德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官方借助宗法制度维系社会秩序,家长管制家人的权威向来不乏行政与司法的支持,家规所拥有的实际强制力有时丝毫不逊于国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家规在“信“ 伦理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给予足够的估价.中国是文明之邦,历来重视文化传承和子女教育.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完全由民间承担.由于对教育规律的共同认识和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一致认同,家规中关于启蒙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约定俗成的启蒙教育体制,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某些民间法的特性,承担着规范启蒙教育的法律功能.诚信作为立身之本,自然是启蒙教
20、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一说到古代教育,人们想到的首先是“读书做官“. 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至少在家规中还难以见到对仕进的强调.“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 ,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靴在古代长者们的心中,教育的首要目的并不是科举.“成才“是次要的,“成人“才是基本的 .在家劝录中,刘桨规定:“若夫举子业,非可语于今日者,但修学明经,使知义理而已.“第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至于应举不过是题外之意.针对“ 士之为学奚先“ 的问题 ,徐祯稷回答:“其忠信乎.夫子之教主忠信.夫虽有庶美,无主焉丽?“ 顶忠信是统率其他道德品质的主要德目.以忠信为“士之为学“的首要内容,实际上是将其作为“成人 “的必备
21、品质来进行培养.药言认为:“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蒙养无他法,但日教之孝悌,教之谨信,教之汝爱众亲仁.“第张履祥教导其子:“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 靴这表明,道德完善才是古代教育的真正要义.古人进行道德教育,背诵经书并非是惟一的方法.杨亿认为:“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古今,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事.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 剽文中 “养其良知良能“的“养“ 字,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德行培养的关键所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忠信等优良品质就会进入受教育者的身心.“易子而教“ 是古已有之的
22、教育理念,但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则是在家规中首先出现 .司马光涑水家仪要求家中“十岁男子,出就外傅 ,居宿于外,读诗,SL, 传,为之讲解,使知仁义礼智信“项.郑氏规范规定:“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傅,十六岁人大学.聘致名师训饬,必以孝弟忠信为主,期底于道.“家劝录 虽未明确规定住宿于外,但也要求“ 子孙六岁以上,便择老成有学行者教之“J“项. 易子而教显然更有利于少儿脱离溺爱的环境,接受纪律训练,培养独立精神,学习孝悌忠信等伦理规范.从小事做起,注意循序渐进是古代启蒙教育的又一特点.真德秀的教子斋规要求子弟在言语方面“朴实说事,毋得妄诞 “鄹坝 .实话实说是诚信伦理在语言上的基本要求 .儿童自幼不